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5.docx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课件+课后习题+单元测评打包10套鲁教版必修2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课件课后习题单元测评打包10套鲁教版必修2.zip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4.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鲁教版必修2202101182194.ppt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5.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城镇化课件鲁教版必修2202101182195.ppt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6.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课件鲁教版必修2202101182196.ppt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2.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20210118163.doc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课件鲁教版必修2202101182192.pptx---(点击预览)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单元整合课件鲁教版必修2202101182193.pptx---(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42992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0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2020 _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 单元 乡村 城镇 课件 课后 习题 测评 打包 10 套鲁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课件+课后习题+单元测评打包10套鲁教版必修2,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城镇,课件,课后,习题,测评,打包,10,套鲁教版,必修
内容简介:
第三节城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示意我国某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阶段到阶段,该城镇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郊区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b.c.d.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镇的用地规模明显扩大。第2题,从阶段到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交通拥堵等。答案1.b2.b下图为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镇和乡村人口比例对比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国家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4.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数量相同b.巴西与美国城镇化速度相同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大d.所有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解析第3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据图可知,英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城镇人口比例相同,但是因中国人口基数大于印度,所以中国城镇人口多于印度,a错误;由图可知,巴西和美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同,b错误;发展中国家中阿根廷、巴西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中国、印度,城镇化水平差异大,c正确;巴西城镇化水平较高,与经济发展不协调,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答案3.b4.c半城镇(市)化是指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它能反映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据此完成57题。5.我国半城镇化率高,其有利的一面是()a.优化农村产业结构b.改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c.促进城镇经济发展d.改善城镇生态环境6.我国东南沿海地区m值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条件优越b.自然资源丰富c.位置优越,交通便利d.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7.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率问题比较突出,解决途径主要是()a.加大农村投入b.降低城镇化速度c.改革户籍制度d.发展服务业解析第5题,进城农民多为青壮年,他们为城镇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第6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第7题,半城镇化的人口本质是没有城镇户口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是我国户籍制度导致的。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是主要解决途径。答案5.c6.d7.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该规律显示,当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至70%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解析第(1)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处于高速阶段。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镇和农村的影响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答案(1)高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2)有利于缓解城镇压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素养提升下图是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下列国家中过度城镇化最显著的是()a.文莱b.菲律宾c.柬埔寨d.泰国2.菲律宾的城镇化特点可能造成()a.城镇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大于城镇劳动力增长速度b.乡村城镇化速度大于大城市扩张速度c.农村推力作用小于城市拉力作用d.农业资源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菲律宾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为60%),但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低(约为32%),其过度城镇化最显著。第2题,读图可知,菲律宾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可能会造成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城镇化创造就业机会的速度,使得城镇就业困难;农村经济落后,社会服务资源短缺,农村推力作用大于城镇拉力作用,乡村人口流向大中城市,导致乡村城镇化的速度小于大城市的扩张速度;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答案1.b2.d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镇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镇化。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指数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完成34题。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4.当景观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人文城镇化发展速度时形成过度城镇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镇化。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区域,人文城镇化建设亟须加强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d.丁区域,景观发育程度较高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根据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的关系,甲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和在四区域中最高,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第4题,甲、丙、丁区域景观城镇化高于人文城镇化,乙区域相反;乙区域,景观城镇化远低于人文城镇化,故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答案3.a4.b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5.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6.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7.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大力发展快速交通郊区兴建大型居住区部分产业迁至郊区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b.c.d.解析第5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左右。读图知,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四环与五环之间。第6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以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第7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将部分产业迁移到郊区。答案5.c6.b7.a为贯彻中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云南提出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多利用坡地、荒地搞建设,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是对传统城镇形象的一次重塑和再造。据此完成89题。8.云南提出“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是为了()a.发展山地旅游业b.实现逆城镇化c.拓展生存空间d.保护优质耕地9.云南“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将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缓解人地矛盾破坏坡地生态环境a.b.c.d.解析第8题,根据“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知,云南提出“城镇上山”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是为了保护优质耕地,d对。山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发展山地旅游业不是城镇上山的目的,a错。城市上山,农民进城,不属于逆城镇化,b错。该模式没有拓展生存空间,c错。第9题,云南“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减少城镇占用耕地,缓解人地矛盾,对;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有利于坡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错。a对,b、c、d错。答案8.d9.a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城镇文明普及快,城镇辐射能力强。与此同时,城镇化率50%是城镇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的关键点。2011年底,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这标志着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社会的关键节点。下图示意部分国家城镇化阶段发展特征,下表示意世界三次城镇化浪潮的比较(含预测)。项目第一次城镇化浪潮第二次城镇化浪潮第三次城镇化浪潮人口规模2.0亿人2.5亿人10.0亿人持续时间180200年100年4050年移民数量0.2亿0.5亿0.5亿0.6亿1.2亿动力背景工业化工业化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1)概括第三次城镇化浪潮的变化特点。(2)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据图说出中国城镇化的特点。(3)简述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解析第(1)题,第三次城镇化浪潮的变化特点主要从表中人口规模、持续时间、移民数量、动力背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率由30%提升至50%节点所需时间大大短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同样,含可预测的2010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速度虽然变慢,但仍高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化水平较低。第(3)题,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面临的问题比欧美国家更加严重,城市土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基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课件+课后习题+单元测评打包10套鲁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2992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