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1页
(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2页
(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3页
(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4页
(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ONURBANSTREET2001年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ONURBANSTREET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1年上海前言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0413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收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本着“规划为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具体工作中的规范性、科学性。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一般规定4平面交叉口规划5平面交叉口设计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佩昆滕生强杨晓光陈炳生张雁参加起草人孙明正王茜陈奇苏郁朝鸣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二OO一年四月前言21总则42术语、符号521交叉口部分术语522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623符号73一般规定114平面交叉口规划135平面交叉口设计1751一般规定1752平面设计1753进出口道设计17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1955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2156行人过街横道2357非机动车交通处理2558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25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2761一般规定27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27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2764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28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307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307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317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317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3275信号周期时长337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3377最短绿灯时间3478服务水平评估3479信号配时图34附录A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35附录B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36附录C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44附录D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46附录E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49附录F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行能力61附录G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65附录H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66附录J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67附录K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681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新建与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设计;公路平面交叉口可参考本规程执行。1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2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3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受具体条件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本规程规定时,经技术经济分析,可作合理调整。103平面交叉口应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相交道路性质、类别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用地面积与投资数额等技术、经济因素。104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电)车的站点设置,方便乘客换乘,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105平面交叉口应妥善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过街。106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21交叉口部分术语211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名称(图211)图211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的名称212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车辆数的平均值。213渠化设计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顺畅和安全为目的,运用标线、标志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214支路本规程将支路区分为I,II()级,I级表示交通性支路,II()级表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215交通岛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216公交车辆到站频率单位时间内公共汽(电)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计。21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图211)。218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由进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对向进口道人行横道及右侧相邻道路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适当位置等候,待相邻进口道非机动车获得通行权时再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方式,适用于(包括人行道空间在内的)交叉口范围较大,或左转交通量适中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通畅性。22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221信号周期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222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3信号相位交通信号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224绿灯间隔时间上一信号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信号相位绿灯启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225信号损失时间未能供车辆通行使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6红、绿灯时长红、绿灯启亮持续的时间。