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室手工项目lj-fxxmsop-07_第1页
临检室手工项目lj-fxxmsop-07_第2页
临检室手工项目lj-fxxmsop-07_第3页
临检室手工项目lj-fxxmsop-07_第4页
临检室手工项目lj-fxxmsop-0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版本2009A/0临检室分析项目标准操作程序(SOP)适合手工操作与半自动分析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文件首页文件类别分析项目SOP文件文件编号LJFXXMSOP07文件版本2009年第一版,未修改。启用日期2009年02月20日有效时间至2011年02月20日发出文件数2份。分别由科主任和临检室存放与使用。文件编写者文件签发者文件有效期内的修改修改日期修改内容修改方式负责人签名科主任签名文件复审日期2011年2月20日。复审后自动延长有效期两年。复审通过审批者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临检室手工与半自动分析项目SOP目录一、红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1二、红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2三、红细胞比积测定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3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4五、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5六、白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6七、白细胞分类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7八、白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8九、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09十、血小板计数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0十一、血小板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1十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2十三、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3十四、疟原虫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4十五、微丝蚴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5十六、血红蛋白氰化高铁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6十七、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7十八、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8十九、十二指肠引流液及胆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19二十、尿沉渣镜检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0二十一、粪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1二十二、阴道分泌物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2二十三、前列腺液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3二十四、粪便隐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4二十五、1小时尿沉渣计数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5二十六、尿蛋白质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6二十七、尿本周蛋白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7二十八、尿本周蛋白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8二十九、尿液酮体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29三十、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30三十一、骨髓细胞化学染色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31三十二、精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32三十三、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33三十四、血液粘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LJFXXMSOP07/34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1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一、红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2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红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也可以皮肤采血法从耳垂、指端、婴幼儿足跟等处采集末稍血。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采集未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25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6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27检测后的标本处理EDTAK2抗凝血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于室温中保存2天,末稍血稀释标本密封条件下保存46H,以备复查。3方法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RBC数,经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RBC。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红细胞稀释液09氯化钠溶液,含适量伊红,自配试剂。42血液细胞计数板和盖玻片;血红蛋白吸管。5适用仪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小试管1支,加红细胞稀释液20ML。62用微量血红蛋白吸管准确吸取抗凝全血或末梢血10微升,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稀释液的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层清液,漱洗吸管二次,最后用手摇动试管混和。63将血细胞混和液小心地滴入血液细胞计数板,充满计数池,静置23分钟,待细胞下沉。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1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一、红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64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RBC,。65操作注意事项651大小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652稀释液应过滤,小试管和计数板须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653计数时,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7结果计算计算公式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RBC总数5102011065个中方格内RBC总数/10010128检验结果报告8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8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8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9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91参考范围男性(4260)1012/L;女性(3953)1012/L91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低于151012/L是输血的指标。10临床意义101显微镜RBC计数目前已不常做,本室保留这一方法一般用于对血细胞计数仪分析结果有疑问结果的复查,和某些特殊标本的检查。102本法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于对血球计数分析仪的校准。严格按本程序操作重复计数1020次新鲜血液标本的结果可作为血球计数分析仪校准的靶值。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2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二、红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3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红细胞形态检查;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以皮肤采血法从耳垂、指端、婴幼儿足跟等处采集末稍血。或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23采集未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24将末稍血一滴滴在玻片上,立即以规范的操作推成血液涂片25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涂片或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26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27检测后的标本处理一般的染色血片室温保存24H,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阳性血片按编号顺序妥善保存一段时间,以备复查。