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_第1页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_第2页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_第3页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_第4页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业)中文摘要:建安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惊艳绝伦的诗人,而曹操、曹丕、曹植三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再加上他们共同经历了建安时期这个极为动荡的历史时期。相同的生活年代,为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旗帜鲜明地或多或少打上了共同的时代主旋律。但个体人的人生经历和脉络不可复制和模仿,这又使得“三曹”的文学作品处处彰显出独属于他们个人的风格和特点。为了深入研究“三曹”诗歌的特点,本文将从诗歌题材、思想感情、语言特点以及艺术手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三曹”诗风的差异。关键字: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A

2、bstract:A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Jianan period has seen many amazing poets, and Caocao, Caopi and Caozhi are among the best. San Cao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the high political ideals, the shortness of life, and the fact that

3、they have experienced the extremely turbul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Jianan period, which makes them have a common era in poetry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its poetry also has a common style of the same line. However, the strangeness of life encounters makes their poetr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t

4、yle. N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ems of poetry, thoughts, feelings, language features and artistic techniques.Keywords:Caocao;Caopi;Caozhi;poetic style.引言: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高潮与低谷总是此起彼伏,以曹操及他的两个儿子为代表的汉末建安文人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华丽篇章。他们将五言诗发展到了一个前人不曾到达的新高度,新格局、新道路、新发展为五言诗插上了

5、腾飞的翅膀,树立起了又一诗歌美学典范被后人称作“建安风骨”。 他们走在相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上,经历了西汉政权的崩塌带来的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在文学作品上都能看到类似的时代烙印的存在。但细细看来,三人的作品又存在着极强的个人标志:曹操慷慨悲凉;曹丕委婉含蓄;曹植前期乐观开朗,后期阴郁哀伤。为了细细探查三人诗歌作品的本质区别,本文将从诗歌题材、思想感情、语言特点以及艺术手法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三曹”诗风的差异,并且对产生此种差异的成因作简要阐述。正文:一、三曹诗歌风格差异体现1.在诗歌题材选择上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歌,其题材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描写军旅生活的记事诗;二是抒发个人的壮志

6、豪情的述志诗;三是反映汉末动乱历史事实的咏史诗;四则是游仙诗。曹操半生戎马,他切身经历了动乱的汉末建安时期,对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体会。也因此,他的记事诗成就尤为卓越,他的记事诗写得万分真实、生动、深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的惨烈,也能感受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样的无奈、悲凉。细细品读他的诗不难发现,为了体现出曹操自身强烈的使命担当感,在选题和内容是,都是极力在抒发他发自内心的宏图伟业即表达着曹公渴望平定天下的伟大抱负,抒发着他渴望天下归心的迫切情感。曹公的述志诗在他的诗歌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作为一代既极具领袖气质的时代枭雄,又才华横溢的文人

7、,他的诗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远大的报复和坚定地信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一代雄主气吞山河,雄视六合八荒的英雄领袖胸襟;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道出了曹公求贤若渴的迫切;“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则展现了见惯了刀光剑影的曹操期望换一种方式来治理国家,即借法度来完成自己定国安邦的政治理念。纵观历史,有几人能像曹操这样在文可名留青史,武可定国安邦的成就,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也能诞生如此令人敬佩的真男儿,怎能不让人慨叹?又怎么可以能不像他在诗中描写的那样,达到“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就目前流传的典籍来看,虽然

8、曹操的游仙诗和咏史诗作品并算不上高产,更进一步说是数量稀少,但历来物以稀为贵,经历了曹操人生几十年人生经历沉淀的作品可为件件皆为尚品,件件都令后人赞叹不已。游仙诗中,有引用乐府古题的陌上桑、秋胡行,作者古题新作,不带任何掩饰的表达一种人生失落的情绪。提到他的咏史诗,薤露和蒿里行是必须被提及的经典作品。董卓篡政的历史事件和军阀混战的客观现实都被曹操通过这两首诗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下来,借史咏今,以史为鉴。书写了历史,又客观描写出了生活如蝼蚁的社会底层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场景。与他的父亲相比,曹丕的诗歌选材与之迥然不同,他诗歌不在主要强调个人宏图远志,更多的是反应轻松、明快的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和出征将士

9、对家中妇人想念的思妇诗。曹丕的诗歌从整体上来说内容都比较明快,在他的宴游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的喜悦;也可以发现“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这样的美景。其抒情言志诗更多的是透过现实的残酷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志向,在黎阳作诗中,他所描述的“沐雨栉风”的艰难,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希望 “救民涂炭”的决心,以及对祸乱的厌恶,其和平稳定的期望。实际上,他在诗歌选材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离愁别绪的诗作多,也就是“征人思妇诗”,运用代拟的手法,来假想出出征将士的真情实感。一句“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道出了只身在家的妇人对出门在外远游亲人的无

