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及改进建议_第1页
论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及改进建议_第2页
论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及改进建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及改进建议孙文艳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用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该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具有与我国法制精神相悖、处罚显示公平、激励约束不对称等弊端,不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还对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作者在分析了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提倡尽职免责、离任审计等新的责任追究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07)08019003一、引言上世纪90年末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逐步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信用社,根据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要求,先后建立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其中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责任追究终身制。这一制度在当时防范信贷人员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及杜绝违反贷款操作规程甚至以贷谋私,曾在一定阶段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对防范信贷人员道德风险颇有成效。因此,目前广泛地为各商业银行采用,甚至多家商业银行将其作为防范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头等措施。二、问题的提出然而近年来,我们却发现一方面不良贷款不断出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逐年累加,一些贷款方面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个别人无视违约成本违规发放问题贷款;另一方面,责任追究终身制和员工工资考核之间挂钩的力度加大,使信贷营销在稳健、谨慎的前提下,又显得呆板和僵化,很多信贷工作人员为防止出现不良贷款,存在“惜贷”心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以上现实状况,作者不禁要提出疑问由此看来,让各家商业银行作为最后绝杀武器的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如果既不能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又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和资产业务市场的拓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可行性和科学性是否值得商榷为此,作者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贷款操作过程中普遍采用的责任追究终身制,拟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期发现其弊端,并提出责任追究制度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三、责任追究制度简介责任追究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也应该属于中国特定的产物。该制度产生之初,主要应用于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能力的领导人员,是为了防止出现腐败行为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具体来说,责任追究,是指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在履行岗位职责中有过错的工作人员追究行政和经济的责任。需同时追究其党纪处分的,一般按党内有关规定另行处理。此外,有关责任追究人造成严重后果,构成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原则上也不在本文所说的责任追究范围之内。我国商业银行在对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时,通常也采用了上述的通用做法,具体来说追究的方式主要包括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严重的还涉及到党内处理。由于商业银行日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中,最易产生风险且发生风险付出成本最高的业务即为贷款业务。这里的贷款应采用广义的定义,即不仅包括流动资金及固定资产贷款,还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其他信用。目前,对于界定贷款责任人,各商业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分岗位确定各操作环节的责任人,如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及贷后经营管理人,部分银行还细化到具体经办责任人和主责任人。若一笔贷款在发放后出现了风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一般会根据损失额度和过失程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如不能确定该笔损失贷款是在哪一环节发生的风险,则会对各环节责任人均采取处罚措施,相对来说审批责任人的责任一般较重。当然,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也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出了免责的说法。但总的来说,责任追究还是执行终身制原则,对于离开本行的员工进行处罚时,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会向当地人民银行寄发信函,要求在该员工的个人征信系统中记录个人污点。收稿日期200755作者简介孙文艳中国海洋大学第08期孙文艳论商业银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弊端及改进建议191四、目前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的主要弊端上述第二部分中,各商业银行采取的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加大了信贷人员的违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止信贷人员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问题贷款,起到了成效,于是成为了商业银行责任追究的主要原则,也是不良贷款考核的利器。然而,经分析,作者认为,该做法不但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也缺乏理论上的支持,更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诸多弊端,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它与我国现代法治精神相悖。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一部存在对个人过错行为进行终身责任追究的条款。贷款责任终身制将个人无论是主观故意或过失行为,还是非人为外部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均认定为无限期责任追究,这与我国现行法治精神明显相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造成过错的客体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无论是单位还是自然人均有责任追究的时限,超过一定期限(两年),一般不再处罚。即使是责任追究最为严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因触犯犯罪而获刑的,除个别情况外,如超过规定的诉讼时效,也不予追究责任。其次,各商业银行不具备责任追究终身制的主体资格。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法人主体,有权利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包括制定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纪律和经济处罚种类及幅度。其工作人员如违反了上述的各项规章制度,该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内部规定对其进行相应处罚。但如其工作人员离开该银行后,其劳动人事关系将相应地由新的工作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该银行将不再具备追究其责任的主体资格。第三,违约成本和收益不对称使责任追究终身制形同虚设。目前,各商业银行责任追究主要限于低层次的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和经济处罚(一定数额的罚款),除非该贷款违规情节恶劣或金额巨大,一般不采取其他严厉处罚。这使得责任追究终身制变成了君子协定,原先没有违规意向的信贷人员仍然不会违规,而其它某些人员则会铤而走险,针对丰厚的利益回报无视相对较低的违约成本,责任追究终身制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纸空文。