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_第1页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_第2页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_第3页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_第4页
北京市水资源基本现状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来源: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日期:2006-09-08 目录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二章“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水资源配置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效果及2020年展望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水资源状况及特点一、水资源量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二、水资源特点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

2、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丰枯交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区和境外,水质水量受上游地区影响,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难度。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248,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第二节“十五”期间供水及用水情况一、供水情况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北京市主要地表水 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

3、来水分别为2.58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 1.63亿立方米。密云、官厅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见图21。图21 1999年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和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十五”期间,全市累计供水178.4亿立方米(年均供水35.7亿立方米)。其中,密云、官厅两大水库系统供水(含调水)34亿立方米(年均6.8亿立方米)。累计开采地下水128.6亿立方米(年均开采25.7亿立方米)。建设了怀柔、张坊、平谷应急水源,累计增加城市供

4、水4.4亿立方米。从上游山西、河北累计调水1.6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大,到200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二、用水情况“十五”期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不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 34.5亿立方米,年均下降近1亿立方米。(一)生活用水“十五”期间生活用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用水量增加。全市总人口由2001年的1

5、36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538万人,生活用水量由12亿立方米增长到13.4亿立方米。2005年人均生活用水量87立方米(其中居民住宅用水38立方米)。(二)工业用水“十五”期间工业用水呈减少趋势。影响工业用水的主要因素是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一些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和转移。工业用水量 由2001年的9.2亿立方米减少到6.8亿立方米(含再生水1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12立方米减少为38立方米。(三)农业用水“十五”期间农业用水逐年减少。用水量由2001年的17亿立方米下降到13.2亿立方米(含再生水1.2亿立方米),减少24%。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45%

6、下降为38%。农业灌溉用水由273立方米/亩下降到240立方米/亩。(四)环境用水由于干旱缺水,“十五”期间每年向城市河湖供水仅0.60.8亿立方米,只能满足重点水域维持基本环境功能的用水量,河湖环境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左右。城市水环境质量维持很低水平。从2001年到2005年,全市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近30亿立方米。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已达到20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地下水 已累计亏损60多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5980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2186平方公里。全市60%的河道水质不达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道长期断流。第三节“十五”期间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五”期间是首都经济社会

7、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水务实现战略转变的重要时期。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市委市 政府关于水务发展的大政方针,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确定了“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和构建“循环水务”的治水新思路。应 对1999年2005年连续7年干旱,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统一调度,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水环境安全和 防洪安全,全面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统一调度,确保水源安全(一)确立了构筑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把水土保持、污染源治理和利用自然修复结合起来,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对水源

8、区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建设清洁小流域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平方公里。采取拆除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库区封闭管理等综合措施,确保密云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水体标准。建成黑土洼湿地系统,改善官厅水库水质,官厅水库水到三家店基本达到三类水体标准。(二)建成怀柔、张坊、平谷三处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增加供水4.4亿立方米。对自来水三厂、八厂水源地机井进行改造,增加供水。(三)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对白河堡、遥桥峪等七座中型水库联调,纳入城市供水系统。在水利部、海委组织协调和山西省、河北省的支持下,连续三年从山西省册田、河北省壶流河等水库向北京调水。二、统筹城乡供水,确保饮水安全“十

9、五”期间,郊区33个中心镇实现集中供水,郊区184万人农民达到饮水安全标准。2005年一年解决30万农民饮用“四高”(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水)水问题。城区完成600处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7.57万户平房区一户一表改造。实施自备井置换和户线改造,解决20万市民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完成了第九水厂二、三期设施连通和防护工程,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和13个水质监测站,初步形成自来水水质监测网络。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颁布实施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制定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订了主要工业行业和农业用水定额,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制度。社会单位实施节水“六必须”

