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_第1页
2008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_第2页
2008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_第3页
2008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_第4页
2008年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二八年十月目录1综合说明0111项目由来0112项目区概况061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0714项目任务和规模0815工程设计1016施工组织设计1217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1318监测1419投资概算14110效益分析14111项目组织设计15112工程特性152项目区概况1821自然条件1822社会经济状况21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2331水土流失现状2332水土流失成因2433水土流失的危害2534水土流失治理2635存在的问题274项目任务和规模31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3142主要任务、目标与实施年限3443总体布局及建设规模355工程设计3751坡耕地整治措施3752溪沟整治措施415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4454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4755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486施工组织设计4961施工条件4962各项工程施工5063分年实施计划5164分标设计527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与节能5471环境现状5472设计依据5473环境保护设计5674安全卫生5875消防5976节能598水土保持监测6081监测目的6082监测原则6083监测内容6084监测方法6185监测时段及频次6186监测地段6287监测资料整编及成果要求6288监测方案的实施629投资概算6391投资概算6392投资筹措方案6410效益分析73101社会效益73102生态效益73103经济效益7411项目组织设计75111组织管理机构75112组织管理措施75113技术保障措施76114项目竣工后管理76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1综合说明11项目由来111兴建缘由根据2006年12月25日水利部水保2006613号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龙泉市着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要求,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来,根据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全省各地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龙泉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上游,是三江的源头。河流上游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下游的作用十分重要。龙泉市开展了三江源头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红(黄)壤丘陵开发等有效结合起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更为综合、更大范围地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体系,将龙泉建设成为“三江流域”的绿色屏障和避暑、观光等生态游的最佳场所。根据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龙泉市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要求重点治理区要切实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时要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为与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相衔接,全面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目标,近几年来,龙泉市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要全面完成省、市提出的近期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仍需加快治理步伐。根据龙泉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的要求,龙泉市政府提出了“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安排于2009年2010年实施,作为龙泉市和有关乡镇近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以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试点工程,并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位于龙泉市最南部的小梅镇境内。近几年来,项目所在的大梅溪流域共治理坡耕地1368HM2,适宜治理的坡耕地基本都得到了治理,此外还积极开展了封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3山育林、营造水保林和经济林、溪沟整治、道路硬化、农村环境整治等措施,同时可利用相对平缓的坡地,规划建设经济树种植物园,如栽种桃、枇杷、石榴、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药种园、野菜园、食用菌园等特色农业园,起到绿化、观赏、休闲、水果采摘、营养保健等综合效益。但由于受到资金和人力、物力等的限制,上述治理工作仅是在局部、小范围的开展,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还有很大的距离,距离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统一的规划,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它治理措施,开展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112设计过程2008年5月,受龙泉市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以下简称“我所”)承担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2008年6月初编制完成了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2008年6月17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浙江省水利厅在龙泉组织召开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议。根据审查意见,我所于同月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2008年7月21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浙发改农经2008480号”文对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8年7月底,我所受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承担了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工作。