课题进户装置及量配电装置的安装PPT课件_第1页
课题进户装置及量配电装置的安装PPT课件_第2页
课题进户装置及量配电装置的安装PPT课件_第3页
课题进户装置及量配电装置的安装PPT课件_第4页
课题进户装置及量配电装置的安装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题5家用电器和配电设备的安装,任务分析1。掌握配电设备的安装方法。2.掌握电流互感器的安装方法。3.掌握电能表的安装方法。(1)家用电器的安装家用电器是室内建筑内部电路的电源连接点。门进入装置由安装在门进入线材或角钢支架上的绝缘体、门进入线(从用户外部的第一支撑点到用户内部的第一支撑点的连接绝缘线)和门进入管组成。1.门进入杆的安装需要门进入杆的安装来支撑门进入线和门进入线,原因例如门进入点小于2.7m,或者架空配线杆和用户门外的第一支撑点之间的电线由于安全要求而升高。一般情况下,入口杆采用混凝土杆或木杆,可分为长杆和短杆,如图4-55所示。(1)安装混凝土入口杆前,检查有无弯曲、裂缝或松动。混凝土入口杆埋深见表4-9。(2)木杆埋入地面的深度应符合表4-9的规定。埋在地面前,应高出地面300毫米和地下部分500毫米,采用燃烧根或沥青防腐等方法处理。如果用一根短木杆与建筑物连接,应使用两个穿墙螺栓或环箍进行紧固。两个紧固点的中心距离不得小于500mm。(3)横担应安装在入口杆的顶部,低压瓷绝缘子应安装在横担上。常用的横臂由镀锌角钢制成。如果用于支持单相和双线,角钢的规格一般不小于40毫米* 40毫米* 5毫米。如果用于支撑三相四线制,一般规定角钢的规格不得小于50毫米* 50毫米* 6毫米。角钢上的两个瓷绝缘子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0毫米。(4)在角钢支架上安装瓷绝缘子,以支撑家庭连接线和家庭入口线的安装,如图4-56所示。(1)入口线必须由绝缘良好的铝芯线或铜芯线制成。铝芯线的横截面不得小于2.5平方毫米。铜芯线的横截面不得小于1.5平方毫米。入口电线之间不应有接头。当入口线穿过墙壁时,应套上绝缘体、塑料管或钢管。入口线安装示意图如图4-57所示。(2)室内线路应安装足够的长度。室内线路的一端应连接到主开关盒或保险丝盒。室外一端应在与家庭线路连接后保持200毫米的垂度。安装示意图如图4-58所示。6。项目5:安装住户进入装置以及计量和分配装置。1.安装家庭进入装置。2.安装入户管线表明,常用的入户管道包括瓷管、塑料管和钢管。瓷管分为两种类型:弯管和倒管。进水管的管径应根据进水管的数量和横截面积来确定。管道中导体(包括绝缘层)的总面积不得大于管道有效截面积的40%,最小管径不得小于15mm。每户每线必须安装一根瓷管。靠近门的瓷管应为弯头瓷管,室外的一个弯头应朝下,以防下雨。当入口线的横截面积大于50平方毫米时,宜使用反向开口的瓷管。当一根瓷管的长度不能大于进入房子的墙的厚度时,两根瓷管可以紧密连接,或者用塑料管代替瓷管。进入家庭的钢管必须使用镀锌钢管或涂黑铁管。钢管两端应安装护圈,室外端应安装防雨弯头,所有进线应穿入钢管,钢管外层应有良好的保护基本操作步骤:安装主保险丝盒,安装电流互感器,安装电能表,检查接线。8。主题5家用设备和电力计量和分配设备的安装;2.电力计量和分配装置的安装。1.安装主保险丝盒。主保险丝盒用于防止较低电源线的故障扩散到前面的配电干线,并导致较大区域的停电。(1)主保险盒应安装在进水管的室内侧,安装方法如图4-60所示。(2)主保险盒必须安装在实木板上,板的表面和四边必须涂有防火涂料。(3)主熔断器盒内熔断器的上端子应分别与进线电源连接,连接桥的上端子应与进线电源零线连接。(4)如果安装多个电能表,总保险盒应分别安装在每个电能表的前面。(2)安装电流互感器(1)时,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即二次回路)标有“K1”或“k2”的端子应接在电能表电流线圈的进线端子上,标有“k2”或“K2”的端子应接在电能表电流线圈的出线端子上,不得接反;电流互感器一次侧(即一次回路)标有“L1”或“L1”的端子应接电源进线,标有“L2”或“-”的端子应接电源出线,如图4-61所示。(2)电流互感器一次侧“K2”或“-”端子的外壳和铁芯必须可靠接地。电流互感器的连接方式如图4-62所示。电能表的安装包括单相电能表和三相电能表,它们的接线方式不同。(1)单相电能表的接线有四个端子,从左至右编号为1、2、3、4。如图4-63所示,接线方式一般按1号和3号接电源进线,按2号和4号接出线。也有一些单相电能表是按1、2号进电、3、4号出电接线的,具体接线方法应参照电能表终端盖的接线图。单相电能表的接线板安装如图4-64所示。(2)三相电能表有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根据接线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常用的直接三相电度表有各种规格,如10A、20A、30A、50A、75A和100A,通常用于小电流电路。