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97470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28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7-01-06
上传人:闰***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冯**(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30
积分
- 关 键 词:
-
六氢苯酐
咪唑
复合
微胶囊
制备
研究
钻研
- 资源描述:
-
六氢苯酐-咪唑复合微胶囊的制备研究,六氢苯酐,咪唑,复合,微胶囊,制备,研究,钻研
- 内容简介:
-
开题报告 题目 :六氢苯酐 /咪唑复合微 胶囊的制备研究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500 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 15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 3 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 献序号, “参考文献 ”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 “注释格式 ”的要求书写。 、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 “2008 年 11 月 26 日 ”。 面格式:题目:宋体,加粗, 二 号;系别等内容格式:宋体,四号,居中。 1 2 1、毕业设计论文综述 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微胶囊技术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人 物理方法以明胶为壁材在液体石蜡中制备鱼肝油形成明胶微胶囊 1, 20 世纪 40 年代末,微胶囊技术得到突破发展开始应用于药物制剂包衣, 1954 年美国的 到微胶囊在药物上的应用启发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无碳复写纸 2生产,并取得重大成果。 20世纪 60代,日本也赶了上来,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研究更深入,特别是近年国外开始对纳米微胶囊在靶向治疗癌症的应用展开研究。微胶囊技术的应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焦点 5应用非常广泛,发展潜力很大。 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化,是 21 世纪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10微胶囊是直径为微米级的微细胶囊,由芯材和壁材 12组成,即将固体、液体乃至气体的 芯材用壁埋在一个个微小的胶囊之中。微胶囊化的意义就在于:能有效地降低芯材的 、氧气、湿度、热、光和其它物质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活性,有效地防止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对芯材的破坏等不良影响;减少芯材向环境的扩散或蒸发,抑制芯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挥发损失,提高其稳定性,使品质保持持久;能人为而有效地控制芯材的释放 13,使芯材原有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掩盖芯材的异味,改善芯材的口感和味觉,使其 “ 良药不苦口,美食味更佳 ” ;改变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将液体或半固体的流质体转化为自由流动的固体粉末,便于 贮藏和运输等 14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得的产品有良好的功能性质和贮存稳定性,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生产多种高新产品。 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但是关于微胶囊的基础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理论与实际的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在工业应用方面,微胶囊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新材料、环境检测以及生活用品都有一定的研究,但要广泛应用于生活及工业生产还有一段距离,须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对它 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将微胶囊技术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方面的开发研究非常活跃。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我国对微胶囊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加大,在微胶囊技术方面也有较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和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微胶囊技术已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国家相比,我国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加快微胶囊技术研究,开创微胶囊技术应用的新时代 20,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微胶囊技术势必会更好渗透各个领 3 域,提供许多新型产品,取得创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微胶囊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内部的物质称为芯材,外部的包覆膜称为壁材。其中,芯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壁材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形成微胶囊时,芯材被包覆而与外界环境隔离,在适当条件下随着壁材的破坏而释放出来。