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精品]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_第1页
[硕士论文精品]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_第2页
[硕士论文精品]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_第3页
[硕士论文精品]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_第4页
[硕士论文精品]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咄皇7L从1934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版权问题以来,有关版权的经济学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也因此成为了法律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旨在通过评述19世纪30年代至今的各静关于舨权的经济学理论,进雨梳理该领域发展的脉络,并指出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法律经济学在版权领域内的运用也较为广泛,基本上涉及版权的各个领域。而本文将以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为例探讨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的应用问题。确定版权保护范围会导出一个事关版权法基础的悖论。法律上对此问题已作出解释,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其不合理性和不易操作性。本文基于科斯的思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重新解决此悖论,进而来完善法律救济措施。同时由此得出,版权保护的是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并清楚地界定了原创性的边界。关键词版权侵权版权法版权保护范围悖论法律经济学分析AREVIEWOFLAWANDECONOMICSONCOPYRIGHT一一PARADOXONPROTECTIONOFCOPYRIGHTINECONOMICANALYSISABSTRACTSINCETHEORETICALECONOMISTSBEGANTOSTUDYCOPYRIGHTANDCOPYINGIN1934,MOREANDMOREECONOMISTSHAVEBEENINTERESTEDINTLLEECONOMICSONCOPYRI曲TANDLAWANDECONOMICSONCOPYRIGHTBECAMEAVERYIRRLPORTANTPANOFLAWARLDECONOMICSINTHISP印ER,BYREVIEWINGALLECONOMICST11EORYONCOPYRIGHTFBM1934,THEWTITERFINDOUTACLUEOFT11EDEVELOPMENTINTLLISFIELDSAILDPOIMOUTTLLEPOSSIBLETENDENCYOFTHEDEVELOPMENTONTHCBASISOF也ATWH砒SHOULDBEPMTCCTEDBYCOP”IGHTTHISPROBLEMISMATMETREATISETRIESTOSTILDYTYINGTODEFINET11EEXTENTOFPMTECTIONOFCOPYRIGHTGIVESRISETOAPARADOXCONCEMINGTLLETOTALMOTOFCOPYRIGHT1AWTHERESSE砌EMENTONMISPROBLEMINJ埘SPMDENCEBUTTHESETTLEMEMISNTRATIONALANDPMCTICALSOTLLIS仃EATISEALONGWITHCOASESIDEAS01VESTHISPARADOXAGAINAILD印PLIESTLLISANALYSISMETLLODTOTHELAWREMEDYKEYWORDSCOPYRIGBTPIRACYCOPYRIGHTLAWPAMDOXONPMTECTIONOFCOP蜘曲TAMLYSISOFLAWALLDECON01LLICS浙江大学硕J二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一兼论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导论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有些国家称为著作权或作者权,我国的著作权法将“著作权”和“版权”规定为同义语。英美法系的版权制度始于1709年英国国会通过的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该法确立了作者的权利主体地位,使早期以出版商为本位的特权转变为以作者为本位的特权。此后,版权法经历了印刷技术、广播电视又称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三次重大飞跃。版权概念随着知识经济与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也积极地通过法律来调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但是,学术界对于一个国家为何要建立版权制度来确立作者的权利地位的闯题,仍然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法学界有关版权问题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不同的学者更是观点各异。但绝大多数的法学家,包括法官和律师,都认为版权的目的是“促进知识,鼓励创作”。因此,各类的研究也都是以此版权原则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早期学者中,洛克LOCKE认为如果承认对土地和原材料的工作构成劳动,从而使劳动者对产品的所有权合法化的话,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创造新思想的劳动就不是劳动。1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ROBENNOZICK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占有一个他创造了其价值的东西”。