间接三相电能表的通用规格为5A,用于与电流互感器连接后的大电流电路。(1)直接三相四线电能表有11个端子,从左至右编号为1、2、3、4、5、6、7、8、9、10、11,其中1、4、7为电源相线的进线接线柱,用于连接总保险丝2、5、8线箱下从出线接线柱引出的三相线;3、6和9是相线的输出列,它们分别连接到主开关的三个输入列;10和11是电源中性线的引入和引出柱。三个端子2、5和8可以是空的。如图4-65所示,连接件是不可拆卸的。(2)直接式三相三线电能表接线该电能表有8个接线端子,其中1、4、6为电源相线的进线极,3、5、8为相线的出线极。2和7两个终端可以是空的,如图4-66所示。,14,题目5家用设备和计量配电设备的安装,2计量配电设备的安装,3电能表的安装,3)间接三相四线电能表的接线。该电能表需要三个相同规格的电流互感器。接线时,从主保险盒下端子引出的三根相线分别与三个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的“端子”连接,同时从三个“端子”引出三根绝缘线。穿过钢管后,分别连接到电能表的3个端子2、5和8。然后,用3根绝缘线从3个电流表变压器二次侧的“端子”引出,连接到1、4、7个电能表的3个输入端子。然后,一根绝缘导线的一端连接到三个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的“-”端,另一端连接到电能表的3、6、9输出端,导线接地。最后,使用三根绝缘线将三个电流互感器初级侧的“-”端分别连接到主开关的三个输入端,并将电源的中性线连接到电能表10的输入端。端子11用于连接中性线的引出线。布线如图4-67所示。接线时,应首先拆除电能表接线盒中的三个相邻部件。低压断路器的安装也称为自动空气开关或自动空气开关,简称断路器,如图4-68所示。它是低压配电网和电力传动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配电设备。它集控制箱的各种保护功能于一体,在正常情况下可用于不频繁地接通和断开电路,并可代替主保险丝盒和电源主开关。当电路发生短路、过载、失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故障电路、保护电路和电气设备。低压断路器应垂直于配电板安装。电源引线应连接到上端,负载引线应连接到下端。当低压断路器用作主电源开关或电机控制开关时,必须在电源进线侧安装闸刀开关或保险丝,以形成明显的断开点。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你知道为什么吗?建议电流互感器安装在电能表上方。电能表母线必须采用铜芯塑料硬线,其最小截面积不得小于1.5平方毫米,中间不得有接头,总保险盒至电能表的敷设长度不得超过10m。电能表母线必须敷设在明线内,当用线管安装时,线管也必须安装在明线内。当导线进入电能表时,接线一般采用“左进右出”的原则。电度表必须垂直于地面安装,电度表的数字显示部分应高出地面1.4 1.5m。近年来,开发了一种安全的低压电器。大多数低容量电器是单相和双线的。它们通常用作移动电器或家用电器的安全开关。大容量大多为三相三极或三相四极,通常用作抵押电气设备的安全开关。前者用于人身安全保护,而后者用于人身安全和电气防火。漏电保护器对电气设备的泄漏电流极其敏感。使用中人体接触电器时,产生的漏电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漏电保护器跳闸,只要漏电流达到10-30毫安,就可以切断电源,有效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漏电保护器是在普通空气开关的基础上,由漏电电流检测、放大和脱扣机构等附加部件组成。其外观与塑料外壳的低压断路器大致相似,如图4-69所示。跳闸机构是电磁和电磁的漏电电流由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初级绕组是两条电力线(相线和零线)。正常情况下,没有泄漏。由于初级绕组的组合电流为零,变压器的次级绕组没有输出,跳闸机构不工作。然而,当人体接触时,泄漏电流通过大地返回到电源变压器的中性点(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点直接接地)。这部分电流不能流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零线,因此两条线的合成电流不为零,导致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产生输出信号,经线性集成放电器放大后,触发晶闸管,驱动漏电保护器的脱扣机构,脱扣漏电保护器,切断电源。由于漏电保护器的漏电电流较大(10 30毫安),漏电时间极短,可以有效保护人身安全。三相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与单相漏电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