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_第1页
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_第2页
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_第3页
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_第4页
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_百度文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问题及风险防范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李 伟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 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金融 危机发生以后,谈起 “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 ”,人们大多聚 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 在。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 (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 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 生产品。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 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 代价。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 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

2、用协议合约 (FFA 、中国中铁 (6.53,0.00,0.00%( 行情 股吧和中国铁建 (9.52,0.00,0.00%的外汇 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 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 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 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 下主要特点。1. 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 68 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

3、,主要涉及商品期 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截 至 2008 年 10 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 114.0 亿元的浮动净亏损 (浮盈 49.8亿 元,浮亏 163.8亿元。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 357.4 亿元,形成 了 1.3 亿元的浮动净亏损 ( 浮盈 4.5 亿元,浮亏 5.8 亿元;在境 外的合约市值为 894.6 亿元,形成了 112.7 亿元的浮动净亏损 (浮盈 45.3亿元,浮亏 158.0 亿元。2. 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目前有26 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OTC ,且

4、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 “一对一 ”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 风险大,透明度不够。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 2008年 6 8月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 (140 美元/桶时,与高 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 在买入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 (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 久油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 3 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 交易对手,截至 2008 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 8.06亿元 (东航 1.5亿元,中航 4.38 亿元,中远 2.18 亿元。赔付后的合约浮亏 仍高达 161亿元(东航 62亿元,中航 68亿元,中远 31 亿元。 截至 2008 年底,

5、合约市值 92亿元,浮动净亏 199 亿元。而且 中航已将 2.4 亿美元信用证交付美林公司,作为对其合约负市 值的担保。3. 产品设计复杂,合约期限较长,风险敞口很大。据了解,有 8 家企业集团通过工、农、中、建、交行和国开行6 家银行购买了其推介的摩根斯坦利、美林、花旗等境外投行设计 的结构性利率掉期和互换产品。这些产品设计极其复杂,不但 与若干年掉期利率指数挂钩,而且都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市值估 算。如某集团在航油期权上,竟使用了含有6 种模型工具的结构性产品。由于这些模型非一般数学专业知识的人所能弄懂, 所以风险难以识别。二、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亏损的原因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生的巨额

6、亏空和损失,教训深 刻。究其原因,企业追逐高额利润套利投机是要害所在,另 外,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也 值得深刻反思。1. 企业套利投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项投资理财和避险的工具,如果审慎选择,操作得 当,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锁定成本。若忽视其高杠杆性、价 格波动性等特点,盲目使用,过度投机,就必然酿成大祸。纵 观接连发生的一起起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巨额亏损,无一不是为 了追逐高额利润套利投机而忽视其风险所致。 1997 年的株冶 锌期货事件、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2005 年刘其兵国储 铜事件,莫不如此。2. 企业风险管控机制缺失是造

7、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因素。分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损失的案例,不难发现其一个共同原 因,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发挥应有的控制 及管理作用。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侥幸和赌博的心态更加催化了事件爆发的进程。据调查,目前 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中央企业,大部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 险管控机构。有些甚至将产品的买卖、资金的清算和交易的管 理等本该分离的职能放在一起,失去制衡和监督。3.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制度缺陷。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内控机制、严格的风险管理程序 等是防止企业发生重大投资损失的重要保障。国资委2006 年就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8、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工 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不少企业未能严格执行。据对29 家集团公司管理层调查,有 17 家未对下属企业开展金融衍生产品 业务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和定期审计, 8 家下属企业未向集团公 司定期报告,以致总部无法全面及时掌握整个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从董事会决策层面看,有 17 家企业未在董事会下成立 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统一管控本企业高风险业务;有13 家企业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作为一般事项授权给总经理或分管负 责人审批,没有经过董事会专项审议。这种决策不科学、程序 不合规、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风险管理, 必然造成重大投资损失。4. 企业违规操作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又一原

9、因。目前获得国家批准同意在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共有31 家,其中央企 16家,有 26 家央企是未经批准擅自在境外从事期 货、期权等场外 (OTC 交易业务,这些产品不通过交易所正规 交易,也不通过清算所进行合约清算,而且这些产品都由投行 设计兜售,通过双方私下协定,因而交易行为不透明,难以有 效监管,企业一旦 “入了套 ”,签了合同,面临的就是 “无底洞 式亏损的万丈深渊。另外,一些企业在从事境外金融衍生产品 交易中违规操作,也预埋下了亏损的 “伏笔 ”。5. 专业人才缺乏是造成重大损失不容忽视的因素。据了解,目前央企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的绝大多数都是财务 人员,真正具有金融工

10、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很少,有些不 会估算合约市值和浮动盈亏,有些连产品模型都搞不明白,更 不用说识别风险,有的甚至看不懂英文合同只能凭投行介绍, 专业水平与国际投行差距太大, 在业务交往中往往处于下风, 很难做到对等谈判和公平交易, 只能被动让对方牵着鼻子走, 与交易对手抗衡的能力很弱。6. 一些国际投行的欺诈行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推手。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普遍发生浮亏和损失,当然首先要从企 业自身找问题,但也与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 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 中国企业 遭遇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滑铁卢 ,一些国际投行是罪魁祸首。三、中央企业该不该从事金融衍生产

