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_第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_第2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_第3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长沙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现代新诗) 第一课注意点:沁园春长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三维):(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了解与这首词相关的背景知识,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这首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能进行背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是人在这首词中寄托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整首词营造的意境(二)教学难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 名家朗诵录音;课件PPT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流程:1.课前预习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己诵读几遍。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开学时正值初秋,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写秋天的古诗文总之,在很多诗人笔下,秋天是悲凉、萧瑟、感伤的,刘禹锡却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秋天会怎样的?他又会写出何样的豪情呢?以此带领让学生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3. 初读感知,对比感受课前已经布置诵读的作业,上课后再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感受词的韵味和豪情,自由诵读,然后分别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

3、起来诵读这首词,并请学生评价,说说自己觉得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字音、重音、停顿等,教师点拨。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欣赏并评价。学生在感受到自己诵读的效果与范读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之后,教师进行鼓励和引导:在体会和感受这首词的已经和豪情之后,诵读效果肯定会有所进步。4. 分析上片,诵读体会景色(1)首先重点赏析上片,请学生概括上片的主要内容?(湘江秋景)分几层?(三层:独看怅)(2)第一层三句显然不符合汉语与此排列规律,为什么?(为合乎“沁园春”词牌要求,复习词牌知识)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什么?(寒秋,( 我) 独立( 于) 北去湘江( 的) 橘子洲头。) “独”表明此人的孤寂之情,“去”展现

4、江水的气势。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以词人为主体,江州为背景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词人如何“立”,画面如何展开,此三句如何读。教师指导:平和舒缓,气势渐起,表现词人的从容淡定。(3)第二层以“看”统领七句,明确诗人写秋景的视角和次序(“看”以下七句写景以空间转移为序;具体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从景物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枫林,有动态的“百舸争流”等,引用陆机文赋里的话,正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写景也正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远望 “万山红遍” (高) “万”写出山之多,群山;“红遍”言红之广 “层林尽染” ;“尽染”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之意,层林被

5、染得渗透彻底近看 “漫江碧透” (低)“江水”; “漫”写江水之满,“碧透”指水深而清,透彻见底 “百舸争流”;“ 争” 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仰视 “鹰击长空” (高)“长空”;“击”写出了雄鹰迅猛矫健的雄姿俯视 “鱼翔浅底” (低)“水面”;“翔”本指鸟在空中展开双翅不扇动,自由地翱翔,生动地描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游态,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动作之劲 “争”“击”“翔”色彩之浓 “红”“碧”数量之多 “万”“层”“百”竞争之烈 红绿争

6、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这些句子都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学生可以在想象的基础上,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古人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明确:词人描绘的昂扬热烈的秋日下万物生机图,突破了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萧瑟衰飒的悲秋俗套,比杜甫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更绚丽,比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有层次感。作者却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意境高远,为什么?补充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

7、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应该是豪情满怀,希望大有作为的。于是在他笔下的秋景也变得如此欣欣向荣!思考:景与情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而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等等。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怎样读出这种豪情?指名朗读并作指导。明确:语速渐快,情绪饱满,充满兴

8、奋喜悦之情。其中“万”“层”“漫”重读,“百舸争流”应读出大气磅礴之势,“万类霜天竞自由”应读出彻悟、慨叹之情,也预示了革命的美好未来。学生齐读这七句。(4)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豪情满怀,自然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浩叹。那么,第三层也就是最后三句怎么读?补充: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正四处搜捕毛泽东,要求“立即逮捕,当即处死”,而毛泽东隐藏在长沙并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词人在如此境遇下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讨论明确:于疑问中有沉郁之气,语速较慢,声音略低,但那一丝惆怅不应掩盖满腔主宰天地的豪情。学生齐读。(5)在分析完上片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

9、时间消化、感悟,最后齐读上片,将三个层次的语气和情感都连贯起来。5. 分析下片,诵读体会抒情(1)现在重点赏析下片,请学生概括下片的主要内容?(回忆抒情)分几层?(三层:携恰曾)(2)下片前两句,也就是第一层次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其过渡作用,是对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回应,一个“忆”字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思考第二层“恰”字领起的七句表明这是一批怎样的往昔同学?可以看出毛泽东青年时代有怎样的风采?应该怎么读?讨论明确:这是一批青春年少,才华出众,热情澎湃,坚忍不拔的同学少年,为了革命理想,他们拼搏奋斗,宣传真理,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

10、章,向军阀官僚展开英勇的斗争。(年轻有才华有战斗性有社会责任感)而当时的毛泽东青春勃发,以天下为己任。(补充背景材料:他曾在湖南主办湘江评论,他说:“这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管谁管?”这都能体现他胸怀天下,是一代英杰)朗读提示:语速渐快,语调高,气势强,豪情满怀。“粪土当年万户侯”句应读得斩钉截铁。学生齐读这七句。(4)最后三句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怎样读出这种情怀?讨论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出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此时此刻,我们正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无畏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最后三句展现的画

11、面令人惊心动魄,含蓄地表明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驾驭乾坤的志向和气魄,气概豪迈,胸怀远大,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要读得激昂、高亢、震撼,特别最后四字一字一顿。学生齐读。(5)在分析完下片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消化、感悟,最后齐读,将三个层次的语气和情感都连贯起来。6.上下连贯,再次感受上下两片都学完了之后,思考讨论: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浑然天成,同学们梳理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把两者连接起来的?讨论明确:上片,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浩问。下片,作者作了巧妙的回答,应由“百侣”来“主沉浮”。因“百侣”生机勃勃,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足堪大任。再次听朗读录音,展开想象,再次感受词人的博大胸怀与气度。听完后进行整体的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上片前三句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表现出词人的从容镇定;中间七句语速渐快,情绪饱满,“万”“层”“漫”重读,“百舸争流”更应读出大气磅礴之势;后三句于疑问中有沉郁之气,语速较慢,声音略低,但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