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理论_第1页
国际收支理论_第2页
国际收支理论_第3页
国际收支理论_第4页
国际收支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章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

2、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3、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

4、)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上式中,x为出口商品供给弹性;m为进口商品供给弹性;x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m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Px为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Pm为用外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Qx为出口商品数量;Qm为进口商品数量。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是在以上的严格假设下推导出来的。弹性分析法认为,在本国进出口商品的供

5、给弹性无限时,若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品的本币价格不变,而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则下降,且下降的幅度恰好等于货币贬值的幅度。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下降必然使本国的出口量增加,但只有当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以外币表示的价格的下降幅度时,出口额才会增加,显然这取决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x)。对进口而言,当本币贬值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升,进口量下降。类似的,只有当进口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时,进口额才会减少,这又取决于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m)。这说明,在进出口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无限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决定于进出口

6、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经过公式推导,马歇尔和勒纳证明了:当x +m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当x +m =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当x +m 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因此,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就是x +m 1,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三)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琼?罗宾逊在将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假设前提“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放弃之后,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就不会在贬值后保持不变。出口品的本币价格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将因贬值而分别上升和下降。进出口数量也不会单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而分别由进口的供给

7、弹性(m)与需求弹性(m),出口的供给弹性(x)和出口的需求弹性(x)共同决定。此时,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即为:这一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在上述公式中,假设最初的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且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即PxQx=PmQm,x=m=时,上述公式变化为:x+m1。可见,马歇尔勒纳条件只是上述条件的一个特例。(四)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货币贬值不仅影响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变化,而且也对贸易条件有影响。货币贬值能否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则视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乘积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乘积的大小比较而定。具体来说:(五)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分析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

8、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一效应过程被成为“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见图6-1)。由图6-1可以看出,在T1时间进行货币贬值,并不会使贸易逆差立即缩小,而首先表现为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当经过T2以后,贸易逆差才逐步的缩小,在T3时间恢复到贬值时的水平,其后,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直至最后消失,出现贸易顺差。“J曲线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在货币贬值调节贸易收支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时滞因素:认识时滞,即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

9、的信息,并不能立即被进口商所了解,而需要一个过程;决策时滞,即进出口商在掌握了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信息之后,需要对价格变动的重要性作出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生产时滞,即面对增加的出口需求,国内出口部门从组织资源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个过程;取代时滞,即以前的合同不能取消,进出口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存货;交货时滞,即出口商将商品生产出来后,要交到买方手中,需要经过货物的运输过程。只有经过这些环节和过程之后,出口方的外汇收入才可以增加。(三)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简要评价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自产生以来,曾长期流行,为许多国家采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在分析过程中,也存在着一

10、些缺点和不足,实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法。即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设收入等其它条件均保持不变。事实上,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单纯只考虑汇率因素不够全面。(2)最早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这在国内外都存在着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可能是成立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不成立的。(3)弹性分析法单纯从进出口商品市场出发来考察国际收支问题,忽视了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在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代国际经济中,其对国际收支分析的局限性是显而已见的。6.2 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Multiplier Approac

11、h)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用于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从收入与进出口的关系来揭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其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和马克鲁普。(一)乘数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和开放经济中乘数的表述乘数分析方法来源于凯恩斯。它的基本假设是:价格和汇率保持不变;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运转,从而产出能够对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货币供给被动地对货币需求变动作出调整;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在以上的假设下,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在上式中,c0为初始的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cY为消费的增量;m0为初始的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进口增量。将(6-3)式带入(6-2)式有:上式中的 就是开

12、放经济中的乘数。(二)开放经济中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如果用贸易差额(TB)代表国际收支差额,则有:由公式(6-6)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予以调节。具体来说,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压缩投资(I)和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降低国民收入,压缩进口支出来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扩大投资(I)和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进口支出来减少国际收支盈余。(2)通过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m)的大小。而这又进一

13、步取决于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一国开放度的高低。因为:我们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假设本国不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出口,只采用改变投资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即dG=dx=0,则公式(6-7)转换为:上式中的m为边际进口倾向。值得指出的是,在以上对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中,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小国,即它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微不足道。当把研究对象扩展为一个大国时,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假设有A、B两个大国,A国的进口就是B国的出口,A国的出口就是B国的进口。当A国的出口增加时,也就是B国的进口增加,使B国的国民收入下降,进口缩小,而这又进一步引起A国的出口减少。显然,对于大国而言,它

