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科目的识别_第1页
昆虫科目的识别_第2页
昆虫科目的识别_第3页
昆虫科目的识别_第4页
昆虫科目的识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农业方面的情况依旧还是不景气,这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一、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一、首先,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二、其次,从生产过程看(产量不稳定、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三、最后,从营销策略看(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第四节,农业昆虫主要科目的识别,杨镇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第四节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昆虫纲的分目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的构造、触角的形状、跗节节数等进行的,但具体目的数目及其分类系统,各分类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等九个目。,昆虫鉴别技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头、胸和腹三个体段头部具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23个单眼.(取食&控制)胸部具3对足、常具2对翅。(运动)腹部有外生殖器,有时还有1对尾须(新陈代谢&生殖),昆虫的附肢、附器,一、昆虫的头部,见书P3,单眼,昆虫的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复眼,3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的特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构造,舌,上唇,上颚,下颚,下唇,(2)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胸部,构造: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足,中足,后足前翅和后翅背板,侧板,腹板。,(一)胸部的附肢附器,1、胸足构造:,昆虫足的类型,2、昆虫的翅,翅的基本构造前缘,后缘或内缘,外缘。肩角,顶角,臀角。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前缘,后缘,外缘,腋区,臀区,臀前区,轭区,肩角,顶角,臀角,昆虫翅的类型p5,膜翅(大多数昆虫)膜质而透明复翅(如蝗虫的前翅)有革质鞘翅(如甲虫的前翅)角质化半鞘翅(如蝽的前翅)前翅端半部分是膜质基半部分是革质鳞翅(如蝴蝶的翅膀)附有细小的鳞片、细毛毛翅(如石蛾的翅膀)缨翅(如蓟马的翅膀)边缘长毛平衡棒(如苍蝇的后翅)退化,三、主要目科的概述,(一)直翅目中型至大型昆虫。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前翅狭长,复翅、革质,常覆盖在后翅上,后翅膜质,能够作扇状折叠,翅脉多是直的。有些种类短或无翅。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部第十节有尾须一对。雄虫大多能发音,凡发音的种类都具有听器。,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蝗虫、蝼蛄、蟋蟀等。,1蝗科,体粗壮。触角短,一般不超过体长多呈丝状、剑状。前胸背板马鞍型,跗节3节。多具2对发达的翅,亦有短翅及无翅的,后翅常有鲜艳的颜色。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发音,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两侧。产卵器粗短,瓣状。,2螽斯科,触角丝状,比体长。跗节4节,听器在前足胫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食性的。雌虫多产卵于植物枝条组织内,造成技梢枯萎或落叶。,3蝼蛄科,触角显著比身体短。前足开掘足。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体外,呈尾状。无听器。体表无产卵器。此类昆虫以土栖为主,具较强的趋光性,夜间活动,咬食植物的根茎,为重要的农业害虫。,东方蝼蛄,蟋蟀科,粗壮,色暗。触角比身体长。跗节3节。尾须长,不分节。产卵器细长,成剑状或镰状。雄虫发音器在前足近基部,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夜出性昆虫。食性杂,多取食植物近地面柔嫩部分,危害幼苗。少数种类为肉食性。不少种类雄虫性凶残,常搏斗,有互相残杀现象。,(二)半翅目,通称蝽蟓。