3方法原理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作瑞氏复合染料染色后,由于不同的细胞及其不同成分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的多少不同,从而使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于显微镜下识别。各种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体积、形态、结构、着色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快速瑞姬氏复合染色液,BASO试剂。5适用仪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按规定制备血液涂片。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6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63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以防染色液溢出,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滴加染色液A液24滴,盖住血膜,染色30秒。再滴加B液,量为A液的两倍,染色1分钟。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2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二、红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3页64流水冲去染液,待干备用。65镜检,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区域,先以低倍镜快速扫描,估计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注意血片的边缘和尾部是否有巨大异常细胞和微丝蚴等,选择最佳的细胞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BRC形态。7结果计算可以计算异常RBC占RBC总数百分比。8检验结果报告8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8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83检查结果以“异常RBC占RBC总数百分比”报告,也可用“极个别、个别、少数、部分、大部分”等文字描述报告。9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参考范围瑞氏染色血涂片正常成熟RBC形态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直径69M,淡粉红色,中央为生理性淡染区,细胞内无异常结构。正常人血液中一般不可见异常形态红细胞。10临床意义101RBC大小不一正常红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69M。凡直径大于10M者为大红细胞,15M为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脏疾病等;直径6M为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在分析贫血原因时,RBC大小是指细胞体积的大小而不只是直径大小。染色过浅的小RBC提示HGB合成障碍,体积较大的RBC常为未完全成熟的RBC,因残留DNA而呈嗜多色性或有嗜碱性点彩,分别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与恶性贫血等。102RBC内HGB含量改变染色异常表现为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和多色性。103RBC形状改变1031球形RBC红细胞直径变小,厚度增加,细胞中心染色较正常RBC深,细胞呈小圆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和HBC病等)。1032椭圆形RBC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正常人也可见到,但最多不15超过。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等。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2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二、红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3页共3页1033靶形RBC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边缘部染色较中央深,故呈靶状。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一些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术后及阻塞性黄疸等。1034口形RBC红细胞淡染区呈口状狭孔,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与急性酒精中毒。1035镰形RBC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1036棘形RBC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状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见于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时。1037其他如泪滴形RBC、锯齿细胞、裂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有核RBC等。104RBC内出现异常结构包括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卡玻环、染色质小体和有核红细胞等。105RBC内发现寄生虫如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等。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3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三、红细胞比积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2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红细胞比积测定(缩写HCT);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也可用双草酸盐或肝素作抗凝剂,视同时作其他检查的项目而定。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5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26检测后的标本处理EDTAK2抗凝血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于室温中保存2天,以备复查。3方法原理离心法。将一定量抗凝血标本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以规定转速和规定的时间离心,读取RBC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抗凝剂。5适用仪器水平离心机,温氏管。6检测步骤61用长毛细吸管吸取混匀的。抗凝血,插入温氏管底部,将血液缓慢注入至刻度“100”处。注意不能有气泡。用小橡皮塞塞紧管口。62将灌好血的温氏管置水平离心机中,以相对离心力2264G水平离心30MIN。63记录RBC层高度,再离10MIN,至RBC层不再下降,RBC细胞层高度比全血高度(100)即为HCT。64以微量法操作时,以毛细管替代温氏管实验。7结果计算71直接读取结果离心后血液分为五层,从上至下依次为血浆、PLT、WBC、紫黑红色氧合HGB被WBC代谢还原的RBC层、和最下层的含氧RBC层,读RBC柱高度以紫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3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三、红细胞比积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黑红色RBC层表面为准,其高度即为每100ML血液中的RBC比积(ML)。8检验结果报告8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8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8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9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温氏法男性4050040050;女性374703704710临床意义101HCT是用于计算RBC三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102本法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于对凝血检测项目中抗凝剂用量的校正,以保证某些凝血检测项目结果的准确性。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4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3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网织红细胞计数(缩写RET)手工显微镜计数法。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2ML,EDTAK2抗凝,置普通试管中。或采用含真空抗凝采血管。也可用末稍血采集法,末稍血采集后直接进入检测操作程序。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的全血标本。2152对分析有干扰的标本,包括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22标本保存221接收标本后避免溶血。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8H,普通冰箱中(28)稳定24H。223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置48冰箱内保存3D。3方法原理煌焦油蓝染色显微计数法。