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第三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课件.pptx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课件+预习单+检测(全套打包)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6页/共23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365458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7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2-11 上传人:冯** IP属地:江苏
7.2
积分
关 键 词: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古诗 从军 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官军 河南 河北 教案 课件 预习 检测 全套 打包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课件+预习单+检测(全套打包),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部编版,语文,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从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官军,河南,河北,教案,课件,预习,检测,全套,打包
内容简介:
统编语文五下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其中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夜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闻“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本课的教学中,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不同时代诗人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都与古代战争有关,爱国之情浓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想象画面,提升理解能力、表达和感悟能力。三、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 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4. 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5. 了解律诗的创作特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从军行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 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4. 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教学流程:1、 激诗趣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理解“从军行”的意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节省课堂时间,可以把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二、读诗韵1.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3、 明诗意1.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诗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2.借助关键字词,还原画面,理解诗情。(1)重点了解“玉门关”与“楼兰”两个地方,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2)根据诗意,还原画面,结合“雪山”“孤城”等景物,对戍边的艰辛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板书:艰辛、荒凉)(3)重点理解“黄沙百战”和“穿金甲”两词,进而体会到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板书:百战、磨穿,不破,不还)【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词,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戍边时间的漫长以及战斗的频繁激烈。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四、悟诗情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1)王昌龄的基本介绍。(2)王昌龄的报国之志与对边关将士的敬佩之情。(3)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板书:边塞诗)2.关于边塞诗知识的拓展,具体包括:(1)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2)王昌龄的语言特点: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3)对于王昌龄的评价。【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五、拓诗歌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找出几首边塞歌,想象所描述的画面。1.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王昌龄的出塞总结:主题相同,反映的都是边关将士的生活、战斗场面。诗人的情感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板书:英雄群像)【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六、写练笔1.完成课后题: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1)学生想象边关苍凉豪壮的景色以及将士们驰骋沙场的画面,要注意如何能想得细致,如何能想得真实。也可以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丰富,再动笔写下来。(2)搜集边塞诗,与从军行对比一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设计意图】课后题是本课的教学基本任务,想象诗文画面,老师可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动笔,注意提醒想象要细致要真实要合理,以求扎实的完成教学任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课时目标: 5. 认识、会写本课生字。6.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7.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8. 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教学流程:2、 激诗趣1.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迎着吹过来的凉风,心中无限感慨。(板书课题)2.质疑诗题:诗人有怎样的感慨呢?【设计意图】诗题较长,突破理解诗题这一难点。激发兴趣,引出学习内容。二、读诗韵1.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三、明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理解“里”与“仞”两字,初步体会山河的雄伟。(2)简单介绍背景,理解“遗民”和“胡尘”。2.借助词语,梳理大意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四、悟诗情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1)南宋朝廷的形成以及对金策略。(2)陆游的基本介绍以及他贯穿一生的爱国之举。(3)本首诗的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2.入情入境体会诗歌表达情感(1) 结合关键字“三万里”“五千仞”“入”和“上”,借助图片,感受黄河和华山的壮美。解读黄河和华山,特殊的文化含义,了解中原地区的重要地位。( 板书:山河壮美)(2)借助史料,了解金人的残暴统治,体会北方百姓痛苦的生活。(板书:遗民泪尽)(3)通过诗歌题临安邸,了解南宋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明白遗民的盼即是诗人的盼。【设计意图】通过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山河沦陷的惋惜,呈现金人的残暴统治,让学生加深对“泪尽”的理解。明白诗人是在借遗民之口发声、抒情。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设计意图】了解背景、诗人,深入解读文本后,再次读诗,升华情感。五、拓诗歌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找出几首反映陆游爱国情感的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1.“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关山月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总结:陆游的爱国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身在南方,却总能想到受苦的遗民;他贫病交加,心中想的仍是为国戍边;他满腔爱国之情,无处施展,抱憾终生;他失望,却从未绝望,他坚信祖国能够统一,矢志不渝。【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同一诗人其他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也对理解本课诗歌有着一定的补充作用,更在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板书设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山河壮美 忧国忧民遗民泪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课时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流程:3、 激诗趣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理解“闻”“河”的意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二、读诗韵1.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4、 明诗意1.