227有效绿灯时长在给定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时间。228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229有效红灯时长有效禁止车辆通行的持续时间。2210流量比信号配时设计交通量与实际饱和流率之比。2211总流量比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之和。23符号A黄灯时长(S)B自行车交通量(V/H)B行人过街长度(M)BL前后行人间距(M)BL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BT直行自行车每周期平均交通量(V/CYC)BT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BTD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车后直接驶出停车线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C信号周期时长(S)CO最佳周期时长(S)CAP通行能力(PCU/H)CAPI第I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CAPL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LR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R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直行车道通行能力CAPTL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LR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R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D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DA进口道A的平均信控延误DI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平均信控延误DI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控延误D1均匀延误D2随机到达附加延误D3初始排队附加延误DS饱和延误DU不饱和延误E单个交叉口控制类型校正系数FA绿灯期车流达到率延误校正系数FB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L左转校正系数FG坡度及大车校正系数FLR左右合流校正系数FP行人影响校正系数FPB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R街角转弯半径校正系数FS短车道相邻车道校正系数FTL直左合流校正系数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数FW车道宽度校正系数FX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G道路纵坡GE每信号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S)GEJ第J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GJ第J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S)GMIN最短绿灯时间(S)GP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S)HV重车率HT车头时距(S)I进口道的各条车道I绿灯间隔时间(S)J一个周期内的信号相位数K一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K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KR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L行人损失时间(S)LA行人与右转车间最小安全距离(M)LB公交车辆长度(M)LD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D1“鱼肚”形标线前段长度LD2“鱼肚”形标线后段长度LD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J第J相位的起动损失时间LS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LV换算车辆长度(M)L2“过渡区”标线两渐变段端点A、B间距L交通信号总损失时间(S)LA进口道长度(M)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LP行人过街道长度(M)LPCU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M)LQ进口道实际可供待行排队长度(M)LR要求排队长度(M)LS起动损失时间(S)M周期内到达行人均值N高峰小时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PCU/CYC)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公交车数P绿灯时间到达车辆占整周到达量之比PF右转绿灯期间中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PHF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系数QA进口道A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QD计算交通量(PCU/H)QD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设计交通量(PCU/H)QI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PCU/15MIN)QL合用车道中左转交通量QPM对向干扰后人行过街道通行能力(人MH)QPP一条人行过街道实际通行能力(人MH)QPT一条人行过街道理论通行能力(人MH)QR合用车道中右转交通量QT合用车道中直行交通量Q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当量QTO对向直行交通量(PCU/H)QTO对向直行车流量PCU/HQT合用车道中的直行当量Q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B延误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数(辆)QB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自行车交通量Q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15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中最高15分钟的流率(PCU/15MIN)Q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车交通量R街角缘右转弯半径MR横向车辆红灯时间(S)RP车流成队率SBI第I条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SB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T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SD设计饱和流量(PCU/H)SF经各类校正后的估算饱和流量SI第I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S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LR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L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S停车视距(M)ST直行车道饱和流量STL直左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R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STD绿灯期到达直接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S2周期内到达行人的方差T延误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T制动反应时间(S)TB二辆右转自行车同时驶过人行街道的时间(S)TR一辆右转车占用一条人行