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概论课件石油地质_第1页
石油工程概论课件石油地质_第2页
石油工程概论课件石油地质_第3页
石油工程概论课件石油地质_第4页
石油工程概论课件石油地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章 石油地质勘探石油地质勘探 第2章 石油地质勘探 2.1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石油的物化性质 2.2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油气生成与聚集 2.3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油气藏与油气田 2.4 2.4 我国的含油气盆地我国的含油气盆地 2.5 2.5 油气勘探油气勘探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2.1.2 2.1.2 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物理性质 2.1.3 2.1.3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2.1.4 2.1.4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

2、成 1 1)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碳约占碳约占8080一一8888; 氢约占氢约占1010一一1414; 氧、硫、氮约占氧、硫、氮约占0.30.3一一7 7。 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 氢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氢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 量高,则油质相对较差。量高,则油质相对较差。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2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 主要成

3、分,约占主要成分,约占8080以上。以上。 含有含有氧、硫、氮的化合物氧、硫、氮的化合物(非烃化(非烃化 合物)有时可达合物)有时可达3030。不利于石油的开采、炼。不利于石油的开采、炼 制和加工。制和加工。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3 3)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组成 根据石油成分被不同溶剂选择溶解及被介质选择根据石油成分被不同溶剂选择溶解及被介质选择 吸附的特点,将石油的组成分成相近的组,称为吸附的特点,将石油的组成分成相近的组,称为“组组 分分”,每个组分内包含性质相似的一部分化合物。,每个组分内包含性质相似的一部分化合物。 i 油

4、质油质 ii 胶质胶质 iii 沥青质沥青质 iv 碳质碳质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3 3)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组成 i 油质油质 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是 石油主要成分)石油主要成分) 油质含量高,石油质量相对较好。油质含量高,石油质量相对较好。 油质中含有油质中含有石蜡石蜡,是一种熔点为,是一种熔点为37377676的的 烷烃,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石蜡含量高时石油易烷烃,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石蜡含量高时石油易 凝固,油井易结蜡,不利于开采。凝固,油井易结蜡,不利于开采。 2.1 石油的物化

5、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3 3)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组成 ii 胶质胶质 粘性或玻璃状的固体物质,主要粘性或玻璃状的固体物质,主要 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但氧、硫、氮含量增多。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但氧、硫、氮含量增多。 石油中胶质含量少,约为石油中胶质含量少,约为1 1,是渣油的,是渣油的 主要成分。主要成分。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1 2.1.1 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的化学组成 3 3)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组成 iii沥青质沥青质 黑色固体,沥青质比胶质含碳氢化黑色固体,沥青质比胶质含碳氢化 合物更少,含氧、硫、氯化合物更多。合物更少,含氧、

6、硫、氯化合物更多。 胶质和沥青质称为石油的重分子组分,是非胶质和沥青质称为石油的重分子组分,是非 碳氢化合物比较集中的部分。含量高时,石油质碳氢化合物比较集中的部分。含量高时,石油质 量变差。量变差。 iv碳质碳质 碳质以碳元素状态存在于石油内,含碳质以碳元素状态存在于石油内,含 量很少,称残碳。量很少,称残碳。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2 2.1.2 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物理性质 1 1)颜色)颜色 石油一般呈棕色、褐色或黑色,也有无色石油一般呈棕色、褐色或黑色,也有无色 透明的凝析油。胶质、沥青质含量愈高,颜色愈深。透明的凝析油。胶质、沥青质含量愈高,颜色愈深。 因此,石油颜色越谈

7、,质量越好。因此,石油颜色越谈,质量越好。 2)2)密度密度 标准条件下标准条件下(20,0.101MPa)每立方米原每立方米原 油质量油质量原油密度,一般在原油密度,一般在0.790.95 g/cm3 。 3)3)粘度粘度 地下采出的石油在提炼前称地下采出的石油在提炼前称原油原油。 在地层条件下测得的原油粘度叫地层粘度,地层粘度在地层条件下测得的原油粘度叫地层粘度,地层粘度 大于大于50 mPaS、密度大于、密度大于0.92的原油称为的原油称为稠油稠油。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2 2.1.2 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物理性质 4 4)凝固点)凝固点 原油失去流动性的温度或开始凝固原油失

