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量经济学论文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目录1摘要2引言3关键字4理论依据4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42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5实证分析51参数估计52模型检验与修正6模型分析7政策建议8结束语9参考文献10附件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惠国惠民国策。凯恩斯认为,短期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比较稳定,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但是大家都知道,收入的变动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在短期内,有时边际消费倾向可以为负数,即收入增加时消费反而减少,收入减少时消费反而增加;有时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1,即消费增加额大于收入增加额。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客观的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社会的消费量取决于期居民的收入数量、客观环境及社会成员的主管需求、心理倾向和社会的收入分配原则等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这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本文利用1990年2009的二十年数据,选取了居民可支配收入、CPI、税率、GDP四个因素分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旨在说明其中的相互关系,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意见。关键词消费收入CPI引言发展经济就应该紧紧抓住消费,而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得知消费水平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究竟都是如何影响着消费水平呢只有正确捕捉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正文一、理论依据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假定了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也称为绝对收入消费函数。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2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认为,要正确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必须严格区分两种收入一种是暂时性收入,另一种是持久性收入。与之相适应,消费也应该区分为暂时性消费和持久性消费。暂时性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性的、带有偶然性质的现期入,如工资、奖金、遗产、馈赠、意外所得等等;而持久性收入是与暂时的或现期的收入相对应的、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实际上是每个家庭或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是消费者使其消费行为与之相一致的稳定性收入。至于这个持久期限究竟长到何种程度,弗里德曼认为最少应是三年。二、模型设计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我们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1该模型为线性模型。2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90年至2009年20年间的完整数据3变量的设计与选择Y居民消费水平(单位元)X1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单位元)X2CPI(上年100)X3税收(单位亿元)X4GDP(单位亿元)4参数估计设模型表达式为YB0B1X1B2X2B3X3B4X4U其中U为随机干扰项三、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表1根据上表1中的数据得到回归结果Y57232560350093X15535264X20036132X30009951X4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350093个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CP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就会减少5535264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就会减少0036132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009951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2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1)相关系数法由于模型涉及到的参数较多考虑进行一次多重共线性检验,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如下表所示。相关系数矩阵表2如下图由上表2可看出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尤其是X3和X4,推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2)逐步回归法运用OLS方法分别求对各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如下表3解释变量X1X2X3X4R20999321013704609554810986081调整的R20999284008910409530070985308经比较调整的R2的X1最优,所以以X1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4解释变量X1,X2X1,X3X1,X4R2099950909995470999508调整的R2099945109994940999450经比较调整的R2的X1,X2最优,所以X1,X2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5解释变量X1,X2,X3X1,X2,X4R209996590999564调整的R209995950999483根据上表加入X4后调整的R2后改进不显著,而且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加入X3后调整的R2有较大改进,说明X4应予以剔除。修正后模型结果表6修正后的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下Y37000770432079X14186837X20008881X3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432079个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CP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就会减少4186837元;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就会减少0008881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3拟合优度检验由表6中数据可以得到R20999659,修正的R20999595,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4异方差检验有上表可知,显著水平005,由于NR2506422(2)599,所以函数不存在异方差。5自相关检验LM检验表7由上表看出LM5367108,小于显著性水平为005、自由度为2的分布的临界值(2)599,表明模型的干扰项已不存在自相关性。6综上所示回归方程为Y37000770432079X14186837X20008881X3三模型分析结论通过以上计量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CPI、税收存在紧密联系。正如理论上那样,消费存在一条基本的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利于拉动消费的增长。CPI的提高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人们用同样的财富所能购买的商品减少,因此会导致市场疲软、消费水平的下滑。税率的提高,一方面个人所得税提高会减少人们的收入,从而抑制消费;另一方面消费税、增值税、印花税、营业税等税种的提高在无形中转嫁给了消费者,等同于提高了物价,所以也会造成消费水平的降低。而GDP的增长由于在计算过程中涉及到固定增长投资、消费水平、净出口三个方面因素,故而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就显得不那么显著。消费需求总体运行从计划经济特殊模式到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着这一质变的发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就内需而言,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而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从本质上看,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产手段上,而不是体现在对有效需求形成的贡献。四、政策及建议针对模型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1收入始终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国家应努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大循环中消费梗阻问题的需要。占我国人口绝大数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消费梗阻问题,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2货币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涨,实际收入下降,若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生活消费水平,则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控制物价水平,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控物价,控制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增加了不确定性,使得货币购买力下降,实证结果说明,它对我国居民消费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因此,应该建立通货膨胀预警和调节机制,保证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开征银行储蓄利息所得税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收益率的影响来提高未来消费支出的代价,从而降低储蓄倾向的。从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来看,政府制定了许多直接有利于储蓄的减免措施,如对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等,这些措施使得税收对于居民在储蓄和消费决策中有利于储蓄,再加上我国人民所固有的厉行节俭重视未来消费的传统,使得我国居民储蓄倾向偏高,消费倾向偏低。所以,今后我国政府应对银行存款利息计征一定比例的所得税,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进而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税收调节引导高收入者合理投资和消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需求。六、结束语1百姓消费意愿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承担的生活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因此,政府应在养老、医疗、教育和房价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减轻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将部分储蓄转换为消费,最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2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3月6日详解了中国四万亿投资的去向,表示初步方案已经有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少了3000亿元,由18万亿元调降至15万亿元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增加了1100亿元,由400亿元提高到1500亿元民生工程的投资由2800亿元提高到4000亿元,占比由7增至10。3本文选取的是年度样本数据,是从长期上分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4万亿投资去向中有2万亿是投资于铁路建设和完善中,在当前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就业问题,而且在其竣工之际其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及对消费的影响明显,因此不能忽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有待研究。七、参考文献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扩大内需还需社会保障作后盾N中国经济时评附件数据年份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CPI(上年100)税收GDP(上年100)1990833219651031282186186678219919322409210342990172178151992111628106106432969126923481993139334991147425533533392199418334717212415126884819786199523555860711716038046079373199627896765108369098271176591997300272504102882340478973031998315975871992926288440228199933468064329861068258896770520003632853341004125815199214552001388792261007153013810965522002414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专业培训部队课件
- 军事国家安全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六安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操作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试题带答案(精练)
- 今年煤矿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招聘教师2人方案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华夏银行厦门市湖里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浦发银行福州市马尾区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浦发银行遵义市汇川区2025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库
- 激光武器物理课件
- 气瓶泄漏应急演练范文大全
- 2025年REACH 250项高度关注物质SVHC清单第34批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可编辑)
- 2025年人保非车险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山东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肺穿刺活检术前术后护理
- 智慧医院综合智能化规划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