113编制依据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4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199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2002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199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1997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004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10浙江省实施办法(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11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公告第77号);1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514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水保2006613号);15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1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379号);17关于印发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06281号);18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政发200323号);19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报告(2006年2010年)(浙水保200630号);20龙泉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龙泉市水利局,2001年);21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2008年6月)及省发改委关于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浙发改农经2008480号);2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2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2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2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2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62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2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29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30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3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3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1999);3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2001);34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35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22001);36其他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12项目区概况121自然条件本工程位于龙泉市最南部的小梅镇,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流域总面积2310KM2。本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日照充足等特点,多年年平均气温1366,年均降雨量1995MM。流域内的土壤为红壤、潮土和水稻土。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干扰强烈,天然植被已基本消失,并被次生或人工植被所取代,森林覆盖率7593。境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此外还包括部分未利用地和园地等。122社会经济状况2007年,小梅镇实现GDP共计156亿元,区域内以现代绿色生态农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7业为主,无工业集聚区。本区旅游资源、山地资源丰富,今后将结合生态镇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和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本区基础设施中交通设施相对发达,镇内各村均有公路通达,主要道路的硬化率已达到90。但农村的污水系统、垃圾收集系统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本区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农业面源、生活污水等水污染,总体来讲,本区的环境状况较好。1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131水土流失现状本区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工程区属于浙江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以及龙泉市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治理区。据2004年资料显示,本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8,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132水土流失成因造成本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本区降水量集中,土壤抗蚀能力弱,容易遭受侵蚀;加之本区属低山丘陵地带,山高坡陡,森林植被群落简单,结构单一,从而加剧了径流对地表土壤的冲刷侵蚀作用,这是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因素。顺坡耕作、过度除草、单一种类建园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建房、修路等形成的大面积开挖裸露边坡,这些成为本区水土流失发生的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8人为因素。133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了水旱灾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134水土流失治理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本区已开展了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溪沟整治、营造水土保持林等治理措施,且针对本区经济林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现状,寻找适合当地农林发展的新思路。135存在问题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区主要存在以下水土流失问题坡耕地水土流失;溪沟治理速度缓慢;流域内乡村道路开挖裸露面较多;生态修复任务重大;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14项目任务和规模14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是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龙泉古窑址的需要;是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新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最大限度地保护上、中、下游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142项目的主要任务、目标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9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使大梅溪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得到治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在继续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绿色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两年建设,使大梅溪流域成为能为人们提供洁净水源、优美环境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43项目规模1、坡耕地整治工程坡耕地整治规模有坡耕地整治面积202HM2、截水沟6000M、排水沟2500M、蓄水池88座、防冲消能水池50座和土谷坊6座。