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AMS/CAR的某轿车悬架优化设计.pdf
基于UGADAMS的汽车悬架三维建模及分析【含图纸文档】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2214342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5.4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4-18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 关 键 词:
-
含图纸文档
基于
UGADAMS
汽车
悬架
三维
建模
分析
图纸
文档
- 资源描述:
-
基于UGADAMS的汽车悬架三维建模及分析【含图纸文档】,含图纸文档,基于,UGADAMS,汽车,悬架,三维,建模,分析,图纸,文档
- 内容简介:
-
4 技术纵横 轻型汽车技术2 0 0 6 ( 8 ) 总 2 0 4 基于 A D A MS C A R的某轿车悬架优化设计 刘进伟 吴志新 z 徐达 (1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2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摘要 汽车悬架 系统为一多体 系统, 部件之 间的运动关 系十分复杂 , 传统的人 工计算很难将 悬架的各种 特性表 述清楚。 以国产某轿 车为例 ,应用 多体 运动学与动 力学仿真软件 A DA MS中的 C A R 专业模块建立该车的前后悬架多刚体模型, 对其悬架的各种性能进行 了仿真分析 , 研究了悬架几何参数对汽车操纵稳定性 的影响, 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揭示 了 该悬架的运动规律 , 在进行优化分析 的同时还提 出了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 : 动力学悬架仿真A D A MS C A R 1 引 言 在工程应用领域 ,机械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变褂 益重要。这种应用在于仿真软件能够使用计 算机代码和方程准确的模拟真实的机械系统 ,避免 了传统的产品开发过 程 中零部件和样机 的反 复制 造 、 试验等过程, 同时硬件建设成本的降低节省 了大 量的时问和财力 ,为产品迅速 占领市场赢得了更多 的机会。 鉴于仿真软件带来 的上述优点 , 其应用正在 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众多的软件中, 汽车工业中广泛 应用的 A D A Ms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的一个运动学 与动力学仿真软件 ,广泛应用于悬架和整车设计开 发。 本文将运用 C A R模块就国产某车的前悬架进行 仿真分析。 2模型分析 悬架 的结构特点对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影响 至关重要 。麦弗逊悬架左右对称于汽车纵向平顽 , 由车身 1 、 减震器上体 3 、 转向节总成 4( 包括减震器 下体、 轮毂轴 、 制动底板等 ) 、 转向横拉杆 5 、 转向器 齿条 6 、 下摆臂 7 及车轮总成 8 组成, 具体结构见图 1 与表 1 。各刚体之问的连接关系如下: 减震器上端 3 与车身 1 的连接点用球铰约束 ;转向节总成 4 与 减震器上体 3用圆柱铰约束 , 只能沿轴线移动和转 动 ; 下摆臂一端通过转动铰 F和 G与车身相连 ( 其 中一个为虚约束 ) ,另一端通过球铰 E与转向节总 成相连 ; 转 向横拉杆一端通过球铰 B与转向节总成 相连 , 另一端通过球铰 H与转向齿条相连。在进行 运动分析时 ,转向齿条通过 固定副与车身相连 , 车 轮总成和转向节总成也通过固定副相连 , 车身相对 地面不动。 1 2前麦弗逊悬架约束方程数 目为: m=6 x 1 +53 +4 x 3 + 3 x 2= 3 9 1 2 悬架 自由度 D O F = 67 - m = 3 图 1 前 悬架二维示意 图 维普资讯 2 0 0 6 ( 8) 总 2 0 4 轻 型汽 车技 术 技 术纵 横 5 表 1 前悬架示意图说明 编号 连接点 l 车身 A 右侧悬架减振器 二 支点与车身连接处 右侧悬 架转向横拉 杆 与转 向节臂 连 2 螺旋弹簧 B 接处 3 减振器上体 C 右车轮轮心 4 转 向节总成 D 右车轮接地点 5 转 向横拉杆 E 下摇臂的球头与转向节连接 处 6 转 向齿 条 F 右下摇臂与车身的连接处 7 下摆臂 G 右下摇臂与车身的连接处 8 车轮总成 H 转 向横拉杆与转 向器的连接点 也就是说 , 1 2前悬架有 3个 自由度 ,它们分 别是 : 车轮绕着车轴的转动 、 车轮绕主销的转动和车 轮的上下跳动。 