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90.docx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2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2套新人教版.zip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90.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41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9.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40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8.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9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7.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6.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5.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6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文艺复兴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4.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3.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4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2.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3讲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1.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2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80.docx---(点击预览)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22179.docx---(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47674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文化 发展 历程 学案含 解析 打包 12 新人
资源描述: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2套新人教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2,新人
内容简介:
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两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前侧重于军事、国防、科技,改革开放后侧重于直接服务生产、生活(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史观(2)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注意四项技术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水稻培育技术、生物技术理解两个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把握三个阶段文化繁荣(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春天(新时期)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注意两个层面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理解一个实质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把握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1)通过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发展的时空观念(2)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注意两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1958年)教育制度理解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义务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情境体验1.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什么?2.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1)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银河-号”计算机;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2)地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展,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拓展提升新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方针的提出(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硕果:出现了一系列贯彻“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2.曲折的年代(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发生“文化大革命”。(2)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表现: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辨析比较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现代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的局面,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1)制定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全面建设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2)影响: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教育的复兴(1)教育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教育投资:实行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3)边远和落后地区的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境体验2.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有何重大意义?概念阐释“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探究1史料实证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材料一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摘编自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科技卷材料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人民币500万元高额奖金。摘编自韩缨科技管理制度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认知深化】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探究2史料实证中国现代科技与时代特点材料“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时,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摘编自尚春香航天科技成为经济带动力等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技成就体现出的时代特点。【认知深化】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创新型国家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主题二砥砺前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探究1史料实证“双百”方针材料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摘编自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探究根据材料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认知深化】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探究2历史解释新中国的教育材料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国共产党改组了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认知深化】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发展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2)原因政治上,中共中央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了“863计划”,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中共中央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素养感悟唯物史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共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二、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18江苏卷,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道:“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2.(2017全国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3.(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模拟演练1.(2021江西南昌摸底)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2.中国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指出,在世界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科技研究,总结、汲取别人或国外的经验没有错,也是应该做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某些科研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尚()a.存在忽视理论的短板b.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c.存在盲目自大的情绪d.缺乏虚心学习的精神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表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学说主要依据西周封建说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战国封建说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a.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b.“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c.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d.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4.(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冬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b.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c.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5.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伽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a.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b.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c.外语人才基本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d.中国人走向世界、寻求发展的渴望与尝试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情境体验2提示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探究2提示反映出21世纪初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而国际上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主题二探究1提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探究2提示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b从1999年起,“神舟”飞船成功进行4次无人飞行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选b项;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排除a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排除c项;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排除d项。2.c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该作品明显与文人画特点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主要流行现代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片内容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图片真实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情景,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图片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3.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有显著发展,这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由此可知,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故选c项。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d项错在“普及”。模拟演练1.a根据材料“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可知,新中国对海外的知识分子们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故选a项;据材料“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中国优越很多,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建设人才短缺,排除d项。2.b根据题干中刘亚东所说的“但弯道超车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2套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47674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