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精鸭点专项突破含解析打包6套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27824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1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2021年中考历史精鸭点专项突破含解析打包6套,文本
- 内容简介:
-
专题0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2020宁夏期中)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诸葛亮出师表b李斯泰山石刻c司马迁史记d历史剧三国【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生产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所以a项符合题意;李斯 为秦朝丞相,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司马迁 为西汉史学家,其所著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历史剧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2(2020全国课时练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桂陵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故c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故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和袁绍之间,故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排除d项。故选c。3(2020全国课时练习)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4(2020吉林省实验月考)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5(2020全国课时练习)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2020四川绵阳初三其他)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商朝、北宋、元朝b东汉、西晋、隋朝c商朝、隋朝、北宋d东汉、北宋、明朝【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故对应的朝代是东汉;266年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故对应的朝代是西晋;589年隋朝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故对应的朝代是隋朝,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7(2020山东一模)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b东晋c西晋d三国【答案】c【详解】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8(2020北京初三一模)下面是某同学在旧书店中搜集的三国演义中的四本连环画。结合所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bcd【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成兄弟,奠定了以后蜀汉政权的初步人事基础;随后,200年,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取得胜利;208年,经过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80年,西晋灭亡吴,西晋统一全国。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9(2020长沙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初三月考)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往,故选d。10(2020北京石景山二模)对比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江南土地面积增加b江南经济得到发展c江南人口大量增加d江南一直比较富庶【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比史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记载江南经济发展了,西晋后期以来,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江南土地面积增加,材料没有体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江南人口大量增加,材料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江南经济发展有个开发的过程,选项d错误。故选b。11(2020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初三其他)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北方战乱不断b妇女地位提高c儒家思想盛行d北方经济衰退【答案】a【详解】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12(2020湖南学业考试)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13(2020江苏初三学业考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b戚继光抗倭c孝文帝改革d郑和下西洋【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可知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所以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孝文帝改革,故选c;商鞅变法、戚继光抗倭和郑和下西洋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bd。14(2020江苏镇江初三二模)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北魏孝文帝c汉武帝d隋文帝【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确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与题干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就包括改穿汉服,故b符合题意。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但是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隋文帝结束南北朝局面,统一中国并开创开皇之治的局面,但是与题干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2020山东二模)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贵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这段诏文的意思是a孝文帝强力推行汉化政策b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应改姓元c孝文帝要求大臣都改用汉姓d北魏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交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用汉姓的措施,故选c;ab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6(2020全国课时练习)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迁都北京 改鲜卑姓为汉姓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abcd【答案】c【详解】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大力实行汉化政策,改革的措施有改鲜卑姓为汉姓、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正确; 孝文帝迁都洛阳而非北京, 错误。故选c。17(2020山东初三一模)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取得这项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科学家是a祖冲之b贾思勰c毕昇d郦道元【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位农学家,排除;c项发明了活字印刷书,排除;d项是地理学家,排除。故选a。18(2020全国课时练习)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它是我国古代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故a符合题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均是明代著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19(2020全国课时练习)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卓著的文化成果。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文化成果的搭配,正确的是a韩非子儒家学说b顾恺之兰亭集序c贾思勰齐民要术d苏格拉底“原子论【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选项c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a排除;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b排除;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d排除。故选c。20(2020云南昆明初三零模)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艺术高超,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主要内容反映了农耕文化abcd【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故b正确;王羲之的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石窟艺术与农耕文化无关,错误,故排除acd项。故选b。二、非选择题题21(2020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初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全球通史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尤其在民族心理上,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人教版七上教材材料三: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人教版七上教材(1)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指什么?“这次革命”建立起的封建国家具有怎样的两个鲜明特点?(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游牧民族迁入的“北方”主要是指我国哪个区域?材料二中“各民族不仅在;尤其在民族心理上,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的现象是叫?(3)依据材料三指出“他”改革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理解,促使“他”采取此种特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最直接原因是?“他”的改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结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答案】(1)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或民族融合,其它不得分)。(3)汉化;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写出任意一点即得分)【详解】(1)根据材料“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秦朝具有统一的、多民族的鲜明特点。(2)根据材料“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的“北方”主要是指我国的黄河流域;材料二中“各民族不仅在;尤其在民族心理上,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的现象叫民族大融合。(3)根据材料三“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特点是汉化;根据所学知识,促使北魏孝文帝采取此种特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最直接原因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多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2(2020广西二模)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下图)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什么道路?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与材料三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4)从西域道路的开通、江南经济的开发,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丝绸之路;促进汉与西域的往来(或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迅速发展)。(答出一点即可。)(3)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答出一点即可。)(4)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劳动力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根据“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汉与西域的往来(或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材料三记述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发展经济,兴修了许多水利。经过南北方领导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了。(3)根据材料三“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归纳出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发达;根据“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归纳出手工业兴盛。(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劳动力等。23(2020安徽)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类文明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第十一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十一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章)(1)材料一中体现的孔子核心思想是什么?谈谈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体现。材料二 中国在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国有世界遗产53处。下列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史料图片名称a四川青城山b列入名录时间1987年12月2000年11月2001年12月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