应用 A D A MS C A R对悬架系统进行建模原理相 对 比较简单 , 模型原理与实际的系统相一致。 考虑到 汽车基本上为一纵向对称系统 ,软件模块已预先对 建模过程进行了处理 ,产品设计人员只需建立左边 或右边 的 l 2悬架模 型,另一半将会根据对称性 自 动生成 3仿 真分析 与验证 C A R模块是 A DA M S软件包中的一个专业化模 块 , 主要用于对轿 车( 包括整车及各个总成 ) 的动态 仿真与分析 。 对于悬架系统来说 , A DA M S C A R在仿 真结束后, 可自动计算出 3 8 种悬架特性 , 根据这些 常规的悬架特性 , 用户又可定义出更多的悬架特性 , 产品设计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特性曲线来对悬架 进行综合性能的评价和分析。 在建立这个模型前 ,必须先对悬架系统进行合 理简化 。从汽车动力学的角度 出发, 有人提 出如下假设I 2 】 。假设一 : 前悬 架 系统各个 刚体 ( 车轮 除外 ) 相对 于整 车而言 , 其质量 是微不足道 的, 在建模过程 中可 以忽略不计 。这样 前悬架系统每个刚体在各个方向的 詈 惯性 力均为零 。由于每个刚体具有 专 位移和速度 ,因而称其为悬架准动 力学模型。假设二 : 由于某些铰链在 一些 方 向的力 的约束真值 比较 小 , 对 整车 动 力学 的影 响可 以忽 略 不 计 , 也假设其为零 。例如球铰在三个 方面的力矩约束均为零。由于将悬架系统视为无质 量的传力杆系机构 , 因而计算 出的各刚体 的内力和 内力矩更接近实际状况, 并可以将仿真工况扩大到 极限运动和危险运动等大运动范围的仿真 。 所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如图 2所示 。在本次仿 真分 析中 , 将建立一个虚拟激振台 , 设置上下激振 位移为 5 0 m m,以左右车轮 同步上下跳动来计算悬 架跳动过程中主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 图 2虚拟样机模型 3 1前轮定位角 外倾角 : 外倾角变化 曲线 , 变化范 围为 一 0 、 1 。 1 5 。 5 0 m m。车轮跳动时的外倾角变化对车辆的 稳态 响应特性等有很大影响 , 所以应尽量减少车轮 相对车身跳动时的外倾角变化。为防止车轮出现过 大的不足转 向或过度转向趋势 , 一般希望 车轮从满 载位置起上下跳动 4 0 m m的范围内,车轮外倾角变 化在 l 度左右。 前束角:设计时希望在车轮跳动时前束角不变 或变化幅度较小。 前束变化的较理想特性值为: 前轮 上跳 时 , 为零至负前束( 一 0 5 5 0 m m) , 图 中前轮上跳 时的变化范围为 0 1 9 。 5 0 mm, 不满足设计要求。 L e n g ( mm) 图 3 前轮定位角 曲线图 维普资讯 6 技术纵横 轻型汽车技术2 0 0 6 ( 8 ) 总 2 0 4 主销后倾角 :主销后倾角对转向时的车轮外倾 角变化影响较大 : 若主销后倾角设 汁较大 , 则外侧转 向轮的外倾角会 向负方向变化。当前轮主销后倾角 较大时, 需增加前轮转 向所必须的横 向力 , 以抵消外 倾推力 , 这样不仅转向弱 , 而且最大横向加速度也会 增大 。一般认为合理的主销后倾角为 2 。 3 。图 示主销后倾角变化曲线 , 变化范围在 3 。附近 , 偏大。 3 2悬架刚度与侧倾角刚度 悬架刚度: 图 4为悬架刚度变化曲线 : 随着车轮 的由下往上跳动 , 悬架刚度变化不大: 图 4 悬架 刚度变化曲线 侧倾角刚度 : 图 5为侧倾角刚度变化曲线。 从图 中可以看出, 压缩时侧倾刚度变化不大。 