带的时间(S)TS车辆制动时间(S)TT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S)TU在延误分析期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UA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UB接在红灯排队车队后连续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车速(KMH)V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V进口道计算行车速度(KM/H)VP行人过街步速(M/S)VP行人受对向干扰时的步速VR右转车通过人行过街时的车速(M/S)W车道宽度(M)WB自行车道宽度(M)W展宽车道横向偏移量(M)X饱和度Y流量比YJ第J相位的流量比Y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Y值之和Z停车线到冲突点距离(M)车辆干扰行人折减系数1右转机动车折减系数2右转自行车折减系数行人不均到达折减系数B自行车左转率对向行人干扰折减系数使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I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J第J相位的绿信比潮湿系数粗糙系数3一般规定301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范围是指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见图211)。302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车型取大型车与小型车两种车型,两种设计车型尺寸见表302。表302设计车型尺寸表尺寸(M)车型长M宽M大型车1225小型车518303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07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05倍。304平面交叉口设计交通量视具体规划和设计项目而定,当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量;设计信号配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内高峰15分钟的到达量等;新建道路交叉口,在没有实测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规划上的预测交通量。305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须使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306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渠化设计1各进口道部分的车道数一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2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作渠化设计。(强制)307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308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须与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309平面交叉口应按远景20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规划,并根据该交叉口所处地理位置、动拆迁情况以及该交叉口属新建、改建还是治理等条件,一次实施规划或分步实施规划。新建、改建道路交叉口,在无动拆迁情况时,应一次实施规划;有动拆迁时,设计年限取10年;治理交叉口设计年限取5年。3010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强制)3011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为正规交叉口。3012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配时和相位以及其它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013新建、改建交叉口渠化与配时设计,宜根据预测通车时的交通需求先作一试行方案,试用一阶段作定期“跟踪”观察后,再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3014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与竖向线形应尽量平缓,满足车辆安全、通畅行驶的要求;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3015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301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善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3017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可按图3017的规定进行,基本程序分为收集资料、判断分析问题的准备工作阶段;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3018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可按附录A表A1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3019改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可按附录A表A2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基础交通资料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按附录A表A2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4平面交叉口规划4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类别可分为1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主交叉口;2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次交叉口;3主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支交叉口和主支()交叉口;4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次交叉口;5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支交叉口和次支()交叉口;6支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支()支()交叉口;7与快速道路衔接的上述各类平面交叉口。402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A型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B型设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C型不设控制交叉口;D型环行交叉口;E型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F型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403规划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主要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表403)。表403规划平面交叉口应用类型支路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级()级主干路AAA、EE次干路AAA、B、E级A、B、DB、C、D、F支路()级B、C、D、F注1、应避免()级支路与主干路相交,确实无法避免时可按E型交叉口规划。2、丁字交叉口不应设置环形交叉口。404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4041及图4042。(强制)405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见表405。406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M。