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概论》.ppt_第1页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ppt_第2页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ppt_第3页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ppt_第4页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生物技术概论,主讲:陈发兴 刘生财,绪论植物生物技术,一. 植物生物技术的含义 (一)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 主要原理是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入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它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使新的遗传信

2、息(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种通过体外DNA重组创造新生物并给予特殊功能的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也称DNA重组技术。 应用举例:Golden Rice(金米),Golden Rice grains,the stronger the colour, the more -carotene provitamin A In Golden Rice two genes have been inserted into the rice genome by genetic engineering, to account for the turned-off ge

3、nes.,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就是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利用细胞的全能性,采用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对动、植物进行改良,为人类提供优良品种、产品和保存珍贵物种。 优势: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提高基因的转移效率。 可以在同类间进行杂交,也可以在动物与植物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进行融合。,举例 在黑毛鼠、白毛鼠、黄毛鼠的受精卵分裂成8个细胞时用特制的吸管把8细胞胚吸出输卵管,用一种酶将包裹在各个胚胎上的粘液溶解,再把这三种鼠的8细胞胚放在同一溶液中使之组装成一个具有24个细胞的“组装胚”。马格特和彼德斯把“组装胚”移植到一只老鼠的子宫内,不久,一只奇怪的组装鼠问世了,这只组装鼠全身披着

4、黄、白、黑三种不同颜色的皮毛。,20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马克特和彼德斯。 3对父母,加上“嵌合胚胎”怀孕的“代理”母鼠,总共将有3个父亲和4个母亲。 可能获得集合多种优良性状的新鲜物种,对于农牧业生产大有益处 德、英、美等国的科学家组装出了绵羊和山羊的嵌合体绵山羊。,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将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学的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诊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技术。概括地说,酶工程是由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方面组成的。例如:加酶洗衣粉、溶菌酶针剂。,发酵工程,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

5、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称为发酵工程(Permentation engineering), 也称微生物工程。 举例: 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氨基酸、香料、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甲型H1N1流感疫苗 工作人员在进行鸡胚病毒接种工作。 疫苗生产需经历病毒接种、病毒培养、病毒灭活、纯化、配比、分包装及批签发等步骤才能最终投入使用。,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就是根据蛋白质的精细结构和生物活力的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定向地改造天然的蛋白质,甚

6、至于创造新的、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蛋白质分子。,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关系,基因工程是把外源基因转入生物体内,并表达,它的产品还是该基因编码的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则根据分子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来实现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造,它的产品已不是天然的蛋白质,而是经过改造的。,改造生物体是指获得优良品质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品系。,五大工程间的关系,按照自己的愿望改造物种,往往要采用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的方法。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成果,要通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被看作生物工程的上游处理技术,将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看作生物工程的下游处

7、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中所需要的酶,往往通过酶工程来获得。酶工程中酶的生产,一般要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原料则指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生物生长过程所能利用的物质,如淀粉、蜜糖、纤维素等有机物,也包括一些无机化学品,甚至某些矿石。,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包括粮食、医药、食品、化工原料、能源、金属等各种产品。,达到某种目的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的检测和治理等。,(二)植物生物技术的含义,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广义的植物生物技术指利用提高和改良农作物产量、品质的所有技术; 狭义的植物生物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和通过分子水平

8、的操作,促进植物繁殖 、有用植物生产和植物品种遗传改良的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包括: 植物组织培养(或细胞工程)Plant Tissue Culture 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植物生产 Gene Cloning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 crops) 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应用 Molecular marks and MAS,二、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简史,(一)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简史 植物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Schleiden在细胞理论中提出了细胞的全能性,但没有引起同时代学者的关注。直到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Gottlieb Haberla

9、ndt(1854-1945)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他也被称为植物组织培养之父。,从Haberlandt到现今的100多年间,通过许多开创性的研(见下表),使园艺植物生物技术逐步成熟并取得巨大成果。 1902年 G. Haberlandt 开创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提出细胞全能性学说 1904年B. Hannig首次探讨十字花科植物的胚胎培养 1922年 L.Knudson 非共生萌发兰花种子 1922年 W. J. Robbins 根尖离体培养 1924年 F. Blumenthal 和P. Z. Meyer 利用乳汁诱导