10、制度,严格实行计划供水和定额管理,压缩用水指标20%以上。全市机关单位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77%。四、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扩大再生水利用“十五”期间建成了清河二期、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5座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248万方/日,污水管网达到3807公里,污水处理率由43%提高到70%。建成肖家河、酒仙桥中水厂,中水生产能力提高到25.5万方/日,建成中水管线245公里。2005年全年利用再生水2.6亿立方米,其中,中水利用2000多万立方米。郊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小型处理设施29处,处理能力85万方/日,污水处理率43%,再生水就地分散利用。五、加快

11、水系治理,建设生态水环境治理清河上段、北环水系、人民渠新开渠、凉水河干流、马草河、万泉河等城市河道60余公里,同步实施污水截流。完成南护城河、西客站、水衙沟暗涵清淤。转河治理将防洪、排水、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等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新时期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建成翠湖、白各庄等多处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六、建设一批重点水务工程完成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完成十三陵等1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南水北调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以及穿越五环路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开工建设。七、改革水务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2004年5月组建北京市水务局,初步形成市、区(县)水务局、基层

12、水务站、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级水务管理体制,为水务统一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实施水费、水价改革。综合水价由2001年的3.30元/立方米调整至2005年的5.04元/立方米,基本保证了供排水行业微利运营,同时,为水务建设筹集了资金。建立严格的水务监管制度,实施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排水许可、节水设施建设“三同时”等项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夯实基础工作,加强行业监管,提高了水务管理水平。改革水务投融资体制,市区5座污水处理厂采用BOT等方式融资建设。引进社会资金治理温榆河,创造了社会参与河道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完成了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等50多项重大科技项

13、目,为水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第二章“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一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环境容量一、“十五”期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全市人口由1367万人增长到1538万人、人均GDP由2.1万元增加到4.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6万元增 加到1.7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51万元增长到0.79万元,社会公共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总用水量由39亿立方米下降到34.5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全市年均用水量由“九五”的40.8亿立方米下降到“十五”的35.7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由同期330立方米下降到245立方米。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北京经济社会持续

14、、稳定、快速发展。二、水资源承载能力考虑到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提高三产比重,举办奥运会,增加环境用水等因素,到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由245立方米增加到265立方米。分析表明,2010年北京市应以1600万人为上限;2020年以1800万人为上限。每年净增人口不宜突破20万人。三、水环境容量按照水利部确定的水功能区划目标,北京市现有河道水量对COD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为7.8万吨,对氨氮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为0.32万吨。目前,北京市水源地区水质较好,城市河湖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河湖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水质明显提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郊区河道的水质亟待改善。要实现河道水环境功能和提

15、高水质标准,一方面应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排入河道的COD和氨氮在现状基础上分别消减50%和70%以上。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增加河湖环境用水。第二节供水预测按照水资源形势和现有工程条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供水预测立足于现有设施和能力,充分利用当地水源。“十一五”时期,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按19992005年7年平均来水考虑。19992005年平均降水450毫米,形成年可利用水资源量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亿立方米,地下水22亿立方米。一、20062007年(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市水资源最紧缺时期,北京主要靠自己的水源为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同时,还

16、要为举办奥运会做好水源储备。2006年:可利用水资源36.6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2007年:可利用水资源37.8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4.8亿立方米。二、20082009年(第二阶段)南水北调京石段建成通水,可引河北省4座大型水库水进京。2008年: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冀水进京3亿立方米。2009年:可利用水资源40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冀水进京3亿立方米。三、2010年以后(第三阶段)到2010年,按计划南水北调全线贯通,引江水进京,供需矛盾将得到缓解。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江水进京10亿立方

17、米,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按平水年考虑,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52亿立方米左右。第三节需水预测按照总体规划,北京在空间上将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的职能、产业和人口将逐步向新城和小城镇转移,郊区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一、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全市总人口1600万人。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2010年需水预测(一)家庭生活用水2005年生活用水5.8亿立方米,折合104升/人.日。市区生活用水3.6亿立方米,折合110升/人.日。郊区城镇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