2、溪沟整治溪沟整治规模有岸滩绿化、防洪堤修复、堤脚加固、清理淤砂和修筑拦水堰等措施。1)岸滩栽种面积为12HM2,溪沟长度4KM。2)修复和加固堤防共15KM,其中修复105KM,加固045KM。3)砌筑拦水堰7座。4)溪沟清淤长045KM。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本区的生态环境较好,水热资源也相对丰富,利用宅前、村周、路旁等处开展绿化具备一定的基础。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0农村人居环境绿化面积08HM2。4、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本区乡村道路的水土流失治理以植被恢复、增加植被覆盖及边坡护坡措施为主,共计整治乡村道路绿化面积10000M2,修排水沟2KM、种植绿化带2KM。5、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本区对轻、中度水土流失的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禁止在封育区内垦植、伐木、采矿、取土、烧碳、挖笋等人为活动。采取封禁的生态修复范围主要对于一些集中分布、现状植被生长良好的灌木林及不适宜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的荒草地纳入生态修复范围。生态修复面积共计82HM2,植树造林40HM2。15工程设计1、坡耕地整治措施在果林、茶叶林及荒山造林坡地进行坡耕地水系整治,改变坡耕地径流的形态,达到蓄水保土的效果。主要的整治措施有坡耕地土地整治、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和土谷坊等,本工程区内坡耕地整治面积202HM2。其中大梅村(A区)有坡耕地整治面积86HM2,在大梅溪右岸;大梅口村(B区)有坡耕地整治面积116HM2,在大梅溪左岸。2、溪沟整治措施溪沟整治主要位于大梅溪大窑至梅溪汇合口段,全长70KM。根据本段溪沟实际情况,治理措施在不改变现状溪沟整体地形的前提下,对溪沟两侧洪水淹没范围进行绿化,堤防被洪水冲毁段进行修建或加固,溪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1沟淤塞段进行清淤。在村庄段和农田灌溉渠道筑拦水堰形成小型湖面,以美化村居环境、方便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主要措施有岸滩绿化、堤防修复、堤脚加固、清理淤砂和修筑拦水堰等措施。1)岸滩栽种面积为12HM2,溪沟长度4KM。2)修复和加固堤防共15KM,其中修复105KM,加固045KM。3)砌筑拦水堰7座。4)溪沟清淤长045KM,清理淤方3780M3。3、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居环境卫生的改造,二是人居环境的绿化。环境卫生的改造就是针对农村的垃圾处理现状和生活污水排放两大问题进行改造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主要指四旁绿化,即村旁、路旁、宅旁、渠旁的绿化美化。本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绿化面积08HM2。4、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在已建大梅溪乡村道路的土质或风化较为严重的石质开挖边坡采用浆砌块石进行坡面防护,护坡墙高度控制在1520M左右,顶宽为06M,底宽135175M。护坡墙与坡面之间填土至距墙顶10CM左右后种植常春藤、爬山虎、凌霄等攀援植物。填方侧边坡现状植被生长情况较好,仅对裸露的路肩区补充种植悬垂性的灌木,如迎春等,共计绿化面积10000M2。本项目还对治理范围内约2KM乡村公路两侧补充排水设施及绿化带。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25、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本区的水资源条件较好,具备开展生态修复的基础条件。本工程划定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的面积为122HM2,其中生态封育82HM2,植树造林40HM2。均集中成片,生态修复区内以禁促修为主,即采取措施封山育林,禁止在封育区内垦植、伐木、采矿、取土、烧碳、挖笋等人为活动,封育区边界设标志,并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经13年之后,措施实施区的林草郁闭度大大增加,土壤侵蚀强度下降。植树造林区内林种采用木荷、枫香、樟树、杉木等适宜本地区生长的树种,种植密度在1800株/HM2。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特别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宣传,更要在修复区建立宣传牌、界碑等,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水土保持法宣传等增强群众保护生态、保持水土的意识。16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条件工程区有54省道经过,各村均有乡村道路,交通便利,路况较好。工程所需建筑材料、植物材料可直接从附近料场、苗圃购得;所需水泥、钢材和木材均由龙泉市市场采购供给。本工程部分施工用水可从大梅溪及其支流中取用。施工用电则由附近电网供给。2、各项工程施工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31)生态修复和造林施工各种造林树苗由汽车或拖拉机等运至各场地,人工装卸。之后由人工抬运至各治理点,人工栽植,人工进行造林地整地。2)道路边坡防护及四旁绿化施工道路土质开挖边坡防护所需浆砌块石或干砌块石由12T自卸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各工地,人工砌筑。攀藤植物的种植由人工开挖,人工撒籽。道路石质开挖边坡和四旁绿化所需树苗由汽车运至施工点,人工装卸,人工栽植。3)溪沟整治施工堤防基础施工所需砼由04M3拌和机拌制,铁斗双胶车运输,人工入仓浇筑。干砌块石护岸和浆砌块石拦水堰由自卸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各工地,人工砌筑。岸坡绿化植物采用汽车运至施工点,人工装卸,人工栽植。4)截排水沟、蓄水池土谷坊等施工截排水沟、蓄水池、土谷坊土方开挖均由人工进行。施工所需砖块、块石和沙石料、水泥及钢材等均由自卸汽车或拖拉机至各治理区附近后,经人工抬运至施工点,人工砌筑、人工抹浆。3、分年实施计划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和劳动力、资金调配情况,合理安排每年的实施计划。本项目计划从2009年初开始实施,2010年中基本完成。17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及节能工程实施后主要会对农业生产模式、水环境、社会环境等产生一定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4的影响,但这些影响着重于改善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主要影响是有利用。其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一些工程措施施工过程中,土石方临时堆置、混凝土拌制产生的施工废水等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做好溪沟整治区等的施工废水处理,妥善处理工程临时堆置的土石方并做好各处施工点的施工管理。工程需对施工人员做好消防、安全卫生的宣传及保障措施,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能耗。18监测为及时掌握重点治理区内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流域内的水质变化掌握措施的数量和质量情况,需进行监测。监测工作由龙泉市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监测的内容主要是水土保持及水质方面。水土保持监测以地面监测形式;水质监测的水样采集及分析方法按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中地表水监测部分的有关规定进行。