图 5侧倾角刚度变化 曲线 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3 3车轮跳动产生的转 向角、 轮距变化量 车轮跳动产生的转向角:图 6为转角变化曲线 , 左 、 右车轮变化相反: 存车轮跳动过程中, 方向盘同定 , 由于转 向拉杆的作用,左右车轮会产生绕主销的转 动, 从而使左右车轮产生转向角: 一般要求将该转角控 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否则不仅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 而且会加剧轮胎的磨损 上可以看 转向角过大: 轮距变化量 : 7为左右车轮轮距变化量 跳动 时 , 车轮绕瞬时中心摆动 , 左右轮之间的距离必然产 生变化: 轮距的变化一方面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另一方面 , 由于轮胎 的横 向滑移 , 导致轮胎的磨损 , 图 6 转向角变化曲线 图 7 轮距变化 曲线 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设计时应尽量控制轮距变 化量 , 一般轿车的轮距变化应在 一 5 ram 5 0 m m 5 m m 5 0 mm之间 , 图中轮距变化量为 一 8 ra m 5 0 mm 8 m m 5 0 mm, 偏大。 、 点 抬头变化量 :点 抬头性能影响乘坐舒适 性 , 是悬架设 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图 8和图 9中 图 8 点头量变化曲线 图 9 抬头量变化 曲线 维普资讯 2 0 0 6 ( 8) 总 2 0 4 轻型汽车技 术 技术纵横 7 可以看 抗点头 抗抬头效应较好 , 满足设计要求: 从上述悬架特性参数的仿真结果大至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 : 车轮某些定位参数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变化 偏大 , 这些 会加 大了轮胎的磨损 : ( 2)悬架 刚度和 侧倾角刚度在车轮上跳时降低不是很明显。( 3) 抗 点头 抗抬头效应较好。 4优 化设计 利用 MS C AD AMS I n s i g h t 模块 ,对车轮定 位参 数 中的某项或是多项进行优化 ,使定位参数达到一 个 理 想 值 。 对 麦 弗 逊 悬 架 的 下 摇 臂 前 点 ( 1 c a f r 0 n t ) 、后点( 1 c a _r e H r ) ,转 向拉杆 内点 ( t i e r o d i n n e r ) 、 外 点 ( t i e r o d o u t e r ) , 下摇臂 球头 销 ( 1 c a o u t e r ) 等五个 坐标点 的 1 5个坐标值 ( 每个点有 X、 Y 、 z三个方向坐标 ) 进行分析 , 设定每个坐标值的 变动范围在 一 1 0 m m 1 0 m m之 间。对于 1 5个坐标值 I n s i g h t 将进行 2 1 5次迭代解算 , 由于计算量过大 , 实 际上只进行 了 6 4次的部分迭代。 进行完迭代解算后 就可以得到相关的分忻数据。表 2列出了硬点变化 对定位参数的影响 表 2硬点变化对定位参数的影响表 主要硬点参 悬架参数 初 始坐标 优化 后坐标 影响牢( ) 数 l e a o u t e r z - 6 9 7 - 4 9 7 一l 6 3 3 l c a f r o nt Z 4 7 8 - 2 7 8 l 3 0 9 e a ll l b e r a n g l e l e a o u t e r x 一l 4 5 5 5 5 5 5 l c a r e a r z 一l 5- 2 4 8 5 4 5 l e a o u t e r x l 45 5 5 - 4 8 7 l c a f r o n t z -4 7 8 -2 7 8 8 1 8 e t e r a n gl e le a r e a F z 一l 5 - 2 4 8 7 9 8 l e a o U t e F z - 6 9 7 -4 9 7 3 5 6 t i e r e d i U |I e F z 95 5 l l 5 5 6 0 8 2 t i e r o d o u t e r z 5 2 1 7 2 1 -5 4 3 7 l c a o u t e r z -6 9 7 - 4 9 7 4 95 l e a f r o n t z 4 7 8 - 2 7 8 - 49 0 6 t o e anCe l e a o U t e F x 1 4 5 5 5 一l 9 7 4 ti e r ed o u t e r x 1 l 8 6 - 98 6 l 6 5 ti e r ed o u t e r v 6l 7 2 - 5 9 72 l 5 98 t ie r ed i n n e r v - 2 936 -2 7 3 6 一l 1 4 7 l e a_o u t e r Y 58 9 7 -5 6 9 7 一l O 7 k i n g p i n a n g l e le a o u t e r v 一 58 9 7 - 5 6 9 7 一l 2 2 5 从表 2中可以看 出影响比较大的一些参数 , 如 l c a_f r o n t Z , l c a_o ut e r x, l c a_o u t e r y, l c a_o u t e r Z, t i e r o d i n n e r v , t i e r o di n ne r Z, t i e r o do u t e r Y, t i e r o do ut er Z。 