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机化学-长春工业大学_第1页
2006年-有机化学-长春工业大学_第2页
2006年-有机化学-长春工业大学_第3页
2006年-有机化学-长春工业大学_第4页
2006年-有机化学-长春工业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推荐单位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课程代码40743041课程层次(本/专)本科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化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有机化学课程负责人李东风申报日期2007510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填写要求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1课程负责人情况姓名李东风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10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教授电话85716471学位理学博士职务院长传真043185952413所在学院(部)生物工程学院EMAILLIDONGFENGMAILCCUTCN通信地址(邮编)130012研究方向有机合成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本科生学科基础课,5学时/周,20022003,20052006届,513人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20022003届,40人有机合成,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20022003,20052006届,138人立体化学,研究生选修课,4学时/周,20022003,20052006届,120人学科前沿,研究生必修课,4学时/周,20022003,20052006届,160人有机化学试验,本科生实验课,4学时/周2002,40人实践教学毕业论文,24人教学研究课题1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校课题,200020042地方工科院校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校课题,2005122007123化学与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料库建设研究与实践,校课题,2005122006124参加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2005122006125参加微生物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校课题,20042005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与教材1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91341352浅析创新教育,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13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主审)长春工业大学200334细胞和遗传实验指导(教材主审)长春工业大学200395有机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编,20079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工科无机化学及分析实验课体系改革,获吉林工学院2001年优秀教学成果奖。2获长春工业大学20012002,2003年度教学效果优秀奖。32003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4增设基础化学综合实验课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校教学科研三等奖,2003。5微生物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应用,获2005年长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三等奖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120002002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致发光液晶聚合物的合成设计及偏振发光器件研究”课题研究。229274013125万220022003主持校基金“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蓝光材料研究”1万320032005参加完成吉林省计委项目“发酵法麦角甾醇提取研究”(2)10万420062007主持发泡酚醛树脂板材性能优化及制备技术研究,京卫宏运公司,30万52006主持自催化法制备钯银合金/三氧化铝反应/分离膜的研究,教育部归国留学科研基金,(2006331)3万发表的学术论文1李东风,刘增君,邱发贵,聚苯乙烯系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工新型材料,2002,1218202李东风,冼远芳,薛冬桦1,李敏,1(2苯并噻唑基)3,5二芳基吡唑啉化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能的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210,1151173冼远芳,李东风,敖玉辉,于宝杰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312,204,51534冼远芳,李东风,敖玉辉,于宝杰1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类荧光化合物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光谱光谱实验室20045213,457460(SCI收录)5YOSHIHARUNAKANO,HIROKISUDA,TOHRUKOBAYASHI,YUKIFUJII,LIDONGFENG,TSUYOSHIYAITA,THECRSYTALSTRUCTUREOFN,NDISUBSTITUTED2,6BISTOSYLAMINOMETHYLPYRIDINEANALYSTICALSCIENCES,2005,VOL21,3132SCI收录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吉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委组织部,19942吉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人事厅,19993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教育厅,2006课程类别人文社科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11主讲教师情况(1)姓名宁志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9328最终学历博士年职称副教授电位理学硕士职务教研室主任传真所在学院(部)生物工程学院EMAILNZG28126COM通信地址(邮编)长春市延安大街17号长春工业大学生物学院研究方向有机合成1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本科生基础课,5学时/周,20022007届,952人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20032006届,354人分离方法与技术,研究生选修课,4学时/周,20032006届,100人现代分析方法,研究生选修课,4学时/周,20032006届,160人药物分析,本科生专业课,2学时/周,20032005届,180人实践教学组织、联系、动员、指导了生物技术专业0103三届(六个班、244人)生产实习。组织、安排、联系、动员、指导了生物技术专业0205三届(八个班、312人)认识实习。建立了七家长期的实习基地(修正、西点、长生、达鑫、新兴、长宏药业,银瀑啤酒等)。组织、安排、指导了生物技术专业0003四届毕业论文,并指导40人。指导三届硕士研究生,共10人。其中4人已毕业。