10、胡萝卜根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 1925年 F. Laibach 培养亚麻植物种间杂交的胚胎 1929年F. Laibach 通过胚胎培养克服亚麻植物种间杂交的胚胎 1934年R. J. Guatheret 离体培养不同树木和灌木的形成层组织,失败 1934年P. R. White 长期培养番茄根获得成功 1939年F. Kogl等鉴定出植物第一种激素IAA,1940年R. J. Gautheret诱导榆属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 1941年 J. van Overbeek 等研究椰子乳对曼陀罗属的植物幼胚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942年 R. J. Gautheret观察到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产生次生代谢物

11、质 1944年 F. Skoog 诱导烟草离体培养物形成不定芽 1945年 S.W. Loo(罗士韦)培养芦笋茎尖 1946年 E.Ball 获得羽扇豆属与旱金莲植物茎尖的完整植株 1980年 D. Bostein 等创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1982年 U. Zimmermann研究原生质体电融合 1983年 B. Wolters和U. Eilert 首次在紫草悬浮细胞使用诱发子工业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1983年 P. Zambryski等构建共整合载体 1983年 K. Mullis发展链式聚合酶反应(PCR)技术 1984年J.Paszkowski等用质粒DNA转化烟草原

12、生质体并再生转基因植株,1985年 R. B.Horsh等和De Block等将农杆菌与叶圆片共培养后等到转基因植株 1985年 M.E. Formm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双子叶和单子叶原生质体 1985年 G. An 等构建双元载体 1987年 Barton 等从苏云英杆菌中分离出Bt基因 1988年 R. Levi自动化大量生产不定芽和体细胞胚胎 1988年 T. M. Klein基因枪稳定转化再生植株 1989年 X. Delannay等获得转基因抗虫番茄 1990年 R. A. Dekeyser等电击整体植株组织直接导入DNA 1990年 J. G. K. Williams等注射整体植

13、物细胞获得转基因植株 1990年 G. Neuhaus微观注射整体植株细胞获得转基因植株 1991年 P. T.Lynch和E. E. Benson冷冻保存长春花细胞系,解冻后恢复生物碱合成能力,1992年 S. K. Dutta等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得到抗除草剂的水稻植株 1993年 E. Kranz和H. Lorz利用单配子离体受精产生合子胚并获得可育的玉米植株 1994年 遗传工程番茄品种“Flavr-Star”进入市场 1995年 P. Vos等报道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 1996年 G. Hansen和M. D. Chilton发展农杆菌微弹(agrolistic)转

14、化方法 1996年 C. M. Hamilton等发展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BBIC),转化能力达150Kb 1997年 C. J.Arntzen和H. S. Mason转基因植株生产可食疫苗 2000年 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1年 I. Potrykus 报道转移了维生素A基因的“金水稻” 2001年 M. A. Escobar 等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冠瘿瘤的发生 2002年 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二)植物生物技术主要领域的发展,100年来,植物生物技术(包括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经历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各个发展过程有先后顺序又相互交叉,并与其

15、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植物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技术是在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的基础上发展的,植物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技术依赖于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植物生物技术深入发展。无论如何,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生物技术最根本的基础。,1、植物组织培养的奠基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其开拓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开创、奠基和建立三个阶段。,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源于18

16、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T.Schleidon和动物学家T.Schwann提出的细胞学说(cell theory)。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篇论文是1902年德国的植物生理学家G. Haberlandt发表的,他根据细胞学说的理论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这种单个细胞是具有潜在全能性的功能单位,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Haberlandt的实验中,没有一个培养细胞发生细胞分裂。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使用过于简单的培养基,即仅在Knop溶液中加入蔗糖;二是选用高度

17、分化的实验材料,细胞脱分化和分裂较难。,20世纪30-50年代,影响离体培养材料生长和发育的一些重要物质,如天然提取物、B族维生素、生长素(auxin)、细胞分裂素(cytokinin)等的发现,促使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控制控制器官分化(differentiation)的激素模式的建立,使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White(1934)在培养基中加入酵母浸出液和蔗糖,培养番茄根获得成功。接着,他用3种B族维生素吡哆醇(B6)、硫胺素(B1)和烟酸(B3)代替了酵母浸出液,建立了适合于根培养的White培养基。Gautheret(1934)在Kno

