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理诗鉴赏_第1页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_第2页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_第3页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等。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 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 枫桥夜泊 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 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 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 这

2、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 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 那就太乏味了, 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 古名作。 除此之外, 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 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 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 “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 分外清晰, 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 心与佛门净土相通, 又像卸下了 一身重担, 有种轻快感, 钟声是佛的等语, 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 感;执迷不悟的人, 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 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 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 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 ?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

3、呢 ?须知以 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 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 绝非这些语言所 能如实表达的。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 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 中写 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哲理诗第 1页共 5页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4、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 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 因此陶潜才有 “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 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 “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 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释解】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 就奇

5、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 ,造语新奇,为读者所 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 “楚竹”借 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 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 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 这里造语反常表 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 忽闻橹桨 “欸乃一声” 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 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 忽闻橹

6、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 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 写出了 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 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 而奇趣。(二)哲理诗: 一种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 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 若言琴上 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朱熹的 观书有感 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也应注意。三、特征(意象) : 宋诗议理较多。

7、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四、鉴赏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 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如杨 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 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 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8、首先,落 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 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 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又如王安石元日 “千门万户 瞳瞳(日初出渐渐明亮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 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 )换下旧桃符 (旧春联 ) 。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但从全诗来看, 更主 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如何分析

9、? 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时, 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 理的分析中去 。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 量变与质变, 内容与 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 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 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 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 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 的标准, 如陆

10、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的“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由量变引起质变, 如: 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 “芳林新叶催 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要全面地看问题,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能分析出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哲理诗的表现手法)。哲理诗对事理的体 察,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

11、物来表现。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 的哲理。 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 送别诗, 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 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 使人联想 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 韵,趣味盎然

12、, 富有美感, 能给读者以 艺术 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 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 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 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 道理绝不是概念的, 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 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 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如王安石元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二句。( 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

13、人深思的哲理。常用的词语有: 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 寓情于景 物,由景 物悟理, 因事见理) ,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 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 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14、”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Z宙& ,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 ,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 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 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 但历 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 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 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 只求 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五、巩固练习:1、阅读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 议论富有哲理, 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 简要的分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