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2_第1页
〈呐喊〉自序2_第2页
〈呐喊〉自序2_第3页
〈呐喊〉自序2_第4页
〈呐喊〉自序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呐喊自序 2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崐程,以及夹 叙夹议的写法。2. 了解鲁迅 .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崐路的革命精 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 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2. 难点 : 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憙拑第一课时憗拕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 写作有什么联系 ?2. 作者有没有发议论 ? 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 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词语注释

2、 :*困顿 :劳累得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P148 注*奚落 :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P149注小康 :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P148注随喜: 佛教用语, 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 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P150 注久违 : 好久没见。 P150 注不名一钱 : 没有一文钱。名 : 占有。 P151 注曲笔 : 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P154 注愤懑 : 气愤;抑郁不平。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 孔乙己 、故乡、一件小事 、崐药、社戏、阿 Q 正传、狂人日记 、祝福,除祝福 (收崐集在彷徨 ) 外,都收集在呐喊里, 呐喊一共收

3、集鲁迅小说 14?篇。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另外,还有两部小 说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编 。.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 “五四 ”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崐期深刻观察和 思考的鲁迅, 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 反对旧道德的激情, 积极崐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 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崐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 “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引(自鲁迅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 的实绩,并使作者崐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1922 年 12 月 3 日,呐喊集结成书前

4、, ?作 者写了这崐篇自序 。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 19 世纪末崐到五四时期 的经历、 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 .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 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在艺术上, 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崐法。娓娓而谈, 侃侃有议, 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 表达了自己的社崐会观点和文学观点, 成为一 篇杰出的散文。“自序 ”指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文。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 (1 10自然段 )19 世纪末到五四时期,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崐历程。第一层

5、(1 自然段 )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 “梦”。“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崐即全文的 “文眼 ”。 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 对社会前进道路崐的探求, 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 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 回首往事, 崐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 内心无愧而 “欢欣 ”, 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 “寂寞 ”。崐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 “我以我血荐轩辕 ”崐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 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 那长期 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 并凝结成为崐革 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

6、喊的缘由。第二层 (2 10自然段 )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 ?着重叙述弃医从崐文的经过,具 体说明 “梦 ”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崐程。(选用典型事例 )1.绍兴父亲患病 : 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崐医的种子。( 选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学 : 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崐医,以医学治 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选用全体新论 化学崐卫生论等课程 )3. 仙台学医 : 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崐民的精神,决 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

7、(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 )4. 东京治文 : 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崐轻视民众的思 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 ,需要团结很多的人。 (选用新生崐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崐知识,接受进 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崐“梦 ”: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 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崐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 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崐的镜头 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 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 正崐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 形成了他对 “国民

8、性 ”弱点的认 识,促使他崐弃医从文 第一个 “梦 ”破灭了,第二个 “梦”产生了。弃医从文这一行动, 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 说明他早期的爱国崐主义思想已经 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 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崐紧密地联系起来, 而且决 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 按照鲁迅当时的崐认识, 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 态的作用最大, 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崐动。 然而, 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 义者还是少数, 在一般知识分崐子中, 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 因 此,周围的空气是崐冷淡的, 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 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

9、 响应。崐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 “新崐的 生命 ”的诞生的希望。结果, 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 “梦”又一崐次遭到破灭,使鲁 迅感到寂寞痛苦。 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 痛苦的经验, 促使崐他严格地解剖自己, 认识到 “我 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救国崐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 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崐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 ? 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后来呐喊所反崐映的许多重大 问题 : 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崐都在这种 “寂

10、寞和悲哀 ”的 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这是好 “梦 ”破灭与崐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 是爆发前蓄积力量 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崐酿准备。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 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崐程。憙拑第二课时憗拕第二部分 (1120自然段 )介绍 .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崐艺观点、创 作态度。第一层 (11 17自然段 )创作小说的动机。5.北京 S 会馆抄古碑 : 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 苦崐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6. 北京朋友索稿 : 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 “铁屋子 ”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崐月革命给鲁迅以 “新世纪

11、的曙光 ”,认识到唤起民众, 就能毁坏铁屋子, 从此崐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 : 敇抉择学医, 崐敇治病救人; 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崐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 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崐精神。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 “梦 ”, 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崐第二层 (18 20自然段 )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崐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孙永河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

12、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他长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 代四大书法家; 他精于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当然, 他更为杰出的成就还是表 现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初三上学期,我们曾经接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 有)学生背诵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 2700 多首,词 340 余阕,文 4000 余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 罕有匹敌。 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 更 要紧的是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二、初步感知1、默读2、诵读点评:苏轼 21 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 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

13、生涯。王安 石执政期间,因对新政不满,主动请求外放; 42 岁,遭人诬陷锒铛入狱,险些丢掉性命, 后经人营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行动受人监视。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 时所作。 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 这首词笔力雄健, 风 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 “标志性 ”作品。3、齐读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 “上个世纪之交,文 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 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国学根基很深, 从而产生了 一批大师级的人物。 近几十年, 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 作?”我想,

14、这其中的问题可能就出在 “积累 ”二字上,因忽视积累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吗?4、背诵三、探究领会 这篇作品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背诵,它对于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呢 ?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同样,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当我们去用心发现时,它才会展现出应有 的魅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1、发现总体 风格A 、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证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15、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学生朗诵东坡在玉堂(翰林院) ,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 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 唱杨柳岸、 晓风残月;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C、影响 苏轼之后, 有一位词人直接继承了这种豪放的词风, 创作出许多沉郁慷慨的词章, 这个人就 是辛弃疾。人们常常将二人合称为 “苏辛 ”。背诵 破阵子2、发现总体 内容 临江仙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6、。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 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 并在此基础上, 引发出对历史的 沉思。所不同的是, 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 念怒娇 赤 壁怀古 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 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 却也反映 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3、发现 语言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点:你感受到的时怎样的图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汹涌奔腾,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心潮起伏激荡,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评点:极有分寸。 苏轼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