体小至中型,略扁。刺吸式口器,喙从头的前下方生出。触角35节。复眼显著,单眼有或无。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发达。跗节一般三节。多数具2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成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常具翅脉。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叠。胸部腹面常有臭腺,可散发出恶臭。,渐变态。本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果树、森林,刺吸茎叶或果实的汁液,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可以捕食害虫,是天敌昆虫,如猎蝽、长蝽的一些种类。,猎蝽,半翅目昆虫身体构造模式及前翅示例1蝽的背面观2头、胸部腹面观3后足端部,l蝽科,触角5节(极少数4节),单眼2个,少数缺,喙4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膜片三部分,膜片上具多数纵行翅脉,发自于基部的一根横脉。中胸小盾片大,三角形,超过爪片。本科种类很多,一般为植食性。,2缘蝽科,体一般较狭,两侧缘略平行。触角4节,喙4节。中胸小盾片小,短于爪片。前翅分革片、爪片及膜片3部分,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翅脉。本科均为植食性,常见种类可危害瓜、豆及果树。,3盲蝽科,小型或中型昆虫。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1或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本科有植食性的,也有捕食性的。,4网蝽科,小型种类,体扁。无单眼。触角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喙4节。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有网状花纹,前翅不分革片与膜片,也有网状花纹。成虫和若虫生活在叶的背面,常在主脉的两侧危害,被害处常积集斑点状的褐黑色分泌物及蜕皮壳。,5猎蝽科,体中型或大型。触角4节或5节。喙坚硬,仅3节,基部不紧贴于头下,而弯曲成弧形。前翅分为爪片、革片和膜片3部分,膜片基部有两个翅室,从其上发出2条纵脉。(肉食性),(三)同翅目,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本目昆虫体形变化很大,一般以刺吸植物汁液为生。繁殖方式多样,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也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进行。有卵生,也有卵胎生。本目不少种类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植物的很多病害,如蚜虫、叶蝉、木虱等能传播病毒。亦有不少种类如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分泌蜜露,诱致煤污病,1蝉科,多为大型昆虫。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前足腿节膨大,下方有齿。雄虫具发音器,位于腹部两侧。成虫以刺吸汁液和产卵危害果树和林木枝条,若虫吸取根部汁液。,2叶蝉科,体小型至中型。单眼多为2个,触角鞭节分节甚多。后足胫节下方有2列短刺,这一特征可以区别于近缘科昆虫。雌虫具齿状产卵管,产卵于植物组织内。,3.飞虱科,体小型触角刚毛状,生于两复眼下,前翅透明,后足胫节末端生一大距。如稻白背飞虱、稻灰飞虱及褐飞虱。,稻白背飞虱成虫,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治方法:1、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恶化白背飞虱生存环境。2、保护利用天敌。如保护青蛙、稻田放鸭,以及利用稻飞虱寄生性天敌黑肩绿肓蝽、蜘蛛、步行虫等,当蛛虱比达1:45(早稻)或1:89(晚稻)时就可不用药防治。3、25%悬浮剂吡蚜酮20-24g/亩,孵化高峰亩对水50kg喷雾。;也可以用10%悬浮剂哌虫啶25-35g/亩,孵化高峰亩对水50KG喷雾。(用量为推荐用量,具体施药量可按本地情况而定),4.蛾蜡蝉科,体中型,状似蛾,前翅宽大成长方形,脉相复杂,前翅前缘有很多横纹。如碧蛾蜡蝉、青蛾蜡蝉。,5蚜科,体细小,柔软。触角丝状,通常6节,很少5节,末节中部突然变细,故又分为基部和鞭部两部分;第36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感觉圈,它的数目和分布可作为分种的依据。多数蚜虫的腹部第六节背面生有一对“腹管”,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腹管及尾片的形状为分类上的重要特征。,6粉虱科,成虫体纤弱而小。体及翅上常有白色蜡粉。触角7节。翅脉简单,仅具1或2条纵脉。成虫与幼虫腹面有皿状孔,为本科昆虫的最大特征。,7蚧科,形态非常特化。