40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应根据403规定的交叉口类别,确定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规划阶段无法确定时,表403中各类相交道路的交叉口有展宽要求的,应按展宽要求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进口道设置公交车站时,应设置展宽段。SSSS图4041正十字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图4042畸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注图中SS停车视距表405路缘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计算车速(KM/H)30252015无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540253015201015有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03520251015510408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根据表408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和长度。(强制)表408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长度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相交道路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主交叉口1015801203050主次交叉口51051070100507020402040主支交叉口35355070304015301530次次交叉口51050701530次支交叉口35354060304015301530支支交叉口3520401530注1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2跨河桥梁两侧亦应作相应展宽,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按道路类别参照执行409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3M,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6080M,渐变段为3050M,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强制)401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人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图4010)。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进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出入口距交叉口距离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出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图401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4011平面交叉口应根据下列要求规划人行天桥或地道1快速道路的过街设施必须修建为人行天桥或地道;2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3车道以上,且无中央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视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而定,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和待行时间同时满足表40112的条件时,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表40112城市主次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道路性质行人过街交通平均饱和度机动车交通平均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待行时间主干路08507次干路085075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60M图5613形交叉口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图5614高架路下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562行人过街横道及与之衔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岛交接处应做成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碍行人行走的障碍物。563行人过街横道进出口两侧沿路缘石30120M的距离内,宜设行人护栏,或采用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带等设施,将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分离;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次干路取中间值。564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路的流量较大而又不宜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机动车流大于表40112所列平均饱和度的情况下,可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相位时长应根据过街行人所需过街时间而定。57非机动车交通处理571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且用地条件许可时,宜采用两次过街的方式处理;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应在面积上满足非机动车停车的需要,位置上应安全,符合自行车行驶轨迹的要求,且不应影响其它各类交通流的通行。572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小时,可利用行人过街横道两次过街;行人过街横道须相应增加必要的宽度。573在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右转非机动车交通流划出专用通行区或通行车道,以绿化岛、交通岛或隔离墩等与其它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加以区分,见图573;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入口离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视红灯期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排队等候长度而定。C60M图573非机动车专用道示意图58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581规划、设计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时,其匝道出入口宜远离附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582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出口匝道,对附近的干道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有影响者,宜按以下要求布设1出口匝道的位置宜按出匝道车辆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左转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靠近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2出口匝道近地面段宜分成两条车道以上,按车辆出匝道后左、右转及直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出口段的车道功能;3出口匝道的出口段离下游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起点宜大于80M;这段距离不足80M且使匝道车流与干道车流换车道交织有困难时,可在交叉口进口道部分分别设置地面进口道展宽和匝道延伸部分的展宽,并设置干路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与匝道延伸部分的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但对此类进口道的信号相位必须采用双向左转专用相位;出口匝道左转交通量较大,对下游交叉口通车影响较大且干道中央高架道路墩位中央带较宽时,可对匝道或交叉口进口道采取禁止左转、在交叉口下游做远引左转的管理措施;在墩位中央带侧必须有一条左转车道,左转车转弯的入口宜在对向进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的范围以外,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上游及出口匝道上须设有禁止左转标志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志(图582)。