2近年来也有学者赞同对创新思想赋予独占权的观点。剑桥大学葛尼西WRCOMISH教授认为“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这种权利的否定本质即它们阻止他人为某些行为换句话说是一种阻止盗版者、伪造者、假冒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阻止独立获得同一构思的第三人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进行营利”。3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SIGMUDTIMBERG1980认为要根据复制者的目的、性质来分别考察决定是否给予复制者以无偿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口L_启芳、疆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2ROBENNOZICKANARCHMSTDCC帅DUTOPB勰ICBOOBINC,PUBLISHERS,1974中译本见美罗伯特蜡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1年9月版WRC0肌JSL,JNTELLECLUALPMPE蛳PAFEN括。COPYRIGHTMDCMA出如D删EDRIGFI峨LONDONSWCCTM姒WE1999。11IMEDITION浙江人学颂I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I】究的复制权。美国地区法院PIEMENLEVEL法官1990从鼓励创造性活动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变异使用”TRALLSF0咖ATIVEUSE的代表性学说,其主要观点是使用原作品如果是以与原作品不同的方式或是为了与原作品不同的目的,即是“变异使用”;变异使用使新创作品不同于原创作品,因而是创造性的,应允许其复制使用。另一部分学者持思想表达两分法的思路,认为思想表现形式是作品完成的最终形态,但它成为法律保护的作品尚须两个条件一是原仓Q性或称独创性,二是可复制性,这是作品的版权性要求。美国学者盖勒GELLER,1998将不同版权体系的各种侵权分析方法融合,试图提供一种侵权的测试方法与标准,用以帮助侵权认定。国内学者寿步1996也提出了“六个范畴,一张图”的学说,认为应当以“思想表达“作者”“作品”“内容形式”这六个范畴作为版权法学的基本范畴,同时给出了描绘六个范畴的对偶关系、层次关系和逻辑派生关系的一张简明图示。【34L经济学家进入版权问题研究领域最初是源于对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的经济学分析。13L】经济学早期的研究大都是以财产权理论为基础的,认为人类依靠脑力的智慧活动创造了智力成果或知识产品,法律就应当赋予其独占此物的权利和排他的权利。亚当斯密就认为某一书商在若干年内的单独并阻止他人贩卖一种书的权利为专业权,是一种民法上的,有的是自然法上的权利。1杰里米边沁1843指出,“要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专有特权是绝对必需的”鲫因为发明者“无望得到收获,就不会费力耕种”。2真正将经济学方法运用于版权问题研究的是AMOLDPLAM。他于1934年发表的论文1HEECONOMICASNECTSOFCOPYRI曲TINBOOKS标志着传统的版权经济分析开始向现代的版权经济分析发生转变。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建立了各种模型来进行研究,成功的将经济学的实证及规范的分析方法运用在版权理论的研究上,成为了版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早期和现行的关于版权制度的经济理论,梳理出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论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章主要是研究复制COPYING的经济效应,包括J01LTLSON1985,LIEBO、VITZ1985和BESEN与KIRBY1989等人的理论;第二章是研究版权侵权PIRACY问题,主要有墼南编砸当斯崭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陈剐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4页。2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浙江人学坝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NASCIMENTO和VALNHONACKER1988与WATT2000等人的理论第三章主要是关于作品的人工保护机制版权法COPYRI曲TLAW的经济理论;第四章是以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为例探讨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的应用问题;最后一章是有关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的新动向及其比较和评论。浙江大学硕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第一章复制的经济效应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使得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得到高质量的复制品的同时,也使得关于复制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加,因而复制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愈来愈多的关注。复制的经济效应分析主要是研究复制技术的存在和运用是如何影响经济均衡的效率。经济学家在研究中之所以使用复制这个概念,主要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复制是非法的,在此前提下他们主要探讨复制行为对厂商和社会大众是否是有利的以及对厂商利润和社会福利有何影响。