一般为小型昆虫,体长057mm。大多数介壳虫以固定不动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同时体表常盖有介壳或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彼此差别很大。雌虫身体没有明显头、胸、腹三部分的区分,无翅,大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属渐变态;雄虫体长形,只有一对薄的前翅,具分叉的翅脉,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虫寿命短,交配后即死去。如吹绵蚧、红蜡蚧、苹果球蚧。,蚧科,为过渐变态,多数为害虫,以危害木本植物为主,许多种类是果树及林木的重要害虫,如危害柑橘的吹绵介等。但也有些种类是益虫,如紫胶虫、白蜡虫。,(四)缨翅目,通称蓟马,是一类微小型的昆虫。成虫体细长略扁,长仅12。多数黑色、褐色或黄色。触角短,69节,丝状,略成念珠状。锉吸式口器,左上颚发达,右上颚退化。前后翅狭长,翅脉稀少甚至消失,翅的周缘具长缨毛,故称缨翅目。有的种类无翅(无翅者无单眼)。跗节1或2节,具1或2爪,中垫泡囊状。腹部10或11节。无尾须。雌虫腹末圆锥形,产卵器锯状、柱状或无。,1蓟马科,体扁。触角68节,末端两节形成端刺,3或4节上有感觉器。翅狭长,翅端尖,前翅常有2条纵脉。雌虫腹端有锯状产卵器,向下弯曲。,2、管蓟马科,体黑色或暗褐色,翅白色、烟灰色或有斑纹。触角8节。腹部末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剌毛,无产卵器。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有脉纹,没有翅脉。,(五)鞘翅目,通称甲虫,微小至大型种类。前胸发达,前胸背板完整且高度骨化。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无单眼。前翅鞘翅,盖住中后胸和大部分或全部的腹部,但中胸小盾片多露出;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少数种类无后翅。附节多为5节或4节,很少3节。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多属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蛹多为裸蛹,如天牛、叶甲、金龟子等,另有一些种类为被蛹,如隐翅虫。此外,瓢虫科和几种叶甲,以其尾端附着于蛹化物上,并有一硬化的外壳(末龄幼虫的蜕皮)包围。,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鞘翅极短,因该科大多数种类其后翅藏匿于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觉而得名。其中,毒隐翅虫因体内有毒液而对人有威胁。但并不致命。,本目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除龙虱、水龟虫等少数几个科是水生的,大多数种类是陆生的。陆生种类多生活在各种植物上,故植食性的种类占大多数,可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或潜叶、钻蛀入植物组织内,或取食植物的种子及花果部分,也有的种类在仓库内危害贮藏农产品;此外还有肉食性(如步甲科、虎甲科等)、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及少数寄生的种类,所以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鞘翅目,鞘翅目分亚目,本目分为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前者腹部第一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成3部分,中间不相连,前胸背板与侧板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后者腹部第一腹板完整,中间不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前胸背板与侧板多愈合在一起,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食性不一。,1步甲科,小型或大型昆虫,通称步行虫。一般为黑色或褐色,多数种类有金属光泽。头常较前胸狭,前口式。触角细长,丝状,着生于上唇基部与复眼之间,附节555式。步甲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是重要的天敌类群之一,但也有少数种类取食植物的幼芽,危害农作物。,肉食亚目,2虎甲科,中等大小,体型与步甲相似。一般有鲜艳的光泽,常有头较金绿、赤铜、纯黑等色斑。大,前口式。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11节。上颚大,锐齿状。跗节全为5节。成虫白天活动,步行迅速,并可作短距离的飞翔。常在道路或沙滩上飞行,捕食各种昆虫。幼虫在地下穴居,捕食蚂蚁及小虫,为农业生产上的益虫。,金龟甲科,中型至大型。触角鳃叶状。前足有开掘作用,跗节555式。鞘翅不完全覆盖腹部,末节背板常外露。幼虫为蛴螬。