8、去流动性的温度或开始凝固 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中含蜡少,重组分含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中含蜡少,重组分含 量低者凝固点低,利于开采和集输。凝固点在量低者凝固点低,利于开采和集输。凝固点在 40以上的原油称为凝油。以上的原油称为凝油。 5)5)溶解性溶解性 石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石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石油可与天然气互溶,溶有天然气的石油,粘度石油可与天然气互溶,溶有天然气的石油,粘度 小,利于开采。小,利于开采。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2 2.1.2 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的物理性质 6 6)荧光性)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一石油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一

9、种特殊的光亮,称为石油的荧光性。借助荧种特殊的光亮,称为石油的荧光性。借助荧 光分析可鉴定岩样中是否含有石油。光分析可鉴定岩样中是否含有石油。 7)7)导电性导电性 石油为非导电体,电阻率很高,石油为非导电体,电阻率很高, 这种特性成为电法测井划分油、气、水层的这种特性成为电法测井划分油、气、水层的 物理基础。物理基础。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3 2.1.3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通常所说的天然气是指油田气和气通常所说的天然气是指油田气和气 田气。田气。 天然气是在地壳中生成的一种可燃天然气是在地壳中生成的一种可燃 有机矿物,是以气态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矿物,是以气态碳氢

10、化合物为主的 可燃混合气体。可燃混合气体。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3 2.1.3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甲烷甲烷(CH4)、乙烷乙烷(C2H6)、 丙烷丙烷(C3H8)和和丁烷丁烷(C4H10) 其中甲烷含量可达其中甲烷含量可达808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以上。此外还含有少 量的量的COCO2 2、COCO、H H2 2S)S)及及N N2 2) )、0 02 2、H H2 2。 天然气中,乙烷以上的烃称为重烃,依重烃含量天然气中,乙烷以上的烃称为重烃,依重烃含量 将天然气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将天然气分为干气和湿气两种。 干气中甲烷干气中甲烷含量含量9595,但含有,但含有

11、5%5%10%10%以上以上 乙烷、丙烷、丁烷等重烃。湿气乙烷、丙烷、丁烷等重烃。湿气常与油共生,是常与油共生,是 油田或气田中的气。油田或气田中的气。 2.1 石油的物化性质 2.1.4 2.1.4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无色,有汽油味,可燃。天然气物天然气无色,有汽油味,可燃。天然气物 理性质指其理性质指其密度、粘度密度、粘度和和溶解性溶解性。 1) 1)密度密度 天然气密度为天然气密度为0.60.61.0g/m1.0g/m3 3,湿气含,湿气含 重烃多,密度大于干气。重烃多,密度大于干气。 2)2)粘度粘度 天然气天然气00时的粘度为时的粘度为0.012mPa0.012

12、mPaS S。 3)3)溶解性溶解性 天然气溶于石油和水,且更容易天然气溶于石油和水,且更容易 溶于石油。溶于石油。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1 2.2.1 地壳地壳 1 1)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 特点:特点: 具层状结构具层状结构, , 密度随深度而增加。密度随深度而增加。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1 2.2.1 地壳地壳 1 1)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 地球自生成至今已有地球自生成至今已有45456060亿年,平均半径为亿年,平均半径为 637lkm637lkm。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 同心排列的圈层,各圈层物理状况可参见下

13、表:同心排列的圈层,各圈层物理状况可参见下表: 圈层圈层 深度深度(km)(km) 密度密度(g/cm(g/cm3 3) ) 压力压力(MPa)(MPa)温度温度()() 地壳地壳332.72.9900151000 地幔地幔29003.325.6613680015002000 地核地核63719.711636000072000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1 1)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 位置位置 名称名称 ( (方式方式1)1) 成分成分 状态状态 厚度厚度1 1 (km)(km) 厚度厚度2 2 (km)(km) 名称名称 ( (方式方式2)2) 成分成分 状态状态 地表地表 地心地心 地壳地壳

14、 岩石岩石 固态固态 4040 100100岩石圈岩石圈 岩石岩石 固态固态 地幔地幔 岩石岩石 固态或固态或 融熔态融熔态 30003000 300300软流圈软流圈 岩石岩石 融熔态融熔态26002600地幔地幔 地核地核 金属金属 融熔态融熔态 3000300030003000地核地核 铁金属铁金属 融熔态融熔态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1 2.2.1 地壳地壳 2 2)地壳的组成)地壳的组成 地壳厚度各处并不相等。最厚处达地壳厚度各处并不相等。最厚处达707080 80 kmkm,最薄处只有,最薄处只有5 56km6km,平均为,平均为33km33km。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依

