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_第1页
《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_第2页
《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_第3页
《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_第4页
《际贸易分工理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纯理论,早期贸易思想,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分工思想,色诺芬 柏拉图 管仲 小结,色诺芬,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在经济论一书中就提到了劳动分工问题。他说:“很难找到精通一切技艺的工人,而且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精通一切技艺的专家”。这种观点在他的另一书居鲁士的教育中阐发得更加明白:在小市镇上,一个工人要制造床、门、犁和桌子,甚至要造房子,即使这样,也还不易谋生。一个人做这样多的工作,要想做好,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

2、大城市中,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手工业,就可以维持生活了,有时甚至还不用做一种手工业的全部。只做一种最简单工作的人,当然会把工作做得很好,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劳动的能力,可人的需要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就产生了个人需要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相互联合起来,建立城市,实行分工。柏拉图还认为,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意识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取决于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作物。这些思想都是后来贸易理论中的自然差别决定生产比较优势思想的最初表达,管仲

3、,管仲是春秋前、中期改革派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主张四民分业定居,禁止他们相互杂居,并且要求各业子孙世代继承祖业,不得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这就是“同业相聚,父子相承”的“四民分业”政策。其实,“四民分业”理论反映了管仲的劳动分工思想。 同业相聚的好处是从业人员互相切磋技艺,有利于交流生产经验,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不同业分处的优点则是可以减少相互干扰,也可避免因各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收入贫富等差别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父子相承和职业世袭的优势更为显而易见,后代可以利用前辈在生产技术、劳动工具和其它生产条件等方

4、面的优势,父子朝夕相处,安心持业,也可以使弟子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具体劳动操作工序与技术,使生产技术和经验世代相传。这在当时广大劳动者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小结,上述思想都认识到劳动分工对于促进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形成和发展,15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衰落,商品货币经济则迅速发展。于是,一方面,当时充当交易媒介货币的唯一形态贵金属在西欧各国供不应求,造成普遍的金银荒。在强烈的“黄金渴望”支配下,欧洲殖民主义者通过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

5、交换和其他卑劣手段到海外攫取金银,积累货币资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干生产的扩大和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尖锐矛盾。促成了到世界市场去解决商品实现问题,以换回货币和原材料。贸易的迅速发展,使GwG(GG)这种现象太诱惑人了,以致于人们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攫取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或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从16世纪下中叶至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或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主要观点,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政策,基

6、本观点,第一,认为世界的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运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扩大业务时,或迟或早必然会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政府为了支持和保护本国商人、制造业和航运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就必须保持国家的强大。增强国家实力主要表现于陆海军武装力量的壮大。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财富,并由国家统治整个经济活动。 第二,认为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 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它就越富有。 第三,认为剩余价值只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只有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才是利润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量

7、,从而增加国家财富。 第四,在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关系上,认为,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上奉行“多卖少买”的原则,早期重商主义,基本观点 政策主张,早期重商主义基本观点,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使金银流入国内。 二是在对待货币的态度上,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千方百计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窖藏起来。马克思把这种认识称为货币主义。恩格斯说它“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妒嫉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他们不择手段地骗取那些和本国通商的民族的现钱,并把侥幸得来的金钱

8、牢牢地保持在关税线以内。” 正是基于上述两种观点,早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在国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从而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一是严禁金银出口政策,认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应留在国内。这一政策在西班牙执行得最久,也最严格,凡输出金银币或金银块者可以判处死刑。 二是在禁止金银输出的同时,制定政策想方设法吸收外国金银,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三是实行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的政策。例: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行的贸易,晚期重商主义,基本观点 政策主张,晚期重商主

9、义基本观点,一是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与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的早期重商主义不同,认为货币与商品具有统一性,“有了商品的人是不可能会缺钱的”。 二是在对待货币运动的态度上,不主张将货币窖藏起来,因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并认为,投入流通中的货币愈多,带来的利益越大,但投入流通的范围应当是发展对外贸易,因为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对外贸易中,不一定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贸易都是顺差,只要在对外贸易总额中,出口大于进口,就能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国家就会富足。 基于这种认识,晚期重商主义总是力图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从而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

