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20210122128.doc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练习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43484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2020 _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 乡村 城镇 课时 练习 解析 打包 新人 必修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练习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乡村,城镇,课时,练习,解析,打包,新人,必修
内容简介: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史前某村落沿ef线的地形剖面图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文 d.矿产资源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a.团块状 b.带状c.网状d.棋盘状【解析】1选a,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先民选择在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区居住,并且地势相对较高,这说明地形是当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m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其聚落会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按照距市中心付租水平高低划分,a、b、c城市功能区分别是()a.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b.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c.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d.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4.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解析】3选b,4选c。第3题,a功能区距市中心近,地租水平高,因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最高,所以为商业区;c距市中心远,地租水平低,为工业区;b位于二者之间,既方便上下班,又方便购物,为居住区。第4题,b1接近市区,为低级居住区,而b2位于城市郊区,盛行风的上风向,且接近景点,环境优美,为高级居住区。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5、6题。5.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a.东部b.东南部c.北部d.西南部6.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a.处为高新产业区b.处为休闲娱乐区c.处为中心商务区d.处为商住混合区【解析】5选a,6选d。第5题,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的人口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人们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故该市卧城应位于该区东部的处。第6题,处人口昼夜均少,应是郊区;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工业区(如工厂等);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图中最能反映上图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a.b.c.d.8.对图中功能区及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工园区的布局是合理的b.创业园区的布局是不合理的c.甲居住区为高级居住区d.该城市的空间结构为扇形模式【解析】7选c,8选c。第7题,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地租逐渐下降。通过分析可知,从p到q沿线依次为城市郊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城市郊区,地租则相应为由低到高再到低,所以最能反映pq沿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第8题,化工园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段,会导致河水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布局不合理;创业园区邻近大学城,且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甲处居住区,靠近创业园区,环境优美,最可能为高级居住区;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呈同心圆状。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a.abcb.abcd.ab=c10.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该地()a.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解析】9选a,10选a。第9题,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价越高。第10题,本题考查高级居住区的区位条件。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齐全。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及规划示意图,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1)老城区位于城市的西北部,最初在此设城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2)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其中规划在该处的原因是什么?(3)a、b、c、d四地块中,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理由是什么?(4)该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解析】第(1)题,老城区在城市西北,西北有河流流经,可为城区提供水源,水运较便利。第(2)题,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根据现有城市规模和布局可知,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布局商业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地价较低,交通便利,为居住区;布局在远离居住区的位置,为工业区。第(3)题,化学工业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a位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适合规划化学工业园区。第(4)题,根据图示可知,铁路穿城而过,所以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便和产生噪声污染。答案:(1)靠近河流,水源丰富,水运便捷。(2)商业区工业区市中心,交通便捷;接近最大消费人群。(3)a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4)铁路穿城而过;城市南北联系不便;铁路沿线产生噪声污染。12.(2020东营高一检测)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c地是(功能区)。(2)a、b两地地价较高的是,原因是什么?(3)评价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图中甲功能区在该城市中面积最大,应该是居住区;c地位于市中心,面积较小,沿主要交通线、主要交通线的交会处分布,是商业区。第(2)题,a、b两地地价较高的是b地,因为b地既靠近市区又靠近风景区。第(3)题,湖泊和山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答案:(1)住宅用地商业区(2)bb地既靠近市区,又靠近风景区。(3)湖泊、山地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有可能是居住区的是()a.b.c.d.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解析】1选a,2选c。第1题,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居住区是最基本的功能区,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图中四个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最有可能是居住区。第2题,图中甲侧附近有山脉,山脉处气温应明显低于两侧;同时功能区应为工业区、应为商业区,商业区处地租最高;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图1示意某大城市外缘甲、乙两个规划区,图2示意mn之间的地价分布。读图,完成35题。3.该城市主城区位于o地()a.东面b.西面c.南面d.北面4.甲、乙两个规划区分别是()a.居住区和工业区b.居住区和商业区c.工业区和商业区d.工业区和居住区5.甲规划区南侧的铁路附近的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是建()a.绿化带b.垃圾站c.市民广场d.高级住宅【解析】3选d,4选a,5选a。第3题,地价由m向n递减,表明主城区位于规划区(o地)以北。第4题,对工业区而言,铁路为有利因素,对居住区及商业区而言,铁路为不利因素。第5题,工业区、铁路对居住区、商业区有一定的污染,宜通过卫生防护带进行隔离,卫生防护带的最佳表现形式是绿化带。二、非选择题(共25分)6.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5分)(1)简述a、b、c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图中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功能区位于市中心,属于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大,并且位于商业区以外,应为居住区;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第(2)题,兴建钢铁厂要结合钢铁工业布局原理进行分析。