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附建式结构_第1页
第七章附建式结构_第2页
第七章附建式结构_第3页
第七章附建式结构_第4页
第七章附建式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梁板式结构梁板式结构 第三节第三节 装配式结构装配式结构 第四节第四节 口部结构口部结构 第五章第五章 附建式结构附建式结构 附建式结构概念附建式结构概念 根据一定的防护要求修筑于坚固的建筑物下的地下室,根据一定的防护要求修筑于坚固的建筑物下的地下室, 又称防空地下室,与独立修建的地下人防工事相对应。又称防空地下室,与独立修建的地下人防工事相对应。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与单建式结构相比的优越性与单建式结构相比的优越性 (1 1)节省建设用地;)节省建设用地; (2 2)便于平战结合;)便于平战结合; (3 3)人员和设备容易在战时迅速转入地下;)人员和

2、设备容易在战时迅速转入地下; (4 4)增强上层建筑的抗地震能力,在地震时防空地下室可作为避震室;)增强上层建筑的抗地震能力,在地震时防空地下室可作为避震室; (5 5)上层建筑对战时核爆炸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以及炮(炸)上层建筑对战时核爆炸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以及炮(炸) 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6 6)防空地下室的造价比单建式的要低;)防空地下室的造价比单建式的要低; (7 7)便于施工管理,采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同时也便于维护。)便于施工管理,采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同时也便于维护。 修建附建式结构上部建筑需满足的条件:修建附建式结构上部建筑需满足的

3、条件: (1 1)多层建筑:底层外墙选用材料的强度不低于一般砖石)多层建筑:底层外墙选用材料的强度不低于一般砖石 砌体强度;外墙开设门窗口面积不大于墙体面积的一半;砌体强度;外墙开设门窗口面积不大于墙体面积的一半; (2 2)单层建筑: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屋盖应为钢筋混凝土)单层建筑: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屋盖应为钢筋混凝土 结构。结构。 此外,上覆土层需有一定的厚度,以满足防火和抗爆此外,上覆土层需有一定的厚度,以满足防火和抗爆 要求。要求。 优先考虑建设的因素优先考虑建设的因素 (1 1)低洼地带需进行大量填土的建筑;)低洼地带需进行大量填土的建筑; (2 2)需要做深基础的建筑;)需要做深基础

4、的建筑; (3 3)新建的高层建筑;)新建的高层建筑; (4 4)人口密集、空地缺少的平原地区建筑。)人口密集、空地缺少的平原地区建筑。 附建式结构的设计要点附建式结构的设计要点 (1 1)按平时和战时两种条件作为设计依据;)按平时和战时两种条件作为设计依据; (2 2)允许结构出现塑性变形,按弹塑性理论设计;)允许结构出现塑性变形,按弹塑性理论设计; (3 3)只进行结构的强度验算;)只进行结构的强度验算; (4 4)不必单独进行地基变形验算;)不必单独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4 4)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尽量为平时使用创造条件。)贯彻平战结合的原则,尽量为平时使用创造条件。 结构的型式选择考虑

5、的因素结构的型式选择考虑的因素 (1 1)战时防护能力的要求;)战时防护能力的要求; (2 2)上面地面建筑的类型;)上面地面建筑的类型; (3 3)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 4)平时与战时使用的要求;)平时与战时使用的要求; (5 5)建筑材料及供应情况;)建筑材料及供应情况; (6 6)施工条件)施工条件 附建式结构的型式附建式结构的型式 (1 1)梁板结构)梁板结构 (2 2)板柱结构)板柱结构 (3 3)箱形结构)箱形结构 结构的型式结构的型式 (1 1)梁板结构)梁板结构 顶板为钢筋混凝土梁顶板为钢筋混凝土梁 板结构。板结构。 边墙边墙 跨度跨度 建筑工程学院

6、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的型式结构的型式 (2 2)板柱结构)板柱结构 顶板采用无梁钢筋混凝土板式顶板采用无梁钢筋混凝土板式 结构。结构。 基础基础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的型式结构的型式 (3 3)箱型结构)箱型结构 钢筋混凝土空间结构。钢筋混凝土空间结构。 选择要素:选择要素: 1 1)防护等级高)防护等级高 2 2)上层建筑需设置箱形基础;)上层建筑需设置箱形基础; 3 3)地下水位高,结构有较高的防水要求)地下水位高,结构有较高的防水要求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的型式结构的型式 (4 4)其他结构)