18、p溶液中加入B族维生素和IAA后,使山毛柳形成层生长显著增加。,后来,Skoog和崔瀓(1948)发现,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烟草髓愈伤组织上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随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Skoog和Miller(1957)提出植物激素控制器官形成的概念,指出在烟草髓组织培养中,根和芽的分化取决于两类生长调节剂的相对浓度,比例高时促进生根,比例低则促进芽的分化。这一概念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接受。 Reinert和Steward(1958)对胡萝卜悬浮培养细胞和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作了报道,用实验科学地论证了植物细胞全能性,标志着植物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开始。,从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的提出到其被实

19、验科学地证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领域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众多学者睿智性的实验够西和卓有成效的启发性研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执着的进行植物生长发育奥秘的探知。当影响植物细胞分裂和器官形成的机理被揭示后,学者们对该领域进行了全面研究,获得的成果枝繁叶茂,发表的文章浩如烟海,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拥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从而在生物科学中建成了这门具有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1958年,M.Wickson和K.V.Thimann发现,应用外源细胞分裂素可以打破顶端优势,促使休眠的测压启动生长,从而形成微型的多枝多芽小灌木丛状结构。 1960年,G.Morel 提出

20、了利用茎尖离体快速繁殖兰花属的方法,该方法繁殖系数极高,并能脱除植物病毒。利用此技术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orchid industry)。 1960年,英国学者E.C.Cocking用真菌纤维素酶酶解分离番茄根和烟草叶片,获得了原生质体,开创了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1969年,Kaul发现三角叶薯蓣悬浮培养物可以生产薯蓣皂苷配基。目前利用组织培养途径生产的此生代谢物有皂苷类、甾醇类、生物碱、醌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 1972年,P.S.Carlson利用硝酸钠进行了烟草种间原生质体的融合实验,获得了第一株体细胞种间杂种植株。,2、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试管苗快速繁殖,试管苗快速

21、繁殖可以通过茎尖、侧芽、种子和愈伤组织再生苗以及脱毒苗等进行。最早研究试管苗繁殖的有,Knudson (1992)研究了兰花种子的非共 生萌发,中国罗 士韦教授在1945 年率先进行的植 物茎尖培养,对 植物生物技术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据许智宏院士统计,1996年中国已经有700种植物通过茎尖和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目前,已经试管苗繁殖并实现产业化的植物有兰花、马铃薯、甘薯、香蕉、草莓、杨树、桉树、苹果、安祖花、月季等。试管苗年生产量达到千万株以上的植物有兰花、马铃薯、香蕉、草莓和杨树等。,花药、胚胎培养,花药或小孢子和未成熟胚珠培养是获得纯合杂种的主要途径。 Vasil(1957)最早

22、对洋葱花药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到1964年,Guha和Maheshwari获得了曼陀罗植物花药培养来源的单倍体植株,而从未成熟胚珠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直到1976年才成功。朱至清教授设计的N6培养基,适合水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花药培养,在世界各国实验室中得到应用,促进了花药培养的研究。,据Bhojwani和Razdan(1996)统计,有25科134种,种植面积到达116万公顷;22个水稻新品种,种植面积100万公顷;玉米1个新品种推广面积10000公顷;甜椒1个新品种种植面积5800公顷。中国在花药和胚珠培养研究领域中出于世界领先地位。,次生代谢产物,在1942年,Gautheret就报道了组织培

23、养中的次生代谢产物,但直到Kaul和Staba(1976)发现阿密茴(Ammi visnaga)培养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与整体植物相等后,通过细胞培养生产有用化合物的研究才得以发展。现今国内外开始研究工厂化培养细胞生产有用化合物。例如紫草细胞生产紫草宁,长春花细胞生产吲哚碱,烟草生产烟碱,人参细胞生产人参皂苷和红豆杉细胞生产紫杉醇等。,体细胞变异,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变异的研究起步较晚,Carlsin(1970)进行生物化学诱变并筛选出烟草突变体。1981年,Larkin和Scowcroft提出体细胞变异的概念。据Maluszynshi等(1995)统计,利用组织培养诱导、筛选和培育的突变体品种