根据食性可分为粪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群,前者俗称屎壳郎,后者包括许多园林和果树害虫及危害农作物的地下害虫。,多食亚目,吉丁虫科,成虫与叩头虫体形相似,大多数有美丽的金属光泽。身体长形,末端尖削。头较小,嵌在前胸上,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腹板也有大型的后突,嵌于中胸腹板的凹陷内,但前胸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上下活动,前胸背板的后角不向后突出。幼虫又称爆皮虫和串皮虫,体细长扁平,乳白色,无足,前胸扁阔如大头,脑部其他部分狭长。钻蛀危害枝干。,叩头甲科,小型至大型甲虫。触角锯齿状。前胸很发达,前胸与后胸衔接不紧密,能上下活动,前胸背板后角明显后突,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的突起向后延伸到中胸腹板的深凹窝中,可弹跳。附节555式。幼虫大多数生活于土中,通称金针虫。体细,长筒形,具3对相仿的胸足,体壁坚硬而光滑,大多数为黄色或黄褐色。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食,对种子、幼苗及根危害大,是重要的地下害虫。,瓢虫科,小型或中型昆虫,体背隆起成半球形或半卵形,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头小,一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跗节隐4节。幼虫活泼,体上常有枝刺、毛瘤、毛突等被物,或覆盖有绵状蜡质分泌物。此科大多数种类是有益的,成虫和幼虫都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小部分种类食害植物。,天牛科,中型至大型种类,体狭长。触角11或12节,鞭状,通常与体等长或超过体长。复眼肾形,围绕于触角基部。跗节隐5节。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以幼虫蛀食树干、枝条和根部。幼虫乳白色或黄色,体柔软,胸足大都消失或退化。胸腹节的背腹面都有骨化区或突起。,10叶甲科,又称金花虫,成虫的外形常呈卵形或长形。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11节,长不及体长之半。跗节隐5节。幼虫具3对胸足,身体中部或近后端处较肥大而稍隆起,也有细长的。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为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象甲科,微小至大型甲虫。头部延伸成喙。喙长大于宽,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曲,末端3节呈锤状。跗节为隐5节。幼虫身体柔软,肥胖而弯曲。无足。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植物,有食叶的,有钻茎的,有钻根的,有蛀果实或种子的,也有卷叶或潜入叶的组织中的。,(六)鳞翅目Lepidoptera,本目包括了所有的蝶类和蛾类。主要特点是:体、翅及附器均被有鳞片,这些小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有丝状、羽毛状、棒状等。口器虹吸式。完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是被蛹。此目成虫除少数种类(如吸果夜蛾口器端都具锐齿,可刺入果内吸取汁液,引起落果)外,一般不危害农作物。但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在茎、根、果实内,或在叶的上下表皮间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少数种类的幼虫是捕食性或寄生性的。,翅的脉序、斑纹,鳞翅目,幼虫的分类特征主要在体表的外被物、刚毛和腹足上的趾钩。鳞翅目幼虫身体各部具有各种外长物,最普通的是刚毛、还有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幼虫体上的刚毛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原生刚毛和亚原生刚毛是幼虫分别在第一龄与第二龄时出现的,其数目和位置固定,具有一定的排列,称为毛序;而次生刚毛的数目和位置都不固定,故没有命名。,鳞翅目幼虫一般有5对腹足,位于第36及第10腹节上,腹足的数目有时减少,如尺蛾科一般仅在第6节及第10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足的端部具有鳞翅目幼虫所特有的趾钩,以帮助行动。趾钩的排列有各种形式,通常趾钧为一排,少数为2排,也有3排或更多的,一排的称单行,2排的称为双行,3或更多排的称为多行。一排中的趾钩若长度相等,称单序;若趾钩的长短交替称双序,若有3种不同长度更替排列的称三序。趾钩排列的形状也有各种形式,如环形、缺环、中带(趾钩排成一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弧形)、二横带(趾钧排成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等。