18、折合110升/人.日。农民生活用水1亿立方米,折合80升/人.日。考虑到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提高节水水平等因素,预计2010年生活用水总量将达到6.6亿立方米,人均110升/日。(二)第三产业用水2005年第三产业用水7.6亿立方米(含机关事业单位0.7亿立方米)。考虑到三产比重增加,预测2010年第三产业用水量为8.2亿立方米。(三)工业用水全市工业由城市一般工业、电力工业以及村以下工业构成,2005年总用水量6.8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将继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循环水利用程度,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用水量基本保持零增长。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工业

19、年用水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四)农业用水农业用水主要指粮田灌溉和林牧渔业用水。2005年农业用水量13.2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建设通州新河、大兴小红门再生水灌区50万亩;进一步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新增与改造相结合,节水灌溉面积(含林果地)由2005年的460万亩增加到52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农业用新水量由2005年的12.0亿立方米减少到10.0亿立方米;再生水用量由1.2亿立方米增加到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减少到12.9亿立方米。(五)生态环境用水经测算,全市生态环境需水量812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环境用水增加到46亿立方米(包括河湖环境用水、绿化用水和回补

20、地下水),主要利用再生水。通过厉行节水,扩大利用再生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全市2010年需水量42亿立方米左右。三、2008年需水预测考虑到2008年特殊用水需求,预测需水量38.9亿立方米(含再生水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6.1亿立方米;第三产业8.2亿立方米(含机关、事业单位用水0.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7.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2.9亿立方米;环境用水4.7亿立方米。第四节存在问题一、水资源持续紧缺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7年干旱,水库蓄水入不敷出,密云水库蓄水10亿立方米,可利用6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原区地下水埋深降至

21、20米,城市水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南水北调北京段2007年底具备通水条件。20062007年是北京水资源最紧缺的时期,北京只能依靠当地水源应对水资源紧缺。“十一五”期间,缺水仍然是北京水务面临的主要矛盾。二、供水安全存在隐患市区部分供水管网由于年限及材质问题、管网占压、施工外力破坏、支户线老化等原因存在隐患,管网漏失率达15.9%。目前,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68万立方米,2005年高峰日供水已突破242万立方米,供水保证能力偏低。郊区还有部分农民饮水没有达到安全标准。三、建设节水型社会任重道远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管理体系不完善,灌溉用新水取用量偏大;再生水管网建设滞后,再生水利用率低;节水的激励

22、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政府调控、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四、治理水污染任务艰巨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质不达标,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环以内520公里河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已治理的河道,由于新水补充少,水质不能保证。五、水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市区还有存在隐患的供水管网700公里,管道老化、超负荷运行排水管网100公里,雨污合流的排水管网756公里。城市供水、排水、雨污合流管网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六、水务监管体系和基础工作还需加强现有的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循环水务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水务信息化、规范标准等水务监管的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流域水务

23、站和农民用水者协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节水为先,治污 为本,科学开源,安全供水,管理雨洪,安全度汛,中水利用,循环水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保障能力,为“新北京,新奥运”和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供支撑。工作方针:统筹城乡供水全安是北京水务工作的第一任务;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建设生态良好的水环境是水务工作的制高点; 治理水污染,促进污水再生利用,是构建循环水务的关键;确保安全是水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

24、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第二节规划目标一、基本解决水资源紧缺2010年基本完成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重要水源区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保护水源,畅通河道,增加蓄水。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应急水源和再生水联合调度,形成境内水源保障体系。完成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2007年底北京段达到通水条件,2010年全线建成通水,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城区供水安全达标,平原区农民供水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山区农民饮水安全。三、建成节水型社会形成以水权制度为核心,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四、六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基本

25、还清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五、加大再生水利用加快中水厂建设,提高再生水水质标准,配套中水管网建设,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六、健全完善首都安全迎汛体系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健全预警应急系统,充分利用雨洪。七、全面推进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全市水资源调度、供水安全监测、城市河湖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基本实现水务管理信息化。八、加强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水务改革,完善发展机制,健全管理法规,初步建立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一节确保水源安全一、水资源保护(一)以密云水库