24、有1700多个,涉及154种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在Cocking(1960)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降解细胞壁获得产量高的原生质体之后发展起来。1971年,Takebe等获得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据许智宏院士(1999)统计,通过原生质体培炎成功的植物涉及46个科,161个属,368种或亚种。中国学者首次报道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有50多种。在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基础上,Carlson等(1972)获得了粉蓝烟草(Nicotiana glauca)和N.langsdorfii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Melchers等(1978)获得了马铃薯和番茄的属间体细胞杂种,而且该杂种具有耐寒性

25、。,1990年,加拿大烟草业公布了第一个原生质体融合的烟草新品种。除了获得植物内、中间、属间和科间体细胞杂种植株外,Makankawkeyoon等(1995)还获得了植物界与动物界之间(即烟草与小鼠体细胞间)的杂种植株,杂种叶片有小鼠免疫球蛋白G基因的表达,据贾敬芬统计,19841993年增加的体细胞杂种植物,种内组合有14个,种间62个。属间47个,并有2个种间组合的胞质杂种。LI等(1999)报道,19831996年之间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作物品种的改良中涉及12个科、22个属33个种的植物作为原生质体融合的受体,优良农艺形状的供体物种有89个种2个杂种,涵盖40个属。这些体细胞杂种中有

26、种间体细胞杂种占65%,属间体细胞杂种占25%,种内体细胞杂种占10%。,中国学者成功地进行了大豆与野大豆,烟草与龙葵,烟草与中宁枸杞,日本水稻与O.officinals,水稻与大黍,小麦与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小麦与Haynldia villosa,小麦与Leymus chinensis,小麦与Psathyrostachys juncia,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与狗枣猕猴桃以及柑橘种、属间体细胞杂交,并获得再生植株。,脱毒苗的培育,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病毒,已发现的病毒超过500种,很多植物易受病毒侵染。长期无性繁殖的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病毒可通过营养体进行传

27、递,逐代累积,使病毒病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根除病毒和其他病原菌非常必要。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匀衡的,在受侵染的植株中,顶端分生组织一般说是无病毒的,或者只携带有很低浓度病毒。在较老的组织中,病毒数量随着与茎尖距离的加大而增加。因此,茎尖脱毒培养已成为植物脱毒育苗的主要方法,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植物基因工程对植物育种的影响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是筛选分子标记和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为植物育种特别是数量性状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直接作用就是对植物直接进行遗传操作。,植物基因工程的核心是DNA重组技术,T-DNA转化原理和植物细胞全能性。DNA重组技术来源于分子生物学,但后两

28、者完全体现植物基因工程自身的特征。人们通过揭示T-DNA转化的原理,改造Ti质粒并构造植物表达载体系统,诱导转基因细胞分化,使植物基因工程成为植物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2003年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家的数目,从2002 年的4 个增加到了6 个,种植面积占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99%(占了转基因作物全球的种植面积的99%);这反映了水平领先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的广泛参与,现在,10 个国家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超过了50000公顷。其中,美国种植了428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63%),其次为阿根廷1390万公顷(21%),加拿大440 万公顷(6%),巴西300 万公顷(4%),中国

29、280 万公顷(4%)和南非40 万公顷(1%)。在这6 个领先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里,中国和南非的年增长率最高(33%)。,Global Area of GM Planting Million Hectares(1996-2006),美国是全球头号玉米和大豆生产大国,其中有一半的面积种植的是耐除草剂大豆,有近1/3的面积种植的是抗螟虫玉米。同时美国出口的大豆和玉米基本上是转基因产品。 我国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自1997年至2003年9月,经过安全评价,农业部批准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等10多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环境释放,批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植物进入商业化生产。中国

30、抗虫棉(Bt cotton)的种植面积持续5 年增长,从2002 年的210万公顷提高到了2003 年的280 万公顷,等于2003 年棉花种植总面积480 万公顷的58%。,4 基因工程技术是未来植物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人们把1953年Wal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里程碑。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相似,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1983年,世界上首批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实验;1993年,转基因番茄在美国

31、面市。尽管转基因番茄没有在美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但转除草剂基因的大豆、转抗虫基因的玉米却在美国等国家大面积推广,产品已销往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4 420万hm2,比1996年增长了26倍。200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hm2,2002年更是创出了历史新高,达5 867万hm2。,我国转基因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6年国家“863”计划的启动实施,在组织和经费上为我国植物转基因研究提供了保障。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部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批准进入田间环境实验的转基因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番茄和马铃薯等60余种,2