17J11家庭用复制模型和工业复制模型JOHNSON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均衡出发讨论了存在和使用技术再生产一些消费品的社会福利效应。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能够复制创造性的作品而且不用通过支付来补偿作品所有者,这就需要对复制进行限制。JOHNSON考虑了与成本结构相联系的两种复制模型第一种模型强调了复制的家庭生产方面,这种复制技术没有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是随着个体数量变动的第二种模型代表了大规模的工业复制,这种复制技术存在正的固定成本。对于家庭用复制模型,短期内复制提高了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厂商收益,但可能同时减少了社会剩余。从长期来说,消费者剩余也会因为作品数量减少而降低。对于工业复制模型,短期内如果固定成本足够高,复制可能会导致福利损失,社会剩余的损失大小依赖于需求转移程度和需求提高程度的比较。对正的固定成本模型的长期分析,类似于家庭用复制生产模型,福利损失依赖于产品种类的数量和供给的弹性。JOLLILSON通过对这两种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无限度的复制会减少社会福利,对复制进行限制会提高社会剩余。111家庭用复制模型个理性的复制模型应与事实相一致,一部分人愿意购买原版而另一部分人愿意复制。个体的选择不同假定是与复制的成本有关,特别假定时间成本是复制成本中最重要的。那么,选好时间单位使复制可以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完成,任何人未经授权的复制成本是W,就是他每个单位时间的工资率。我们为了简单起见忽略了其他成本,并假定在消费者眼中复制品与原版是相同的。WPP是作4浙江大学颂I饽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品的价格这条直线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对WP将购买原版。消费者与厂商的截距妒,表示的是消费者意愿购买的产品与厂商提供的产品的差异性,由“和W决定,也由此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三类购买原版者WP和“PP,复制者W一P时,也即”圭磐时,消费者复制。消费者只有当ZZ”VP妒F或CEFGDE时,允许复制才会减少社会剩余。由此得出结论1如果DEGF,那么所有的消费者增加社会福利。因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版权所有者收入的损失2如果FDE十G,勇B么A“很低时,消费者不复制仍然对社会剩余有利,B“很高时,消费者复制会减少社会剩余由于收益的减少大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对于家庭用复制模型,短期内复制提高了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厂商收益,但可能同时减少了社会剩余。从长期来说,消费者剩余会随着作品数量减少导致的收入损失而降低。对于工业复制模型,短期内如果固定成本尸足够高,复制可能会导致福利损失,社会剩余的损失大小依赖于需求转移程度和需求提高程度的比较,并以商业型电视电台出售音像制品为例进行说明。对正的固定成本模型的长期分析,类似于家庭用复制生产模型。福利损失依赖于产品种类的数量和供给的弹性。对两种模型,JOLLRISON评价了最终的均衡,指明了无限度的复制会减少社会福利,对复制进行限制会提高社会剩余。12“间接获利”问题“间接获利”这一术语最早是由LIEBO砸TZ提出的,主要是指原版厂商可以间接的从没有购买原版作品的使用者身上获得收益的能力。简单的说,复制对原浙江人学颂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版作品的需求量有两个影响一是部分消费者购买复制品不购买原版,使需求量下降;另一方面,复制者购买原版作品作为复制的样板又使得需求量增加。如果消费者购买原版用于复制而非私人消费,则由于价格歧视使得原版厂商可间接获得复制的利润。BESEN和KIRBY指出,“作者的假设不同会导致关于私人复制对社会福利效应的结论不同”。1由于最关键的假设是间接获得复制利润的能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构成了BESEN和KIRBY论文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的模型中,当复制的边际成本固定且原版和复制品不完全替代时,存在直接获利;当复制的边际成本上升且原版和复制品完全替代或不完全替代时,存在问接获利。消费者对原版和复制品替代程度的认识对结果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替代性对消费者的直接支付意愿有影响。BESEN和KIRBY模型以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为基础,并用了特殊的线性需求。为了强调复制可能引起的福利影响,他们还通过使用特殊案例的数字例子来进一步说明理论结论。BESEN和KIRBY研究的最大长处在于普及性,研究结论非常接近于存在间接获利或直接获利的现实特征。在间接获利的条件下,原版生产商才司能从复制市场获得利润,复制才会有利于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才可能产生一个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3】13期刊影印行业的研究LIEBO晰TZ用实证研究证明并支持这样的结论,即“复制对出版商没有不利的影响”。随着复制技术的进步,创作者和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但是,该项实证研究表明未经授权的知识产权复制不一定是有害的,可能是有益的。通过对期刊的影印这一复制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出版商可以间接的从没有购买原版期刊的使用者身上获得收益,影印对期刊出版商没有害处。