教学研究课题1主持有机化学网络课件,长春工业大学教学技术课题,200712007122参加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长春工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200512006123参加地方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长春工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20054参加微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长春工业大学教研课题,2004,获三等奖教学研究论文、著作1现代化学基础,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分析化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3实验教学中创新的点滴体会,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6,获优秀论文二等奖4浅析创新教育,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3教学表彰/奖励12005年长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优秀个人22004年长春工业大学社会活动优秀指导教师3微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获三等奖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学术研究课题1EM对城圾渗滤液的治理研究,吉林省教育厅,200692新型绿色高耐磨光固化涂料的研究,吉林省科技厅,200493过度金属络合物修饰的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在有机物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厅,20049学术论文1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吡啶2基甲基亚硫酰基1H苯并咪唑钠的合成与表征,化学研究,200718(1)2超高压提取技术应用于乌头注射液制备,吉林中医药,200626(11)3丙烯酸酯系阳极电泳涂膜性能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344丙烯酸酯阴极电泳涂料用树脂的合成与表征,现代涂料与涂装,200325纳米粒子对PET结晶过程的效应,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26课程类别人文社科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2主讲教师情况2姓名李连贵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813最终学历工程硕士职称副教授电话85173357学位工学硕士职务教师传真所在学院(部)生物工程学院EMAILLILIANGUIMAILCCUTEDUCN通信地址(邮编)长春市朝阳区延安大街17号邮编1300122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讲授的主要课程1有机化学,基础课,周学时5学时,2002届2006届共五届,学生数1050人。2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选修课,周学时4学时,2006届共一届。22人。3有机化学试验,本科生实验课,2003届,周学时4学时,40人。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三届共12人。教学研究课题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长春工业大学。20062007年。教学研究论文1强化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当代老师理论研究,第一名,2000年11月2大学人才的摇篮,中国教育理论杂志,第三名2002年12月。23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课题1浓馥香兰素的有机合成吉林省科委课题,2004年4月通过技术鉴定,第二名2新型固体电解质CE6XREXMO1YWYO15的合成及电性质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4年,第三名。3自催化反应沉积法制备钯/银合金催化/分离膜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5年,第三名。学术论文1游离甲醛的简易检测,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名,2002年6月2邻乙氧基苯酚的合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名2002年8月3邻氨基苯乙醚C烷基化产物的合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第一名,2004年12月4磷化酚醛树脂热解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子科学学报,第三名,2005年10月5TMHPHA与几种阻聚剂复配对EGDA阻聚的研究,天津化工,第二名,2007年1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李东风男196410教授化学理论教学宁志刚男1959副教授化学理论教学李连贵男19638副教授化学理论教学于兵兵男19639高级实验师化学实验教学郭兰香女19684高级实验师化学实验教学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姓名职称年龄学历学位毕业学校李东风教授43博士博士吉林大学宁志刚副教授48博士4年硕士东北大学李连贵副教授43硕士硕士通化师院于兵兵高级实验师43本科学士长春工业大学郭兰香高级实验师38硕士硕士长春工业大学有机化学课题组成员职称高、基本合理。学历层次高,硕士学位比例80。年龄多在中青年段,主讲教师年富力强,人员搭配基本合理。学缘结构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保证了有机化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研究生能力,每年选23名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助课。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1任课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试讲合格,才能上岗。在每开一种新课前也要试讲。理论课教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计划制定、实验指导。教学组内定期进行教学研究,如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在相互评议中共同得到提高。2要求、鼓励年青教师通过考研、考博等方式达到学历与水平提高的目地。现宁志刚副教授正读博士,李连贵副教授、郭岚香高级实验师硕士已经毕业。3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学、集体培训,共同研究等方式提高利用制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CAI课件等能力。现三位主讲教师相互交换了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专业对象和讲课特点,各自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4采取老带新的方法培养年轻教师,如吴臣教授(2005年退休的有机课程组教师)带李连贵老师、李东风教授带郭岚香老师等。5观摩老教师教学(如获全国教学成果优秀奖郭余年教授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等提高教学水平。并开展课程组内、教研室内教学研讨、学院教学研讨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1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620072有机化学网络课件,长春工业大学教学技术课题,200712007123化学与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料库建设研究与实践,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5122006124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020045地方工科院校理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5122007126微生物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长春工业大学课题校课题,200420057基础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212通过鉴定8硫代硫酸钠综合实验研究,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212通过鉴定9增设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和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长春工业大学课题,2003通过鉴定10有机化学教材编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解决的问题1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解决了四大化学知识重复问题,明确了各门课程讲解的内容,节省了学时。解决了课程内容增加与学时减少的矛盾,在少学时的压力下,完成了教学工作。2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解决了实验教学由验证性试验向探索性实验的转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验能力。3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解决了有机化学教学课件不适应本校教学特点与要求的问题,现在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均为课题组教师自己制作。21课程内容1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21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本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人才规格定位为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些专业除培养本科生外,还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有机化学在这些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有机化学专业自身具有硕士授予权,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承担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任。