10、限想念,字字句句都将妇人的无限思念和怨恨表现的淋淋尽致。和曹操诗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相比,曹丕更加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宴游诗中,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乐极生悲的无可奈何;征人思妇诗中, “不觉泪下沾衣裳”凸显出的患得患失跃然纸上,这些诗都清晰地表现出了曹丕对人生和事态变迁深沉的感叹和哀怨。看完了“三曹”中的曹操和曹丕,曹植的人生轨迹远不如他的父亲和哥哥那么顺风顺水。在他的哥哥还没成为魏国的皇帝之前,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父子兄弟感情使得曹植拥有不同于曹丕的安逸舒适,因此他的早期作品写个人情趣、志向抱负的,抒发着一种乐观的情怀,洋溢的写出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愉悦之情。 “捐躯赴国难

11、,视死忽如归。”的慷慨激昂。不仅如此,还有大量反映其贵族公候闲散富足生活的宴游及赠答诗作。但是随着一系列重大人生变故的发生,曹操的崩逝,哥哥称帝后的排挤,他的人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其诗歌内容和风格的剧烈转变。这一时期的作品,归纳来看,主要有叙述个人志向、游历名山大川、表现军士思念故土和亲人,以及表现对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的无奈和对友人因自己而遭到不公对待甚至是迫害的无能为力的愤恨的抒情诗。在曹植后期的述志诗里无一不在抒发着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凉,如杂诗中“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风情感,江边风浪渴

12、望借风漂泊却无方舟相助,这正寓意着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才华无处施展。在三曹之中,他的游仙诗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名列第一的:有升天行二首、述仙、游仙、远游篇、平陵东行、桂之树行、苦思行、仙人篇、飞龙篇、陌上桑、五游咏。如此多的此类作品,并并非因为他信奉神仙方术,而是因为在后期,他不断被打压、屡徙封地、亲友渐失,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加向往自由自在的仙境了,他也只得在这幻想出的仙境中抒发自己向往自由的情感了。在曹植的思妇诗中,思妇以及弃妇的形象常常出现,他是想用这些形象来反应出自己自父亲离世后,手足变仇敌的悲惨身世: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13、。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首诗先是用月亮来开头,然而月亮只是引子,后面用一个怨妇的口吻,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遭受打击的悲凉境遇和抒发内心难以排遣的怨愤。在赠白马王彪中,通过短短的篇幅,他将内心对兄长在父亲离世后手足相残的悲痛心情释放出来,用无声的文学作品表示最强烈地抗议,错综复杂的感情,即表现出手足反目的悲伤,又反映出和历朝历代一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忧国忧民,忧己忧他,是曹植人生后期文学作品的主旋律,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说到“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描写的是如梦如幻的仙境,表达的却是满腹的忧

14、患词。2.在诗歌的风格差异曹操的许多诗歌都具有着慷慨悲凉的风格,他喜欢先抑后扬的手法。具体来说,在其作品中总是开篇或悲伤或低沉,而到了诗的结尾,往往却是豪情万丈的苍茫慷慨,这是他与两个儿子文学作品最旗帜鲜明的特点。这种风格在曹操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以苦寒行来说,全诗感情基调低沉,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胸怀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总体上讲,最为世人所吟诵的短歌行是最具有其鲜明特点的诗歌。为了表现出他渴望贤才能和他一起完成远大的人生理想,他将自己与周公并论,统一大业腾然胸中。在开篇,他先是感念岁月匆匆,人生易老,而后笔锋一转,悲凉之气大减,对贤能的渴望油然而生,句句恳切。看似劝导人及时行乐,实则是

15、激励人建功立业,奋发向上。后篇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大气,不愧为一代英豪。除此以外,很多作品都能体现出其特有的慷慨激昂,比如雄劲的步出夏门行;又比如他在年老时所作的龟虽寿。现在看来,曹丕的擅长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乡之情时,这种写作手法频繁使用,如燕歌行、杂诗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都采用此种写作手法。以小场景抒发情感,寓情于景,景和情融为一体,委婉且清丽,含蓄且宁静,不似曹操的诗歌一样豪情万丈,却给人一种柔和清新之美。从他的作品中,读者不仅会体会到一种清新之感,而且能够体会到离情和愁思的凄凉。燕歌行(之一)是曹丕代表作,也是对其诗歌风格最好的诠释。该诗以细腻的手法,细致

16、传神地描表达了女子在秋夜对背井离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从在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女子独守空房的孤寂,对丈夫早日归家的期待。辞藻华丽,与语言质朴的乐府民歌相比,缺少了朴素感,而多了一分文士气。不难发现,曹丕其他许多诗歌作品都善用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手法,给人一种柔和细腻之感,将曹丕清新脱俗、委婉别致的文士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在政治成就上曹植不如曹操和曹丕,但在文学方面,他的成就比他俩都高,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品序称之为“建安之杰”2。在曹丕继位后,他的人生经历了起起落落,诗歌风格也以此为分界点,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早年的曹植跟随父亲征战沙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儿努力,所以他前期的诗歌是积极