14、的对外贸易乘数要比原来的小。(四)对乘数分析法的简要评价乘数分析法阐述了进出口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之间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不仅为政府采用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于经济周期的世界同步性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说明。但是,乘数分析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即没有考虑到进出口的变化可能带来的货币量变化,以及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此引发的物价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没有考虑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对于国际收支的分析并不全面。6.3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也称支出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15、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于1952年提出的。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一)吸收分析法的基本表达式及经济含义吸收分析法是根据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通过进行一定的逻辑变换而来的。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方程式:该式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表达式。其经济含义有两点:(1)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的国民收入(Y)与吸收(A)比较的结果。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Y)大于国内总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果 一国国民收入(Y)小于国内总吸收(A)

16、,则国际收支出现逆差。(2)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吸收来调节。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增加国民收入或者减少吸收的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 顺差时,采取减少国民收入或者增加吸收的政策。(二)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由 可以得到:上式中的 为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 为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只有当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大于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时,国际收支才可以得到改善。以下对这两种效应分别作以分析。(三)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1)闲置资源效应。在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国外居民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但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吸收

17、(包括国内的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也会增加,因此,贬值的效应是正还是负,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 的大小。即: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等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即增加的国民收入完全被国内吸收,国际收支不变。(2)贸易条件效应。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相对复杂的。根据弹性分析法的结论,只有在Xm Xm的条件下,货币贬值才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而在通常情况下,贬值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其结果,一方面使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国内的吸收下降,最终的结果如何,也取决于 的大小。即:当

18、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小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大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改善;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等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不变。(3)资源配置效应。在亚历山大的最初分析中,并没有对此作出分析,而后来的弗里茨?马克鲁普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证明了货币贬值一般会导致政府管制的放松。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府试图通过贬值政策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时,如果不放弃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贬值政策就难以发挥其调节进出口数量来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而管制的放松,将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既可使本国的实际收入提高,也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19、四)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货币途径;另一个是分配途径。(1)通过货币途径的效应。一般来讲,货币贬值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公众所持有现金余额的真实价值将下降。这样,公众为了将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的水平,一方面会减少商品和劳务开支,即减少吸收;另一方面会变卖手中的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的下降,使利率上升,再度减少吸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收入不变,但货币幻觉仍使人们只注意到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支出。(2)通过分配途径的效应。货币贬值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得在实行累进税的国家里,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名义

20、收入上涨使得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税收。如果政府的转移支付小于税收的增加,货币贬值将引起有利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从而使社会的吸收总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使得贬值后物价的上涨先于工资提高,使得收入从工资收入者转到利润收入者,由于后者的边际储蓄倾向高于前者,从而也引起国内总吸收的下降。(五)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简要评价吸收分析法将一国的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同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的认识。但吸收分析法依然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吸收分析法是建立于国民收入核算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并没有对国内支出为因,国际收支为果的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分

21、析;在贬值分析中,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变动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即没有区分贬值引起的贸易品和非贸易价格的变动带来的资源重新分配以及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贬值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对收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考虑的是单一国家模型,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的回应效应。在分析中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对国际收支的分析不够全面。6.4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是在60年代后期,由孟德尔(R.Mundell)、约翰逊(H.Johnson)、弗兰克尔(J.Frenkel)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从货币的角度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的分析。(一)国际收支货币

22、分析法的基本假设(1)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2)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即货币中性;(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4)汇率是固定的,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依靠储备的变化来调节。(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及含义在上述假设之下,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如果以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给量,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则从长期来看有:公式(1-25)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由此得出了如下的几点结论:(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

23、收支的不平衡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引起的。具体说,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MD)大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D),则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将由货币从国外的流入来弥补,此时会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如果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D)小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D),则过剩的货币供给会通过流向国外而消失,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逆差。(2)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状态。(三)货币分析法对贬值效应的分析(1)在实现充分就业时,贬值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

24、升值国的国内价格下跌;(2)物价的变化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贬值国的余额减少,因而会压缩支出;升值国的余额会增加,因而会扩大投资与消费;(3)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通过贸易差额而逐渐消失,即由贬值国的贸易盈余补充其短缺的现金余额,由升值国的赤字抵消其过多的现金余额,从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四)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货币分析法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出的政策主张是:(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2)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对它的对策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速度;(3)为

25、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施加限制的同时,国内信贷也在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恶化。(五)货币分析法的简要评价货币分析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唤醒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自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人们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只注重实体经济因素,而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存在及其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但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突出了货币因素在国际收支决定中的作用,而把收入、支出和贸易条件等其它因素看成是次要的,这实质上是把现实的经济因果关系颠倒了;假定货币需求是一