第(3)题,绿化带应设置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防护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答案:(1)a功能区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居住区;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污染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3)地。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图中两地应建绿化带,地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地。- 8 -城镇化(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表示发展中国家b.图中乙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2.近年来,甲类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的现象,其原因不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下图是某城市不同年份的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图示变化能直接体现出的城镇化表现是()a.该市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b.该市的人口越来越多c.该市的农业用地比重减少d.该市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4.该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所反映的现象的标志是()a.热岛效应减弱b.非农业人口的增加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d.农业用地面积增多【解析】3选a,4选c。第3题,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第4题,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反映的现象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是城镇化的标志。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有关知识,完成5、6题。5.移动终端(如手机)点餐类app的出现,为足不出户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叫外卖的新方式。通过app可以确定送餐员的即时位置,这种应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d.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6.老师利用学校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是()a.输入b.管理c.分析d.输出【解析】5选b,6选c。第5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的功能,可确定送餐员的即时位置。第6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对某一地理事物的分析。(2020南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8.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解析】7选c,8选a。第7题,图示可以直观看到:城市的面积在扩大;看不到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第8题,该城市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而对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道路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伴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9.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产业布局b.交通拥堵c.居民素质d.生活水平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a.大气质量改善b.河道水质净化c.空间结构优化d.地域范围扩大【解析】9选b,10选a。第9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8分)材料一下图为某市19802009年城镇化的过程。材料二该市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病)。专家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1)据材料一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一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3)材料二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导致“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4)试从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解析】第(1)题,城镇化进程的表现从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及功能分区等角度去回答。要注意从图中获取足够的信息。第(2)题,化工厂对水有污染,也会产生大气污染。从左图中读取该地区风频状况,化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从河流流向看,化工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仔细读图,即可判断。第(3)题,“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住房、交通、就医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原因从城市人口、经济和规划等方面分析。第(4)题,注意从交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回答。答案:(1)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2)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3)问题: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原因: 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4)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如图为某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材料二如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用地变化情况。(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读出即可,该城市19602010年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根据材料一的人口和用地变化,可判断该现象为城镇化,这种现象会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使郊区非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第(3)题,读图可知,在降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而地下径流量小于郊区,说明城市易形成内涝。治理措施可以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小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阐述。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2)城镇化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汇水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原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该县城镇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第2题,“原地城镇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原地城镇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图1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建议(如图2所示)。读图完成35题。3.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a.防止人为践踏b.提升城市形象c.阻挡雨水杂物d.节省人力成本4.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c.拥堵问题d.雾霾问题5.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a.台北市b.成都市c.北京市d.兰州市【解析】3选a,4选b,5选a。第3题,读图1可知,路缘石位于路面与种植池之间,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且种植池高于路面,防止行人践踏池内植物,起到保护作用。第4题,读图2可知,路面高于种植池,下大雨时路面积水流向绿化种植池,而绿地可以吸水、蓄水,从而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干旱时,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这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的。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降水越多,路缘石高度应越大。台北和成都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台北距海更近且更易受台风影响,降雨强度更大,更易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因此路缘石高度应更大。二、非选择题(共25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镇化进程。(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 (2)江苏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3)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第(2)题,从环境污染、资源、生态、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任答3点即可)- 9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我国云南地区傣族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燥b.