15、成因的不同可分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依成因的不同可分 为为火成岩、变质岩火成岩、变质岩和和沉积岩沉积岩三大类。三大类。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2 2.2.2 岩石岩石 1) 1) 火成岩火成岩 又名岩浆岩,是高热的岩浆冷凝后形又名岩浆岩,是高热的岩浆冷凝后形 成的岩石,呈块状,无层次,致密而坚硬,成的岩石,呈块状,无层次,致密而坚硬, 如花岗岩、玄武岩、正长石等。如花岗岩、玄武岩、正长石等。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2 2.2.2 岩石岩石 2)2) 沉积岩沉积岩 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早期形成的沉积岩,经风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早期形成的沉积岩,经风 吹、雨打、温度变化、生物作用等被

16、剥烛、粉碎、吹、雨打、温度变化、生物作用等被剥烛、粉碎、 溶解形成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再经风力、水流、溶解形成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再经风力、水流、 冰川、海洋搬运至低凹处沉积下来,越积越厚,经冰川、海洋搬运至低凹处沉积下来,越积越厚,经 压实、固结而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有层次、孔隙、压实、固结而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有层次、孔隙、 裂缝和溶洞,并有各种古代动植物残骸遗迹形成的裂缝和溶洞,并有各种古代动植物残骸遗迹形成的 化石。化石。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2 2.2.2 岩石岩石 3)3) 变质岩变质岩 由沉积岩或火成岩在地壳内部的物理化学因由沉积岩或火成岩在地壳内部的物理化学因 素如

17、高温、高压、岩浆的风化等影响下,改变了素如高温、高压、岩浆的风化等影响下,改变了 原来的成分和结构,变质成为新的岩石,如石灰原来的成分和结构,变质成为新的岩石,如石灰 石变质为大理石等,称变质岩。石变质为大理石等,称变质岩。 三大岩种与成因 名称成因例备注 火成岩火成岩岩浆冷却岩浆冷却形成形成 花岗岩花岗岩 玄武岩玄武岩 结晶颗粒结晶颗粒粗粗,大陆大陆地壳地壳主要岩种主要岩种 结晶颗粒结晶颗粒细细,海洋海洋地壳地壳主要岩种主要岩种 地壳地壳最常见岩种最常见岩种 沉积岩沉积岩沉积作用形成沉积作用形成 砾岩、砾岩、 砂岩、砂岩、 页岩、页岩、 石灰岩石灰岩 沉积物颗粒沉积物颗粒最大最大 沉积物颗粒

18、沉积物颗粒中等中等 沉积物颗粒沉积物颗粒最小最小 生物遗骸或水中碳酸钙沉淀生物遗骸或水中碳酸钙沉淀 地表地表最常见岩种最常见岩种 变质岩变质岩 岩石因岩石因地壳变动地壳变动 被深埋受被深埋受高温高高温高 压压经经物理物理变化变化 ( (矿物种类矿物种类或颗或颗 粒大小粒大小) )形成形成 大理石大理石 板岩板岩 由石灰岩变质由石灰岩变质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2 2.2.2 岩石岩石 三大岩种图样三大岩种图样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3 2.2.3 沉积岩沉积岩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在沉积岩中,绝大多数储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在沉积岩中,绝大多数储 藏在它的孔隙、裂缝和溶洞里。藏在它的

19、孔隙、裂缝和溶洞里。 而在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则很少有石油和天然而在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则很少有石油和天然 气存在。气存在。 1) 1)沉积岩种类及特点沉积岩种类及特点 沉积岩可分为沉积岩可分为砂岩砂岩、泥岩泥岩、石灰岩石灰岩三种三种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3 2.2.3 沉积岩沉积岩 砂岩砂岩 普通的砂粒被泥质或石灰质胶结成为砂岩。普通的砂粒被泥质或石灰质胶结成为砂岩。 依颗粒直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依颗粒直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砂岩名称砂岩名称砾石砾石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粉砂岩 颗粒直径颗粒直径 (mm) 10.51 0.25 0.5 0.1 0.25 0.01