26、、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为重点,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管理。在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建设节水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潮河、白河上游“水改旱”5万亩,增加入库水量,因地制宜建设水源保护林,在水库退水区退耕还草。水源区内200个村庄,15万农民实现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控制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建立垃圾存储、清运制度,消除垃圾污染。完成密云、官厅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旅游景点、企业、民俗村、机关、学校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日。(二)继续修复官厅水库水质。完善黑土洼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施官厅水库塌岸治理,加快永定河山峡河道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

27、,官厅库水到三家店达到饮用水源标准。(三)继续实施向密云、官厅水库集中输水,加快输水配套工程建设,每年从上游调水0.5亿立方米。(四)还清温榆河水质,实施温榆河向潮白河调水工程,补充潮白河河道环境用水。(五)划定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立水质监测网络,控制污染。重新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饮用水水质、水量的定期监测制度。(六)控制地下水的超采,涵养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地下水回灌。(七)加强北京与上游地区在水资源保护及调度方面的合作,强化流域协作机制。增加上游来水量,改善入库水质。(八)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对地热水和

28、矿泉水开发管理,制定保护开发规划,严格控制开采。二、水土保持(一)建设清洁小流域。构筑三道防线,建成50条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1550平方公里,全市综合治理率达到70%。(二)加强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加强执法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时”制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第二节统筹城乡,确保供水安全一、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完善怀柔、平谷、张坊三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保证设计供水能力。建设昌平马池口备用水源,年供水4000万立方米;继续实施官厅水库水体修复工程,恢复饮用水源功能,提高北京的城市供水保证率。二、城市供水厂建设及改造新建丰台水厂、第十水厂、燕化水厂、房山

29、城关水厂、良乡水厂、长辛店第二水厂和黄村水厂;扩建城子水厂,改造第三水厂。全部完成存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完成城八区平房院“一户一表”改造。中心城管网漏失率由15.9%减少到14%;建立管网运行监控体系和事故快速反应机制;严格管理,减少水量损失。对水质不合格的自备井应逐步用自来水系统置换。置换后的自备井,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封存备用。三、建立地下水安全储备制度,制定地下水限采规划建立城市应急水源储备制度,制定应急方案。20092010年遇平水年地下水基本不超采,20102020年每年涵养地下水12亿立方米。四、构建农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到2007年,解决山区6.5万农民水源困难,到2010年全部解决

30、145万农民饮用低标准自来水问题,平原区农民基本实现城市化供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第三节建设节水型社会一、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和探索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工程和宣传教育等措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实行用水计量、计划供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实行新的行业用水标准,加快淘汰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大用水大户管理,对年用地表水量100万立方米的用水大户,签订用水合同,追踪用水10万方以上用水户,严格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二)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

31、,完善水务行政审批规定和制度,未经水资源论证的项目不得取水。(三)全面落实城区社会单位节水“六必须”。社会单位必须使用节水器具,职工浴室必须安装节水装置,绿化灌溉必须采用节水灌溉方式,景观用水不得使用自来水,内部洗车必须配套水循环装置,有条件的使用中水或雨水,出租房屋用水必须单独装表计量。(四)加强特殊行业用水的管理。严格管理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管理。依据取水许可等制度对特殊行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同时严格执行特殊行业用水的水价标准。(五)贯彻落实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实施节水奖罚制度,建立社会节水监督网络;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落实节水、中水、雨水利用设施与主体工程设计、施

32、工与投入使用“三同时”的管理制度;加大节水的执法检查力度。二、建立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配合发改委做好水价改革的前期工作,建立有利于节水、扩大利用再生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的水价体系,通过科学的水价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积极性。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用水结构调整探索建立以水资源为重要约束条件的产业进入、退出筛选机制,形成节水型产业体系,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建成亦庄节水型工业园区,带动全市工业节水升级。全市工业用水户(含村级)纳入计划管理,严格计量,推动企业节水。四、推进农业节水加强农业节水基础工作,在计量管理,月统月报的基础上,建立农民用水收费机

