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_第1页
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_第2页
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_第3页
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_第4页
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的经济也收到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由学习啦的xx国内与经济形势,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临空经济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展等进行综述和简评,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临空经济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临空经济 机场 城市 发展 临空经济研究理论综述 (一)临空经济的内涵 临空经济也叫空港经济,是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体系。关于临空经济的内涵,国内外均有不同解释,但总的来说大体都指围绕机场建立经济区,发展相关优势

2、产业,从而成为地区增长极的新经济模式。 国外由于经济的优先发展,发达程度较高,在临空经济出现的早期,就纷纷为这种现象命名,如“航空城”、“机场城”、“航空商务聚落”或“机场聚落”等。而学术界普遍接受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John D. Kasarda于1992年首次提出的“空港都市区”这一概念。 在国内,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如经济角度、产业角度、区域角度、机场角度等对临空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的概念、形成条件、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进行了探索和界定,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发展临空经济的观点和建议。从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空港城”与“临空经济区”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相比其它提

3、法,“临空经济区”的概念能更准确、恰当地反映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即临空经济区是指大型空港(机场)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吸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以及生产、流通、贸易、休闲等活动向机场周边地区不断集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自我积累强化发展起来的多功能经济区域。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临空经济区大多集中在空港周围6-20公里范围内,或沿空港交通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 (二)临空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虽没有关于临空经济的特定理论研究,但是却早有因区位条件不同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发展理论,包括输出理论、资源秉赋论、区位发展延迟假说、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区域创新扩散理论

4、、空间成长阶段理论等。而国内也开始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有关理论探讨,这些理论及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输出基础理论应用。主要为运用其“区域外生产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一主导思想,研究拥有机场这个特殊资源禀赋的空港城市在扩大区域外部需求、与更多区域进行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上的优势条件等。 增长极理论应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增长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上,该理论在世界各国区域发展中曾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在临空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以机场为中心和“增长极”,分析机场周边经

5、济及其对区域经济方面的相互影响。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应用。主要以其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临空经济区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机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需要所依托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的支持。 点轴开发理论应用。根据点轴开发理论,临空经济区将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带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轴。 (三)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对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临空经济区研究中,特别对其各自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空间结构现象多为双核(多核)型空间结构现象,简称双核结构模式。双核型空间结构由空港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并

6、将其归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空港在市区之内;空港在市区之外;空港区一部分在市区之内,另一部分在市区之外,即混合式。从临空经济发展的来看,双核型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中一种比较有效的空间结构形式。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虽多建立在双核结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但因其各自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在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也不相同。现阶段,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主要采用五种模式:航空城的发展模式;机场自由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商务区发展模式;机场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机场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而构建临空经济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类。就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路径来看,构建临空工业园区是采用最多和最直接的

7、临空经济发展方式。 临空经济研究动态 (一)国外临空经济研究前沿 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一般都是以机场与城市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两大方面,主要采用模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国外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业研?贝泳美砺凼咏浅龇难芯俊死嘌芯恐饕曰氤鞘屑涞墓叵滴芯慷韵螅嘀赜诙曰傲俳厍闹苯雍图浣泳眯钠兰郏?“第五波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继海港、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这四波依次兴替之后,世界最新交通枢纽暨经济重镇的崛起,已主要依托于空运和航空港枢纽;机场服务业及其相关功能设施的发展对机场功能和机场业发展趋势的影响;机场区域经济发展模

8、式;机场对当地就业率、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和政策的影响;“空港商业城”概念的提出,“空港商业城”指的是以机场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仓储区、办公区、中心、会议中心乃至住宅区和场等设施的综合性区域;临空产业发展研究,临空产业既包括临空物流、临空工业,也包括临空商业、临空农业等。 另一类是机场研究咨询。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机场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欧洲的机场对它们附近的地区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并将机场的总体经济影响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机场的运营;间接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入主要是从产品、服务及供应链中产生;诱导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收