监测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及时对监测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并提出有关的分析整理成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定期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19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概算63231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0938万元,植物措施21344万元,临时工程693万元,独立费用4660万元,基本预备费2882万元,水保环境2714万元。项目投资为中央财政补助21056万元,占总投资的333;其余由地方财政配套筹集,占总投资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5的667。110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通过封山禁牧、封育保护,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了土壤侵蚀,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增强了御洪能力;降低了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保障了源头就保护了下游”,通过对河流上游源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使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清洁得到保障。111项目组织设计本项目建设单位为龙泉市瓯江水利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实施组织管理措施及各项技术保障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加强项目竣工后的管理。112工程特性本工程的主要特性详见表11。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6表11工程特性表编号项目特性单位数量备注一工程特性1项目名称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2工程性质新建工程3工程建设地点龙泉市小梅镇二项目区概况1面积KM22310大梅溪流域2水土流失面积KM21223多年平均降雨量MM19954地形地貌低山丘陵5地震烈度小于度三坡耕地整治工程1坡耕地整治面积HM22022排截水沟KM853蓄水池座1384土谷坊座6四溪沟整治工程1溪沟整治长度KM702岸滩绿化HM2123堤防修复KM1054堤防加固KM0455拦水堰座76溪沟清淤M33780五农村人居环境改造1四旁绿化HM2082生活污水处理池座33公厕座6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7续上表编号项目特性单位数量备注4垃圾池个165垃圾箱个96六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1绿化M2100002排水沟KM23砌石护坡M100七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1生态修复面积HM2822植树造林面积HM240八工程施工1施工工期年152009年1月2010年6月九工程总投资万元63231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8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龙泉市地处浙西南,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三江上游,东毗云和、景宁,南接庆元,西与福建浦城交界,北连遂昌、松阳。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4211925和北纬27422821之间,辖区南北长708KM,东西宽689KM,总面积3059KM2。本工程治理范围涉及的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最南端的山区小梅镇境内,位于龙泉、庆元两县市交界处。其东临屏南镇,南接庆元县,西连上垟,北濒八都、查田二镇,东西跨度约95KM,南北跨度约43KM,均以山脊和溪流等明显线条状自然地形地物与周边乡镇相隔,界域明显。治理流域总面积231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2KM2。工程地理位置详见附图2。212气象水文大梅溪流域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日照充足等特点。区域年平均气温1366,稳定在10以上的年积温为43505120。全年日照时数1576H22153H,无霜期2621D。平均温度最低的一月份为07,平均温度最高的七月份为24,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7。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95MM,最大年降雨量25676MM,最小年降雨量12597MM,最大日降雨量2378MM,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9月,以春雨、梅雨、台风雨为主。7月8月间晴热少雨,常有旱象发生,夏秋之交常受台风侵袭,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大梅溪属瓯江的重要支流,发源于琉华山(海拔15424M)和大阳尖(海拔高程14329M),流经车盘坑村、黄弄村、垟岙头村、大窑村、高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19际头村、上梅村、大梅村、大梅口村后汇入瓯江。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位于龙泉市小梅镇,境内大梅溪全长1224KM,属山溪性河流。溪沟沿途以天然土质或基岩河岸为主,局部河床基岩出露,水流平缓。溪沟水质良好,目前未受明显污染。213地形地貌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域形状呈不规则条状形。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体系洞宫山脉,较为高峻。区域内南、北两边众多的山峰、山岭、山岗延绵起伏,相对排列,溪流河谷地带自中部横贯东西。本区地势最高点为琉华山,海拔15424M。214地质构造在区域构造上,本区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隆起区丽水宁波隆起带,位于丽水余姚(丽水景宁)深大断裂带的西部,距主断裂距离较远。因此,工程区受区域性断裂构造影响不大,区内断裂总体不发育。工程位于小梅镇境内,处于山间冲积地中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周边山体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凝灰岩)和燕山早期侵入岩(花岗斑岩)。工程地表为大面积第四系冲洪积层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区域地壳较稳定。215土壤流域土壤主要有红壤、潮土和水稻土。红壤主要有黄红壤亚类的黄泥土、红泥松土及侵蚀型红壤亚类的石砂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通透性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潮土主要分布在沿溪两岸滩地、阶地上,成土母质多为洪积物,土层厚薄差异较大,土性含砂质砾重,无分选性,质地较轻,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水稻土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0则分布较为广泛,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312。216植被本区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绝大多数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工植被。因地貌垂直差异大,森林植被类型呈多种多样的特点。天然植被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呈带状分布。主要树种有毛竹、马尾松、木荷、小叶青冈栎等。