墩位中央带墩位中央带远引式左转的左转车道左转入口展宽段展宽渐变段设禁止左转标志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志图582利用墩位中央带做远引左转的布设583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入口匝道靠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时,匝道的布设宜符合以下要求1口匝道的位置宜按进入匝道车辆来自上游交叉口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来自左转的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左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右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2入口匝道的入口段宜布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渐变段的下游,且最小距离不宜小于80M。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61一般规定611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及有关附属设施,包括交通控制信号灯、交通岛、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及绿化。612交通管理及附属设施,必须与交叉口同步设计;新建交叉口应按本规程规定设计,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则应据此作改善设计。613交叉口绿化设计不得影响交通安全与通畅;交叉口范围内以及机非隔离带、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不得影响视距三角形;绿化布置不得影响行人过街;行道树的树干及枝叶不得侵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挡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与交通标志的视线。(强制)614附属设施的布置不得有损于改善交通流的安全性与通行效率。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621交通信号灯应按公安部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GB1488694)规定设置。622有转弯专用车道且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干道上,按各流向车道分别设置车道信号灯。623信号灯的设置,应包括机动车信号灯、行人信号灯、自行车信号灯。当自行车交通流可与行人交通流同样处理时,可装自行车、行人共用信号灯。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631平面交叉口应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及交通流向标志作渠化设计,安全岛应按行人横道线宽度铺设人行道板。(强制)632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设计。633交叉口内应把各流向交通流行驶轨迹所需空间之外的多余面积用标线或实体构筑导向交通岛。634导向交通岛间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应避免因过宽所引起的车辆并行、抢道现象;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转弯半径大小设计车道加宽。635交通岛不应设在竖曲线顶部。636交通岛宜先用标线画出,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做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637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M2,面积窄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638导流交通岛边缘的线形为直线与圆曲线的组合,其偏移距,内移距及端部圆曲线半径见图6381,最小值可按表6381取用;导流交通岛各部分的要素见图6382,最小值可表6382取用;需要时,导流交通岛可兼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使用。639交通岛端部应醒目明了,并在外形上能诱导车辆前进方向。契形端部应做成圆形;行车道到契形端部的内移距,应根据交通岛的大小和位置确定。AB1C图6382导流交通岛各部分要素图6381偏移距、内移距及端部曲线半径RWLM2R0S2Q表6381导流岛偏移距、内移距、端部曲线半径最小值设计行车速度KM/H偏移距S(M)内移距QMR0MR1MR2M500500753S时,其中3S配以黄灯,其余时间配以红灯。754流量比总和,按下式计算;(09)(754)JJJDJJJJSQYY1/1/,MAX,MAXY式中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值之和。YJ一个周期内的相位数第J相的流量比JY设计交通量(PCU/H)DQ设计饱和流量PCU/HS计算Y值大于09时,须改进进口道设计或/和信号相位方案,重新设计。755设计饱和流量按附录B方法确定,现场实测方法见附录C,可利用附录H算表计算。7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761总有效绿灯时间每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761LCGE0762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各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762YYGJEJ,MAX763各相位的绿信比各相位的绿信比按下式计算763CEJJ764各相位显示绿灯时间各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764JEJJLAG式中LJ第J相位起动损失时间77最短绿灯时间771最短绿灯时间按下式计算771IVLGP7MIN式中行人过街道长度MPL行人过街步速,取12M/SV绿灯间隔时间SI772计算的显示绿灯时间小于相应的最短绿灯时间时,应延长计算周期时长(以满足最短绿灯时间为度),重新计算。可利用附录G算表计算。78服务水平评估781以平均停车延误作信号交叉口设计与交通信号配时的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平均停车延误按附录D方法利用附录J、K算表计算。782信号交叉口设计与交通信号配时服务水平,根据计算的平均停车延误,按表D1确定。783设计服务水平,新建、改建交叉口宜取B级,治理交叉口宜取C级。784服务水平不合格时,须改变各进口道设计或/和信号相位方案,重新设计。79信号配时图791以上信号配时设计结果,可用信号配时图集中表达,如(图791)所示附录A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表A1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调查汇总表道路名或进口道项目单位进口道进口道进口道进口道道路等级车道数车道设计车速KM/H设计车辆车种红线宽度M表A2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基础道路交通资料项目汇总表资料类别摘要分流向、车种的小时交通量早高峰时段15分高峰交通量,必要时用(23小时,或12小时)交通量,车种分为大型车与其它两类。必要时包括相邻交叉口及附近支路的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交通事故记录交通规划状况交通状况交通控制状况道路网形态地形、地貌道路现状道路状况大规模交通产生设施、公共设施分布西进口公交站北进口南进口东进口东进口非北进口非西进口非南进口非附录B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表征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处理交通的能力。其通用定义是道路交通设施中,在要考察的地点或断面上,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多交通单元。