对它们进行必要的调整。具体的改动见表 3: 表 3 硬点参数改动表 参数 l c a _ f r o n t l c a _ o u t e r l c a o u t e r Y l c a o u t e r z 变化 : 调 1 0mm 上调 1 0 mm 上调 l 0 m m 下调 l 0 m m 参数 ti e r o d i n n e r Y t l e r o d i n n e r z t i e r o d _ o u t e r y t ie r o d o u t e r z 坐标 上调 1 0 m m 下调 1 0 m m 下调 1 0 mm 上调 1 0 mm 调整这些硬点参数后 ,得到修改后的模型 , 再 一次进行仿真分析 , 得 到的曲线与原来 曲线的 比较 图。以下是优化前与优化后车轮定位参数 的比较图 ( 实线为优化后 的曲线 , 虚线为优化前的曲线 ) : 车轮外倾角优化前后对比。从 图 1 O可以看出 , 优化后车轮外倾 角的变化范 围是 一 O 5 。 2 1 。, 比 优化前 的范围还要大一点 , 这是因为 I n s i g h t 为了兼 顾 其他 几项定位 参数 的优化而放 弃了外倾角部分 利益的缘故 。 图 1 0车轮外倾角优化前后图对比 主销后倾角优化前后对 比。如图 1 1 所示 , 主销 后倾角为正值时有抑制制动时的点头作用 , 但太大 时会使车轮支撑处反力矩过大, 易造成车轮摆振或 转 向盘上力的变化 。优化后 , 主销后倾角的变化范 围在 1 8 o 2 8 。之间 ,大大小于优化前的变化范 围, 而且完全满足要求 2 。 3 。的设计要求。 1 5 1 4 1 4 3 苎 。 让 12 图 1 1 主销后倾角优化前后 图对 比图 车轮 前 枣角 优 化前后 对比。 如图1 2 所示, 优化 后 , 前束角的变化量 比之前相 比大大减小 , 这将对车 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 ( 下转第 1 4页 ) 维普资讯 1 4 技 术 纵横 轻 型汽 车技 术2 0 0 6 ( 8) 总 2 0 4 及应用 D】 北京理工大学, 2 0 0 4 2 i S I GHT Us e r S Gu i d e E B E n g i n o u s C o r p o r a t i o n, 2 0 0 3 3 卜DE A S Us e r S G u i d e E B S t r u c t u r a l Dy n a mi c s R e s e a r c h Co r p or a tion 2 0 0 1 4 谢 祚 水 结构 优 化 设 计概 i 4 3 M 北 京 : 国防 工业 出版 社 1 9 9 7 5 袁士杰 , 吕哲勤 多刚体 系统动力学【 M1 北 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 9 9 2 ( 上接 第 7页 ) L 【 l ” l 图 1 2 车轮前束角优化前后图对比图 主销 内倾角优化前后对比。如图 l 3所示 , 主销 内倾角可 以使汽车转向回正 、 转向操作轻便 , 在车轮 跳动时, 主销内倾角变化较大, 将会使转向沉重, 加 速轮胎磨损。 优化后 , 主销内倾角的平均值比原先小 L 。 I 9 m 【 mm 、 图 1 3 车轮前束角优化前后图对比图 了 l 、 5 。左右 ,这将减小转向时车轮与地面的滑动 , 减缓轮胎磨损 。 从 以上优化结果可以看出, 优化时选 择的 5个坐标点的改变对车轮外倾角 、主销后倾角 以及车轮转向角影响较大。 5结 论 如果悬架结构设计不 当,将会大大影响汽车产 品的使用性能 ( 如转 向沉重 、 摆振 、 轮胎偏磨 、 影 响 6 王 国强 虚 拟样 机技 术 及 其在 AD A MS上 的 实践 M1 西安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 0 0 2 7 陆佑 方 柔性 多体 系统动力学 M1 北京 : 高 等教育出版社 , 1 9 9 6 8 张朝 , 张直明 计入非牛顿效应的曲轴轴承的 混合润滑分析 内燃机学报 , 1 9 9 9 , 1 7 ( 3 ) : 3 0 3 3 0 7 9 戴旭东- 内燃机摩擦 学与动力学行为耦合研究 及虚拟样机 实现技术I D1 西安: 西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