人工栽培植被广泛分布在中低山丘、道路河流两侧、山涧边缘平缓地带,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木荷、厚朴等经济树种以及田坎间禾本科植物和经济作物。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593,生长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过度砍伐、垦荒等原因,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217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现状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的土地总面积2310KM2,其中耕地312KM2,园地057KM2,林地1697K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45KM2,交通用地011KM2,水域072KM2,未利用地116KM2,详见表21。表21大梅溪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表单位KM2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类别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住宅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23103120571697045011072116大梅溪流域比例1001352477346195048312502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随着海拔的升高,林地面积增大,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1园地、水域和交通用地面积减小,耕地相对集中于低海拔区域。(2)林地面积大,但生产率不高,经济林面积所占比重偏低,中幼林面积比重大,用材林亩均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产低。(3)耕地面积少,利用效率低,耕地后备资源贫乏。(4)土地利用垂直分布规律明显,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与劳动力本工程涉及的大梅溪流域,行政区划上即为龙泉市小梅镇,镇域内辖23个行政村。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共3588户12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96人,镇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134人/KM2。农业劳动力总量6836人。222农村各业生产据调查资料表明,区域现有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62,外出务工的占12,经商、房屋出租等和其它经济来源的占3。2007年,小梅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共计1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61万元,占39;第二产业095亿元,占61;第三产业019亿元,占01。农民人均纯收入42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5600元。区域内现有规模工业企业4家,镇域内无工业集聚区。全镇种植食用菌5414万袋,其中冬菇3445万袋,黑木耳1776万袋,夏菇193万袋。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喜人,新发展吊瓜基地140余亩;培育木槿花基地300亩;培育葡萄基地300余亩。223经济发展方向及生产潜力大梅溪流域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名山有琉华山、景点有大窑古村落、名胜古迹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明代建筑“林家大屋”、“安清完社殿”章生一、章生二祖殿、水碓等旅游资源。龙泉是享誉海内外的青瓷之都,大窑村作为龙泉市主要的龙泉窑遗址所在地,其悠久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2的烧造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现代陶艺的勃兴等等,无一不为龙泉青瓷增添文化内涵。珍贵的古迹窑址、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展现着其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地方所不能与之媲美的独具特色的垄断性旅游资源。通过对区域现场踏勘,大梅溪流域山地资源丰富,绿色农业发展迅速。根据这一优势,可以通过合理统筹规划,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224社会基础设施1、交通现状大梅溪流域对外交通道路主要有54省道公路。另外,乡内各村均有乡村公路到达,主要道路硬化率90。据现场调查发现,乡村沿山道路山体开挖面防护不到位,土质开挖面裸露,未及时对道路旁的山体土质开挖面进行防护,水土流失严重,也严重影响当地景观。2、饮用水及排水系统1)饮用水大梅溪流域现状供水以山泉或溪沟引水等方式为主。供水保证率较低,旱季经常性缺水。2)排水大梅溪流域工业不多,集聚点无污水管网,集聚点内各企业生产废水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生活污水也无管网收集,没有配套相应的处理系统,直接就近排入水体。农村粪便污水多用于农田施肥。3、垃圾收集与处理现状大梅溪流域现有垃圾箱共35只,流域内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垃圾填埋场。4、公厕现状大梅溪流域现有公厕4个。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3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31水土流失现状311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大梅溪流域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区域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还存在着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由于区域丘陵、山区土层浅薄,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坡面侵蚀,其次是浅沟侵蚀及小切沟侵蚀。312水土流失面积及分布大梅溪流域地处龙泉市南部小梅镇境内,根据浙江省关于公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浙政发1999141号及关于印发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06281号),工程所在区域属浙江省省级重点治理区中的“浙西南丘陵山地重点治理区”。根据龙泉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龙泉市“重点预防治理区”。据2004年全省第四次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进行的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显示,大梅溪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2K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2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06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92;中度流失面积03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69;强烈流失面积014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148;极强烈流失面积00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0;剧烈流失面积00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81。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水土流失现状详见附图2。大梅溪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详见表31和图31。