20、0.1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3 2.2.3 沉积岩沉积岩 砂岩砂岩 砂岩的特点:砂岩的特点: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岩石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岩石 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孔隙度孔隙度; 由于岩石存在孔隙,在压力作用下能通过油、由于岩石存在孔隙,在压力作用下能通过油、 气、水,这种性质称为岩石的气、水,这种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性。砂岩。砂岩( (孔孔 隙大隙大) )和灰岩和灰岩( (裂缝发育裂缝发育) )都是渗透性好的岩石。都是渗透性好的岩石。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3 2.2.3 沉积岩沉积岩 3) 3) 泥岩

21、泥岩 泥岩的特点:泥岩的特点: 普通的颗粒直径小于普通的颗粒直径小于0.01mm的泥土经成岩作的泥土经成岩作 用而形成。用而形成。 呈块状的称呈块状的称泥岩泥岩。 呈薄片层状的称为呈薄片层状的称为页岩页岩。 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油页岩油页岩,可以提炼石油,可以提炼石油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3 2.2.3 沉积岩沉积岩 4) 4) 石灰岩石灰岩 石灰岩的特点:石灰岩的特点: 石灰岩俗称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呈石灰岩俗称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呈 块状,致密而坚硬。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 裂

22、缝和溶洞,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裂缝和溶洞,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4 2.2.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发生升降、挤压褶皱及水平移动,由于地壳发生升降、挤压褶皱及水平移动, 使原来一层层平铺着的沉积岩发生变形,形成地使原来一层层平铺着的沉积岩发生变形,形成地 壳的各种构造。壳的各种构造。 1) 1) 背斜构造背斜构造 是指岩层是指岩层 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 地层比外圈地层老。地层比外圈地层老。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4 2.2.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2)2)向斜构造向斜构造 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是指岩层向下

23、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 层比外圈地层新。层比外圈地层新。 3)3)单斜构造单斜构造 岩层向单一方向倾斜。岩层向单一方向倾斜。 4)4)断层断层 岩层由地壳运动而断裂,在断裂两侧的岩层岩层由地壳运动而断裂,在断裂两侧的岩层 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这种断裂称为断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这种断裂称为断层。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2.5 2.2.5 油气的生成与聚集油气的生成与聚集 自自1717世纪以来油、气的成因一直是石油地质界研世纪以来油、气的成因一直是石油地质界研 究的课题,经长期探索,到究的课题,经长期探索,到1919世纪世纪6060年代形成年代形成“晚晚 期生油理论期生油理论”认为石油

24、天然气是由古代生物遗认为石油天然气是由古代生物遗 体在适宜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生成的。体在适宜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生成的。 古代陆地上的动、植物遗体,被水流带到内陆湖古代陆地上的动、植物遗体,被水流带到内陆湖 泊、海湾盆地,与原来水中的生物一起混同泥沙沉泊、海湾盆地,与原来水中的生物一起混同泥沙沉 积下来形成有机淤泥,已形成的淤泥又被后沉积的积下来形成有机淤泥,已形成的淤泥又被后沉积的 泥沙层覆盖,和空气隔绝处于缺氧还原环境。随着泥沙层覆盖,和空气隔绝处于缺氧还原环境。随着 岁月流逝,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复杂岁月流逝,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复杂 的物理化学变化,就转变成石

25、油或天然气。的物理化学变化,就转变成石油或天然气。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1) 1) 油气的生成油气的生成 在数亿年前,大量的浮游生物及动植物死亡之后他们在数亿年前,大量的浮游生物及动植物死亡之后他们 的残骸,堆积在海底下逐渐形成沉积物。这些埋藏在沉积的残骸,堆积在海底下逐渐形成沉积物。这些埋藏在沉积 盆地内的动植物残骸,在缺氧环境下经细菌作用将碳水化盆地内的动植物残骸,在缺氧环境下经细菌作用将碳水化 合物中的氧逐渐消耗掉,再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与合物中的氧逐渐消耗掉,再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与 压力也相对提高,经过数百万年后,有机物逐渐受热裂解压力也相对提高,经过数百万年后,有机物逐