9、入主要是由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员工花费他们的收入而产生的某些经济范围;催化影响雇员和员工收入,机场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如提高了商业生产率和吸引经济活动,比如对内投资和。 其他一些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主要是以一个或几个特定机场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如美国蒙特里机场联合会建立了机场经济影响研究模型,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三个方面,对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地区六个机场对区域经济重要性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大型现代化机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二)国内临空经济研究热点 纵观国内有关临空经济方面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宏观尺度的新经济形态研究;中观尺度的临空经

10、济研究,主要是航空城(空港城)规划建设的研究;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或园区内部的研究。 临空经济的宏观尺度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学、区域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和等方面,包括: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条件;临空经济区的演化规律;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结构;发展临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等。 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临空经济的中观尺度研究主要从规划建设航空城角度出发,在对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实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11、后,进一步研究国外机场地区综合开发中各种功能设施的开发特征和地域特征,归纳机场地区综合开发的概念内容,提出航空城概念的理论和事实依据,阐述建设航空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临空经济微观尺度的研究。临空经济的微观尺度深入机场企业内部或产业园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枢机场和空港物流园区的研究上。这类研究以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以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集中于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划、产业选择、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现有研究大多从案例分析和规划建设角度等方面阐述、归纳和总结临空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规律,这为认识临空经济现象、探究其运行与发展机制、

12、解释临空经济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与经验。但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基本概念、特征等初级理论研究阶段,缺少多交叉视角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经济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缺少定量研究。例如,旅游产业在临空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具体针对这类临空产业的定量研究较为少见。 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在该领域内面临许多前沿性问题需要研究并予以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其理论研究,以引导临空经济的实践,未来一段时期以下方面问题可能会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

13、更多的关注。 一是临空经济相关影响的量化研究。临空经济的量化研究可以揭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贡献”,而要量度临空经济对某一区域或地区的 _影响力,需要大量的、详细的和统一口径的基础统计数据,以及相对标准和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量化研究可以将现有临空经济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高级阶段。 二是临空经济区主导产业的确立与培育研究。在临空经济区形成临空产业集群,必然有某一类产业是集群中起牵引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这类产业具有高度的临空指向性,在临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是临空经济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但在不同机场、不同地区的临空主导产业可能会有所差别,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

14、和区位特点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才能确定。 三是临空经济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和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通常会设立临空经济区的管理机构,通过政府的规划性干预来推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但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只能是一种过渡形式,还必须结合市场导向和需求,采用某种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减小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培育其自生能力。 四是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以机场为核心带动整个临空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从临空经济的形成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各个阶段,如何分阶段处理好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培育和改善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15、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人文因素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_: 1.John D. kasarda. Time-Based Competition &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 J.RealEstate Issues. 1998/1999, Winter Issue, Vol.23(4) 2.肖李春.临空经济区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XX. 3.孙延海.国外临空产业发展新趋势J.港口经济,20XX(6) 4.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 T

16、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irports in Europe, January xxC. 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Europe,xx 5.William B. Beyers, Stephen J. Hyde. King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R. Economic Impact Study,xx 6.Ella Kavanagh, Eoin OLeary and Edward Shinnick. The Role of Cork Airport in Regional Develop

17、ment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irport PrivatisationR. Turku, Finland. EUNIP Annual Conference,xx 摘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引起广泛的注意。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通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

18、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 _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

19、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_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截至20XX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XX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XX年特别是随着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

20、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xx)结合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xx) _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XX)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xx)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xx)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

21、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xx)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XX)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此项研究为构建会展旅游价值链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

22、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XX)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xx)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xx)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xx)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

23、彩虹(xx)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XX);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xx)。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XX);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xx)。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XX);徐文的上海世

24、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XX)。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xx);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XX)。五是关于会展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xx);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xx)。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

25、,结合 _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 析当年

26、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 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XX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XX)的论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过对

27、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 Kuen.Anderw(20XX)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28、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

29、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xx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

30、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次分析,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