化工学科、高分子材料学科、应用化学学科都是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化工、制药、生物、食品等行业是我省支柱产业,多年来我校为吉林省培养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为吉林省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不但教授了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有机化学实验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21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221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80学时。有机基础理论及烃类24学时;芳香化合物及烃的衍生物44学时;专论10学时;机动2学时。专论10学时第三章烯烃5学时第五章脂环烃4学时第八章立体化学4学时第二章烷烃3学时芳烃与烃的衍生物44学时有机化学理论与脂肪烃24学时有机化学80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6学时第六章单环芳烃5学时学时第七章多环芳烃1学时学时第九章卤代烃6学时学时第十章醇醚4学时学时第十一章酚和醌4学时学时第十二章醛酮6学时学时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6学时学时第十四章二羰基化合物2学时学时第十五章硝基化合物和胺6学时学时第十六章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4学时学时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学时第十八章碳水化合物4学时学时第十九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2学时学时光谱学专题讲座6学时学时有机化学实验40学时以上教学安排,可根据所教专业不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26学时的调整。适应不同专业特色。22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的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课程的难点有机反应机理及化学性质的理解。解决办法以化合物的结构,推测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以电子效应说明化学反应及反应机理;以多媒体及化学模型辅助教学手段,使讲解通俗易懂,促进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研讨、练习、习题等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以有机合成具有多方法、多路线的特点,开展思考与研讨,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验)课教学内容23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以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实验中验证所学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实验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培养有机化学实验规范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锻炼与培养,学生能够熟悉有机化学基本操作,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体现有机化学实验科学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将有机化学实验课建设成省级先进的实验课,在省属院校层次,达到一流水平。将有机化学实验建设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规范化操作能力,思维创新并实践行为创新的培养与锻炼基地。23实践教学223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有机化学实验项目1玻璃工操作4学时2蒸馏4学时3熔点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4学时4纸色谱4学时5对硝基苯胺的制备6学时6乙酰苯胺的制备6学时7阿司匹林制备6学时8甲基橙的制备6学时开放实验对甲苯磺酸的制备8学时综合开放实验聚己内酰胺(尼龙6)的制备15学时(学时安排已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2实践教学含社会调查、实验、实习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23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1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内容安排,由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由课程组与教研室最后研究决定。2实验课程主要由实验教师完成,理论课教师参加一轮、一个班实验,实行共同备课,统一要求,规范完成每一个实验。3教师上课先进行理论及实验注意事项讲解,就本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就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化讲解;就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和实验中容易出现的操作问题进行强调。实验每人一组,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4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由教师给出学生本次实验的成绩。234考核内容与方法1考核学生预习情况,并记录给出成绩。2考核学生实验操作与完成情况,记录并给出成绩。3考核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并综合给出本实验成绩。4实验课成绩为各实验成绩加和平均值。5在规定课时间未完成实验题目者,可跟下一班次完成实验。实验结束时未完成实验两个以内者,给与补做机会。3次以上未完成实验者,本年度不给成绩,第二年跟下一年级完成实验后,给及格成绩(病假和正当理由者除外)。235创新与特点1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内容,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内容;2取消、减少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降低了对教师、学生身体损害可能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3降低了实验规模,有些实验由常量实验改为半微量和微量实验,减低了实验消耗,降低了教学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4四大化学实验统一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联合培养,提高了对学生能力培养。31教学设计对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教学内容安排符合教育部有机化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不断更新知识,反映本学科科技新成果。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及时修改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适应各专业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了启发式、归纳式、交互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教与学相“对立”的局面。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编写有特点的电子课件,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教学中,有机合成具有多路线、多方法的特点,布置合成研讨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然后让学生研讨每一路线优劣,从而确定较好的合成路线。在这样的研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相互争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开阔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求新、求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利用有机合成,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非常好的载体。如在讲解诱导效应时,首先和学生一起根据已经讲过得知识,分析各种不同酸的可能的强度。