26、个稳定的函数及假定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这与现实情况是不相吻合的;提出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显然是以牺牲国内的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一点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6.5 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是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时动态模拟对吸收论和货币论进行修正和拓展。(一)加入时间偏好的国际收支理论英国国家经济研究规划局和伯利斯特大学彼特(Willem H.Buiter)于1981年在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消费时间偏好因素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他的基本假定是: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每一个

27、国家存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之间技术、规模、要素禀赋和市场结构不存在差异,两国商品交易价格中不存在税收、津贴和其他人为的附加因素;每个国家有限寿命的居民消费时间分为工作时期消费和退休时期消费两个阶段;影响国际收支和国际信贷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消费)时间偏好。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比特从有限寿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时期的贸易收支是该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差额。国内吸收是国内居民工作时期消费加上退休时期消费和国内资本形成之和,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盈余可看成为本国对外净投资,对外净投资则是国内财富多于国内资本形

28、成的结果。(二)加入理性预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哈佛大学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1982年提出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是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变量与未来经济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出口和进口需求变化的函数。他认为在经济环境变化中的宏观经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主体跨时选择和跨时预见行为的限制。当经济主体面临临时预算约束时,改变当前债务的决定意味着改变未来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决定并不仅仅根据当前经济变量而取决于关键经济变量全部未来路径的预期。当一个经济变量改变经常账户时也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价格和产量。财政政策的改变不仅会引起经常账户暂时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变化。而在政策变化

29、效应分析中却对这些未来变化经常予以忽视。萨克斯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外部平衡或经常账户为零并不是有效的政策目标,居民的福利是通过经常账户对外在变量冲击的盈亏调节中得到改善的。此后,萨克斯和利普汤(Lipon. D.)于1983年在假设经济主体具有充分预见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债券在两国之间具有充分可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基础上,又把国际收支与国内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联系起来,对两国国内的资本存量、本国居民拥有的外国债券、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人力资本等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测和判断经济变量干扰变化产生的结果以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路径。强调了资产市场作为跨时和跨国传递干扰的

30、重要途径及指导企业和居民进行资源跨时有效配置的作用,并阐述了开放宏观经济中非线性关系及经济变化的传递机制,揭示了平衡预算财政政策的国际效应以及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改善生产技术如何影响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国际收支。6.6 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内外均衡理论 6.6.1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但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说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指经济增长率要适度;物价稳定,并不是说物价固定不动,而是指物价的上涨率保持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就业,也不是要实现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使失业率保

31、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也不是要实现国际收支既无顺差,也无逆差,而是指将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以上的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就是后三个。而这三个目标又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内部经济目标与外部经济目标,也就是要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所谓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实现了物价稳定;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帐户余额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太多的盈余。然而,在开放经济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部经济均衡与外部经济均衡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见表6-1)。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经济状态和状态下,国内经济出现

32、了衰退,为了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即实现内部均衡目标,政府应该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增加就业和产出的同时,也会使进口得以扩张;但对于经济状态来说,进口的扩张又会使国际收支逆差更大,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对于经济状态来说,进口扩张会使国际收支顺差缩小,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在经济状态和状态下,国内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结果是在使就业和产出下降的同时,进口也会萎缩;这对于经济状态来说,进口的萎缩有利于国际收支逆差的缩小,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而对于经济状态来说,进口的萎缩则会使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增加。显然,在经济状态和的情

33、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会使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同时得以实现;而在经济状态和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不能够同时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即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存在着冲突。6.6.3 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协调 (一)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协调的基本原则(1)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丁伯根(J?Tinbergen)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该模型认为,若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换句话说,一种政策工具如果用来实现两种独立的政策目标,则两种目标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要实现N种目标,就

34、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这一原则被称为“丁伯根原则”。对此原则,可以作出如下的简单推导。 假设经济存在着两个政策目标Y1、Y2,有两种政策工具X1、X2,即22模型;且政策目标是政策工具的线性函数,即:说明这两个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具有相同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两种政策工具实质上是一个政策工具,在此种情况下,要同时实现两个政策目标是不可能的。对这一结论可以进行推广: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具有线性结构,那么决策者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就需要N个独立的政策工具。(2)丁伯根原则的拓展: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丁伯根原则虽然对于政府在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的配合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