17、向上的情感,受曹操的影响,充满豪迈之情,但与曹操不同的是,曹植的是一种少年儿郎的恣意豪纵。白马篇充分体现了他早期诗歌豪情万丈的风格,这是曹丕无法匹敌的。曹植后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曹植诗歌风格也就变得哀伤忧愤,他也在后期的诗作中发出了慷慨激昂的呼声,但由于受到排挤打压,一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但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方面,他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刚烈的。3.在诗歌的语言特点上对曹操现存的20多篇诗歌研究发现,所有的诗歌都是以乐府歌辞为基础,在旧题的基础上,创作新词,反映新内容,表现新精神。受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诗歌以朴实著称,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却能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尽显大将之风。他的出身使他更

18、能体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歌大都抒发慷慨悲凉之感,在建安文学时期,曹操的作品是典型的代表。曹丕的诗歌善用于华丽的辞藻,但又不失简练,作为魏朝的君主,他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使得他的作品情感更加细腻,无不透露着清新婉约之风。早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的他,在创作抒怀之作时,更多的是表达战乱的苍凉,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情。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在后期却受到打压和排挤,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诗歌更加真实丰富,又充满悲愤之情。华丽、工整、流畅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情感和内容的结合,使他的作品透露着既华丽又浑厚的风格,与曹操和曹丕的风格迥然不同。曹植前期的诗处处表现出乐观开朗,昂扬豪迈,透露着少年儿郎的恣意;

19、而在后期曹植的人生经历了坎坷曲折,这给他的诗歌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因此曹植后期的诗歌哀伤忧愤,情绪低落。“三曹”的诗歌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就在语言特点上,相同题材的诗歌可能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而个人的特点却不会:曹操的诗朴实无华,在曹操的诗歌当中,极少能见到华丽的词藻;曹丕的诗语言绮丽细腻,风格委婉清新,颇具宁静、柔和之美;曹植的诗歌注重华丽的词藻以及流畅的音律,因此曹植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对曹植的诗歌研究中发现,早期的他随父亲征战沙场,虽然经历了乱世的凄凉,但作品中仍然透露着乐观和少年的恣意,后期的他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作品包含凄凉和悲惨之情,却又不失刚烈。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诗歌评价为“骨

20、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2。4.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曹操的诗歌善用白描手法:他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比如在对酒中的“吏不呼门”“民无所争讼”“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等诗句足以看出曹操的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来抒发他的政治情怀,却尽显大气。在蒿里行中,他用叙事的方式,揭露当时社会下层百姓生活的凄苦,反映乱世中社会的现状,给人一种朴实之感,却又真实存在的悲惨画面。这种不假修饰的言语,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多么残酷、百姓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曹丕的诗歌向来结构严谨,以燕歌行为例,这首诗是首创七言律诗,在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艺术成就很高,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21、,表达了作者对思妇的深切同情。全诗通过情、景、声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十分和谐完美的境界。在五言诗不是主流诗歌体裁的时代,曹植却开始致力于写五言诗,以汉乐府民歌为基础,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加以创新。跟曹操比起来,曹植的诗歌更善用比兴手法:在曹植诗歌生涯的前期他还是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而在后期,他遭到了排挤,因此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间接地表达对曹丕的控诉,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他多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彼物比此物,抒发自己所有表达的情感。在他所作的七哀中,从表面上看表达的是妻子对远在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哀怨之情,深思之后会发现,妻子代表曹植自己,丈夫指曹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实

22、际上是指诗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凄惨哀怨之情,是对兄弟不和的感慨。二、造成三曹诗歌风格差异的原因1.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虽然三人为同一时代的人物,但是曹操戎马半生,相比于曹丕曹植,第一,他见识过更多的人间苦难,他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以反映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其次,曹操为宦官之后,在众人眼中仍然是“寒族”,因此他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疾苦,诗歌也充满慷慨悲凉之情。此外,民歌乐府也是他擅长的体裁之一。曹丕和曹植生活在汉魏交界的时代,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纷争不断,为实现政权的统一,年幼的他们曾跟随父亲南征北战,随着魏朝的建立,他们也过上了王室的生活,因此他们早年的作品更倾向于反映社会的现状,而后期的

23、作品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然而,由于处于乱世的经历太短,不能深刻体会下层百姓的疾苦,以至于他们不能深刻揭露社会的现实。2.身份地位不同曹操的性格是由他人生经历所决定的,在各种残酷战争的磨练中,他不仅成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成了著名的文学家。这些经历造就了他沉稳的性格,也使他的作品更为豪迈。然而,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慷慨凄凉之感。生于乱世,各种学术流派并存,使他的诗歌思想也十分复杂。继承父亲帝位的曹丕,不用久经沙场,不用体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生活,作为君主,得到的更多是尊重和顺从,以至于他的一生非常顺利。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缺少了豪迈慷慨悲凉之感,也没有丰富的情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比较细腻。曹植的人生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曹植是无忧无虑的少年郎,在他前期的诗歌中,可是很好地感受到他乐观的心态。可到了后期,他不被兄长信任,官场上也处处被打压,政治抱负无处抒发,诗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