11、品业务既然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很高的风险,央企从事这项业务又 造成重大损失,那么今后该不该从事这方面的投资业务呢?回 答是肯定的,我们不能 因噎废食 ,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否定金 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可以这么说,在经济全球化迅 速发展,经营、投资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金融衍 生产品的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无论对一个国家经济和一 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风险。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 剧,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与日 俱增,在国际市场上是名列前茅的大买家,形成了影响全球商 品价格的 “中国因素 ”,而国际市场相关商品的价格波动给我

12、国 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及未 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对外部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将继续提 高,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巨 大风险。同时上述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及不断上扬,对于消费 需求旺盛的中国而言,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以石油为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石油需求快速增 长,尤其中国的需求增长量占到很大一部分。2003 年中国石油(行情 股吧表观消费总量 2.67 亿吨超过日本,成为排在美国 (9.14 亿吨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2005 年超过 3亿吨, 2008年达到 3.65亿吨。 1996 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到 2008年原油进口量

13、达 1.79 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达 48%。其他一些大宗商品,如大豆、铜精矿、铁矿石、氧化铝 等,与石油一样,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消费的50% 以上,且国际市场价格还在节节攀升。由于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进口商 品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因此,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 涨,必然大大增加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作为国内企业利用境 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成为企业有 效管理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 需要利用这些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已成必然趋势。同时,国内的一些资源开采型的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行 情不断高涨的情形下,虽然不开展期货套期保值有可能获取更 加丰厚的利润,但市

14、场行情未来的趋势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和掌 控,为了防止大涨以后的大跌,企业需要舍弃伴随可能高利润 的风险,而利用这些工具锁定未来的预期利润。另外,目前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而国际金融 市场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对于我国大量进出口企业来说,利 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利率风险,能够增强我们参与国际 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例,对于那些附 加值比较低或者主要靠价格优势出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 的任何变化都会给他们带来较大影响,有些企业的利润率本来 很低,如果不采取措施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可能将面临严峻 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已经习惯于原有固定汇率机制的贸易 企业,除了尽快适应新

15、的汇率机制,努力增加自身抗风险能力 之外,还需要依靠各类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扩大 盈利空间,保持平稳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如果不让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就相当 于把它们的手脚捆起来,这些企业在不能对冲风险的情况下, 就难以和国外公司抗衡。一个好的企业,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 企业,必须努力规避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因此,央企应按照 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审慎理 性地开展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业务,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国 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四、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应注意的问题综上所述,央企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正确利用金融衍生产品 工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6、但是,这一工具的运用是有必要条 件的,否则,将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1. 要严格合规。 境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得到批准的才可以 做,没有得到批准的不能去做。目前国家只批准 31 家企业有 资格从事境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其中央企有 16 家,大多数 央企显然不具备直接从事境外衍生产品投资的资格和条件。应 该鼓励央企通过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符合自身业务性质和风险状 况的产品,或者在境内期货交易所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于有 资格投资境外金融衍生产品的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业 务水平审慎投资。一是不要涉足不熟悉领域,不参与不熟悉业 务。二是投资必须与自身规模、需求相适应。三是遵循境外法 律和投资规则,合规

17、操作。2. 要明确目的 。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目的是为了规避 风险,锁定成本,绝不是为了投机营利, 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 “红线 ”。企业应该是衍生产品的使用者,而不应该成为做市商 (出售者。中央企业在现有的管控能力和投资水平下,做金融 衍生产品业务主要就是套期保值,发挥其规避风险、锁定成本 的功能。做套期保值业务,严格遵循期货套期保值中 “数量相 等、方向相反;期货盈 (亏、现货亏 (盈”的原则,业务量要与 企业的需求及规模相适应,切不可越过红线套利投机。期货与 现货是套期保值产品的统一体,要综合核算,不要以单一方面 盈亏论输赢。3. 要确实弄懂 。所谓弄懂,就是要熟悉产品,搞清风险, 明确

18、责任。对决策层来说,关键是要所聘请的财务顾问机构把 全部风险罗列出来,不能风险敞口,不能承担必要成本以外的 风险,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都要有止险措施,并要财务顾问承 担未告知风险的责任,以合同形式确认,严格把住这一关,否 则就坚决不做。而对企业运作机构来说:一是要有较高的投资 业务水平。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专业性极强,合同既涉及经济金 融,也涉及法律;既涉及财务和投资知识,也涉及较高深的数 理知识甚至英语技能。要真正搞懂合同内容,就必须具备相应 的知识水平。因此,必须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 管理者也要相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二是要确实搞清风 险。投行在兜售产品时,必须要求对方把可能存在

19、的风险讲全 讲清讲透,把有关风险点逐一罗列出来,这样才能预知风险, 权衡利弊,科学决策。三是要重视评估咨询。对产品投资的可 行性要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咨询评估,可聘请熟悉金融衍生产品 业务、独立于投行的咨询机构担任财务顾问,并特别注意其与 投行、投行与对家有无关联关系。四是要明确法律责任。一份 合同就是一份法律责任文书,在审核合同和双方谈判时,必须 明确交易中双方及财务顾问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可能遇到的法 律风险,不能稀里糊涂地亏了血本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切实运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4. 要控制风险 。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必须高度重 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真正 理解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