7、其他结构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的构造要求结构的构造要求 (1 1)建筑材料的最低强度应不低于相关设计规范;)建筑材料的最低强度应不低于相关设计规范; 如: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210-2002GB500210-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GB50003-2001) 结构的构造要求结构的构造要求 (2 2)结构的最小厚度)结构的最小厚度 结构的构造要求结构的构造要求 (3 3)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结构的构造要求结构的构造要求 (4 4)变形缝的设置)变形缝的设置 q地下室沉降缝的设置原则上应服从地

8、面建筑的要求;地下室沉降缝的设置原则上应服从地面建筑的要求; q地震区设有局部地下室的建筑物,应设置沉降缝,地震区设有局部地下室的建筑物,应设置沉降缝, q当地面建筑设置防震缝时,其防空地下室不设置防震缝。当地面建筑设置防震缝时,其防空地下室不设置防震缝。 q地下室的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缝,地下室的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缝, 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时断裂。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时断裂。 q当防空地下室设置沉降缝时,其上部地面建筑也要在其对应当防空地下室设置沉降缝时,其上部地面建筑也要在其对应 的位置设置沉降缝。的位置设置沉降缝。 q防空地下室一个防护单元内,不

9、允许设置沉降缝、伸缩缝防空地下室一个防护单元内,不允许设置沉降缝、伸缩缝 结构的构造要求 (5)圈梁的设置 q当防空地下室的顶盖采用迭合板、装配整体式平板或拱形结构时,应 沿着内墙与外墙的顶部设置圈梁一道。圈梁的高度不小于180mm,宽 度与墙的厚度相同,在圈梁内上下各配三根直径为12mm的钢筋,箍筋 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300mm,圈梁应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并且要相互连通,不得断开,如圈梁兼作过梁时,应对这一部分圈梁 另行验算。 q当防空地下室顶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除沿外墙顶部的同一 水平布按上述要求设置圈梁时,还可在内隔墙上间隔设置圈梁,其间 距不宜大于12m。 结构的

10、构造要求 (6)构件相接处的锚固 q钢筋混凝土顶板与内、外墙的相接处,应设置锚固钢筋,一般 钢筋直径8mm、间距200mm,伸入圈梁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240mm,伸入砖墙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50mm。 q砖墙转角处及内外墙的交接处,除应同时咬搓砌筑外,还应沿 墙高设置拉结筋,拉结筋每边伸入墙身10mm,其数量当墙厚为 490mm时,可取每10皮砖设置四根直径为6mm的钢筋。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的构造要求结构的构造要求 (7 7)其它构造要求)其它构造要求 q对于双向配筋的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或墙板,均应设置对于双向配筋的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或墙板,均应设置 呈梅花形排列的联

11、系筋或拉结筋,间距为呈梅花形排列的联系筋或拉结筋,间距为500500mmmm。顶板或顶板或 底板的联系筋直径不小于底板的联系筋直径不小于8 8mmmm;墙板的拉结筋直径不小于墙板的拉结筋直径不小于 6 6mmmm。 q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一般控制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一般控制在0.150.15 1.5%1.5%的范围内。的范围内。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2 2 侧墙设计侧墙设计 3 3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 4 4 承重内墙(柱)设计承重内墙(柱)设计 第二节第二节 梁板式结构梁板式结构 (一)荷载(一)荷载: :静载静载+ +动载动载 (1 1)核爆炸冲击波超

12、压所产生的动载)核爆炸冲击波超压所产生的动载 q土层参数;土层参数; q上部建筑结构。上部建筑结构。 设计中常将冲击波动载变为相应的等效静载设计中常将冲击波动载变为相应的等效静载 (2 2)顶板以上的静荷载)顶板以上的静荷载 设备夹层、房屋底层地坪和覆土层重以及战时不迁动设备夹层、房屋底层地坪和覆土层重以及战时不迁动 的固定设备等。不包括人重和倒塌的上层建筑碎块的的固定设备等。不包括人重和倒塌的上层建筑碎块的 重量。重量。 (3 3)顶板自重)顶板自重 根据初步选定的断面尺寸及采用的材料估算。根据初步选定的断面尺寸及采用的材料估算。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二)计算简图(二)计算简图 内容