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4表31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水土流失面积KM2时间土地总面积KM2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小计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2004年2310067035014005001122528无明显9472中度152轻度289强烈061极强烈022剧烈004无明显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图31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示意图根据现场调查,大梅溪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程度仍有加重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车盘坑村、洋岙村、黄弄村、大窑村、高际头村、上梅村、大梅村、大梅口村。32水土流失成因造成本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因子、地表组成物质因子、地形因子和植被因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5子等多方面。由于流域地处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多暴雨,造成地表被径流冲刷较为严重,另外流域土壤以红、黄壤土为主,土质板结,渗透力差,通气性不好,土壤抗蚀能力弱,容易遭受侵蚀;流域为低山丘陵地带,山高坡陡,从而加剧了径流对地表土壤的冲刷侵蚀作用;本区植被以次生草木植被群落、灌木丛、稀疏乔木和人工林为主,林种结构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降低了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林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尤为严重。以上自然因素均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客观原因。人为活动作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为活动可以通过改变局部坡度、截短坡长、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植被覆盖、修建防护工程等方式抑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例如流域已开展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进行溪沟整治、道路硬化等措施。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减少了工程境内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例如,区内近年来香菇业的发展对森林采伐量的加剧,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效果良好的针阔混交林资源下降幅度更为显著,由于森林蓄积量的持续下降,导致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加剧了大梅溪的水土流失。开垦陡山坡种植农作物以及过度除草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导致林下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另外建房、修路等形成大面积开挖裸露边坡,造成这些区域水土流加重,部分边坡未达到稳定要求,形成新的地质灾害点,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严重破坏当地景观,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3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6和损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还加剧了水旱灾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1土地生产力下降调查中发现,大梅溪流域坡耕地植被覆盖度低,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裸露地表的表层土壤流失严重,且伴随表土一起流失的还有表土富含的有机质、全氮、全磷,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另外由于表层松散土壤流失,致使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透水、通气性下降,蓄渗水能力大大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2溪沟淤积严重因部分泥沙流入溪沟,大梅溪溪沟受泥沙淤塞,抬高河床,行洪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影响范围,对流域两岸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另外,大梅溪两岸村庄近年来生产袋料香菇,使大量的生产垃圾流入溪沟中,流域的溪沟清洁和优美环境被污染,同时也影响下游溪沟的环境。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的同时,也使大梅溪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受破坏;部分山脊植被覆盖度较低,基岩裸露,另外当地乡村道路开挖建设造成的裸露边坡大多没有得到有效防护,基岩出露,严重影响当地生态景观;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貌完整性,损坏基础设施。34水土流失治理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大梅溪流域已开展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进行溪沟整治等各项治理措施,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7且在不断摸索经济林种植的方法和品种,寻找适合当地农林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大梅溪流域对25以上的坡耕地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制度,对5以上、25以下的缓坡地均改造成梯田、梯地,且建立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水肥管理制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共治理坡耕地约1368HM2。并且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经济林等措施。到2007年,流域内已封山育林866HM2,种草100HM2,并规划在大梅溪再造生态林和经济林393HM2,沿途各村等地分别营造水保林等,分期治理水土流失。除以上措施外,大梅溪流域还积极开展坡耕地整治、溪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道路配套水保及绿化、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等多项工程措施。对岩性较差、灌溉面积较多地段的溪沟修建生态护岸,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大梅溪各村目前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由于当地为低山丘陵地带,道路大多沿山修建,受径流冲刷较为严重。为防止路面冲刷,保证路基安全,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当地政府已开始对主要乡村公路路面浇筑水泥,路面硬化率要求达到90以上。35存在的问题根据全省第四次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进行的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大梅溪流域水土流失状况仍不容乐观,其存在问题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坡耕地水土流失大梅溪流域坡耕地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呈无明显水土流失状态或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8轻度流失状态,也有部分属中度流失。