气候湿热c.地表不平d.当地风俗【解析】选b。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2.对以下文化现象与自然的关系的叙述,搭配正确的是()a.陕北高原的居民住窑洞,东北农民住地屋睡火炕,云南傣族人住竹楼b.内蒙古牧民的歌声浑厚悠扬,藏族民歌高亢嘹亮,江南音乐细腻温柔c.欧洲、美洲、大洋洲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各异,但居民大多信仰同一种宗教:基督教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非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疏远非物质文化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有关系a.a、b、cb.a、b、cc.a、b、cd.a、b、c【解析】选a。本题考查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物质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大。非物质(精神)文化较稳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小。读我国某地区民居图(下图),完成3、4题。3.该地区的聚落()a.规模较大b.多呈团块状c.多呈带状d.多沿陆路交通分布4.这类聚落布局有利于()水运取水商贸旅游a.b.c.d.【解析】3选c,4选a。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民居主要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影响,聚落多呈带状分布。第4题,河流对城市具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因此沿河分布有利于水运和取水。读下图,回答5、6题。5.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6.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解析】5选b,6选d。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说明()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8.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吊脚楼蒙古包窑洞四合院a.b.c.d.【解析】7选b,8选c。第7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第8题,对应的民居是蒙古包;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在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为青海内陆地区,建筑为墙体较厚的平房。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9、10题。9.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c.-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10.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a.b.c.d.【解析】9选b,10选c。第9题,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10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读山西省一些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向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四合院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解析】根据山西气候条件及图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山西水资源较少,当地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为保证排水,屋脊多为尖顶。受内向、封闭文化及皇权的影响,中国民居多“四合院”式建筑,多建有围墙。而西方国家受外向、自由、开放文化的影响,房屋建筑少围墙,多为独立性很强的独幢建筑。答案:(1)b(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降水较多(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降雨强度大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第2题,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4.“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析】3选d,4选c。第3题,读图可知,明清两代该小镇主要沿河拓展,现代该小镇主要沿高速公路拓展,因此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方式。第4题,从图文信息不能判断该小镇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能判断“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是否能减轻自然灾害;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现代拓展区”的建立而提高;“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相对减少了对明清传统文化的破坏,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二、非选择题(共10分)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设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材料二作为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的扬州,自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瘦西湖更是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1)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2)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有何差异?【解析】第(1)题,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第(2)题,比较图中两国园林,中国园林讲究含蓄,用隔景,障景手法,用树、亭等遮挡,隔而未隔,障而未障,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图中水面石桥,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以美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让人一览无遗,缺少含蓄。答案:(1)地理环境(2)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7 -单元素养评价(二) (第二章)(90分钟100分)(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a.b.c.d.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居住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3.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a.工业区、批发市场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c.高速公路、工业区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解析】1选d,2选b,3选c。第1题,注意关键词“早期”,故排除高速公路选项。第2题,乙位于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居住区。第3题,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也不合理,我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工业区应布局在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图中布局不合理。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央商务区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a.中央商务区b.工业区c.居住区d.文化区【解析】4选a,5选c。第4题,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可能是中央商务区。第5题,读图,上午69时,刷卡进站的人流多,傍晚21时左右,刷卡出站的人流多。应是以早上出门上班,傍晚回家的人流为主,所以该站位于城市居住区。中央商务区营业时间在9点后。工业区居住人口少,早上工人来上班,应是以出站人流为主。文化区常住人口少,早上是上班时间,应以出站人流为主。6.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a.高级居住区b.工业区c.行政区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解析】选d。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土地价格最高,交通通达性应最高,该处最可能位于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部某省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和三大产业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该省城镇化进程目前已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衰落阶段8.该省近20年城镇化进程对就业增加的贡献 ()a.农业工业服务业b.工业农业服务业c.服务业工业农业d.工业服务业农业【解析】7选b,8选c。第7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该省的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化的速度较快,因而可判断出该省的城镇化处于中期阶段。第8题,结合图2可知,近20年该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增加,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缩小,由此可判断出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就业增加的贡献最大,农业对就业增加的贡献最小。读“甲城的地理位置图”和“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完成9、10题。