13、内容: (1)荷载的形式、位置和数量;)荷载的形式、位置和数量; (2)板的跨数、各跨的跨度尺寸;)板的跨数、各跨的跨度尺寸; (3)板的支承条件等。)板的支承条件等。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二)计算简图(二)计算简图 原则:在选择计算简图时,应力求计算简便,而又与实际原则:在选择计算简图时,应力求计算简便,而又与实际 结构受力情况尽可能符合。结构受力情况尽可能符合。 单向板、单向板、 双向板、双列多向板双向板、双列多向板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1 1 2 2 l01 l02 1-1 l02 M2 2-2 l01 M1 l01 l02 时:M2 M1, 荷载沿一个方向传 递单向板单向

14、板 单单 向向 板板 1 1 2 2 l01 l02 2-2 l01 M1 l01 l02 时:M2 M1, 荷载沿梁两个方向传 递双向板双向板 1-1 l02 M2 双双 向向 板板 (二)计算简图(二)计算简图 多列双向板的顶板简化:多列双向板的顶板简化: (1)各跨受均布荷载)各跨受均布荷载,跨度相等或相近时跨度相等或相近时,中间支座截面中间支座截面 基本不发生转动,把顶板分为每一块单独的单跨双向板基本不发生转动,把顶板分为每一块单独的单跨双向板 计算。计算。 (2)根据比值)根据比值l2/l1将作用在每块双向板上的荷载近似地分将作用在每块双向板上的荷载近似地分 配到两个方向上,而后再按

15、互相垂直的两个单向连续板配到两个方向上,而后再按互相垂直的两个单向连续板 计算。计算。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三)内力计算(三)内力计算单向连续板单向连续板 l l2 2/ /l l1 12 2,以及双向板的荷载已经分配简化为单向连续板以及双向板的荷载已经分配简化为单向连续板 (1 1)等跨情况(两跨相差小于)等跨情况(两跨相差小于20%20%)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2 qlMaqlQ (三)内力计算(三)内力计算单向连续板单向连续板 (2 2)不等跨情况的计算方法)不等跨情况的计算方法 先按弹性法求出内力图。先按弹性法求出内力图。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g+q Mc VVc

16、b l0 (三)内力计算(三)内力计算单向连续板单向连续板 (2 2)不等跨情况:弯矩调幅法)不等跨情况:弯矩调幅法 将各支座负弯矩减少将各支座负弯矩减少30%30%,并相应增加跨中正弯矩,并相应增加跨中正弯矩 ,使每跨调整后两端支座弯矩的平均值与跨中弯矩绝对,使每跨调整后两端支座弯矩的平均值与跨中弯矩绝对 值之和,不小于相应的简支梁跨中弯矩。如前者小于后值之和,不小于相应的简支梁跨中弯矩。如前者小于后 者时,应将支座弯矩的调整值减少使不因支座负弯矩过者时,应将支座弯矩的调整值减少使不因支座负弯矩过 小而造成跨中最大正弯矩的过分增加。最后,再根据调小而造成跨中最大正弯矩的过分增加。最后,再根据

17、调 整后的支座弯矩计算剪力值。整后的支座弯矩计算剪力值。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三)内力计算(三)内力计算多列双向板多列双向板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12 2 1 213 12 22ll ql MMMMMM 按塑性法计算,求解跨中及支座的比例关系按塑性法计算,求解跨中及支座的比例关系 范围内采用。 矩比值,在)各支座弯矩与跨中弯 比值查规范表确定;根据 5 . 20 . 12 1/2/) 122llMM (四)截面设计(四)截面设计 q截面由战时动载截面由战时动载+静载组合控制,只验算强度,但要考虑静载组合控制,只验算强度,但要考虑 动载对材料动力强度的提高和动荷安全系数。动载对材料