4试剂及其他用品41染色液煌焦油蓝染料。42显微镜43玻片、推片或盖玻片。5标本检测操作51于一小试管中加1煌焦油蓝等渗盐水溶液数滴,再加受检血液12滴,混匀,染色30分钟。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4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3页52取上述混合血液1滴于玻片上,推成薄片,干燥后,油镜观察。53或取混合血液1滴与玻片上,加盖玻片,湿片下油镜观察。54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以百分率报告。6适用仪器OLYMPUS品牌显微镜7结果判定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内含有由兰色细小点状、线状连簇成网织结构的物质为网织红细胞。结果报告单位以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表示。8参考值成年人0515新生儿269临床意义91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RBC,较成熟RBC稍大,由于其胞浆中存在嗜碱性的RNA物质,用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色的网状结构,故名RET。RET进入血循环后,经2448H,变为成熟的RBC。92RET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93网织红细胞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多,溶血性贫血均可增多,溶血性贫血增加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94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10结果审核以及分析与相关项目的联系101由资深专业人员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102审核者认真审核每一个测定结果,对发出报告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并在报告单的审核者处签名。103相关项目审核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的关系,如出现与临床不符甚至相悖的情况,应分析与查找原因。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检验结果审核程序。112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4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3页共3页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本SOP变动程序任何一位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如提出对本SOP改动意见,或本测定项目的方法、试剂有变动的情况,可以对本SOP作出改动,但必须先报经专业主管和科主任批准。14本SOP涉及的记录与表单141检验结果审核记录122检验结果记录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5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五、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2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手工显微镜计数法。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2ML,EDTAK2抗凝,置普通试管中。或采用含真空抗凝采血管。也可用末稍血采集法,末稍血采集后直接进入检测操作程序。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的全血标本。2152对分析有干扰的标本,包括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22标本保存221接收标本后避免溶血。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8H,普通冰箱中(28)稳定24H。223已完成测试的标本保持完整的识别号,置48冰箱内保存3D。3方法原理点彩RBC胞浆中含有残存嗜碱性的已变性的RNA,用碱性亚甲基蓝染色显深蓝色颗粒,RBC淡蓝绿色;用瑞氏染色颗粒呈蓝黑色。4试剂及其他用品41染色液碱性亚甲基蓝染液,瑞氏染色液。42显微镜43玻片、推片或盖玻片。5标本检测操作51按常规方法制备薄血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3MIN。52用碱性亚甲基蓝染色12MIN。水洗待干后备用。53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以百分率报告。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5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五、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6适用仪器OLYPUS品牌显微镜7结果判定红细胞胞浆中有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为点彩红细胞。结果以百分比报告。8参考值0039临床意义91中毒患者如铅、汞、银、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点彩RBC显著增高。92各类贫血如HIA、MEGA、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点彩RBC也可明显增高。10结果审核以及分析与相关项目的联系101由资深专业人员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102审核者认真审核每一个测定结果,对发出报告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并在报告单的审核者处签名。103相关项目审核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的关系,如出现与临床不符甚至相悖的情况,应分析与查找原因。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检验结果审核程序。112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本SOP变动程序任何一位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如提出对本SOP改动意见,或本测定项目的方法、试剂有变动的情况,可以对本SOP作出改动,但必须先报经专业主管和科主任批准。14本SOP涉及的记录与表单141检验结果审核记录122检验结果记录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6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六、白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3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白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采集未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25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6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未稍血稀释标本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已检测的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在普通冰箱保存3D。27WBC有20H内有较大波动,可达50,原则上住院病人应在每天同一时刻空腹采血。不宜在食后或剧烈运动后采血。3方法原理血液经稀乙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白细胞稀释液2醋酸溶液,自配试剂。10G/L亚甲蓝溶液。42血液细胞计数板。5适用仪器适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小试管1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ML。62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抗凝全血或末梢血20微升,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稀释液的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层清液,漱洗吸管二次,最后用手摇动试管混和。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6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六、白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3页63将血细胞混和液小心地滴入血液细胞计数板,充满计数池,静置23分钟,待白细胞下沉。64用低倍镜计数四角度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对于压线的WBC,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65操作注意事项651大小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652稀释液应过滤,小试管和计数板须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653计数时,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7结果计算计算公式白细胞数/L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41020106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501068检验结果报告8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8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8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9参考范围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10临床意义101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实际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变化。