17、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 “东坡赤壁 ”。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评点: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圈画出相应的动词。D 、一时多少豪杰 评点: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E、小乔 评点: 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F、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评点: 潇洒从容、镇定自若、风度翩翩。G、笑 评点: 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H、一樽还酹江月 评点: 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 既是在哀悼千古风流人物, 也有引江月为

18、知己, 思。3、齐读 4、思想 面对生活的苦难,苏轼既没有自戕,也没有隐遁,而是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 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屡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四、拓展这首词,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苏轼 45 岁时填的另外一首词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朗读2、评点: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雨中、 雨后的感受, 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 这是在沙湖 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五、小结 苏

19、轼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 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节操, 又能应付纷至沓来的外部打击 而使主观精神不至于崩溃。原因在于,他在儒学的基础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 学结合起来。 佛、道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圆融通达, 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 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 同时, 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 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 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 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 的永恒魅力。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简录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

20、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 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背诵) “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 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 山,天

21、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 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 (约公元前 369 年-约前 286 年 ),战国时代哲学家 ,散文家 ,宋国蒙 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 治者合作。史记上说,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可庄周并未接受, “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读第二教材 P116)(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

22、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 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庄子在濮水钓 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 ,(他们对庄子)说: “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 任。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 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 这只神龟, 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 还是情愿活着在烂 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 “请回吧!我要

23、在烂泥 里摇尾巴。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 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 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 无论大小、 贵贱、寿夭、生死、善恶、 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 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 ,现存 33 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 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 变化无端,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 诗意。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1范读。正音:灌 (,注入 )泾(同,“径”涘

24、)(,水边)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 ) 望洋 ( ,仰视而望的样子 )难(,难以 )旋( ,掉转 )殆( ,危险 ) 2学生朗读课文至 “尽在己 ”。梳理语言知识:1、重点字词。 灌、涘、渚、焉(语气词, 无义) 2、通假字: 泾(同“径”,直。)辩(同“辨”, 分辨,辨别。 )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 )美(形名,美景)古今异义。河 (古 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 (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 “尽在己 ”。梳理语言知识: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 )少,轻 (意动,认为 少,小看;认为 轻,轻视

25、 )古今异义。至于 (古 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 (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 )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 )面目 (古义,脸;今义,脸的 形状,相貌 )大方 (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 不拘束;不俗气 )特殊句式。定后 : 闻道百 ; 宾前 :以为莫己若 . 我之谓也 .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固定格 式: 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 则”,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2 且夫我 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 ”,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26、家 . ( “见于”被, 所) 成语。 1 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 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 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 感到无可 奈何) 2 见笑大方 (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 3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四、理解思想内容。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2 谦受益,满招损; 3 自大由于无知; 4 知耻近乎勇; 5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

27、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 “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 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 “于是焉 ”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 语言结构, 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 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 可提取、 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1 河与海的比较; 2 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 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 听口诵可加强记忆。五、布置作业。1笔译全文。2写

28、读后感。邮编: 343900 通信地址: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email:fengxiaobing_1秋水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邓浩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 “与民同乐 ”的深刻内涵。 (2)、 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 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2.思想教育目标: (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 操。(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3.能力培养目标: (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

29、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 内在联系。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学练方法选择1、切分法。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 我们在解读时, 不可 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 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 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 然后才有可能 完成对全文的理解。 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 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 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

30、可能完全一样, 语文 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 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 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 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 “庖丁解牛 ”的方法,到 “目无全牛 ”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 领神会。庄暴见孟子 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 “与民同乐 ”思想的那一段, 那一段若再 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

31、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 .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 ”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 比如, “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 ”,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 “清词丽句必为邻 ”,所道出的其 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 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 那么, 在阅 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自古以来, 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 经常骑着 毛驴到

32、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 放进布袋, 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 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 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 “从十六岁开始 ”,就是 “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 听者一直活到现在。 ”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 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 以一个中学生来说, 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 和积累。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 在语言的仓库中, 就象珍珠美玉 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二、

33、重难点化解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 “与民同乐 ”,实行 “仁政 ”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化解:论题是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 “好乐 ”的问题 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 这里的可能有几种: 一是事实上孟子根 本没有民齐王详谈, 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 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 另外, 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 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 作用却是多方 面的: 不仅造成了悬念, 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 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 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

34、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化解: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 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 色,还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 谈他的 “先王之乐 ”,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 “先王之乐 ”的,因为孟子的音乐 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 对这个问题, 朱熹 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 “惭其好之不正 ”。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

35、之乐 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 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 俗之乐的是非, 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 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 行仁政的目 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 “王之好乐甚,则 齐国其庶几乎。 ”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 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 “今之乐犹 古之乐也 ”,这话是承接齐王的 “先王之乐 ”与 “世俗之乐 ”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 于是, 出现了四个

36、概念: “先王之乐 ”、“世俗之乐 ”、“今 之乐”、 “古之乐 ”。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 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 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 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 却把 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 乐? ”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王的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 ”和 “不若与众。 ”说这 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 “可得闻与? ”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 其目的 很明确, 一是蓄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 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