33、制。采取全额征收,限额内返还方式征收水资源费。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方水效率。压缩农业用新水量,到2008年农业用新水控制到10亿立方米以内。完成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管理转变,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农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重点推广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扩大再生水灌溉,到2008年农业利用再生水增加到3亿立方米。五、家庭生活节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六、加强节水宣传搞好节水宣传,提高市民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普及节水知识,节水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表彰节水先进。第四节水污染治理及再生水利用一、截污与治污(一)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北苑、垡头、定福

34、庄、东坝、五里坨等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到2008年市区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行,处理能力增加到268万立方米/日,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二)郊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2008年以前郊区新增3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三)污水管网建设。结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每年建设污水管线200公里,2008年以前建设排水管道758公里,中心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线全部配套。加大雨污合流管线改造。每年改造50公里左右。新城建设及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四)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建设55个北京市重点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50万立方米/日。二、城市河湖水系

35、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河道综合治理。对市区范围内的河湖水系,结合城市防洪排水工程建设,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治理清河下段、二道沟、北小河等54.4公里;2007年治理永定河、温榆河、坝河下段等56.4公里。2008年完成市管河道治理。到2008年,完成六环以内520公里城市水系治理,城市河湖水体基本还清,提高防洪、供水、环境、生态标准。通过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平水年实现潮白河及永定河卢沟桥以上不断流。(二)湖泊湿地建设。结合河道整治规划,在市区建设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代表的生态公园9个,增加水面894公顷;新建、扩建森林公园2个,增加水面260公顷。新城、建制镇结合现状地形、公园

36、建设增加湖泊水面。(三)河湖水系保护及历史文化水系恢复。重点保护北护城河、南护城河、北土城沟和筒子河护城河水系;莲花河、转河和长河,以及莲花池、玉渊潭等古代水源河道;通惠河、坝河和北运河等古代漕运河道;六海、昆明湖、圆明园水系风景园林水域。逐步恢复御河上段、金河、高水湖、养水湖、鱼藻池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面,再现北京古都河湖水系的历史风貌。三、再生水回用(一)新建、改扩建9座中水厂,提高出水水质。重点建设酒仙桥、北小河、清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第六水厂至亦庄及京西工业区配套中水管线工程,铺设中水管线470公里,进一步完善配套再生水输配水工程,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二)规划建设的北京

37、第三热电厂,太阳宫、郑常庄、草桥等热电厂,全部利用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华能热电厂、第一热电厂直接使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三)污水处理厂下游发展再生水灌区,置换清水资源。2010年全市利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3亿立方米,工业1.5亿立方米,市政杂用、河湖环境用水1.5亿立方米。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一、安全迎汛建立雨情、汛情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应急抢险系统,群众安全转移系统和雨洪利用调度系统,确保首都安全迎汛。完善以永定河及城市骨干排水河道为核心的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体系;完成北运河病险水闸除险改造、永定河堤防加固;配合奥运会水上运动场加固潮白河堤防。建立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应急避险机制,完成

38、险村险户2.8万人搬迁任务。二、雨洪利用(一)加强洪水调度和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实施西郊蓄洪回灌工程,建设和完善城市蓄滞洪区,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因地制宜扩大城市河湖水面和容量,提高调蓄能力。(二)城区雨洪利用。结合城市建设、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广泛采用透水铺装、绿地渗蓄、修建蓄水池等措施,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其就地截留利用或补给地下水。(三)平原区雨洪利用。推广农村雨水利用经验,利用平原河道、坑塘、湿地等蓄水条件,最大限度的蓄滞雨洪,回灌地下水。(四)山区雨洪利用。山区结合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利用山坡、沟谷等修建小型集雨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补充人畜饮水,改善灌溉条件。第

39、六节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及配套工程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工程)建设,2007年完成北京段工程建设任务,具备通水条件,能应急调用河北省四大水库水3亿立方米。2010年完成北京配套工程建设,实现每年引汉江水10亿立方米到京。加快北京市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建设。2007年完成团城湖到水源九厂输水管线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南水北调南干渠上段、丰台水厂,完成城子水厂的扩建及第三水厂的改造等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沿线供给房山、燕化、良乡、长辛店等水厂。北部从团城湖引水到九厂,东部可以供到十厂、通州,南部可从南干渠供水给丰台、黄村、亦庄等水厂,形成完善的城市供水网络。第五章规划项目内容及投资按