102生理性增高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早晨较低,下午较高,运动后升高,妊娠和分娩时也升高。极度恐惧与疼痛可致白细胞增高。103病理性增高在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某些白血病时白细胞呈不同程度升高。大部分细菌性感染、尿毒症、烧伤、手术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白细胞增高。104减少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害、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放疗、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等。再障,脾亢,电离辐射,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白细胞减少。105显微镜WBC计数一般用于对血细胞计数仪分析结果有疑问结果的复查,和某些特殊标本的检查。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6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六、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3页共3页106本法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于对血球计数分析仪的校准。严格按本程序操作重复计数1020次新鲜血液标本的结果可作为血球计数分析仪校准的靶值。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1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7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七、白细胞分类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3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白细胞分类计数(目视计数法);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采集未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25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6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已检测的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在普通冰箱保存3D。3方法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BASO瑞姬氏染色液A和B液。5适用仪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6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63染色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7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七、白细胞分类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3页631在干燥血片上滴A液0508ML,染色30秒。632在血片上滴入B液,量为A液的两倍,染色1分钟。633将血片置流水中冲洗。634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的染色质量和细胞分布情况,注意血片的边缘和尾部是否有巨大异常细胞和微丝蚴等。635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扬占比值(百分率)。64操作注意事项641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弓”字曲线移动。642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9/L,应分类计数200个细胞。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的血片,可检查多张血片。643白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应经常由高年资检验人员进行核实,以减少误差。644禁止在计数池内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7检验结果报告7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7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7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8参考范围细胞类别成人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1005分叶核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9临床意义91增多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7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七、白细胞分类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3页共3页911中性粒细胞见于大多数细菌性感染、急性出血及溶血、手术后、重金属中毒、粒细胞白血病等。912淋巴细胞百日咳、结核、各种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等。913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914嗜酸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皮肤病、烧伤后等。915嗜碱细胞重金属中毒、霍奇金病、慢粒。92减少921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各种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中毒、放化疗后、再障。922淋巴细胞各种感染急性期、细胞免疫缺陷症等。923嗜酸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10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0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1参考文献11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8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八、白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3页1检验申请白细胞形态检查一般不作为单独检验项目,检查内容包含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皮肤采血法采取末捎血液标本,立即按规范的血涂片制作方法制备涂片。也可用已采集的静脉抗凝血制备血涂片。23采集末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24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涂片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26末稍血稀释标本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已检测的标本血涂片一般保留24H,特殊发现的血片可适当保留一定时间,以备复查。3方法原理将细胞均匀分布的血涂片,作常规染色,由于不同的细胞及其不同成分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的多少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瑞氏染色液、瑞姬氏染色液。由BASO公司出品。5适用仪器适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规范的操作制备合格的血涂片,自然干燥。62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以防染液溢出,将血片平放在染色架上,滴加染液盖住血膜染色1030S。63滴加缓冲液,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色液充分混合。64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备用。65镜检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WBC形态。7结果计算计算异常WBC占100个WBC的百分比。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8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八、白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3页8检验结果报告8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8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8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84以异常WBC的百分比报告,也可以极个别、个别、少数、部分、大部分等的描述报告。9参考范围正常WBC形态经瑞氏染色的正常WBC根据细胞大小、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特征可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中性杆状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10临床意义101中性粒细胞和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OHLE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反映细胞操作的程度,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通过计算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数与所检中性粒细胞数的比例,得出“毒性指数”,大小与病情程度相关。