26、渐受热裂解 出油气。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沉积盆地都可以产生油气,要出油气。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沉积盆地都可以产生油气,要 看生油岩层所含油母质的种类及其成熟度而定。由于沉积看生油岩层所含油母质的种类及其成熟度而定。由于沉积 环境的不同,则有形成气态的天然气、液态的石油与固态环境的不同,则有形成气态的天然气、液态的石油与固态 的煤炭差异。一般而言,可以生油的岩层称为生油层如页的煤炭差异。一般而言,可以生油的岩层称为生油层如页 岩、泥岩。岩、泥岩。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l油气的生成油气的生成 (有机成因说)(有机成因说)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 2) 油气的聚集油气的聚集 当油气形成后,因生油岩

27、层通常无适当的孔隙当油气形成后,因生油岩层通常无适当的孔隙 可储积油气,它必须储存在多孔隙,且这些孔隙必可储积油气,它必须储存在多孔隙,且这些孔隙必 需互相连通的岩层里,如砂岩、石灰岩等。需互相连通的岩层里,如砂岩、石灰岩等。 油气从生油层第一次移栖到储油层靠的是毛细油气从生油层第一次移栖到储油层靠的是毛细 管作用。再因油、气、水比重之不同而产生的浮力管作用。再因油、气、水比重之不同而产生的浮力 及压力梯度作用,作第二次移栖。整个移栖的路途及压力梯度作用,作第二次移栖。整个移栖的路途 中,如遇到适当的地质封闭构造,则油气将大量的中,如遇到适当的地质封闭构造,则油气将大量的 聚集在此封闭构造内,

28、而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在此封闭构造内,而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 田。田。 2.2 油气生成与聚集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1 2.3.1 油气藏油气藏 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成岩过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成岩过 程中逐渐转化成石油或天然气,此有机淤程中逐渐转化成石油或天然气,此有机淤 泥层称为泥层称为生油层生油层。 生油层中分散存在的石油或天然气,生油层中分散存在的石油或天然气, 当遇有适宜的因闭地质构造时,便发生运当遇有适宜的因闭地质构造时,便发生运 移和聚集,形成移和聚集,形成油气藏油气藏。油气藏是同一。油气藏是同一 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

29、的油气聚集。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1 2.3.1 油气藏油气藏 凡储存的油、气量较多,在当前的技凡储存的油、气量较多,在当前的技 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 气藏称为气藏称为工业油气藏工业油气藏。 聚集油、气的构造称为聚集油、气的构造称为储油构造储油构造, 由不渗透的岩层把聚集的油、气圈闭起来,由不渗透的岩层把聚集的油、气圈闭起来, 依储油构造类型,其所聚集的油气藏可分依储油构造类型,其所聚集的油气藏可分 为三大类:为三大类: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1 2.3.1 油气藏油气藏 1) 1)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 由背斜储油构造,

30、以及断层遮挡由背斜储油构造,以及断层遮挡 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背斜储油构造背斜储油构造 断层遮挡储油构造断层遮挡储油构造 1 1油;油;2 2一气;一气;3 3一水;一水; 1 1一油;一油;2 2气;气;3 3一水;一水; 4 4不渗透泥岩盖层;不渗透泥岩盖层; 4 4一砂岩;一砂岩;5 5一泥岩;一泥岩; 5 5一不渗透泥岩底层一不渗透泥岩底层 6 6一不渗透断层一不渗透断层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1 2.3.1 油气藏油气藏 2)2)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由地层超覆储油构造及地层遮挡由地层超覆储油构造及地层遮

31、挡 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超覆储油构造地层超覆储油构造 地层遮挡储油构造地层遮挡储油构造 1 1一油;一油;2 2一气;一气;3 3一水;一水; l l油;油;2 2一气;一气;3 3一水;一水; 4 4一泥岩;一泥岩;5 5变质岩基底变质岩基底 4 4一不渗透岩层一不渗透岩层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1 2.3.1 油气藏油气藏 3)3)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由岩性圈闭所聚集的油气称岩性由岩性圈闭所聚集的油气称岩性 油气藏,其特点是油源是单一的,油气是原生的。油气藏,其特点是油源是单一的,油气是原生的。 岩性圈闭

