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_第1页
教育论文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_第2页
教育论文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_第3页
教育论文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论陈情表的陈情艺术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李密的“陈情”发生在“忠孝难两全”的封建社会,面对篡权夺位有虎狼之心的晋武帝,李密如果稍有差池,即会招致杀身之祸。李密的处境,决定了他上表言情时的陈情艺术与策略。关键词文书结构 陈情艺术 学习借鉴陈情表是一

2、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它作为一篇上表文书,能在险象丛生的不利局势中化险为夷,且达成一己目的,不能说不是古代奏章史上的奇迹。李密陈情的成功经验,对于后世的人们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李密的“陈情”发生在“忠孝难两全”的封建社会,且面对的是篡权夺位有虎狼之心的晋武帝。因此对李密而言,其辞不赴命、乞养祖母的请求如果稍有差池,即会招致杀身之祸。更何况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李密的处境,决定了李密上表言情时的陈情策略。从文章第一段始,李密便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来着力描画自己同祖母之间非同寻常的血缘亲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落笔酸楚,基调低沉,八字词语让人触目惊心,迫

3、使人不能不读下去。接下来从“孤”、“弱”两方面着力渲染自己命运多舛、迭遭不幸的童年。而正是祖母刘氏“躬亲抚养”,才使得自己这个缺爹少娘的孩子侥幸存活下来。显然,李密写得如此沉重悲凉,就是为了引出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祖母刘氏,突出自己对祖母没齿难忘的感恩之情。接着,李密不遗余力写到家族境况,这苦不堪言的家族困境正是李密的玄机所在。它暗示和强调了祖母久病床榻,“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可推卸的职责,为陈情找到了最佳的立论基点。李密就在这悲怆凄凉的情感氛围之中,从窘迫不幸的童年写到衰微冷落的门庭,从祖母的含辛茹苦写到自己的精心侍奉。其感情的真挚朴实、语调的压抑凄怆,让人动容。相信贵为天子的武帝面对这段经历

4、了四十年雨雪风霜的亲情也会油然而生同情。接下来第二段,李密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对于地方州郡的两次举荐,李密说“辞不赴命”的原因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表面看来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力举千钧。它使武帝批阅此表时,不会对李密最后的恳请行为感到突然和惊怒。而对于朝廷的两次征召,李密则以一位受主隆恩者诚惶诚恐的恭敬、感恩心情,再次表明了自己“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的态度。接着李密以六个四字短句,十分急促的节奏,再现了自己拒绝朝廷征召后所面临的紧张局势:“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文势突变,波澜迭起,在精炼而富感染力的铺陈中,紧张情绪一步步地渲染开来。李密相信,这种境况下自己的应对态度是一国之君的晋武帝最为关心的。李密何其高明,他很快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尴尬境地:“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人孝进退两难、苦闷之至的忠臣贤孙形象出现在了武帝面前,其无所适从的无助与茫然,进退两难的矛盾与痛楚,以及其剖露心迹时的恭敬与真诚,无不打动帝王的“怀仁”之心。这里,李密虽未直接提出请求,但“愿乞终养”已暗含其中。及至文章第三段,李密更是充分调用陈情技法,针对晋武帝的受文心理,委婉表明自己的陈情意图。本段一开始,即摆出武帝的施政纲领“圣

6、朝以孝治天下”。“孝治”是晋武帝为巩固政权,针对长期战争所造成的伦理失丧、人心涣散而打出的政治旗号,以解决社会伦理危机、信仰危机,实现国家统一。“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李密巧借朝廷善待故臣遗老的仁政作法,再次“恭敬”地颂赞武帝的隆恩盛德,给充满政治色彩的治国纲领渲染上一层感情色彩。“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一“况”一“特”,造成语气的一退一进,强调自己更应该受到朝廷的矜悯照顾,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对朝廷的充分信赖。但李密早年曾仕蜀汉。要想完全取得武帝的信任,彻底消除武帝的疑忌,还必须开诚布公地坦陈这一段历史。因率直意味着真诚,自咎更能获取信任。李密以一颗“羞恶之心”向武帝剖露了自己“少仕伪朝”时

7、的心理追求:“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委婉表明自己并不存在怀念蜀汉,不事二主的抵触情绪或抗拒心理。相反认为像自己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居然能得到朝廷“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自己除了感恩之外,根本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在这番推心置腹的自怨自责之后,李密再次诉说了祖母的病势,并情深有致地道出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血缘亲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对偶句式,语气深沉,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股撼人心魂的感人力量。文章至此,“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意图已见分明。为了更进一步促成武帝早下决心收回成命,到文章第四段,李密以一组年龄数据作对比,巧妙地说明自己尽忠报国

8、之日长,而尽孝报恩之日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之法,同时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明确提出请求。其含泪的恳请与表白在“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一片赤诚忠心中得到了强化。对于这样一个忠臣孝子的请求,晋武帝哪里还能拒绝呢?这样,李密终于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李密“陈情”,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一,注重以文传情。“文”既指文采又指文气。李密“文名甚高”,其上表语言文采斐然,华美之中见古朴,绚烂之中见清通,且笔带情势,语含真情。即借绮丽的骈文样式,兼以长短错落的偶、散句,贯以真挚朴素的情感,委婉深沉的语气,字字句句无不倾注着作者用生命血泪凝成的真情。正是因为李密心中“情”如潮涌,李密的陈情才会

9、如此自然真诚。李密的每一声诉说、每一句肯请、每一次自责、每一个感恩,才会如此惊心动魄,撼人心魂。其二,注重情中带理。面对深不可测的晋武帝,李密知道,纵使这令天地动容、鬼神哭泣的人间至情能唤取武帝的同情,自己的谦恭与惶恐能换取武帝的信任,但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显然还需要理性的说服。李密的陈情也还需要强有力的政治理论作支撑。正因如此,李密在表文深浓的情感表白中,以“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孝经)作为其言理的前提,把武帝当作“以孝治天下”的“明君”进行情感沟通。在儒家看来,培养忠君爱国之心是从孝亲开始。李密乞养祖母的请求,正好符合儒家“以孝立国”的政治纲常。李密“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面看来违

10、旨抗命,但实际上暗合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欲求,有利于武帝树立“明君”形象。因此,对推崇儒学的司马氏来说,这正是他大揽人心、标举孝道和宣传自己的绝好机会;而对降臣李密来说,他“愿乞终养”的请求,也处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不败之地。所以陈情表是句句表情,处处藏理,“情”之所至,哀婉动人;“理”之所在,含而不露。最终使武帝“龙颜大悦”,欣然收回成命,并赐李密奴婢二人及赡养费用若干以终养祖母。而陈情表也因文笔的优美、情感的真挚感人、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孝道和乱世之中不曾遗失的人性温情而千古流传。(作者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

11、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

12、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13、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