实证研究的工作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检验了存在间接获利时影印对价格歧视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了随着复制活动的出现和上升,出版商的行为变化。LIEBOWITZ认为影印对出版商收入的影响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证检验来解决。但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影印对出版商并没有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一研究改变了原先认为未经授权的复制对版权所有者有害的假设,同时也改变了“合理使用”的概念,而且这个分析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再复制技术的影响。BEN8C8“蔓她“PRIVATECOPYING,APPROPRIABIIITY柚DOPTIMICOPYJNGROYAITJ秽,JOUMAIOFLAWANDECONOMICS,32,1989P2578浙江大学顿“I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第二章版权侵权的经济分析“版权侵权PIRACY不同于第二部分中的“复制”COPYING。【24J有关版权侵权的经济模型主要是用来分析市场参与者面对版权侵权威胁时的最优行为,其研究重点是原版厂商和盗版厂商的生产策略问题,尤其是原版厂商如何用自我保护策略来替代法律保护。因此版权侵权也不同于接下来要讨论的版权法的保护和版权所有者的最优策略。版权侵权的经济分析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版权侵权二是计算机软件侵权。21传统的版权侵权涉及传统的版权侵权理论研究的主要有BESEN1984、N弱CIMENTO和、HONACKER1988、W砒2000等论著。NASCIIIIENTO和VMHONACKER1988的论文考察了易复制商品的生产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价值轨迹,研究重点是生产复制品的成本。生产复制品的成本与原作的可获得性存在部分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原作越难得到,复制生产的成本就越高。通过对许多案例的研究,他们得出的关于易复制商品生产者的最优策略是在初期对消费者收取高价,然后随着时间推移降低价格。沿着这种思路,NASCIMENTO和VAILLLONACKER认为复制与时间之间存在着一个较低的相关率。WATT2000在BESEN1984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离散时间模型。该模型以简单的双寡头模型为基础,假定复制品与原作品完全替代,表明了原作的生产者和复制品的生产者这两类市场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原作生产者自我保护策略的存在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对法律保护的替代作用。模型中包括了三种情况盗版厂商不存在、盗版厂商存在但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以及原版厂商和盗版厂商相互调解,针对不同的情况厂商的策略和社会福利的计算也不相同。在第一种情况中,原版厂商处于垄断地位,根据总收益最大化可以得出最优的价格策略,社会福利的计算包括原版厂商利润、版税和消费者剩余;在第二种情况中,原版厂商仍然是垄断厂商,其收益与社会福利计算与第一种情况基本相似;在第三种情况中,原版厂商与盗版厂商的产量决定市场的总产量,他们各自都可以得到均衡价格和产量,而社会福利的计算与前两种情况相比,包括原版厂商的利润、盗版厂商的利润、版税以及消费者剩余。【19浙江人学坝【一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211前提假设11所有消费者需求只有1单位商品,存在一个消费者连续。第一阶段的反需求函数是PLL一缸OPL12第二阶段,所有消费者由于一些因素TO0,一些消费者在第一阶段买了就不会在第二阶段买。因此第二阶段的剩余的反需求函数P2七一女缸L一女级勿1一拍X最优的第二阶段收益由第一阶段价格替代表示口助,肋,JC五代入9式,嘶掣但是总收益浙江大学硕I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咖沪”铲学P广卅譬降卜一,与10玳去2叫叫PC圳矾巾一等K,那么复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能获利的,原版厂商能够无限制的变化垄断价格第二,存在另一个特定的保护程度,定义为K。如果KQ。TL、。5复制品对原版不是完全替代。我们假定消费者消费复制品的总效用为1一口V,0联台困人权普遍宣言第27条规定展示了这种垒球性矛盾。它规定“1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有权享受艺术和科学进步及其利益2任何人都有权利保护从其作为作者的科学文学或艺术创造中生产的精神和物质利益。”浙江大学硕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0,D2CDS20,也即随着自创部分所占比例的提高,新创作作品的成本增加,并且边际成本递增,即在C一S空间中,该曲线经过原点,凸向S轴。我们再假定原创作者只出售原创作品,其销量为Q。新作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原创作品具有替代性,但不能完全替代,原创作品对新作作品不具替代性。因而我们可以做如下假设,Q的大小由Q决定,两者呈负相关。在该市场上,Q一旦确定,必然可以求出与之相对应的Q。但是,如的大小与Q无关,也就是说原创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并销售后,其销量大小不会对新作作品的销售量大小造成影响。此外,我们还可以假定,购买者有能力识别作品的真伪,因此新作作者自创成分S越高,销量Q就越大,即DQDSO,D2QDS20,A2R1AQL20,因此DR2DS0。此外还可以假定D2R2DS2L。2同上原因,这里假定新作作品也是富有弹性的,即ED,1。25浙江人学坝IJ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Q相对应的Q。同样因为P可以表示为Q的函数,所以可以根据Q得出PL。原创作者的利润函数为丌R。一CFQ。