32、储油结构岩性圈闭储油结构 1 1被圈闭的油砂岩层;被圈闭的油砂岩层; 2 2不渗透泥层不渗透泥层 圈闭中只聚集储存石油和水的叫圈闭中只聚集储存石油和水的叫油藏油藏;圈闭中;圈闭中 只聚集储存天然气的叫只聚集储存天然气的叫气藏气藏。圈闭中石油和天然气。圈闭中石油和天然气 同时聚集储存的叫同时聚集储存的叫油气藏油气藏。 2.3 油气藏与油气田 2.3.2 2.3.2 油气田油气田 从石油地质意义上说,从石油地质意义上说,油气田油气田是指单一局部构是指单一局部构 造、同一面积内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造、同一面积内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若该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若该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

33、油田油田; 若只有气藏称若只有气藏称气田气田; 同一油气田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油气藏,也可以同一油气田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油气藏,也可以 是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是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四川气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四川气 田等则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或指行政管理单位而田等则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或指行政管理单位而 言。实际上,它们内部含有多个地质意义上的油言。实际上,它们内部含有多个地质意义上的油 田或气田。田或气田。 2.4 我国的含油气盆地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不断下沉接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不断下沉接 受沉积的地区称为受沉积的地区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 具有

34、油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并发现具有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并发现具有 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称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称为油气盆地油气盆地。 我国富含油气资源,含油气盆地约有我国富含油气资源,含油气盆地约有5050 个。其中主要的有: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个。其中主要的有: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和海域含油气盆地。四川盆地和海域含油气盆地。 2.4 我国的含油气盆地 松辽盆地、渤海湾松辽盆地、渤海湾 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塔里木盆地、 准葛尔盆地、鄂尔准葛尔盆地、鄂尔 多斯盆地、四川盆多斯盆地、四川盆 地和海域含油

35、气盆地和海域含油气盆 地。地。 中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中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 分散分散 2.5 油气勘探 要找到地下的油气藏,就要进行油气的勘要找到地下的油气藏,就要进行油气的勘 测与探查。测与探查。 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 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进行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目前进行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4 4种,种, 即即地面地质法地面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法、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和和钻探法钻探法。 2.5 油气勘探 2.5.1 2.5.1 地面地质法地面地质法 直接

36、观察地表的地质现象,寻找是否有露在地面的直接观察地表的地质现象,寻找是否有露在地面的 “油气苗油气苗”,研究岩石、地层情况,分析地下是否有,研究岩石、地层情况,分析地下是否有 储油构造。在边远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这种方法仍储油构造。在边远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这种方法仍 可发挥一定作用。可发挥一定作用。 地球物理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和最新的技术地球物理法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和最新的技术 成就相关联,是一种应用高新技术的勘探方法,包成就相关联,是一种应用高新技术的勘探方法,包 括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和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 2.5.2 2.5.2 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法 2.5 油气勘探

37、2.5.2 2.5.2 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法 1) 1)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 由于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如密度、由于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如密度、 磁性、弹性等。在地面上利用多种专用的精密仪器磁性、弹性等。在地面上利用多种专用的精密仪器 进行测量,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判断是否有储进行测量,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判断是否有储 油构造,即地球物理勘探法。油构造,即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法包括重力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磁力勘探、 电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和地震勘探地震勘探。 2.5 油气勘探 2.5.2 2.5.2 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法 1) 1) 地球物理勘

38、探地球物理勘探 近年来,不断吸取物理、数学、地学、电子近年来,不断吸取物理、数学、地学、电子 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 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地质油气勘探的一种主要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地质油气勘探的一种主要 方法。地震勘探既能在地表条件恶劣、地下地质方法。地震勘探既能在地表条件恶劣、地下地质 条件复杂的新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也能在老油条件复杂的新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也能在老油 区寻找后备储量、提高采收串,已成为降低勘探区寻找后备储量、提高采收串,已成为降低勘探 风险,提高开发效益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风险,提高开发效益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 2.5 油气勘探 2.5.2 2.5.2 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法 2) 2) 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都发挥地球物理测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都发挥 着重要作用,是油气勘探、开发中采用的一种高着重要作用,是油气勘探、开发中采用的一种高 新技术手段。通俗地说,地球物理测井,是采用新技术手段。通俗地说,地球物理测井,是采用 专用的测井仪器,如数控测录系统等,沿井眼自专用的测井仪器,如数控测录系统等,沿井眼自 上而下测录地层的各种物理性能曲线应用解释上而下测录地层的各种物理性能曲线应用解释 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解释,以正确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