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ppt_第1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ppt_第2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ppt_第3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ppt_第4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月。,1938年1月19日经国民政府最高当局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西迁昆明,300余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从长沙出发,行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1300公里,相当于长征路程的十分之一。,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复校。,西南联合大学钱穆先生曾经鼓励联大学子要“用上前线的激情来读书”。,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50多年前,站在这些简陋校舍讲台上的教员中有:数学方面的华罗庚、陈省身;物理学方面的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语言文学方面的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罗庸、王力;哲学方面的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贺麟、钱穆;社会学方面的潘光旦、费孝通;历史学方面的陈寅恪、吴宓、吴晗;逻辑学方面的沈有鼎;政治学方面的钱端升,迄今为止,西南联大学子中已涌现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8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的自由。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说:“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浙江余姚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津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梅贻琦,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蒋梦麟,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评议会为北大首创。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选科制”改革1917年在北大就已开始,到西南联大之时,“选科制”已经十分完善。“转系很容易,写申请书,系主任同意就可以。一年级读普通课,学分都承认,所以转就比较容易。”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现年86岁的何兆武先生回忆说,他在联大七年一共读过四个院系,一年级读工学院,转到历史系,然后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因病休学又改行学外语。西南联大学生当年转系十分普遍,杨振宁,进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后来改读物理。,蒋梦麟,“蒋梦麟在西南联大时的不争,成就了西南联大。如果争的话,就成西北联大了”,马勇这样评价蒋的“无为”。西北联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离析。,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的自由。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说:“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冯友兰把自己在联大期间所著文章结集出版,名之南渡集。这次南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走出象牙塔,去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并研究社会的文化活动。联大师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闻一多和任继愈都在旅行团中。,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三百。,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费孝通先生和他的伙伴们在呈贡的“魁阁”建立工作站,开展田野调查,进行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时至今日,“魁阁”时代仍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一个经典的时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梅贻琦雕塑,“一二一”四烈士墓1945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西南联大纪念碑,一二一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便背信弃义,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发动进攻。为此,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11月25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时事晚会,到会者达6000多人,民主战士吴晗、周新民、闻一多参加了讨论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教授就和平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作了讲演。演说正进行时,包围会场的国民党军队突然用冲锋枪、机关枪、小钢炮对会场上空射击,进行恐吓。,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宣布总罢课,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学生组织了100多个宣传队上街宣传,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南菁中学青年教师于再、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和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北大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碑于南开落成北大等3位校长揭幕(200709),2007年9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右)、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中)与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冯友兰(),字芝生,唐河县人祁仪镇人。年,他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年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万言。年代,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1963,与张岱年,冯友兰手书“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调寄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立于1946年5月,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爰:于;从;于是。),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何炳棣先生读史阅世六十年,第十一章“师友从忆”中提到冯友兰的这篇碑文,称其:“文情并茂,事理明通,遣词叙事,融古烁今,铭文形韵,典雅铿锵”。,课文分析,见课后“导读”。思考讨论:“可纪念者盖有四焉”,都是从哪些角度着眼的?总结概括“西南联大的精神”。请熟练诵读课文!,严修是南开大学的奠基人,是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积极变革封建教育、倡导新式教育的先驱者。1929年,严修去世,天津大公报即发表社评,称他“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严修(18601929),字范孙,早年受过系统的封建科举教育,中进士、点翰林,终于攀上封建统治阶层,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之较早地看到了世界潮流和国势阽危的严竣:中国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1898年,严修弃官回津以其严氏家馆为基地,进行改革旧式教育,兴办“西学”的试验。1904年,在家馆的基础上,成立完全新式教育的南开中学。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天津教育成为北方的先进地区。,1916年,他与张伯苓校长大胆开办专门部和高等师范班,这可谓南开办大学的滥觞。高等师范班只办了一届,终因师资匾乏,经费短缺,难以为继。严修没有灰心气馁。他与张伯苓商定,先由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高等教育,随后即于1918年严修赴美参观考察。严修对美国知名大学的教育和管理等详细调查研究,特别对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接触大量留学生,为南开寻求教学骨干。,南开难开越难越开,为了筹款,向人求见不自悲、自惭,诚如张伯苓说道:“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从1919年4月起开始兴建大学校舍,5月成立大学筹备课,拟订校章,规划系科,组织招生,9月录取周恩来、马骏、张平群等96名学生,25日举行开学典礼,严修、黎元洪、范源濂等莅会,私立南开大学诞生。第二年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中国近代私立大学中最早招收女生的高等学府。,胡适说: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严修在南开大学最初发展中,曾以个人财力、物力给过学校很大支持。20年代,南开大学接受几笔大的社会捐款,也不无缘自他的名望和关系。如1921年江苏督军李纯以其四分之一存款捐助南开大学作永久基金。1922年严修好友徐世昌捐助南开大学震义银行存款票据8万元。官绅出身的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卢本斋是严修的儿女亲家。1927年经严修促成,卢本斋捐出10万元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木斋图书馆”(今行政办公楼)。,严修主张“讲中学以通经致用,讲西学以强国富民”,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严修曾拟与梁启超联合,梁启超表示“若将文科全部交我,我当负责任”,“南开文科办三年后,令全国学校文史两门教授皆仰本科供给”。后来,梁启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他又计划在南开设立“东方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孔孟思想和宋明理学。在理工科设置上,严修支持张伯苓发展应用科学的主张,使南开大学比较适应了天津及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严修对周恩来的器重和资助,1913年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赴日本求学。严张告诉周恩来南开将设大学,欢迎他回母校就读。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回到天津,经严张同意免试进人南开大学文科,开学前4天,严修在私宅设宴欢迎周恩来。在南开设立的“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去英国深造。,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等四人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竟被拘捕。羁押期间,周恩来被南开大学开除,他的学籍直到西安事变之后才由校长张伯苓亲自宣布恢复。南开大学是周恩来以正式在校生身份就读过的唯一的高等院校,这一身份最多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一九二年七月,周恩来出狱。为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推荐和资助,周恩来决定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留学考察,从一九二年十一月到一九二四年七月回国,周恩来在欧洲度过了四年的岁月。,“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我是爱南开的”,张伯苓:“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严公逝世,在个人失一同志,在学校失一导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