35、是,对于当两个政策工具对两个政策目标都起影响作用时,如何进行政策工具的有效分配却没有作出说明。基于丁伯根原则的这一不足,蒙代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工具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即对于某一个政策目标,当多种政策工具同时对其有影响作用时,应该将这一政策目标指派给对其影响力最大的政策工具来完成。如果在政策指派问题上没有依据这一原则,则会使经济出现不稳定性而距政策目标越来越远。依然以上述两个政策目标、两个政策工具的22模型为例。若 ,则说明工具X1对政策目标Y1的影响力大于对Y2的影响力,因此,应该将政策目标Y1分配给工具X1,将政策目标Y2分配给工具X2;若 ,则说明工具X1对政策目标Y2的影响大

36、于对Y1的影响,此时应该将政策目标Y2分配给工具X1,而将政策目标Y1分配给工具X2。蒙代尔的这一“有效市场分类原则”丰富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调控理论,并对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与组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冲突的协调对于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提出。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用来调节内外均衡的政策只有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调整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内外均衡目标在对支出调整政策的要求上就存在着冲突的可能。这一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ict)

37、。具体表现为,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和国内出现失业,或国际收支出现盈余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时,支出变更政策的实施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此时,无论是达到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都是以加重另一种失衡为代价的。(1) 米德冲突的解决路径之一: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搭配 根据丁伯根原则,内部均衡目标与外部均衡目标的同时实现,必须要有两个政策工具来完成,即通过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变更政策的合理搭配,就可以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这一政策主张是由澳大利亚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斯旺(T?Swan)提出来的。具体的作用过程可通过斯旺(T.swan)创立的斯旺图加以说明(见图6-1)。斯旺的分析建立于两个基本假设之

38、上:一是不考虑资本流动;二是经济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图中横轴表示支出调整政策,纵轴表示支出转换政策;EE线表示外部均衡轨迹,该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YY线表示内部均衡轨迹,该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YY线与EE线的交点F为内外均衡点,即政策之目标。YY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若外汇汇率下降(即本币升值),则本国的贸易收支会恶化,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使得国民收入萎缩,经济会出现失业,要恢复内部均衡,必须采取扩张性的支出变更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调节过程表现为Y1 G Y2,当总需求超过Y2时,则会出现经济的过度扩张,从而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因此,

39、YY线左上方表示失业状态,右下方表示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同理可以说明,EE线向右上方延伸的原因。当本币贬值时(E的增大),本国出口收入增加,会使外部均衡失去(顺差增大),为了实现外部均衡,必须采用扩张性的支出调整政策,拉动收入的上升,促使进口增加,此过程表现为E1 H E2,当国际收支超过了E2点,则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因此,EE线左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EE线右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假若一国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逆差与失业状态(即图中的A点),要使经济状态由A移动到F(内外均衡同时实现),必须同时采用支出变更政策与支出调整政策;否则,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是不可能的。(2) 米德冲突的解决路径之二:财

40、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直到20世纪60年代,米德关于内外均衡的理论才被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突破。蒙代尔认为,即使在支出转换政策难以利用的情况下,政府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实现内外的同时均衡。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经常账户收支都有影响,但它们作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利率对资本账户的影响上。具体来说,紧缩性财政政策趋于降低利率,恶化资本账户收支,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趋于提高利率,改善资本账户收支。由于财政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效果大于对外部均衡的作用效果,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因此,将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目标分别分配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这两种政策

41、间进行有效的组合,就可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见表6-2)。政策组合的具体作用过程见图6-2。在图6-2中,横轴代表货币政策,用利率水平表示;纵轴代表财政政策,以政府支出水平表示。FF线是外部均衡线,该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由一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而达到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XX线为内部均衡线,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而达到的国内均衡状态。图中的FF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利率提高,一方面会刺激资金流入净额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紧缩国内经济使进口相应减少,由此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政府支出必须同时扩大以增加进口。FF线左上方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国

42、际收支逆差,右下方任何一点都表示国际收支顺差。XX线也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财政政策的扩张会导致国内需求的增加,为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必须同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抵消需求的膨胀。在XX线左上方的任何一点都意味着国内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右下方的任何一点都意味着国内经济存在着失业。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FF线较XX线陡峭,这是因为利率的上升会吸引资金流入,使国际收支向顺差的方向发展,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均衡,财政支出就必须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以诱发更多的进口来抵消额外的资金流入增加。这就意味着一定的利率上升要求伴随更多的财政支出上升, 才能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故FF线的斜率更大。 假若一国经济处于图中的A点,即处于逆差和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此时,只有以财政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以货币政策来解决逆差问题,才可以突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即从A点开始,先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达到B点,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然后再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解决失业问题达到C点。如此交替使用,最终达到内外的同时均衡,即达到E点;如果采用相反的政策搭配,则会距均衡点E愈来愈远。但值得指出的是,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只是一种简化的理论模式。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