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_第1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_第2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_第3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_第4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

2、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

3、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

4、便是他的一篇“发言”。3、文体简介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 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

5、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 ) 囷囷焉( ) 蜂房水涡( ) 媵嫱( )( )梳晓鬟( ) 剽掠( ) 鼎铛玉石( ) 逦迤( )( ) 锱铢( )( ) 架梁之椽( ) 庾之粟粒( ) 横槛( ) 不霁( )何虹 妃嫔( ) 管弦呕( )哑( ) 2、自读课文,整理本文的结构层次。杜牧名句积累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

6、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4、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 ( ) (2)盘盘焉,囷囷焉 ( ) (3)不霁何虹 ( )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 ) ( )(5)而气候不齐( )( ) (6) 杳不知其所之也( ) ( )(7)雷霆乍惊( )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 )

7、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 (6)未云何龙: ( ) (7)不霁何虹: ( )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 )(11)金块珠砾 ( )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 )(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 )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阿房宫楼阁之高: 阿房宫楼台之多: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三课时自主学习

8、梳理文章第三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 ) (2)秦爱纷奢 ( ) (3)人亦念其家( ) (4)奈何取之尽锱铢( ) (5)多于南亩之农夫( ) (6)戍卒叫,函谷举( ) (7)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9)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10) 谁得而族灭( ) (11)秦人不暇自哀( )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

9、语。” 问:用连贯的 句式,用 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 ,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灭亡的共同原因: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问:(1)、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是指秦人; B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是指唐以后的人; 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 (2)、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第四课时文言知识整理一、一词多义(1)一 六王毕,四海一(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一鼓作气( ) (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3)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4)族 族秦者秦也

11、,非天下也(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5)使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使六国各爱其人(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 二、虚词 (1)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或师焉,或不焉( ) 且焉置土石(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2)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 不敢言而敢怒( ) 谁得而族灭也(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3)夫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夫大国,难测

12、也,惧有伏焉(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三、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 古 今 2、明星 古 今 3、经营 古 今 4、精英 古 今 5、可怜 古 今 6、气候 古 今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 2、朝歌夜弦 3、鼎铛玉石 4、金块珠砾5、楚人一炬 6、族秦者秦也 (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5、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三)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 (四)名词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 楚人一炬,可

13、怜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五) 动词作名词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六)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五、文言句式(一)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二)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秦人不暇自哀 (三) 1、戍卒叫,函谷举。参考答案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第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

14、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第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第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第二课时)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 ( 相当于“然” 的样子) (3)不霁何虹 (雨过天晴)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6)而气候不齐(齐,相同。) (7)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 (8)雷霆乍惊(乍:突然)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2)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 (3)廊腰缦回 (名状,像人腰) (4)檐牙高啄 (名状,像鸟嘴)

15、(5)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6)未云何龙: (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7)不霁何虹: (虹 名动,出现彩虹。) (8)辇来于秦 (名作状语,乘坐辇车) (9)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10)鼎铛玉石 (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11)金块珠砾 (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

16、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文本分析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六王毕,四海一 )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 隔离天日 ) 阿房宫楼台之多:(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 2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 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手法 3概括第一段内容

17、 :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a细写阿房宫的:( 楼、台、殿、阁 长桥、复道、歌台、舞殿 )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 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夸张对比 )手法极显宫女之( 众,多 ),宫廷生活之( 奢靡荒淫)。(第三课时)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

18、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农田。)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爱:爱护。)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11)谁得而族灭(得:能够。) (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研习文本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

19、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 )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秦以后唐以前的人;唐以后的人。 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

20、统治者. 4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

21、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整理(1)一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 (3)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

22、,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4)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5)使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 (1)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 (2)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 (3)夫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