一CL7如不存在新作作品,原创作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FQ。一OO,即FQ。08由方程8可以求出不存在新作作品时,原创作者达到利润最大化时的数量记为Q。代入方程7可以求出不存在新作作品时原创作者的利润N。当存在新作作品时,由于Q是由Q。决定的,因此对应Q,Q只能达到Q。,而不是QQS彬时,即由于新作作品而产生的社会福利大于仅有原仓II作者的社浙江大学硕I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会福利,所以应将权力界定给新作作者,即赋予新作作者相对独立的版权。因为S职S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净福利是增加的,且增加值为S一S彤。当S职S形时,即由于新作作品而产生的社会福利小于仅有原创作者的社会福利,所以应将权力界定给原创作者,即不赋予新作作者相对独立的版权。因为SS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若赋予新作作品以版权则社会净福利变化量为S一S彬,是小于零的,则社会净福利反而减少。所以此时最优选择是不赋予新作作者以版权。综上所述,法院是否赋予新作作者以独立的版权关键在于新作作者产生的社会福利与仅有原创作者的社会福利的比较。科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一书中,就已论述了此类思想。【13在医生和糖果商的案例中,科斯认为“问题的解决实质上依赖于他继续使用机器是否使制造商的收入增加大于给医生带来的收入减少。”1当超社会福利的比较确定时,我们就可以得到“复制”与“制作”的边界S。44结论法律的救济在经济学上已经给出了一个“制作”与“复制”的边界,但将其应用到法律救济措施的完善中,仍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使法官在判案的过程中有一个客观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尝试着建立一个从复制到创造的连续频谱。该方法的可操作思想主要是包括一个在宽范围里制作作品的程序和方法。在这个范围的丌始一端,其程序和方法的特征如同固定程式,这些信息加工程序十分明确,极少有创造性的空间。从这个起点先前,沿着一个从复制到创造的连续频谱来区分加工制作方法。1在该连续频谱的开始一端,刻板的复制由应用一些简单相同的固定程式组成。2在该连续频谱的中间区域存在许多不同的加工制作法。其中大部分体现着知识的再创作。在这样的加工制作法中,所使用的固定程式一般是大家知道的,但不必是相同的。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27浙江人学颂1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3在该连续频谱的另一末端,存在一种创新的再创作。在这里,从一种作品到另一种作品,甚至在同种作品之间,不存在人们所共知的固定程式。法院应在上述的分析框架里完善物权法上的救济与债权法上的救济,特别应很好的确定作品在什么地方落入从刻板复制到创新的再创作的连续频谱。法院应该1随时准备禁止及提供其他强制性救济措施以阻止为投向社会而刻板复制的复制品。2对在连续频谱中间范围的作品,有发出禁令或其他强制性救济措施的自由裁量权。3没有重大的理由,不得禁止创新的再创作及由此产生的新作品的传播。现在可以回到全文最初提出的问题版权保护的范围应该是什么结论不言而喻,版权保护的是有创造性的作品。无论该作品是原创的还是临摹学习而得的,只要包含创新性的创造,对社会公众有益,能够对全社会的文化起正反馈的作品,都应当给予法律的保护,为其晃定版权。对于作品是否属于创造性的认定,则应依据文中提出的经济分析方法及法律救济措施。对于本文提出的假想案例,应认定广重的版画在凡高的日本集中被创新的再创作。所以,第一、不能发出命令阻止个人画这些习作;第二、不能发出命令扣押习作或禁止公开展览、市场交易这些作品。我们所面临的悖论可以这样解决当在市场上前一创作者和后一创作者的权利都被保护时,原创作品和新作作品对文化交流的反馈都不会被阻碍。作品在什么地方落入从刻板复制到创新的再创作的连续频谱。法院应该4随时准备禁止及提供其他强制性救济措施以阻止为投向社会而刻板复制的复制品。5对在连续频谱中间范围的作品,有发出禁令或其他强制性救济措施的自由裁量权。6没有重大的理由,不得禁止创新的再创作及由此产生的新作品的传播。现在可以回到全文最初提出的问题版权保护的范围应该是什么结论不言浙江人学坝J浩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而喻,版权保护的是有创造性的作品。无论该作品是原创的还是临摹学习而得的,只要包含创新性的创造,对社会公众有益,能够对全社会的文化起正反馈的作品,都应当给予法律的保护,为其界定版权。对于作品是否属于创造性的认定,则应依据文中提出的经济分析方法及法律救济措施。对于本文提出的假想案例,应认定广重的版画在凡高的日本集中被创新的再创作。所以,第一、不能发出命令阻止个人画这些习作;第二、不能发出命令扣押习作或禁止公开展览、市场交易这些作品。我们所面临的悖论可以这样解决当在市场上前一创作者和后一创作者的权利都被保护时,原创作品和新作作品对文化交流的反馈都不会被阻碍。浙江大学颂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第五章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小结51研究脉络与模型比较经济学家分析版权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在初期,P1AM、HUN和SCHUCHMAN以及BREYER等人,进行研究都是从案例入手,特别关注版权在刺激作者供给方面的动态激励问题;2到了中后期,NOVOS和WALDMALL、JOHNSON以及POSNER和LAILDES采纳了一般均衡福利分析方法,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模型来考虑受版权法保护后的市场的理论效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强调表达的固定成本写书或录制磁带和制作复制品合法或非法的的边际成本的关系。而这类模型的缺陷是简单的假定了对作者和出版商作品的激励是与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出相一致的。3经济学家研究版权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考察版权的执行和实施。