解读诗中重点字词,“涕”“裳”“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2.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诗意: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四、悟诗情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1)杜甫的基本介绍。(2)了解杜甫是一位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2.穿越历史,了解创作背景。(1)介绍安史之乱。(2)品读春望述怀,感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杜甫和唐朝的百姓最渴望的是安稳平淡的生活。(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积累知识,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3.借助关键字词,还原画面,理解诗情。(1)重点理解“喜欲狂”,体会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板书:喜欲狂)(2)根据诗意,还原画面,感受哪些画面能够看出来杜甫“喜欲狂”。重点理解“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感受杜甫听闻胜利消息后的欢喜场面。(板书:喜极而泣、漫卷诗书、放歌纵酒)(3)学习尾联,理解杜甫想到自己动身起程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穿过襄阳后又直奔洛阳的画面,感受杜甫归心似箭的情感。(板书:归心似箭)【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词,发挥想象,还原画面,感悟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五、拓诗歌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找出几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歌,想象所描述的画面。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总结: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众多诗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那真挚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爱民)【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7古诗三首自主学习单同学们,这三首古诗或描写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痛惜,或表达战乱已平的喜悦,三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深情。相信通过认真的预习,你一定能读懂诗歌。让我们跟随自主学习单,来完成预习吧!1、 疏通课文。1、练习朗读古诗,每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2、练一练,看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千仞 五岳 蓟北 襄阳 满衣裳 摩天 遗民 巫山 痛哭流涕 3、 认真观察字形,注意笔顺,相信你一定能把下面的字写得既工整又美观。 4、借助注释,你能说说每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2、 梳理内容。1、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景象的诗句是: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前两句运用了 修辞,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3、 读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你知道诗人为什么会“涕泪满衣裳”吗?三、拓展积累。1、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那么,你了解王昌龄、陆游、杜甫吗?请你查找相关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2、积累诗句,提升素养。请你查找有关抒发爱国情感的诗句,抄写你喜欢的诗句。四、质疑思考。同学们,关于这三首古诗,你一定还有感兴趣却没有读懂的地方,写下你的疑问,我们课上一起来讨论!问题清单古诗三首课后评价测试含答案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wn rn w yu m tin y mn t li w xi ( ) ( ) ( ) ( ) ( ) ( )2.用“”画出词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蓟北( j x ) 满衣裳(shang chng) 襄阳( xing rng)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_(2)青春作伴好还乡。玻璃:_4.古诗默写从军行从军行 ( )_,_。_,_。二、积累运用(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南望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又一年 B.却看妻子愁何在(男子的媳妇)C.三万里河(黄河)东入海 D.遗民泪尽胡尘里(金统治地区的风沙,借指金政权)2.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题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D.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金兵入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激起无数爱国人士的愤慨。下列诗句不是创作于南宋时期的是(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下列对王昌龄从军行一诗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苍凉、辽阔的塞外景象。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行思家的哀怨。C.第四句写了他们誓死卫土守边的坚定意志。D.全诗表现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忠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5.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二)填空题 1.从军行中以戍边战士的口吻,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表现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诗句是“_,_”。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_朝的_。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_”。诗中描写“放歌纵酒”,表现诗人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三、古诗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诗歌前两句中,山河本来是不动的,“_”“_”二字却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十分有生气。2.“遗民泪尽胡尘里”的“_”二字,饱含了无限辛酸。“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_”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 你还知道爱国诗句,请写下来,并写出作者。_,_。( )_,_。( )古诗三首评价测试参考答案1、 基础知识1. 万仞 五岳 摩天 遗民 涕泪 巫峡2. 蓟北( j ) 满衣裳( chng) 襄阳( xing ) 3. 却看:回头看 青春:春天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积累运用(1) 选择题1.B 2.C 3.C 4.B 5.D(二)填空题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3.唐 杜甫 诗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三、阅读理解1. “入” “上”2. “泪尽” “又”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 陆游示儿 (答案不唯一)小学】 语文 五下 统编教材 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解释“从军行,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课后第一题,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课后第二题,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磨破的意思,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金甲,楼兰古城,诗意】历经百战磨穿了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不回乡,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极言战事之频繁,通过描写边塞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课后第二题,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课后第一题,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填一填,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穿金甲,终不还,抒情,课后第一题,一、将古诗补充完整,青海长云( ), 孤城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暗雪山,课堂演练,玉门关,穿金甲,终不还,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王之涣,高 适,岑 参,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拓展提升,出塞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 李白,从军行 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课件+预习单+检测(全套打包)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1365458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