40、照“十一五”时期北京水务工作目标,考虑水务建设工程的综合功能、投资强度以及实施效果,重点安排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5项。具体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增加蓄水工程官厅水库水体修复工程温榆河水质净化及水资源利用工程水源区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城市供水厂建设及市区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工程郊区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管网配套工程中水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农业再生水灌溉工程城市河湖整治工程雨洪利用工程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安全迎汛工程南水北调及市内配套工程水务信息化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建立多元化水务投融资机制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健全市场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在政府

41、资金的引导下,采取BOT、BT等方式,吸引社会建设资金。创新项目管理方式,逐步实行项目代建制,实现市场化、专业化管理。二、加强水务管理机制建设(一)建立节水奖罚机制。全面推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实行总量控制,计划供水,节约有奖,对社会单位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二)推进供水、污水处理行业特许经营。引导社会资金和管理进入供水、污水处理领域,促进竞争,提高水务公共服务水平。(三)建立区域内水资源保护专项基金。根据全市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在兼顾当地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全市水资源统一调配。科学分析对调水区的影响程度,建立水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四)建立长期性跨区域调水合作机制,实现开源增供。加强与周

42、边地区水资源合作,按照水权理论和市场调节结合的原则,在科学确定入境水质、水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周边地区保护水质、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增加向北京供水,建立长效的区域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五)建立农村节水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重点解决农村水务建设、管理主体缺位问题,健全组织系统和一事一议的建设体制,让农民直接参与用水管理,使农民成为节水的主体,逐步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节水机制。三、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监督方面的立法与政策建设。完善水务法规、标准和规范,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行依法监管。制定并实行鼓励节水、再生水回用及雨洪利用的政策措施。“十一

43、五”期间应重点作好以下法规建设工作:制定排水、供水、再生水管理办法;修订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水源地保护及管理办法。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制定完善水务行业标准和规范。四、科技保障(一)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建立地表、地下水资源安全储备和安全保障体系;开展新水源研究论证,开展科学利用基岩水和海水淡化等新水源研究。(二)围绕水务发展,组织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开展南水北调进京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方案、供排水管网安全管理技术、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河湖水系水质改善技术等研究。(三)加强水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成全市水资源调度、供水安全监测、城市河湖水质实时监测、基层水务管理四

44、个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自来水供水水质、城市河湖水质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信息向社会公示。(四)完善水源地及城市供水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水源地及城市供水系统事故、灾害、污染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联合防控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采用先进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和措施。(五)建设一支适应北京水务发展的人才队伍。第七章水资源配置规划按照北京市水资源特点,2008年之前,水资源配置应立足于现有设施能力,控制用水需求。2008年之后,应加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的多水源调度方案,加强水资源监管。实现城市自来水厂、用水大户双水

45、源或多水源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同时,利用市场调整用水结构。在注重政策调控的同时,利用水权、水价等市场调节手段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一、20062007年供水计划(一)地表水。计划全市地表水供水4亿立方米,其中:密云水库供水2.6亿立方米,主要供城市生活及工业。至2007年底,密云水库蓄水应保持在910亿立方米。官厅水库供水0.9亿立方米,主要供工业和城市河湖。其他水库及中小水利工程供水0.5亿立方米,主要供郊区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目前,全市水库蓄水1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7.8亿立方米。如遇枯水年,每年需动用库存2亿立方米。(二)地下水(含应急备用水源)。地下水计划供水27亿立方米(含超采)。主要供城市生活、工业及郊区农业。按照规划,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应于2005年8月之后进入水源涵养阶段。如遇枯水年,需要继续启用。(三)再生水。计划使用再生水3.64.8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冷却循环用水、城市生态及河湖水环境。二、2008年供水计划(一)地表水。计划全市地表水供水4亿立方米,其中:密云水库供水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