如果选用的壁材具有半透性,则芯材可以通过溶解、渗透、扩散的过程,透过膜壁而释放出来。 本实验通过六氢苯酐、咪唑分别合成微胶囊, 并在一定条件下将制得的微胶囊与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反应 ,生成立体网状结构的产物,显现出各种优良的性能,成为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 环氧材料。由于混合后树脂粘度变化迅速而难以控制固化过程,并且快速固化缩短了储存时间导致效率降低等不利因素。传统的潜伏性固化剂在室温下具有较长的储存期和较低的使用活性,或者较高的使用活性和较短的储存期。通过红外光谱仪( 热重分析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 微胶囊固化剂的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及固化性能等进行表征。 究方案 称取六氢苯酐 (别分散于 40二氯甲烷溶剂中,在磁力搅拌下至其溶解,再在超声振荡下直至完全溶解均匀, 得到油相。 200溶液加入三口烧瓶 (500称量表面活性剂 入其中,在 500r/搅拌速率下得到均匀稳定的水相。将油相缓慢滴加入水相中,反应3h 至二氯甲烷溶剂挥发完全。将悬浮液离心、洗涤、干燥即得到产物微胶囊固化剂。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不同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及芯材比在制备过程对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形态及微胶囊产率,包封率的影响。 将 2 别分散于 40二氯甲烷溶剂中,在超声振荡下直至 2 全溶解得到油相。将溶解有 0000称量表面活性剂 并在 1200r/拌下得到均匀稳定的水相。将油相缓缓倒入水相中,并升温至 35反应 1 小时, 40 反应 3 小时以上至二氯甲烷挥发完全。将悬浮液离心、洗涤、干燥即得到产物微胶囊固化剂。研究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不同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及芯材比在制备过程对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形态及微胶囊产率,包封率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简单易控的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此方法涉 及两个最重要的步骤 ,“ 液滴形成 ” 和 “ 溶剂去除 ” ,它是基于在搅拌条件下 ,一种乳浊液的内部相蒸发。溶剂蒸发法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实现的微胶囊化方法,其基本原理如图 1所示 21 4 乳液液滴 含有水溶液的聚合 聚合物相 微胶囊形成 物液滴发生相分离 迁移至界面 图 1 溶剂蒸发法原理示意图 该方法是将壳材料与芯材料的混合物以液滴状态分散到介质中,随后挥发性的分散介质从液滴中被快速蒸发或萃取(形成壁材),再通过加热、减压、搅拌、溶剂萃取、冷冻或冻结等手段将囊壳中的溶剂除去。该方法既能够包 裹水溶性芯材,又能够包裹非水溶性芯材(主要是水溶液、水分散液及固态粉末等)。采用溶剂蒸发或溶液萃取技术制备微胶囊,可以在水相或油相中进行,但为了有利于挥发,大部分溶剂挥发反应选择在油相介质中进行。 究方法 1)扫描电镜技术。 2)红外分析。 3) 热分析 4) 固化环氧树脂的机理 3、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的工作 究重点 重点是微胶囊的合成以及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并寻找能使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使用环境下可以长期稳定储存的固化剂和其它助剂, 研究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包括固化剂的 释放以及与基体树脂固化交联等动力学、热力学过程),从而找到合适的微胶囊固化剂体系,提高固化效率和固化体系的储存期,将使微胶囊固化剂成为一类应用前景更广泛的潜伏性固化剂。 究难点 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温度。有机溶剂的温度过高或者是聚合物芯材、有机溶剂 A 少量溶剂 A 被蒸发 聚合物相迁移 溶剂 A 蒸发完全 5 过低 , 就会影响溶剂蒸发速度, 从而影响壁材的形状及 产物微胶囊的粒径,并且实验过程中加热速度不好控制 。 期已开展工作 1)联系导师,了解实验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认真阅读; 2)了解实验基本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实验。 4、完成本课题的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 次填写 ) 第 1 2 周 做前期准备,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第 3 周 开题答辩; 第 4 7 周 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合成微胶囊; 第 8 周 完成中期报告,中期答辩 ; 第 9 周 对产物微胶囊的结构、 表面形貌、粒径分布等进行分析、表征 ; 第 10 周 微胶囊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以 及固化性能等进行分析; 第 11 14 周 整理实验结果数据,写出完整的毕业论文; 第 15 周 毕业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 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所在系审查意见: 系主管领导: 年 月 日 6 参考文献 1 C, , Q,of a 008,321:3242 K,of 91960P3 K, 548366P4 of S,2505489P5 R, R, H, S, R, R, N,001,409:7946 R, R, H, S, R, R, 08K,6858659 7 , ,08K,7108914 8 D, N, R, R, 005,17:2059 H, M, R, R, 006,18:99710 王璐 ,许时婴 J1999,25(3):5211 马小明 M学苑出版社 912 鲍鲁生 J1999,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