例如BESEN等人对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研究;LIEBO嘶TZ对期刊影印行业的实证研究I耐LOR和T0WSE对音乐行业的版权管理的调查研究。经济学家对版权的理论分析,最先使用的是“C叩YIILG”复制这个词而非“PIRACY”侵权。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复制”是非法的。在此前提下他们研究“复制”行为对厂商和社会大众是否是有利的,进而探讨是否应该允许其存在,还是应该对“复制”行为进行阻止。JOHLLSON、LIEBO丽TZ、BESEN和飚RBY等人所作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建立模型,并得出关于“复制”的正面或反面的结论,从而清楚地说明了复制的经济效应。JOTHLSON构建了两个与成本结构相联系的复制模型,证明了无论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无限度的复制都是对社会福利有害的。LIEBO谢TZ以期刊影印这一复制行业为例,说明了复制对出版商无害,并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未经授权的知识产权复制”这一概念。BESEN和KIRBY的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使用了“间接获利”的概念。他们认为,假设的不同会使结论发生改变,尤其指出当存在间接获利的时候,复制才会产生帕累托改进。后续的研究从对复制的经济分析转到对易复制产品的版权保护问题上。主要是探讨“未经授权的复卷4行为”是否应得到保护,是否属于“版权侵权”。1191如果其损害原作生产者利益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是否应允许其存在单纯从原作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此问题的有NASCIMENTO和VAILLLONACKER以及W砒,他们研究了原版生产者如何寻求自我的最优保护。而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的有30浙江大学颂I学位论义版权的法律经讲学1J究LAILDS和POSNER以及KOBOLDT,他们则分析了法律也即版权法是否是有效的保护手段。随后,在版权保护问题的研究上,开始从质的研究向量的研究发生转变。也就是,从是否要用版权进行保护,以及用版权保护是否有效率的问题,1转向了保护的程度和范围问题。更多的经济学家,也不再一味的肯定或是否定版权制度,而是开始研究版权保护的最优程度是什么,版权保护的最佳范围是什么。NOVOS和WALDMAN以及KIHOYOON在此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们分别研究了单个厂商和整个社会的版权保护的最优程度。后者的文章是在前者文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所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版权保护的生产不足和效用不足的产生原因理解不同;二是对于消费者未经授权的复制成本大于原作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的假设,后者作了放松;三是后者的版权保护最优程度是针对整个社会而不是像前者一样仅限于个体厂商。在整理出版权的经济分析的一个发展脉络之后,有必要对几个主要模型进行比较表51主要模型比较复本的替代复本复制的成福利效应评论性本NOVOS完全替代根据消费者的生产不足会减少社生产者决定协DMANN不同而不同会福利,没有考虑效质量1984用不足的问题JOHNSON完全替代根据消费者的短期由于复制消费由于产品性1985不同而不同者剩余增加原版厂质的不同,模商利润减少。但较低型也不同的利润会阻止厂商生产新的信息商品LANDES完全替代递增每复制一件作品福POSNER利增加但厂商利润1989减少,所以长期福利浙江人学硕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效应不清楚KOBOLDT不完全替代固定且高于原版权保护在短期内1995版会增加利润降低消费者剩余。版权保护应在一个程度上,高于这个标准总福利就会减少。在最小和最大之间可以找到最优保护程度。1AKEVAMA不完全替代固定,可能等于没有考虑只考虑了短1997原版,也可能不期内两种消等于原版费者类型的情况BESEN完全替代或固定或增加由于固定的边际成复本是可共KIRBV不完全替代本,版权保护会减少享的。只考虑1989消费者剩余增加厂了短期的情商利润。总福利效应况。不确定。长期效应没有考虑。KIHOYOON不完全替代消费者的复制版权保护的增加会2001成本随版权保对社会福利产生双护程度的增加熏影响一是由于效而增加用不足会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增加或减少二是因生产不足带来社会福利损失浙江人学硕”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52研究的新动向进入90年代后,有关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对版权客体的研究更为细化,涉及的产业也更为广泛,运用的理论概念也更为新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521“网络外部性”的引入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到软件侵权的研究更为丰富,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版权研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30】近年来,关于软件侵权的版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在软件侵权研究中出现的“网络外部性”问题,也被引入到研究易复制产品的版权问题中。【29L部分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当存在“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的“未经授权的复制行为”是否应当受到版权保护的此类问题。