但在果林、茶叶林及荒地造林的坡度地段有强烈水土流失区,局部有极强烈和剧烈水土流失区。2溪沟治理速度缓慢大梅溪流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域内溪沟较多,呈树枝状发育。多数溪沟两岸有植被覆盖,溪沟沟底或岩石出露,或被砂砾卵石覆盖。另外大梅溪流域溪沟多为天然溪沟,部分河岸为土岸,如遇大暴雨,洪水将漫过河岸,对两岸冲刷严重,特别是两岸农田年年被淹没和冲毁,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同时洪水夹带泥沙卵石将使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3流域内道路开挖裸露面较多目前,本区范围内修建的进村道路,其建设开挖的山体边坡裸露面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虽然已开始采取了治理措施,但仍有一部分开挖面裸露,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据现场查看,未防护的裸露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达到中度。道路石质开挖面虽较土质开挖面不易流失,但如不加以防护任其裸露,在陡坡产生的重力作用及坡面集水的作用下,边坡上的松散碎石、石屑极易产生水土流失,且部分已修道路附近堆有大量松散的弃渣,都是严重的水土流失源。道路裸露面在可视范围内,影响当地区域景观。4)生态修复任务重大调查发现,大梅溪流域部分地段受立地条件的影响,林木生长稀疏,同时还存在幼林成活率不高、林分品种单一等现象。为了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保水、保土能力,该区需进行补植和开展生态修复的任务仍很重大。大梅溪流域虽已采取多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但流域内仍有许多亟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29待解决的水土流失问题,当地水土保持工作责任重大。治理是手段,保护才是关键。当地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仍需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使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降低人为水土流失的风险,也使已取得的水土保持成效得以保持。另外,由于大梅溪流域基本为山区,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力量较为薄弱,争取更多资金对流域内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整治也是十分必要的。5)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显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有力的新开局。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有助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有助于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的同时,也要搞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管理、生态污水初步处理后排放。人畜禽粪便应因地制宜进行无害化处理。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新农村居住环境。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30现状溪沟道路开挖裸露边坡面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314项目任务和规模4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411坚持以人为本,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传统小流域治理理念的基础上,把小流域做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水源保持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依靠自然本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同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流域内自然资源,对自然的改造和扰动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范围,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本区地处瓯江源头,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可以在满足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前提下,来实现区内群众的资源开发、生产、生活需要。本工程的建设首先解决了流域内的清洁生产问题;其次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粮食安全问题、经济收入问题以及下游人民的生态安全问题,“保障了源头就保护了下游”这是多年大洪灾中得到的验证,“先治理源头”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412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本区发展的是以农业为主的生态型经济,但本区地处山地,龙泉市大梅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龙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32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现有园地多分布在坡陡、土薄的山坡上,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该区农村经济主要以竹、粮、果、香菇为主,香菇是该区农村副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发展袋料香菇消耗了大量的阔叶林资源,致使区内森林资源剧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该区规划将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园区、笋竹两用林区,在公路沿线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将农村香菇发展和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协调起来,依靠科技力量,科学地配置资源,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植物等措施,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原来土地的立地条件,增加地面覆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即增产增收,又可有效的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增加降雨的就地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从而有效地涵养了水源,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改善水质,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13维护生态环境,是保护龙泉古窑址的需要本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早期的林木砍伐、烧荒以及耕作方式不当已经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现有林地林分质量不高、经济林结构单一等;另外,随着近年来的乡村、公路等建设,本区已存在多处的开挖裸露边坡,在产生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龙泉是享誉海内外的青瓷之都,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