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一、判断题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B)正确 错误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 错误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B)正确 错误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A)正确 错误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A)正确 错误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 错误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B)正确 错误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
2、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
3、.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C.论语 D.礼记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C.学记 D.孟子17、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9、“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20、“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
4、,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21、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23、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24、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
5、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25、“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2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7、梁启超的籍贯是(B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
6、俗 D.以欲忘道30、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3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国学经典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一、 判断题。1.论语是“四书”之一。( v )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v)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x)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v)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v)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v)
7、7.名夷访谈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x)8.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x)二、单项选择题。9.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10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1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12.“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13.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
8、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1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5.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6.“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池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7.“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哪一句(C)A少年
9、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19.梁启超的籍贯是(B)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20.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24.“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
10、产生的 B是由不同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7.“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
11、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三、多项选择题。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30.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 B学期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3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32.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重庆市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练习题1比1仿真题一、判断题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考点:名句翻译与原句背诵】正确 错误仿真题1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 )
12、2、论语是“四书”之一。( )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正确 错误仿真题2 周易不是“五经”之一。( )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名人生平 时 地 作 评】正确 错误仿真题3 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北宋人。( )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考点:教育家与其教育思想的对应】正确 错误仿真题4 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的教育家是孔子。()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考点:教育家与其
13、教育思想的对应】正确 错误仿真题5 主张学生要有“虚壹而静”,专心有恒”的学习态度的古代教育家是荀子。( )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考点:原文背诵】正确 错误仿真题6 治世之音和,乱世之音乖。( )6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6责己也轻以约,其待人也重以周。(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考点:原文句意理解】正确 错误仿真题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意思是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就会失败。( )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考点:作品与作家的对应】正确 错误仿真题8 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董仲舒。( )二、单项选择
14、题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 【考点:教育论著的内容理解,原因目的】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仿真题9 古人认为审乐的目的是( C )A 以知乐B 以知音C 以知政D 以知人10、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考点:论著原文理解 名家名言体现的教育观点】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仿真题10 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
15、,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此话没有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是( C )A 教师主导B 学生主体C 教学相长D 启发诱导10 “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王夫之语)该句表现了他的教育观是( A )A 乐学 B 强学 C 自学 D 助学10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明 王守仁语)对该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D )A 否定教师的点拨作用B 否定教师的点化和启发作用,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C 夸大学生的自学能力D 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重要10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见大学)没有体现的教育观和师德要求是(
16、C ) A 以身作则 B 身教重于言教C 推己及人 D 严己宽人1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仿真题12、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1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14、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16、“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17、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18、“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19、梁启超的籍贯是( B )A.广西B.广东C.浙江D.福建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22、“谨庠序
18、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3、小疑则小( C )A.智B.聪C.悟D.愚2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 )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7、“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
19、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8、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三、多项选择题29、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30、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32、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
20、,正确的是( ABD )。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错误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 正确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错误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
21、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 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错误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 正确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正确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正确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正确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
22、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正确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错误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正确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错误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 错误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
23、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
2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A.修身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30、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31、中庸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的关系。D.行与知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著作。A.
25、哲学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38、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适用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 )D. 家庭教育42、黄宗羲认为(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45、黄宗羲大胆地对
26、( )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46、孔子在( )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51、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
27、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 )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56、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 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59、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
28、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 不偏爱对待。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 传习录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的思想。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64、王守仁是宋明(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67、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
29、A.知B.情C.意D.行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位。A.天B.地C.君D.亲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30、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正确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 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 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 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正确 11、“道无定体,
31、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 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 ) 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 ) 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32、( ) 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 B.思愈远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 A.则能尽人之性 23、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 C. 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 A.儿
33、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 C.明朝 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D. 教是为了学 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 B.有志的青年 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 B.教师 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C.学记 31、(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 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 B.开而弗达 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D.其他 34、怠者不能(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35、以自家( )去处之,便
34、私。 C.私意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 )教学原则。 B.启发性 37、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 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孔子( )。 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39、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4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41、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 )。 A.国民素质教育观 4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
35、思想的是谁?( ) B.董仲舒 43、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 B.一回事 44、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 A. 尊重人 45、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6、黄宗羲认为( )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 47、中庸继承了重视(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B.主体 48、“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的话说明( )。 A. 教育者一定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 49、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 A.提供治理人民
36、的方法 50、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 C.熟读与精思5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 B.“豫”同“预”。 52、“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的习性诸论。 D.王夫之 53、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 54、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 B.梨洲先生 55、黄宗羲的籍贯在( )。 B. 浙江 5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 C.论语?公冶长 57、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 )
37、。 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 5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 C.儒家礼教、思想 59、黄宗羲是(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60、乐是由( )。 A.从内心发出来的 6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 D.必须重视实践 6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C.忿惕 63、( )体现了荀子对教育、学习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C.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64、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 D.道而弗牵
38、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 A.学校 B.取士上 66、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67、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6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69、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 A.船山先生 C.一壶道人 7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
39、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71、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亲 72、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 )。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40、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41、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42、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
43、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A.义 B.仁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44、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A.简约 B
45、.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
46、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47、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 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48、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49、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50、C.四书集注 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B.学记 C.尚书 D.孟子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渔业养殖文化艺术展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园艺户外休闲服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信息化学品生产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山西省太原市四十八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 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中2025-2026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恒泰安全培训课件
- GB/T 41-20161型六角螺母C级
- FZ/T 64076-2019建筑包覆用非织造布
- 论文写作讲座课件
- 西门子燃气轮机介绍课件
- 中国园林史全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件
- 雕塑基础教学课件
- 生理学(全套课件)
- 汉书-张骞传课件
- 市政道路养护工程监理工作
- 练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绕口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