CONNELK和RRUMELT、0ZSHY以及SLIVE都分别证明了网络外部性较强时,盗版会增加原版厂商利润和消费者剩余。COILILELK和RRUMELT最早开始研究知识产权的需求网络效应,但他们的研究以计算机软件为例,而RI酞EYAMA1994建立了一个更为广义的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复制品和原创作品是不完全替代的此类情况的问题。在模型分析中,引入了网络外部性的概念,得出当存在需求网络外部性时,未经授权的知识产权复制与不复制的情况相比,不仅会提高厂商收益,还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20】1酞EYAMA1997的贡献是将一个短期的概念引入此类研究。在短期的框架下,厂商从未经授权的再生产活动中,得到的损失远远大于大多数统计模型中所预测的。消费者的复制减少了可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剩余,包括那些没有复制倾向的消费者。但自相矛盾的是,复制带给原版厂商的利润大于没有复制时的利润。因此他认为厂商应该有选择的选取版权保护的实施。同时本文通过对复制的分析也很好的解释了厂商愿意赠送摘要版产品的原因。211522信息产品的分享和复制对易复制商品的垄断问题的分析经常会导出另一个问题,也即租借此类商品。涉及此类研究的论文主要考虑复制效应对厂商的租借或出售决定的影响。对浙江人学颂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此问题的研究,VARIAN1997认为从长期来说应当选择“分享”信息产品。他提出同时出售和出租分享的信息产品可以增加厂商收益。但是得出此结论的重要假设是要厂商可以间接的从所有分享产品的消费者处得到剩余。【22JBANKOSY,BMNI01FSSONE和UCHTILLAFLD1999的论文也探讨了关于信息产品的分享问题。信息产品一旦购买之后,就经常在一些小社会团体中进行分享。这种类型的信息分享经常会发生,如消费者盗版计算机程序、刻录一张音乐CD、复制期刊文章或通过其他途径分享购买的信息产品。软件和音乐最容易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共享。而他们三人的文章主要是讨论这样的分享是否会减少卖方厂商的利润。从分析中,他们得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结论例如,发现在一定的情况下,分享可以明显的增加利润;还有当消费者通过分享来配置商品的成本高于生产者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的时候,分享就是无效率的;相反的,他们还发现分享可以明显的减少利润即使分享减少了网络了配置成本。这些结论与大多数早期关于小规模分享问题的文献形成了对比,但与产品柬的相关研究工作相一致,他们的发现突出了需求创造的相对重要性,即在决定分享时的利益效应。在文章中,他们提出了小规模分享影响卖方利润的各种不同形式。并比较了假定信息产品只限于直接购买者使用时的利润和更现实的假定信息产品有时在社会小团体中共享时的利润。但与早期研究相比,他们假定卖方生产原创作品的边际成本和消费者分享的边际成本都微不足道的低。这样,他们发现了两个先前未被发现但严重影响卖方利润的因素增加利润的“累积效应”和减少利润的“团队差异效应”。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定义了这些因素,将这些因素并入早期的文献,并研究其影响。【2】52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比较版权制度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与其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4】尤其是与专利权保护制度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有较多的文献是将版权制度和其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联系,进行比较分析考察各种制度的福利效应。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概述一下经济学分析专利权制度的简要情况。这些文献主要沿着两条思路进行分析第一条是从NORDHAUS19691972研究专利对创薪市场的结构的影响开始。更具体浙江人学硕L学位论文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说,NORDLLAUS一派的传统就是关注专利保护的最优长度期限和宽度范围。第二条线是研究专利对创新供给的影响。虽然起源于K砌IEN和SCHWANZ1974,但到了80年代所谓的强调策略性相互作用的专利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DENICOLO1996的论文把两条思路进行了调和。他将不同模型的例如T抽DON1982,G订BERT手口SHAPIRO1990,KLEMPERER1990,矛口GALLINI1992看似相反的结论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KIAUSKULNI和TUOMASTAKALO2000发展了一个模型,关于如何在寻找新思想而创新和吸收溢出而模仿进行选择。首先,从知识产权原理出发得出没有产权制度就没有比较度的创新。接着,他们考察了各种知识产权保护的福利效应,得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优形式是与版权类似的制度。版权制度保护的周期比较长,并且对于一个思想有多种权利的保护。而专利保护只是一种特殊的案例,只有当研究成本很高且退化率很高的时候,才应采用专利权制度。此模型的两个特点是是可以在研究新思想和模仿已有思想进行选择;二是对多个创新者同时创新的问题也进行讨论。所谓多个创新者同时创新即一种思想可能被几个人同时发现。因此自然的想到是否每个独立的创新都应该受法律保护呢知识产权的最优保护形式应该与版权保护形式有许多类似。在大多数案例中,几个权利应同时被用于保护创新。只有当创新的成本或创新的速度变得绝对的高的时候,专利制度才是最优的。STEVENSHAVEII和T锄GUYVALLYPERSEIE1999的研究比较了报酬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专利和版权。在报酬制度中,创新者直接由政府可能依据销售量支付创新的报酬,且创新成果直接进入公共领域。