18、动力强度的提高和动荷安全系数。 q允许结构塑变形,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设计,需保证结构的允许结构塑变形,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设计,需保证结构的 延性。延性。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保证结构的延性,应满足下列条件:保证结构的延性,应满足下列条件: q对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梁、板和平面框架结构,同时发生对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梁、板和平面框架结构,同时发生 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的截面,应验算斜截面抗剪强度。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的截面,应验算斜截面抗剪强度。 q受拉钢筋配筋率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不宜大于1.5%;对于受弯、大偏心受;对于受弯、大偏心受 压构件,当压构件,当 1.5%时,时, 当当 1.5时,仍

19、取时,仍取1.5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0 5 . 0 hx 保证结构的延性,应满足下列条件:保证结构的延性,应满足下列条件: q连续梁的支座,以及框架和刚架的节点,当验算抗剪强度连续梁的支座,以及框架和刚架的节点,当验算抗剪强度 时,混凝土轴心抗压动力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时,混凝土轴心抗压动力强度应乘以折减系0.8,且箍筋配,且箍筋配 筋率不小于筋率不小于0.15%。构件跨中受拉钢筋。构件跨中受拉钢筋1的和支座受拉钢的和支座受拉钢 筋的筋的2 (当两端支座配筋不等时取平均值),二者之和应(当两端支座配筋不等时取平均值),二者之和应 满足满足 1 1 顶板设计顶板设计 gd ad R R 3

20、. 0 21 (一)侧墙的战时荷载组合(一)侧墙的战时荷载组合 q压缩波形成的水平方向动载,可通过计算将动载转变为等压缩波形成的水平方向动载,可通过计算将动载转变为等 效静载效静载 。 q顶板传来的动荷载与静荷载,可由前述顶板荷载计算结果顶板传来的动荷载与静荷载,可由前述顶板荷载计算结果 根据顶板受力情况所求出的反力来确定。根据顶板受力情况所求出的反力来确定。 q上部地面建筑自重,与作用在顶板上的冲击波动载类似,上部地面建筑自重,与作用在顶板上的冲击波动载类似, q侧墙自重侧墙自重 根据初步假设的墙体确定。根据初步假设的墙体确定。 q土侧压力及水压力土侧压力及水压力 2 2 侧侧 墙墙 2 4

21、5tan 2 1 ii n kt hessks he (二)计算的简化原则(二)计算的简化原则 q侧墙上承受的水平方向荷载,简化时一般取为均布荷载。侧墙上承受的水平方向荷载,简化时一般取为均布荷载。 q根据两个方向上长度比值的不同,墙板可能是单向板或双根据两个方向上长度比值的不同,墙板可能是单向板或双 向板。向板。 2 2 侧墙设计侧墙设计 (二)计算的简化原则(二)计算的简化原则 q侧墙上承受的水平方向荷载,简化时一般取为均布荷载。侧墙上承受的水平方向荷载,简化时一般取为均布荷载。 q支撑条件简化支撑条件简化 混合结构,混合结构,hq/hf0.7,上端简支,下端固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端铰支

22、上端简支,下端固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端铰支 2 2 侧墙设计侧墙设计 (三(三)内力计算内力计算 q对于由砖砌体及素混凝土构筑的侧墙,计算内力时按弹性对于由砖砌体及素混凝土构筑的侧墙,计算内力时按弹性 工作阶段考虑;工作阶段考虑; q当等跨情况时,可利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直接求当等跨情况时,可利用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直接求 出内力。出内力。 q对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侧墙,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考虑,对于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侧墙,按弹塑性工作阶段考虑, 2 2 侧墙设计侧墙设计 (四(四)截面设计截面设计 q 在偏心受压砌体的截面设计中,当考虑核爆炸动载与静荷在偏心受压砌体的截面设计中,当考虑核爆炸动载

