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重提:畅销作家张恨水》_第1页
《旧事重提:畅销作家张恨水》_第2页
《旧事重提:畅销作家张恨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word文档 可编辑 可修改旧事重提:畅销作家张恨水张恨水在自己的书房中张恨水是两千年来第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市场品牌的文人。从春明外史开始,经金粉世家,再到啼笑因缘,“张恨水”三个字终于成为金字招牌,只要署上这个名字,没有不好卖,不畅销的。张友鸾先生在1981年说:“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还没有人把它整理出一个完整书目。字数远远超过千万,也从来没有人加以统计。”(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到1987年,终于有学者以辛勤努力,整理出一份较为详尽的张恨水创作篇目:“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留下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约近两千万言,此外还有大量文艺性散文(杂文、小

2、品文、文艺随笔与论文等)和新闻性散文,再加上三千首左右的诗词和个别戏剧、电影剧本,据估算其全部创作在三千万言以上”这确实仅得谓之“大概”。张恨水创作量之庞大,他自己都不能回忆得确切,单论中长篇小说数量,以同时代过来人秦瘦鸥相当谨慎的估计:“在全国作家中至少可以列入第五名之内。”(海堂室闲话)这么宏富的产出,背后是读者的欢迎与认可,和对市场的巨无霸式占有。我们今天热烈讨论着文学市场化,把它看做全新的课题,殊不知远在七八十年前,中国文学已经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体现知识分子精英价值观的“新文学”,另一个是面向大众特别是普通市民的市场文学。不过一直以来主流文学史著述认为后者不值一提,而把明明两个板块并

3、存的文学格局,叙述成“新文学”的一统天下。张恨水受欢迎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啼笑因缘为例。1929年前后,张恨水在北方已经很叫座了,但沪上知之者却不多。这时,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来北平,听说张恨水名头,就唤人介绍,约他写一个长篇以便连载。起初不甚重视,不意,登出后报纸销量猛增,“上海市民见面,常把啼笑因缘中的故事作为谈话题材,预测他的结果;许多平日不看报的人,对此有兴趣,也订起报来”。广告来源随之大增,而且众客户纷纷要求把广告的位置安排得尽量靠近小说,因为那便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最为奇特的是,由于目睹啼笑因缘不可思议的市场魔力,严独鹤与新闻报另两位编辑,以其近水楼台之便,捷足先登,

4、转为啼笑因缘而紧急组建一家出版社“三友书社”,优先取得出版权。改编电影的版权,也引起激烈争夺。上海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明星公司购得摄制权,确定胡蝶、郑小秋为主演。然而大华电影社突然插足,也要开拍啼笑因缘。明星公司与之对簿公堂,除两位常年法律顾问,不惜血本再聘当时最有身份的大律师章士钊等7人,总共9名律师轰轰烈烈打这场官司。大华电影社本无道理,社会背景却复杂。最后,黄金荣、杜月笙出面调停,由明星公司给付10万元,大华退出争夺。至于啼笑因缘的出版史,简直可以做一个专门研究。它总共印行了多少,到现在无人知道,因为没法加以完全的统计。历来国内以及南洋各处,都频有盗版翻印。而单是正版这部分,到1949年止便“超过二十版”,“第一版是一万部,第二版是一万五千部,以后各版有四、五千部的,也有两、三千部的。”而这样的发行量,尚是在当时的教育普及率和读者规模之下,如换成今天,那更会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不但如此,除盗版外,也有蹭吃蹭喝、揩油捞利者。啼笑因缘蹿红后,一班潦倒文人勾结书商,擅为之续或借壳孵雏。一时间,续啼笑因缘、反啼笑因缘、关秀姑宝卷之类杂然出笼。更有甚者,拿“啼笑因缘”四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