因而,报酬制度不能象知识产权制度一样赋予创新者以垄断权来进行激励。他们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基本的社会利益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并不比报酬制度进步,一个最优的补偿体系应该是创新者可以在报酬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两者中进行选择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是优于单一知识产权制度的。FLSJ53评论与启示通过对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理论的简要介绍,人们对于这一新兴的领域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理论,还有许多浙江人学坝F学位论义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研究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样,这些问题也是在后续的研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原作与复本的替代关系。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版权问题时,都假定原作与复本是完全替代的关系。BESEN和KIRBY引入了间接获得来解决不完全替代的问题;LANDS和POSNER用数量来替代质量解决此问题KIHOYOON引进参数A,假定消费者消费复制品的效用为1一口V,0口1。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当基于原作的复制品的创新程度很高时,消费者消费此复制品的效用就远远高于消费原作的效用。因此,对于此类仓U新型的复制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第二,社会福利的内涵。经济学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都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但对于社会福利的内涵定义不明,对于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未作明确说明。在、阮TT2000社会福利的马歇尔计算MMSW中,社会福利生产者利润版税消费者剩余;而瞄HOY的N计算社会福利时,只包括生产者利润和消费者剩余。此外,当把原作作者与原作生产者看作一体时,就不用考虑版税问题了。版税问题其实只涉及到原作作者与原作生产者之间的福利转移问题。第三,版权制度与专利制度的差别。经济学家在研究版权制度时,其实将其与专利制度视为同质。虽然两者在鼓励创新和发明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是实际上版权制度与专利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版权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其中包括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更为丰富。专利制度完全以创造发明获得专利保护进而转化为经济利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理论分析版权制度时,要对版权保护的客体进行分类。尤其对于涉及到艺术性很强的作品时,应作出适当的说明。塑竖查堂堡兰垡堡苎坚堡竺鲨堡丝堂堂竺塑一参考文献1ANDERSENHTHEECONOMICSOFINTELLECTUALPROPERTYWORKINGPAPER104CANBERRABUREAUOFINDUSTRYECONOMICS,19952BANKOSY,BRUNJ01FSSONEANDLICHTMANDSHAREDINFORMATIONGOOD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APRIL1999V01XLII3BESENANDKIRBYPRIVATECOPYING,APPROPRIABILITYAND0PTIMALCOPYINGROYALTIE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9324BESENANDRASKINDLANINTRODUCTIONTOTHELAWANDECONOMICSOFI兀TELLECTUALPROPERTY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1V015,3275CONNERKANDRRUMELTSOFTWAREPIRACYANANALYSISOFPROTECTIONSTRATEGIESMANAGEMENTSCIENCE1991376HURTRANDSCHUCHMANRTHEECONOMICRATIONALEOFCOPYRIGHTAMERICANECONDMICREVIEW1966MAY42卜4327JOHNSON,WTHEECONOMICSOFCOPYINGJOURNALOFP01ITICALECONOMY1985938JULIECOHEN,COPYRIGHTANDTHEPERFECTCURVE53VANDERBILTLAWREVIEW200017999LANDESWILLIAMMANDRICHARDAPOSNERANECONOMICANALYSISOFCOPYRIGHTL脚JOURNALOFLEGALSTUDIESJUNEL989VOL,1810LIEBOWITZ,SCOPYINGANDINDIRECTAPPROPRIABILITYPHOTOCOPYINGOFJOURNALSJOURNALOFP01ITICALECONOMY19859311MICHAELRUSHTONCOPYRIGHTANDFREED。MOFEXPRESSIONANECONOMIEANALYSI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PYRIGHTANDTHECULTURALINDUSTRIESECONOMICS,LAWANDMANAGEMENTSEP2000111212OHARE,MCOPYRIGHT骑HENISMONOPOIYEFFIEIENT7J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