23、与静荷 载同时作用时,荷载偏心距载同时作用时,荷载偏心距e e0 0不宜大于不宜大于0.950.95y y; q当当e e0 0 0.950.95y y时,可仍由抗压强度控制进行截面选择。时,可仍由抗压强度控制进行截面选择。 q 钢筋混凝土侧墙一般为双向配筋。钢筋混凝土侧墙一般为双向配筋。 2 2 侧墙设计侧墙设计 )( 0 max syd gg ahf M AA eNM max s a h ee 2 0 (一(一)条形基础条形基础 q对于受动载较小的大量性防空地下室条形基础,可不考虑对于受动载较小的大量性防空地下室条形基础,可不考虑 核爆炸动载作用下的荷载组合,而只按上部地面建筑平时核爆炸动

24、载作用下的荷载组合,而只按上部地面建筑平时 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 q对于受动载较大的条形基础以及各种单独柱基,则应考虑对于受动载较大的条形基础以及各种单独柱基,则应考虑 其动、静荷载的组合。其动、静荷载的组合。 q当考虑核爆炸动载作用时,对于条形基础以及单独柱基的当考虑核爆炸动载作用时,对于条形基础以及单独柱基的 天然地基,应进行承载能力验算,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天然地基,应进行承载能力验算,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 可以适当提高,提高系数按规范规定取值。可以适当提高,提高系数按规范规定取值。 3 3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 (二(二)整体基础整体基础 q

25、对于防护等级不高的大量性防空地下室荷载组合对于防护等级不高的大量性防空地下室荷载组合 (1 1)底板核爆炸动载,常化为等效静载;底板核爆炸动载,常化为等效静载; (2 2)上部地面建筑自重的一半。)上部地面建筑自重的一半。 (3 3)顶板传来的静载。)顶板传来的静载。 (4 4)墙重。)墙重。 由于底板自重与底压抵消,故不应计入。由于底板自重与底压抵消,故不应计入。 q防护等级更高的防空地下室底板的荷载组合有防护等级更高的防空地下室底板的荷载组合有 (1 1)底板核爆炸动载,如果是条形基础或单独柱基,则为墙(柱)底板核爆炸动载,如果是条形基础或单独柱基,则为墙(柱) 传来的核爆炸动载,亦化为等

26、效静载。传来的核爆炸动载,亦化为等效静载。 (2 2)顶板传来的静载。)顶板传来的静载。 (3 3)墙重。)墙重。 不包括上部地面建筑自重。不包括上部地面建筑自重。 3 3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 (二(二)整体基础整体基础 q在确定了底板压力之后,应根据战时与平时两个组合情况在确定了底板压力之后,应根据战时与平时两个组合情况 的比较,取其中较大的作为设计的依据。的比较,取其中较大的作为设计的依据。 q底板的计算简图,拆开为单向或双向连续板;也可与侧墙底板的计算简图,拆开为单向或双向连续板;也可与侧墙 一起构成整体框架。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底板,应按弹性工一起构成整体框架。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底板,应按弹性

27、工 作阶段计算,不考虑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作阶段计算,不考虑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q当防空地下室考虑核爆炸冲击波瞬时动载作用时,可不验当防空地下室考虑核爆炸冲击波瞬时动载作用时,可不验 算基础的沉降和地下室的倾覆。算基础的沉降和地下室的倾覆。 q对于整体基础下的天然地基,在核爆炸冲击波动载作用下对于整体基础下的天然地基,在核爆炸冲击波动载作用下 ,可不必验算其承载能力。,可不必验算其承载能力。 3 3 基础设计基础设计 (一(一)荷载荷载 q上部地面建筑的部分自重上部地面建筑的部分自重 q顶板传来的动荷载,一般化为等效静载。顶板传来的动荷载,一般化为等效静载。 q顶板传来的静荷载。

28、顶板传来的静荷载。 q地下室内墙(柱)的自重。地下室内墙(柱)的自重。 除防护隔墙外,一般内墙(柱)不承受侧向水平荷载除防护隔墙外,一般内墙(柱)不承受侧向水平荷载 。当顶板按弹塑工作阶段计算时,为保证墙(柱)不先顶。当顶板按弹塑工作阶段计算时,为保证墙(柱)不先顶 板破坏,在计算顶板传给墙(柱)的等效静载时,应将顶板破坏,在计算顶板传给墙(柱)的等效静载时,应将顶 板支反力乘以板支反力乘以1.251.25的系数。而按弹性工作阶段计算时,可的系数。而按弹性工作阶段计算时,可 直接取支反力直接取支反力 确定荷载后则进行内力计算和截面选择确定荷载后则进行内力计算和截面选择 4 4 承重内墙(柱)设