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与交通管理等交通工程有关各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各交通发达国家都专门订有道路交通通行能力规程(或指南),其中包括道路、高速道路及其入口交织段、各类交叉口等道路交通设施的通行能力估算方法。特别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因其不但随交叉口几何因素而异,还同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式与到达的交通需求有关,相对比较复杂,有的国家还专门制订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规程(或指南)。我国尚未制订类似规程。因此有必要为本设计规程编写相应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的建议方法。信号交叉口车辆的通行能力,因其影响因素众多,理论上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少国家虽已颁布现行规程,但都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所用方法一般都过于繁杂,现在还在不断研究改进中。本规程借鉴各国规程,针对信号交叉口设计的需要,根据在上海典型交叉口上的实测数据,按不同设计阶段对通行能力精度的不同要求,提出以下简化的通行能力估算方法。B1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方法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别按交叉口各进口道估算,一般以小车当量单位计;信号交叉口一条进口道的通行能力是此进口道上各条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一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是该车道饱和流量及其所属信号相位绿信比的乘积,即进口道通行能力(B1)IIEIIIICGSCAP式中第I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I第I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IS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I该信号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EG信号周期时长(S)CB2饱和流量B21定义饱和流量的定义是在一次连续的绿灯信号时间内,进口道上一列连续车队能通过进口道停车线的最大流量,单位是PCU/绿灯小时。饱和流量随交叉口几何因素、渠化方式、信号配时及各流向交通冲突等情况而异,比较复杂。因此,应尽量采用实测数据,实在无法取得实测数据时,如新建交叉口设计时,才考虑用以下估算方法。饱和流量用实测平均基本饱和流量乘以各影响因素校正系数的方法估算。即进口车道的估算饱和流量(B21)IBIFFFS式中第I条进口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BIS各类进口车道各类校正系数IFFB22基本饱和流量各类进口车道各有其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建议采用表B22数值BIS表B22各种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车道BI直行车道14002000平均1650左转车道13001800平均1550右转车道1550说明1上述数据取自上海若干典型无干扰交叉口的观测数据2进口车道宽度3035(M)B23各类车道通用校正系数1车道宽度校正(B231)5351600724WFW式中W车道宽度(M)2坡度及大车校正1GHV(B232)GF式中G道路纵坡,下坡时取0HV大车率B3直行车道通行能力直行车流受同相位绿灯初期左转自行车的影响时,直行车道设计饱和流量除须作通用校正外,尚须作自行车影响校正,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B31)ELBGF1式中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LB应用实测数据,无实测数据时,可用下式估算(B32)CGBBEL式中B自行车流量(VCYC)自行车左转率B周期时长(S),先用初始周期时长计算C有效绿灯时长(S),无信号配时数据时,按下式粗略确定EGEGJCGBBEL1直行车道饱和流量(B33)BGWBTFFS式中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表B22)BT直行车道通行能力(B34)TSCAPB4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41有左转专用相位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LB41GWBLFS式中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见表B22BLSB42无左转专用相位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LSB421GWBLFFS左转校正系数B422100EXPTQF式中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见表B421表B421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对向直行车道数1234100625051044对向直行车流量PCU/H0TQ绿信比,缺信号配时数据时,按下式粗略估算JGE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423)LSCAPB5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51有右转专用相位右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B511RGWBRFFS式中右转专用车道基本饱和流量,见表B22BRS转弯半径校正系数,R转弯半径RFB512MRRF153051B52无右转专用相位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B521PBRGWBRFFS式中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PBFBPPBFF,MIN行人影响校正系数PFB522CGFPREPFP1式中右转绿灯时间中,因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F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PG右转相位有效绿灯时间REC信号周期时长按上式估算有困难时,建议按表B52取。PF表B52行人影响校正系数PFJGE行人少(20人周期)行人多(20人周期)150FP70FPCGECGE周期(S)0405060405066008808808704504204090087087086040038036120087086086037036035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BB523JTGT1式中GJ该周显示绿灯时长TT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B524)BTDSTWBT360式中BT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的交通量BTD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车队后直接连续驶出停车线的直行自行车的交通量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建议取3600辆/MH。STD绿灯期到达直接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建议取1600辆/MH。WB自行车道宽度(M)交通量该用实测数字,无实测数字时只得用简化方法估算TTBTSTWT1360式中BT直行自行车每周平均交通量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B525CGSAPERB6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直左合用车道饱和流量TLS(B61)TLF直左合流校正系数(B62)TLTLQF/(B63)KQ(B64)LTS式中合用车道中直行车交通量(PCU/H)TQ合用车道中左转车交通量(PCU/H)L合用车道的直行车当量(TCU/H)T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LK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B65)TLSCAP当左转车每周期平均达2辆时,宜增设左转专用车道;增设左转专用车道有困难时,宜采用单向左转相位。此时,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可按直行车道通行能力计算。