32、001年中国转基因作物(主要是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达到70万hm2,列世界第四位。,蔬菜作物是我国作物种较早开展转基因研究的类型,我国首例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就是耐贮藏的番茄。之后,有抗病毒的番茄、辣椒,花色改变了的矮牵牛等获得商品化生产批准。2003年,国家“863”计划开始资助果树、花卉的转基因研究,目前正在开展转基因研究的作物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柑桔、苹果、甘蓝、土豆、康乃馨等。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作物转基因研究相对于大田作物而言起步晚一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自己克隆的目标基因十分有限,在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过程中将遇到一些障碍。,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目前转基因研究改良的性状主要还是抗性,如抗

33、虫、抗除草剂和抗病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质量性状。转基因作物由于从别的生物获得了抗性基因,特别是转基因的同时,转入了一些抗性标记基因,对其安全性人们比较重视。世界各国对于这种新生事物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总体上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的态度可以分为:反对、支持和无所谓三种。由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问题,各国对于转基因作物农产品的安全性的看法掺杂着科学、经济、贸易政治多种因素。就科学层面而言,目前转基因作物以及农产品是否安全没有定论。,但是,各国科学家和政治家对于这一技术的深远意义的认识是一致的,发展转基因技术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各国均在大力研究其理论基础、实用技术、潜在的问题及克服方法。可以认为

34、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各国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竞争未来农作物品种国际市场的一个制高点,因此必将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基因克隆研究将成为竞争的焦点。,三、植物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物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在两个方面:农业与医学。 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育种培育优良品质的新品种。,1.提高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新的优良品性,称之为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成为转基因生物,例如转基因植物,就是对植物进行基因转移,其目的是培育出具有抗旱、抗寒、抗盐、抗病虫害等抗逆特性及品质优良的作物

35、新品系。 优良品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性;抗除草剂;作物品质改良;,转基因香蕉,以色列的RahanMeristem生物技术公司 转基因香蕉对众多致病线虫的抗性。 当前正致力于多方面的分子育种工程研究,包括杏、苹果、鳄梨、橄榄和草莓等。,转基因木瓜,吃转基因木瓜可能致耐药性 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天津转基因棉花技术工程中心 2015年将建设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为全国棉农增收30亿元。,2.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厂化生产。该技术又称为植物的微繁殖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果穗、胚珠、胚乳花药

36、或花粉等植物器官或组织取得一定量的细胞,在试管中培养这些细胞,使之长成为所谓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在试管内大量繁殖。在一定的植物激素作用下,愈伤组织又可以分化出根、茎、叶,成为一株小苗,利用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得到遗传稳定的,大量小苗(这种小苗称为试管苗,以区别于种子萌发的实生苗),并可实现工厂化生产。一个10m2的恒温室内,可繁殖1万50万株小苗。,所以该项技术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繁育慢的植物在很短时间内和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大量繁殖。还可以生产脱毒苗。植物的微繁殖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花卉、果树、蔬菜、药用植物和农作物快速繁殖,实现商品化生产。我国建立了多种植物试管苗

37、的生产线,如葡萄、苹果、香蕉、柑橘、花卉等。,3 提高作物品质 生物技术除了可培育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的新品系外,还可培育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作物新品系。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将菜豆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向日葵中,使向日葵种子含有菜豆储藏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西红柿可延缓其成熟变软,从而避免运输中的破损。大米是我们的主要粮食,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 的8种必需氨基酸,但其蛋白质含量很低。人们正试图将大豆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培育高蛋白质的水稻新品系。,发表日期:2005年4月1日 出处:国际在线 英国科学家培育出可减少儿童失明的黄金米 国际在线消息:英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培育出了一种新型的转基因大米,该种大米可以填补人体维生素A的缺乏,还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儿童失明率。 据法新社3月28日报道,从事生物工艺学研究的英国辛根塔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一种名叫“黄金米”的新型转基因大米。这种大米所含的胡罗卜素是其它转基因大米的20倍。胡罗卜素在人体里可转换变维生素A。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由于缺乏维生素A,全球每年约有50万名儿童失明。一些农业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表示,弥补维生素A的不足可以确保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