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检测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11.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检测+单元素养评价打包10套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检测单元素养评价打包10套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zip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阶段复习课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222.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检测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10.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220.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检测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8.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218.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检测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9.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219.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检测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11.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221.doc---(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素养评价三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1030917.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1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42905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6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2020 _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三 生态 环境保护 国家安全 检测 单元 素养 评价 打包 10 套湘教版 选择性 必修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检测+单元素养评价打包10套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安全,检测,单元,素养,评价,打包,10,套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内容简介: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2020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过程可能导致()a.臭氧层破坏b.生物种群增多c.全球气候变暖d.海平面下降【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断a圈属于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所以b圈属于大气圈;c圈存在火山喷发,可判断c圈属于岩石圈;d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d圈属于生物圈。第2题,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补偿训练】(2020淄博高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解析】(1)选c,(2)选b。第(1)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的,但对水圈有影响;排放的是co2气体,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需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co2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和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3、4题。3.下列因素中将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大量砍伐森林大量燃烧矿石燃料海水体积膨胀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a.b.c.d.4.下列措施中对减缓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是()a.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3选c,4选a。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由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而大量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矿石燃料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得全球升温,加速冰川的融化和海水的热膨胀,故正确。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与海洋存在水循环,陆地降水量大,说明海洋蒸发、输送水蒸气多,河水流量增加对海平面影响较小,故说法错误。第4题,要想减缓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关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目前新能源开发远远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还需要大量矿物燃料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工业比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温室气体增多和人类消耗能源增加有关,能源消费多少与人口居住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故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法错误。(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5选d,6选d。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冰川消融,湖泊面积加大。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年蒸发量随之增大;气温升高,有利于一些新的生物生长,生物种类会增加;河湖水量由于蒸发量增大,水量减少,地表淡水总量减少。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海拔降低,冰川融化。abc选项都和海平面上升关系密切,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2020临沂高二检测)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保护、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7.2005年-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建设用地的扩张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d.农业灌溉区减少8.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 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解析】7选a,8选d。第7题,据图,2005年-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故建设用地的扩展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第8题,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下、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近年来,在北极圈内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和亚欧大陆北部低洼地带的冷杉和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被阿拉斯加州原住民称为“醉树林”的新景观。远远望去,在大多数高耸挺拔的树木衬托下,一些树木却以各种角度“摇曳其中”(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9.依据材料,导致北极圈内大范围出现“醉树林”现象的原因是()a.大风天气多b.全球气候变暖c.流水侵蚀d.低温冻害10.关于阿拉斯加州原住民所在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规模农牧场的开发是导致该区域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b.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该区域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c.人口增长和贫困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d.该区域自然环境正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工业文明有密切关系【解析】9选b,10选d。第9题,北极圈内强冷气流比较活跃,多大风天气,但是材料表明“醉树林”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景观,因此“大风天气多”不是这种现象的原因,同理推断,“流水侵蚀”“低温冻害”也不是这种现象的原因。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当地永久性冻土层有所消融,低洼地易积水,地基松软,加上冷杉和黑杉属浅根系树种,树木容易倒伏,形成“醉树林”。故选b。第10题,从上题的分析可知,当地出现“醉树林“景观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当地森林破坏,当地属于低洼地,水土流失不严重,阿拉斯加州属于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慢,全球变暖与工业文明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有密切关系。【补偿训练】(2016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解析】(1)选c,(2)选d。第(1)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选项具 体 分 析结论a项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错误b项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与海拔有关错误c项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较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正确d项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错误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2020东营高二检测)读“大陆架海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则原因与图中序号相关,理由是什么?(2)针对全球变暖,有人建议向南极附近海域撒入大量铁以促进海藻生长,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增多有关,从图中可看出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作物生长,会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减弱;故序号应是。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水生植物与蓝藻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可行;或不可行,撒入大量铁可以促进海藻生长,海藻繁盛会导致海水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磷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新的生态灾难。答案:(1)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作物生长,都会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减弱。 (2)可行。撒入大量铁可以促进海藻生长,有利于吸收温室气体。(不可行。海藻繁盛会导致海水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磷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新的生态灾难。只要合理即可给分)12.(2020济南高二检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20分)通过监测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青藏高原淡水湖和盐水湖随气候变化一致变暖。专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会对高原生态系统、工农业、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该地区地势高峻,冰川广布,湿地众多。如图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2)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度增快,试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3)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推测未来三江源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简述高原的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运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第(1)题,结合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描述。从气温变化图可知,整体上气温呈升高的趋势;从降水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降水增多,但是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的降水呈减少的趋势。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主要是地形、洋流、植被、下垫面的形态(水面、冰面)等,实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该原理进行解释;结合青藏高原冰川连绵、雪山广布的特征及在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的背景下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冰川的面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释放出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多,进而导致气温升高。第(3)题,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不断融化,冻土解冻,加上该区域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从短期来看,随着冰川的融化量和冻土解冻量迅速增加,会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增加,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可能会增加降水,同样增加河流的径流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冰川融化量减少,冻土解冻量也下降,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径流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第(4)题,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层融化,且冻融作用频繁,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化,降水增多,加上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答案:(1)气温总体升高;降水大部分地区增加;但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覆盖率降低,高原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显著下降,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温速度增快。(3)变化趋势: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原因:由于三江源区域分布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会导致短时期内冰川融化加剧(或冻土解冻),河流水量增加。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加上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积变小,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河流流量减少。(4)冻土融化,冻融频繁破坏路基稳定性:冻土融化和大量冰雪消融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铁路运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020济南模拟)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下图完成13、14题。13.“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14.图示期间()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解析】13选a,14选c。第13题,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并且由于海冰减少,冰面反射减少,整个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冰的减少导致下垫面的性质变化,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变化,与大气关系不大。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以减少趋势为主,但是是波动减少的,不是逐年减少,而且有时会上升;图中左边的纵坐标与右边的纵坐标递变方向不同;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2020长沙高二检测)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近年来,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出现了诸多“天坑”。下图示意“天坑”景观。据此完成15、16题。15.西伯利亚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带来的影响可能有()a.破坏地下矿床b.地下水溢流损失c.加剧全球变暖d.生物多样性锐减16.推测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天坑”的成因是()a.冻土融化,气体逸出b.开发资源,形成矿坑c.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流水侵蚀【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利于冻土融化,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加剧全球变暖;不会破坏地下矿床,利于地下矿床开采;地下水不会溢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受影响。第16题,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融化,导致冻土内的气体释放出来,在地面下大量积累最终喷发、发生爆炸;冻土层难以开发资源;西伯利亚冻土地区人口少,地表水较多,不需要抽取地下水;西伯利亚冻土地区气温较低,结冰期长,流水侵蚀较弱,不会形成天坑。二、非选择题(共14分)17.(2020长郡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图所示)。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洲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检测+单元素养评价打包10套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2905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