10、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晚期重商圭义的政策主张,有些是早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如贸易垄断政篱、保护关税政策。有些则是与早期重商主义政策不同的,如在货币政策上,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则是反对禁止金银出口的禁令,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求之中。 晚期重商主义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奖出限入政策;国内产业发展政策;本国航运发展政策,奖出限入政策,奖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国某些商品的出口,给予津贴;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或退回进口原料时征收的关税;鼓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设立独占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使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国家用现金奖励

11、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但对重要原料的出口则加以限制。 限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外某些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禁止进口;对进口货基本无一例外地征收重税,税负之重往往使人们无法购买进口货;允许在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并运回本国,条件是将其加工成制成品,然后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国内产业发展政策,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发展本国的农业和工业,从而增加可出口的商品,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以便实现贸易顺差。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若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如英国的谷物法;给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和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奖励人口繁殖,高薪聘请

12、外国工匠,禁止熟练技术工人外流,充裕劳工来源;实行低工资,以降低劳工成本;鼓励原料和半成品输入,以发展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制定工业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出口优势,航运发展政策,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禁止外国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本土和殖民地之间的航运,如1651年英国通过重要的航海法案,该法案规定,一切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用英国船载运或原出口国船只装运,亚洲、非洲及北美的贸易必须利用英国或殖民地的船只,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

13、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有很大的影响,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斯密贸易思想,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基于他对分工的认识。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分工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首先,分工能使分工者的熟练程度增进,从而提

14、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再次,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分工者比较容易改良生产工具和工艺。 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既然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技术绝对差别,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比购买别国产品的成本要高;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先进,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国用同样的资源可以比别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原文,亚当斯密在他的国

15、富论中所写的:“如果一件东西去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也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缝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为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为自己缝衣服,他们都感到应当把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更有利。”斯密进而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指出,“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国家的总劳动既然总是同维持它的产业的资本成比例,就

16、决不会因此减少,正如上述工匠的劳动并不减少一样,只不过听其随意寻找最有利的用途罢了。要是把劳动用来生产那些购买比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那一定不是用得最为有利按照假设,向外国购买这种商品,所费比国内制造来得便宜。所以,如果听其自然仅以等量资本雇用劳动,在国内所生产商品的一部分或其价格的一部分,就可把这商品购买进来。,绝对优势理论内容,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

17、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形成各国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基础是各国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即各国先天所有的地理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地、矿产、人口等),以及后天所有的生产条件(如资本、技能、劳动生产率等,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假设 生产和贸易模式 贸易所得 理论评价,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

18、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优势的衡量,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l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

19、具有绝对优势,案例,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 两种可贸易品:大米和小麦。 生产要素:劳动。劳动总量:100人。 生产能力(技术水平)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L)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L/Q,生产和贸易模式,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国应该专门生产大米(100吨),然后用其中的部分去跟美国交换小麦。美国则应专门生产小麦(100吨),然后用一部分小麦去交换中国的大米,封闭经济下的产出,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中国和美国在封闭经济下的产出水平,开放经济下的产出,中国和美国在开放经济下的产出水平 中国和美国

20、在开放经济下的消费水平 (假设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为1:1,贸易利益,开放经济下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利益 中美两国的消费都增加了,都达到封闭经济下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这就是贸易所得,理论评价,理论贡献 理论局限性,理论贡献,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 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零和博弈,所谓零和游戏或者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指输的一方所输的钱等于赢的一方所赢的钱,输赢相加等于零,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赌博,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21、例: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葡萄牙应生产所有产品吗,李嘉图案例 生产成本表 按照斯密理论,葡萄牙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无法决定分工方式 李嘉图认为,分工是可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比较优势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

22、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假设与斯密基本相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4)给定生产

23、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如何决定,比较成本法 就是比较英国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例。 英国的劳动成本和葡萄牙相比 呢绒为100/90=1.1,酒为120/80=1.5 含义: 英国在呢绒和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但呢绒的相对成本比酒的要低一点,因此,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 葡萄牙,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其他