然后分析各酸之间结构上的差异,从而获得诱导效应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设计实验,从试验结果中找出理论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32教学方法3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本课程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知识武装人,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1在教学方法上,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了启发式、归纳式、交互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教与学相“对立”的局面。2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3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出了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开发其潜能以及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4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编写有特点的,适合于不同专业的电子课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利用分子模型,形象讲解,对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附各位主讲教师教学课件三套。5开展适当的双语教学在本科有机化学中使用专业外语词汇,在不降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使用英文命名,专业名词使用外语词汇,为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资料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41教材及相关资料42实践教学条件43网络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材选用先进的公认水平较高的获教育部奖的优秀教材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东风教授主编,课程组参编,由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的工科有机化学教材,将于20079月份出版。有机化学实验李吉海主编山东大学等校合编参考书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二版)邢其毅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与解题示例邢其毅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ORGANICCHEMISTRYJOHANMCMURRYSIXTHEDITION,THOMSONBROOKS/COLE,2004STUDYGUIDESTUDENTSMANUALFORJOHNMUMURRYSORGANICCHEMISTRYSUSANMCMURRYSIXTHEDITION,THOMSONBROOKS/COLE,2004有机化学上、下册曾昭琼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机化学袁履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等有机化学基础荣国斌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ADVANCEDORGANICCHEMISTRYJMARCH,6THED,JOHNWILEYSONSLTD,2004ADVANCEDORGANICCHEMISTRYFRANCISACAREYANDRICHARDJSUNDBERGPLENUMPRESSNEWYORKANDLONDON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等校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及考研试题精解姜文凤等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它教学资源教师有工整的多版教案;由多本必需的习题集,质量好,对教学作用明显。教师齐全的教学档案。本课程组还有自编的题库,习题课和考前辅导等材料。还有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学参考材料40余种有机化学教学CAI课件光盘2套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山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复旦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厦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有机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环境学校拥有校园局域网。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料可通过校园网共享。学院设有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通过教学园地获得相关资料。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52学生评教53录像资料评审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有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有机化学的涉及面非常宽广,要在有限学时中系统地传授有机化学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得到实际操作,动手试验的锻炼,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要求很强的课程,多年来本课程注重改造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改进充实提高实验设备、手段使试验设备和装备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提高了学生动手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组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在教学教法的研究中,将科研成果及研究思路引入教学中。学生在从理论学习到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映学生适应性强,工作中表现出了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评价学生们一致认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水平高,教书育人好,教学质量优秀,使他们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板书教学联合运用,不但大大扩展了他们的知识容量,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而且在难点问题上,老师也能讲清,大家能够学懂。加强了实验教学,试验设计科学,学生在从理论学习到实验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增强了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映学生适应性强,工作中表现出了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位主讲教师李东风教授教学评价2002、2003、2005、2006、教学评价均为优秀(2004年出国)宁志刚副教授教学评价2002优,2003、2004、2005、2006良李连贵副教授教学评价2002、2004、2005良,2003、2006优61教学质量管理62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63成绩考核教学实施与管理(举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课程组的规章制度及相关的质量保证机制;教师讲授课程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情况;过程及终结性考核情况并附有成绩分析报告)(要求提供相关规章制度复印件、批改过的学生作业(10份)、教学工作手册、两个班级的试卷及成绩单,成绩分析报告)1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已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且在教学过程中全部予以实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循,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贯彻执行了这些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参见教研室教学文件。2课程组的规章制度有完整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坚持认真执行该活动计划。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坚持开新课试讲制度;每次教研活动都有实质内容并有记录;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参见教研室教学文件。3教学质量保证的相关机制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自我调控机制,且运行状态良好。