9.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图中,是()a.商业用地b.公园绿地 c.住宅用地 d.行政用地10.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主要原因是()a.远离河流可防止水污染 b.位于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可减轻大气污染c.远离居住区可减弱噪声污染 d.远离农田可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解析】9选c,10选b。第9题,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居住区分布面积最广,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广的是居住区,住宅用地,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第10题,本题考查工业区布局与风向之间的关系。该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南京市。该地为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可减轻大气污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方法技巧】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原则(1)工业区。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考虑风向: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对吹风向垂直的郊外。考虑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考虑环境效益: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并有防护带加以隔离。(2)居住区。居住区开发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因素具体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居住区选址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要求;城市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实施又带动了相关区域房地产的发展自然环境的适宜度居住区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地形、水质、空气、风向、植被等自然因素,满足人们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社会环境的完善性包括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居民素质等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经济状况和消费习惯不同,对居住区区位选择存在差异 (3)商业区。原则布局要求人口指向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高密度的中心商务区交通指向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等配套服务功能指向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商业布局的层次高层次商业区数量少,规模大,出售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选择度大;反之,低层次商业区数量多,规模小,出售的商品种类少,档次低,选择度小。主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镇化发展统计情况。读图完成11、12题。11.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镇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镇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c.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2.城镇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效应出现【解析】11选a,12选d。第11题,读图中折线可知,北美洲城镇化速度最慢。第12题,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读“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完成13、14题。13.图中显示,19952015年()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14.甲、乙两城镇处于城镇化进程的()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13选d,14选b。第13题,读图可知,该图只是表示人口比例的变化,并没有说明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数仍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数量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第14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上升较快,而远郊区、县区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应该处于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如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据此回答15、16题。15.“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a.径流b.降水c.下渗d.蒸腾(蒸发)16.“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补充地下水延长径流集聚时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a.b.c.d.【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能吸收水分,作为暴雨的储水器,必然增加下渗量。第16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17、18题。17.“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18.宏村民居采用 “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a.收集雨水b.增强遮阴c.防范火灾d.增加美感【解析】17选c,18选a。第17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利于夏季通风。第18题,收集雨水多分布于降水较少的地区。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19、20题。19. 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历史c.文化d.经济20. 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市中心,但这里并没有形成中央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b.政治c.历史d.环境【解析】19选 c,20选 c。第19题,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第20题,北京中心为皇宫,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中央商务区。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下图为“我国江南某城市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甲、乙两处为 (功能)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其中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布局的是 处。(2)钢铁工业布局在丙处,其优点有、和 ,缺点是。(3)某开发商将在a、b两处同期推出新楼盘,结合图示信息分别说出这两处楼盘的宣传亮点:a处 ,b处 。【解析】第(1)题,甲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靠近市场,交通便捷;乙位于铁路与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为商业区。第(2)题,从资源和交通角度考虑钢铁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从环境影响角度考虑布局的不利条件。第(3)题,a处位于风景区附近;b处位于城区。答案:(1)商业 交通通达度均较高 甲(2)接近煤、铁产地靠近河流,取水方便距离铁路线近,交通便利位于东南季风的上风向,容易污染城市;距离市中心较近(任答1点得分)(3)接近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位于主城区,上下班和购物方便22.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9分)(1)影响该城市早期选址的主导区位条件是,原因是。(2)m、p、q三处中高级居住区应为处,判断依据是。(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城早期选址的主要条件是位于河流沿岸,取水方便、水运便利。第(2)题,据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团块状,图中m、p、q三处中,p地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第(3)题,据图分析适合建石油化工城的应在甲处,因为石化厂对大气、水都会有一定的污染,甲位于河流下游、减少对下游城区的水污染,位于垂直于盛行风的郊外,减少对城区大气的污染,附近有河流、铁路、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答案:(1)位于河流沿岸河流水运便利;取水方便(2)p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3)甲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并且由于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材料二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徙,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1)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练习含解析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3484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