24、产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表 比较机会成本,英国呢绒的机会成本比葡萄牙低,英国在呢绒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酒的机会成本比英国低,葡萄牙在酒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理论的贸易互利性原理,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量。 分工前,两国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分工后,英国生产2.2单位呢绒,葡萄牙生产2.125单位酒; 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 2、提高了消费水平。 假设英国将一半的呢绒按1:1的交换比例与葡萄牙进行贸易,则英国消费1.1单位呢绒和1.1单位酒,葡萄牙消费1.025单位酒和1.1单位呢绒 3、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比较成本的科学价值,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25、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内市场:绝对竞争 世界市场:国际合作(分工)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 英国的贸易可能性区间在1单位呢绒换0.83-1.125单位酒之间。 葡萄牙的贸易可能性区间在1单位酒换0.89-1.2单位呢绒之间,比较成本理论的缺陷,1、比较成本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彻底。 2、李嘉图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的分析。 3、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的来源,李

26、嘉图的单一要素理论:劳动生产率差异 如果劳动生产率相同,生产成本的差异原因? 多要素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内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模型假定各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则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 1、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 2、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HO 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27、: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不同 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两个关键概念,生产要素禀赋:表明一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通常用“丰裕”和“稀缺”表示。丰裕是相对的概念,用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来衡量。例如,中国是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是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 表明某种产品要素比例的状况。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决定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质。例如,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要素秉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

28、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贸易形成的原因,要素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差异要素价格的差异和使用要素的比重商品成本的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 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源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异,因而成本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一个条件 比较成本(各国国内各种商品成本比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第二个条件。(比较成本相同的情况,相同的成本

29、比例。俄林认为,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那么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直到两国的汇率变化使两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见下表,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商品价格差异决定国际贸易的发生 商品价格差异来源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比率差异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差异 生产要要素价格比率差异来源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生产模式,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短期里,开展贸易后,澳大利亚小麦出口,带动国内小麦价格上升,使生产小麦

30、土地和劳动报酬提高;纺织品则因进口竞争,相对价格下降,生产纺织品的土地和劳动报酬降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长期影响也成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那个行业中使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罗勃津斯基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

31、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生产禀赋理论简评,俄林等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成本差异的原因,是李嘉图理论的重大发展。 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其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局限性,1、这一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2、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基本假设

32、条件,1)两种生产要素 (2)两种可贸易产品 (3)两个国家 (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是给定的。 (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等阻碍国际贸易的障碍,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这显然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推断不符,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相关检验:美国数据,相关检验:其他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要比进口的多,而这两个国家的主

33、要贸易是跟美国进行的!换句话讲,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和日本都不能算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但它们却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实际上进一步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 对同期印度贸易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印度对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印度主要出口产品中的KL高于其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印度的情况一方面支持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理论(印度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又使“里昂惕夫之谜”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证实,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反转论,要素密集度

34、逆转论 要素非同质论 贸易壁垒论 需求偏向论 自然资源论,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赫-俄模型对要素密集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照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另一商品,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高于另一商品。举例来说,在A国(劳动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在B国(资本要素相对比较丰裕)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成衣也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现实是,B国由于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成衣中以资本取代劳动,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更多地使用资本而不是劳动,这样,在B国成衣就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

35、在美国是资本密集的商品,如进口替代品,可能在真正对美出口的国家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在美国本地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对于接受美国产品的国家可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1.劳动不同质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劳动熟练说强调各国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人更勤奋、美国工人所受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美国管理水平更高。 2.解释里昂惕夫反论 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符合HO定理

36、的,偏好相似原理,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

37、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德认为主要因素是人均收人水平。人均收人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人均收人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机会就越多,而人均收人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贡献,里昂惕夫之谜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劳动 要素禀赋理论劳动、资本和土地 新要素理论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技术要素说,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从而

38、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创新产品并改造已有产品,影响国际产业格局的最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诞生地英国,利用机器-蒸汽时代的技术领先优势,迅速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统帅和国际分工的中心; 美国则借助第二次技术革命爆发地的优势,在1890年实现了年工业产值增长3900%的奇迹,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当时世界就是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 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源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

39、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开发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由于各国技术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启示,根据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高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及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国高技术产业能够迅速掌握国外高技术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出进口替代产品或者性能更优良的产品,那么我国就会在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初期阻止其进口,甚至变进口为出口,向外国

40、反销,完全扭转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的劣势,确立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1)产品创新时期。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

41、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鉴于国外还没有该产品的生产,当地对该新产品需求完全依靠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的出口来满足,2)产品成熟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仿制者。这样一来,创新国家企业的生产不仅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供应相对或绝对紧张的局面,而且还面临着产品出口运输能力和费用的制约、进口国家的种种限制及进口国家企业仿制品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就必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3)产品标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