能经常与校、有关院、系主管教学的人员及学生辅导员沟通,了解本课程组成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反馈,包括期中教学检查、督学组意见征求、毕业生离校调查、研究生意见征求等信息。4讲授课程保证质量多年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教学中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反映科技新成果,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电化教学,教学效果很好,课程组全体教师的讲课效果多年一直被评为校、学院优秀。符合质量讲授标准,两年内本学科教师,教学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价总体上为优秀。5答疑及批改作业的情况认真执行质量标准,坚持辅导答疑,因材施教,效果好,作业批改次数符合本课程的要求,批改次数等于作业次数,批改数量80,满足学生需要。6课程成绩考核成绩考核分为2部分一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研讨成绩,作业成绩和其中考核成绩,占终结考核的2030。第二部分为课程结业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80。7、课程描述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本课程在1951年建校伊始就开始开设,曾为化学工程、造纸、制糖等专业课设基础课。最初教研室归为基础教研部。1978年吉林工学院恢复招生以后,成立化学教研室,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纤维,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开设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安身立命之根本。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的最基本建设。在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建设和选优并举,及时改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其逐步完善和系统化。1师资队伍、实验室及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队伍从年龄、职称结构都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多年来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学都保持优秀的教学状态。现实验室总面积400M2,有实验室5个,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100台(套),设备总值100余万元。有机化学课程一直精选教材,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选择,选择了公认水平较高的获教育部奖的优秀高等学校教材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近两年课程组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由李东风教授主编,宁志刚副教授等参编,由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的工科有机化学教材,将于20079月份出版。2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及管理机制建设根据近年来专科毕业生实际工作的需求,建立了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素质、能力体系,改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使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更为实用化、科学化。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扩大学生专业适应面,使学生掌握所需有机化学知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动手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目前,有机化学课程组经过多年整改、建设,现已形成一个具有师资力量结构合理;教学条件较为完善;教学内容充实完整;教改和管理制度完备;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有机化学在19936被评为省级优秀课;19966通过省级优秀课复检;20031通过省级优秀课第二次复检;现为校级优秀课,省级优秀课。有机化学设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校重点建设学科。共同建设的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课程组带头人李东风教授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8、自我评价8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除本科生外,还支撑有机化学等8个硕士点;化学工程、材料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四个省级重点学科。2教师学历高,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课题组成员职称高,都为高级职称。学历层次高,理论课教师硕士学位比例为100。教师年富力强。3以课程为基础,建设成高水平学科。有机化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重点学科。同时支撑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8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水平。在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工科有机化学教材编写会上,课程组带头人李东风教授被推选为有机化学教材主编。体现了高校同行和出版社对我校有机化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思路和课程带头人与学科的认可。在2003年硕士授予权国家评审中,有机化学学科以845分一次通过国家评审,在我省(共合格24个)各学科中,名列前茅。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我校获得了优秀等级。在专家评审中,有机化学教学各方面都得到了好评。有机化学实验室为国家双基合格实验室。8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1知识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使得有些知识不能讲或讲不深。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做好教学改革研究。2教学任务重与教师编制少存在矛盾,教师梯队需建设更合理、更好。3网络教学需进一步完善。9课程建设规划9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将本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进而努力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2年内建设好省级精品课,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精品课,学科带头的精品课,学院带头的示范课,国内普通工科高校的一流课程。一年半内主要课程资源全部上网。现学院教学平台已经搭建,教学课件基本完成,将逐步修改、完善上网。在完成现有课程资源后,将进一步完成网上教学系统和资源建设工作(2008年),完成双语教学教材、课件和相关资料上网工作,完成英语ORGANICCHEMISTRY网上教学(20092010)。9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2007年,三章内容授课上网;2008年,六章内容授课上网;2009年,九章内容授课上网。93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资源名称制作者说明教学大纲课程组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李东风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宁志刚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李连贵有机化学习题课程组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复旦大学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天津大学有机化学多媒体教案中山大学科学家小传课程组教学参考资料课程组有机光谱分析课程组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10学校的政策措施所在学院(部、中心)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1学校下发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2学院成立学院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院长任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副组长。3成立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