B7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TRS(B71)TRTRFS直右合流校正系数(B72)TRTQF/(B73)KQ(B74)RTS式中合用车道中直行车交通量(PCU/H)TQ合用车道中右转车交通量(PCU/H)R合用车道直行车当量(PCU/H)T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RK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B75)TRSCAPB8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B81普通相位兼有行人影响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左转车交通量每周期平均不超过1辆。(B81)TRLTLRCAPCAP,MIN左转车交通量每周期平均达2辆时,宜增设左转专用车道;增设左转专用车道有困难时,宜采用单向左转专用相位。B82有单向左转相位或单向交通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可按直行车道通行能力计算。B9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三岔交叉口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LRS(B91)LRF左右合流校正系数(B92)TRLRQF/(B93)TKQ(B94)RLS式中合用车道中左转车交通量(PCU/H)L合用车道中右转车交通量(PCU/H)RQ合用车道的左转车当量(PCU/H)T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RK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B95)LRSCAPB10短车道饱和流量校正当进口车道实际供排队长度小于要求排队长度时,进口车道属短车道,须作短车QR道饱和流量校正。(B10)360/PCUEFRLGS式中经各类校正后的饱和流量(PCU/H)FS有效绿灯时长(S)EG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一般取6MPCULB101左转专用与右转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专用车道本身的校正系数(B1011)LLXUF1专用车道相邻车道的校正系数(B1012)LLSF(B1013)RQU式中使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B102合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B1021)TLXF正系数直左合用车道短车道校(B1022)R正系数直右合用车道短车道校附录C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C1记录表式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观测记录表观测交叉口进口道东、南、西、北车道直行、左转、右转观测日期时间观测者周期1周期2周期3周期4周期5周期6周期7周期8周期9车辆编号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车型时刻1小352小653小954小125小143678910小25211中27512小32513小34714151617181920北C2观测方法1观测时间选一小时中的高峰15分钟,作前后对比分析时,前后观测时间必须一致。2两人观测一条车道,一人观察,一人记录。按信号周期观测,受干扰的周期应予作废,延续观测15分钟以上。3观察员任务1接近绿灯启亮时,认定红灯期停车排队的最后一辆车;2绿灯启亮时,打开秒表,并通知记录员准备记录;3每辆车开出停车线时,向记录员报告车型及开出停车线时刻,如“小35”、“小65”、“小95”、“小12”、“小143”。直到认定的最后一辆车开出停车线。4记录员任务把观测员报告的车型与出停车线时刻记入记录表。C3计算方法先从记录的车辆出停车线时刻计算车队的平均饱和车头时距,再由计算饱和流_IH_I率,所以必须从记录数据中选取饱和车队的各车出停车线的时刻。应注意IS1必须选记录表中同种车型连续通过停车线的数据;2一般头4辆车出停车线是不饱和的。因此计算应从第5辆车开始。而把头4_IH辆车头时距中大于的部分计作绿初起动损失时间。_IH以记录表中第一周的记录为例,前10辆是小型车,其中第4辆车出停车线时刻,12”0,第10辆车出停车线时刻是25”2,则这一车队的平均饱和车头时距。PCUHHI4105“这一车队的饱和流率。LANESI632(附这一周期的起动损失时间是)23042“GL附录D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信号交叉口延误是反映车辆在信号交叉口上受阻、行驶时间损失的评价指标。延误的影响因素众多,涉及交叉口几何设计与信号配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与信号配时优劣的评价指标。D1延误与服务水平用作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的延误是15分钟分析期间的平均每车信号控制延误(简称信控延误)。每车平均信控延误数值与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的对应关系列于表D1表D1延误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每车停车延误(S)A10B1120C2135D3655E5680F80D2延误估算方法延误是一个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的指标。理论计算所得结果难于精确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应采用现场观测的延误数值作为评价依据,特别是对原有交叉口评价分析或作改善效果的前后对比分析、有条件做现场观测时,须用现场观测数据。对设计交叉口的不同设计方案作比较分析、无法现场观测时,才用估算方法。延误须对交叉口各进口道分别估算各车道的每车平均信控延误;进口道每车平均延误是进口道中各车道延误之加权平均值;整个交叉口的每车平均延误是各进口道延误之加权平均值。D21各车道延误可用下式估算D211321DD式中各车道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均匀延误,即车辆均匀到达所产生的延误1随机附加延误,即车辆随机到达并引起超饱和周期所产生的附加延2D误初始排队附加延误,即在延误分析期初停有上一时段留下积余车辆3的初始排队使后续车辆经受的附加延误D211设计交叉口对于设计交叉口,因须达设计服务水平的要求,不该出现在分析期初留有初始排队的情况,即不该出现有初始排队附加延误,则设计交叉口时各车道延误用下式估算(D2111)21DD2112XCD,1MIN5021D2113CAPEXTXT8922式中周期时长(S)C所计算车道的绿信比所计算车道的饱和度,即交通流量与通行能力之比XCAPQX所计算车道的通行能力AP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取025H。T单个交叉口信号控制类型校正系数,定时信号取E05;感应信号EE随饱和度与绿灯延长时间而变,绿灯延长时间为25秒时建议的平均E值列于表D211。表D211建议E值XE平均值0500402301306013028020070220340280803203903509041045043100505D212原有交叉口对原有交叉口作延误评估时,应考虑初始排队的延误,即(D2121)321DD(1)D(D2122)TTDFTDUAUS1式中饱和延误S(D2123)150CDS不饱和延误U(D2124)XDU,1MIN502在T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UT(D2125)XCAPQTTBU,1MIN,IN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辆),须实测。BQ绿灯期车流到达率校正系数AF(D2126)1PFAP绿灯期到达车辆占整周期到达量之比,可实地观测。(2)用式(D2113)计算。D(3)随式(D2125)算得的在T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而定,3UT821,1807,1MIN063DTUCAPTTQTXDUB(。若,若D22各进口道的平均信控延误,按该进口道中各车道延误的加权平均数估算D22IIQD/式中进口道的平均信控延误AD进口道中第车道的平均信控延误II进口道中第车道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IQD23整个交叉口的平均信控延误,按该交叉口中各进口道延误的加权数估算D23AAIQD/式中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控延误ID进口道的高峰15分钟交通流率AQ附录E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做一新建交叉口的进口道渠化与信号配时设计,交叉口为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的“十”字形交叉口,道路条件满足本规程中的规划要求。自行车道宽55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