第四,以约束为主激励为辅的考核机制对银行发展经营具有负面作用。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责任追究终身制,内部控制得到了强化,但信贷人员感觉责任重大,稍不小心就触犯各项“条条框框”,即使在发放贷款时可能风险较小,也不能保证贷款客户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不出现问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惧贷”和“惜贷”心理。有的甚至存在“宁可错过一万,不可通过一个”的极端做法。这主要是因为激励不足而约束过度造成的。约束过度的主要做法就是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这种机制虽然比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但是极大地削弱了银行前台信贷部门进行市场营销、客户拓展的积极性。第五,责任追究终身制多存在显失公平的现象。商业银行再追究责任时,除能够较为明确地确定出现风险的操作环节,一般会对经办该笔贷款的所有责任人一律进行处罚,处罚的幅度基本相同,个别商业银行会对审批责任人采取相对较重的处罚措施。事实上,每笔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和发放,一般都遵循了岗位制约、民主评议等风险控制原则,并经信贷业务前后台及贷款审查委员会层层审议,有的甚至逐级上报到总行审批。然而采取处罚措施时,一般仅对基层经营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而基层行信贷人员的权力仅限于调查权、审查权、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对没有决策权的信贷人员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显然的不公平的。第六,在责任追究过程中多存在以后规定约束前行为的情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银行业外部监管机构也是逐步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和体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银行业经营现状,不断出台新的风险指引、操作指引。然而在贷款出现风险时,商业银行多用眼前存在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以前的信贷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明显存在以“后规定”约束“前行为”的现象,对当事人而言极不公平,对防范和化解风险而言也毫无意义。目前,我国法律尚主要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责任追究终身制必将导致的“后规定”约束“前行为”的现象,会使责任追究偏离原先的约束轨道。第七,责任追究终身制易打击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由于发放一笔贷款将对相应责任终身追究,使得信贷人员极易产生消极心理,缺乏职业安全感,甚至对贷款营销存在心理压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信贷人员的消极心态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八,过度重视终身责任追究会不利于事前防范,更变相弱化贷款清收的责任和作用。应该说,拟采取责任追究的贷款,一般已经出现了事实风险,可能会产生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固然应根据贷款出现风险的环节确定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更应该根据该笔贷款出现不良的风险点,及时改善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严把贷款的投放关,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同时还强化不良贷款清收的作用,并且对有机会、有能力清收,但错失清收良机的责任人也进行责任追究,而不仅仅咬住责任追究终身制不放,从而过分重视事后处罚,也变相的弱化清收工作的作用,忽略清收人员的责任,导致本末倒置,背离了控制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初衷。五、建议鉴于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存在以上诸多弊端,作者建议,各商业银行应逐步摒弃责任追究终身制度,力争通过其他途径,在控制贷款风险、减少道德风险前提下,安全稳健的进行经营发展。结合日常工作和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先进做法,作者对贷款责任追究提出以下建议1强调尽职免责而非终身追责192中国水运第07卷目前,在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各类文件中,“尽职”的基本含义是按照其指引规定履行了最基本的尽职要求。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在进行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批中,只要按照本岗位的岗位职能要求、本银行的具体操作规程、外部监管机构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即使后来该笔贷款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风险,仍然可以免责。这样要求,一方面强调信贷人员必须尽最大可能对贷款进行尽职调查,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在贷款操作的整个环节中,完全本着风险控制和市场营销的原则,不会有其他方面的顾虑,能够较好的处理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的关系。2对调离人员进行离任审计商业银行应对调离本行的关键岗位的员工及时地进行离任审计,尤其是涉及信贷专业的关键岗位。通过离任审计,可以发现在日常经营中没有发现的,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的信贷资产。如调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调离后处罚难、时间长也不易查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另一方面采取处罚行为的商业银行还可以与该人员进行当面对话,也给调离人员辩解陈述的机会,避免出现错罚的现象。3区分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行追责现实中,信贷人员对某笔贷款出现风险负有主管责任,无外乎两种情况自身能力所限应该发现却没有发现风险,自身职业操守存在问题导致违规行为。作者认为,对于这两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对前者应遵循商业银行内部处罚处理意见进行追责,而后者不仅应终身追责,还应加大违约成本,增强违规处理的震慑力,达到已犯者重罚、未犯但有心者不敢步其后尘的效果。通过区别对待,不但达到教育与惩戒两全的效果,还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员工思想动态,适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使得责任追究达到轻重得当、标本兼治的目的。4通过风险定价和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等方式化解风险商业银行采取责任追究终身制度,主要是为了通过加大惩处力度,降低违约概率,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为弱化风险,商业银行应同时采取其他多种措施,如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提高贷款定价、根据贷款风险状况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水平,加强日常信贷业务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而不能仅将控制风险落实在处罚责任人上。六、展望2005年11月1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全国地方金融第九次论坛”上,对在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贷款终身责任制提出了批评,她说“我们现在实行的贷款终身责任制是导致我们不敢去开发挖掘新的客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还提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不能追求零风险。要学会资产定价覆盖风险,采取措施,锁定风险。出风险是正常的,不出风险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行业特征下,如果一个工作人员的业务是合法的、程序是合规的、工作是尽职的,那么我们不应该过分追究他的个人责任。“经营银行的人,要尽可能减小风险,但是不能追求零风险,否则就无法办银行。”同样,2006年10月8日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中,第四十四条中也规定“商业银行经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授信部门和授信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指引以及商业银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在授信出现风险时,应免除授信部门和相关授信工作人员的合规责任。”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人员责任追究终身制已经逐渐打破。我们也看到,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