趾钩的排列方式是幼虫分科的重要特征。,鳞翅目,鳞翅目包括蝶类和蛾类,二者成虫的主要区别在于:蝶类触角棍棒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全无翅缰,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棍棒状,形状不一,少数种类触角的末端仅略膨大。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多数具翅缰,夜间活动。,1凤蝶科.,中型或大型的美丽蝴蝶。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并常有一尾状突。翅黑色有蓝、绿、红色斑,或黄色、绿色而有黑色斑纹。后翅基部有一钩状。幼虫光滑无毛,前胸前缘有臭“丫”腺,受惊动即伸出,极易识别。幼虫食叶。蛹的头部有两侧有角状突,蛹以丝缚于附着物上。,蝶类(锤角亚目),2粉蝶科.,成虫多为中型蝴蝶,常为白色、黄色或橙色,有黑色斑纹。前足正常,并不比中后足小,爪具齿。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幼虫圆卵形,长而细,头比前胸小后翅后缘凸出。体表有很多小突起及次生刚毛,每一体节常分为几个小环。趾钩为双序或3序中带。幼虫食叶。(菜粉蝶对黄和蓝有强烈的趋性),3弄蝶科,小型至中型的蝶类。身体较粗壮,头大。触角基部远离,末端呈钩状。(棍棒装)翅常为黑褐色或茶褐色,具有透明斑。幼虫纺锤形。趾钩3序环形。幼虫生活在卷叶中危害。成虫飞行迅速。,蛾类(异角亚目),触角丝状、羽状等,末端不膨大,后翅基部有翅缰。休息时平放在背上,夜间活动。,尺蛾科,小至大型的蛾子,体细弱,而翅较宽大,质薄,静止时四翅平展。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前翅基部急剧弯曲。幼虫体细长,通常除3对胸足外,只在第6节、第10腹节各有腹足1对,行动时,身体弯成一环,一曲一伸,似以尺量物,所以称“尺蠖”或“步曲”。本科多危害果树及林木。,尺蠖,麦蛾科,体小色暗前翅狭长,端部尖锐,后翅菜刀状,前后翅缘毛均很长。(如棉红铃虫、甘薯麦蛾、马铃薯块茎蛾),菜蛾科,体小型静止时触角向前伸,前翅柳叶形,后翅菜刀形。(菜蛾),刺蛾科,体中型,粗壮,鳞片后。雄蛾触角双梯齿状,雌蛾丝状,前后翅中室内有M脉主干存在。(黄刺蛾、扁蛾),M脉,小卷叶蛾,体小型。前翅肩区不发达,前缘有一系短的斜纹,后翅中室下缘有梯毛状毛。(如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毒蛾科,体中至大型,粗壮。触角羽状,翅面鳞片较厚,休止时多毛的前足前伸。(如舞毒蛾、茶毛虫),螟蛾科,体小到中型,廋长。触角丝状,足细长,前翅狭长三角形,后翅有发达的臀区。(玉米螟、桃蛀螟),灯蛾科,体中至大型,体粗。体壁坚硬有毛,一般为黄、白、灰色,有鲜艳的黑点或条纹。触角羽毛状,翅宽,常有明显的斑点或斑带。(红缘灯蛾、人纹污灯蛾),天蛾科,体大型,粗壮,纺锤型。前翅大三角形,后缘内收,后翅短小。(如豆天蛾、桃天蛾),夜蛾科,体中至大型,粗壮,色深暗。触角丝状或羽状,前翅三角形,多斑纹,后翅宽色淡。(如八字地老虎、黏虫、小地老虎,斜纹夜蛾),膜翅目,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体极微小至中等大小,少数为大型种类。主要特征为: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具两对膜质的翅,后翅小于前翅,其翅缘具翅钩一列以钧住前翅,翅脉相当特化,纵脉很弯曲,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胸部,称为并胸腹节。第2节常缩小成细腰,称为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在分类上根据其胸腹节明显与否把它们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雌虫具发达的产卵管,常呈锯状或针状,有时变为螯刺;,全变态或复变态。幼虫具发达的头,通常无足,体软而色淡,但叶蜂类幼虫则具3对胸足及6对以上腹足,腹足自第2节开始有,端部无趾钩,可以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蛹为裸蛹,许多种类化蛹于茧中。本目昆虫食性复杂,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从整个目来看,益虫比害虫多,有害种类不多,只有一些食叶的叶蜂和钻蛀树干的茎蜂(梨茎峰鬼剪梢)、树蜂等。有益种类大多是寄生蜂类,在自然界中对抑制害虫的大量发生有重大意义。蜜蜂采集花粉及花蜜,对农作物起到传粉增产的作用,为人们生产蜂蜜等产品。本目有些种类如蚂蚁、蜜蜂等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在行为方面是特别进化的一类。,广腰亚目,胸腹节不明显,后翅至少3个翅室,产卵器锯状或管状。植食性,叶峰科,体中小型,扁宽。有小室和第二回脉。触角丝状,前翅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胫节有两端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