10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体积较大,核分叶常多于5叶。常见于MEGA、抗代谢药物治疗后。103棒状小体WBC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这种细胞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见到棒状小体细胞就可确认为急性白血病。棒状小体细胞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胞质中较为多见,呈粗短棒状,常为12条;在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中则可见数条至数十条成束的棒状小体;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幼稚单核细胞中也可出现,常为1条细而长的棒状小体。104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形态学变化。现在认为异型淋巴细胞多为T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系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105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而且处于各分化阶段的白血病细胞都特殊的形态学变化。11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8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八、白细胞形态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第3页共3页11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2参考文献12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9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九、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2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目视计数法);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5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已检测的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在普通冰箱保存3D。3方法原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4试剂及其他用品41伊红丙酮稀释液20G/L伊红液5ML;丙酮5ML;蒸馏水90ML。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制一次。42血液细胞计数板。5适用仪器适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ML。62常法取血液20微升,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63静置35分钟,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64计算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106嗜酸性粒细胞/L。65操作注意事项651血液稀释后应于1小时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09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九、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652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653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但也有着浅红色的,其颗粒较小。654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655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7检验结果报告7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7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7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8参考范围(20500)106/L9临床意义91病理情况的嗜酸细胞增多多见于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92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嗜酸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幼稚型。真性RBC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也可见嗜酸细胞增多。10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101标本送检和接收程序。11参考文献111陆永绥,张伟民主编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10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十、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1页共2页1检验申请单独检验项目申请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组合项目申请血液常规测定。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2标本采集与处理21采血前受检者保持安静、放松状态,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一般采用坐姿采血。22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采静脉血20ML,置于含EDTAK2的真空管中,颠倒混匀抗凝,及时送检。23采血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能超过1MIN,顺利采血,血液与抗凝剂混匀要充分,不能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否则均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4采集未梢血时,先拭去自然流出或适当力度挤出的第一滴血,再按PLT、RBC、HGB、WBC的标本采集顺序采集标本。快速准确吸样稀释充分混匀,避免操作过慢使PLT凝集。25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如为急诊标本,加上急查标识。26采血后在4H内完成检测,未梢血标本在2H内完成检测。检测前标本置室温即可,不能放置48环境(否则血小板易被激活发生聚集)。已检测的标本保持完整的编号,加盖后在普通冰箱保存3D。3方法原理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后,混匀注入计数池内计数。4试剂及其他用品41试剂血小板稀释液分别溶解尿素(AR级)10G、枸橼酸钠05G于蒸馏水中,合并后加蒸馏水至于100ML,再加40甲醛溶液01ML,混匀,过滤,保存于冰箱中备用。42血液细胞计数板。5适用仪器显微镜。6检测步骤61于清洁试管中加入稀释液038ML。62准确吸取血液20微升,擦去管尖外附着血液,置于血小板稀释液内,立即充分混匀。待完全溶血后再次混匀1分钟。63取上述均匀的血小板悬液1滴,注入计数池内,静置于1015分钟,使血小板下沉。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10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十、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64用高倍镜计数中央1个大方格(400个小格)内血小板,乘以02109即为每升血液内血小板数。65操作注意事项651血小板稀释液要清洁,配成后应过滤。防止微粒和细菌污染。试管和吸管也应清洁、干净。652血液加入稀释液内要充分混匀,滴入计数池后一定要静置于1015分钟,室温高时注意保持计数池周围的湿度,以免水分蒸发而影响计数结果。653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应注意有折光性的血小板和杂质、灰尘相区别。附在血细胞旁边的血小板也要注意,不要漏数。7检验结果报告7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7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7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8参考范围(100300)109/L9临床意义91增多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失血、脾切除后。92减少再障、白血病、放化疗后、DIC、巨大血小板综合症。93血小板50G/L8注意事项XXXXXXXX医院检验科管理文件分析项目SOP文件编号LJFXXMSOP07/26版本2009A/0生效日期20090220二十六、尿蛋白质定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第2页共2页81本法干扰因素少,敏感度为015G/L蛋白质。82加酸过多,远离蛋白等电点,蛋白质微粒获得电荷增加,可呈假阴性。83无盐或低盐饮食的患者因尿内电解质含量少,可致假阴性。试验时可先加12滴饱和氯化钠溶液于尿液中,再进行操作。9检验结果报告91结果经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发出报告。92报告单上标明结果的计量单位、参考区间、报告日期、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签名,并有与申请单相同的医学信息。93如收到标本的质量可能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也在报告单上指出。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