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之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083129.doc

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之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28778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8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文本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之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文本
内容简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空定位】【框图结构】第9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自主复习】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2.“治外法权”亦称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认知深化】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典例(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二、【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2.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认知深化】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典例(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答案】c【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课时检测】1.鸦片战争中,当地许多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与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犹如端午看赛龙舟似的兴高采烈地在远处观战。上述材料()a.是研究当时中英外交关系的重要史料b.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c.可以说明中国民众缺乏民族国家意识d.证明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大众的支持【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交战双方,并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性质,体现了c。民众的态度无关政府外交,a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御资本主义的进攻,不是民众的态度,b错误;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看,d不符合史实。2.(2020唐山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a.鸦片是英国对华输出的最主要商品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英国商品在华销售量有限【答案】d【解析】材料看不出鸦片是英国对华输出最主要的商品,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材料中的欧洲经济危机爆发,对当时中英贸易没有产生影响,排除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的是鸦片,而中国的丝和茶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说明当时英国对华贸易中正常的商品销售量是有限的,故d正确。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银元下降到1 600万银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爆发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特别是上海,其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题干要求从“趋势”背景下分析推断,实际上肯定鸦片战争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产物,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故选b,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表明没有革新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一次胜利,经济是根本原因,故d正确。6.(2020唐山模拟)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扣押39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a.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b.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c.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d.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答案】a【解析】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是不符合外交常规的,是毫无根据的,所以也就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是失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意识问题,也和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无直接的关联,所以b、c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是在甲午战争后,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故选b。8.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9.如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日本已经兵临城下”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破产,所以不能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出现窘境,故a错误;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中国面临战争危机,故b正确;根据所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材料所给事件不相符,故c错误;漫画反映的是中日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无法得出日本与列强的关系,故d错误。10.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答案】d【解析】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11.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的不是慈禧太后,故b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故c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d正确。12.(2019上饶模拟)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a【解析】漫画体现的是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岌岌可危,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不仅体现官府搜刮百姓,还有满足外国侵略者的内容,故d错误。13.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正当清朝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地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3分)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起因:源自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解析】第(1)题第一问起因,根据材料“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可从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等方面作答。第二问关于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后果的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灾难和社会性质变化等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起因,根据材料“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即可概括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的认识。第二问后果,根据材料“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可知强调鸦片战争中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第(3)题第一问角度不同,根据第(1)(2)题的相关内容可知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方面进行分析,而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问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可知他们都是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之政治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28778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