29、计承重内墙(柱)设计 (二(二)承重内墙门洞的计算承重内墙门洞的计算 (1 1)将墙板视为一个整体简支梁,)将墙板视为一个整体简支梁, 4 4 承重内墙(柱)设计承重内墙(柱)设计 Q JJ J Q 下上 上 上 Q JJ J Q 下上 下 下 (2 2)将上下横梁分别视为承受局部荷载的两端固定梁)将上下横梁分别视为承受局部荷载的两端固定梁 12 2 11l q MM BA 12 2 13l q MM DC 122 2 111 lql QM 上 1 H M N 122 2 111 lql QM 下 1 H M N (3 3)将两组内力迭加)将两组内力迭加 上梁上梁 下梁下梁 1 装配式结构类型

30、 q全装配式结构 在全装配式结构中,顶板、柱、墙板以及基础等都采用工厂生产的装 配式构件,其中梁、板本身的连续性及梁与柱之间的刚性联接,是通 过预留钢筋的连接以及在接头中增设钢筋和现浇少量混凝土来实现。 q预制-现浇式结构 在定型构件(预制板)上再浇一层混凝土,这样就增加了顶板的工作 高度,也就相应地提高了顶板的承载能力。当认为预制和现浇两部分 混凝土共同工作时,受力钢筋是根据整个截面的工作条件来确定的。 此外,还可以在预制构件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并在其中放置附加的 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然后浇上混凝土以保证其连续性。 第三节第三节 装配式结构(不讲)装配式结构(不讲) 1 装配式结构的类型 q

31、迭合构件预制-现浇结构的一种 在达不到截面需要高度的预制构件上,预留钢筋,然后再在其上现浇 一层混凝土,使之达到截面计算高度。 q预制-现浇工结构的优点 (1)部分构件在工厂生产,能保证质量,并用机械装配施工,速度 快;现浇混凝土时,用预制构件做模板,节省木材。 (2)节点为整体现浇,且在钢筋连接,具有必要的刚度,保证了结 构的空间稳定性。 (3)装配式构件在中间支座处的连续性容易实现。 (4)在构件的接头处,都是用混凝土现浇的,因而,保证了被连接 预制构件的紧密性。 2 迭合板设计中的几项原则 q设计中所取的荷载,应为顶板的全部荷载,包括动荷载与静荷载。 q内力计算时,按单向简支或连续板考虑

32、,也可按双向连续板考虑 。 q迭合板断面由预制的与现浇的两部分组成。可将这两部分视为共同工 作的整体进行截面设计与配筋。 q预制板应按下列情况进行验算 q按制作、运输及吊装时的标准荷载校核预制板的强度。 q按浇筑混凝土时的施工荷载校核预制板的强度和挠度。 2 构造要求 q迭合板的预制板只限于采用实心板。 q为了保证迭合板的整体性,应将预制板的上表面进行打毛处理、做成 锯齿形或留槽齿等处理。 q迭合板与墙身的锚固构造要求 q迭合板一端伸入砖墙的有效支承长度,应按现浇板计算。 q中间墙上两块预制板之间,应留空隙,以便现浇混凝土。 q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将预制板表面和预制板之间空隙中的杂物、油污 等清洗干净,去掉积水,然后涂刷素水泥浆,随即浇注混凝土。板缝 之内的混凝土,必须浇捣密实。 1 1 室内出入口:室内出入口:每个独立的防空地下室,至少有一个室内出入口每个独立的防空地下室,至少有一个室内出入口 (一)阶梯式(一)阶梯式 设在楼梯间附近的阶梯式出入口,以平时使用为主,在战时(设在楼梯间附近的阶梯式出入口,以平时使用为主,在战时( 或地震时)倒塌堵塞的可能性很大。或地震时)倒塌堵塞的可能性很大。 (二)竖井式(二)竖井式 竖井是钢筋混凝土方筒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