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0918165.pdf
【精编】20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同步练习pdf含解析打包18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5012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3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精编】20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同步练习pdf含解析打包18套新人教版,文本
- 内容简介:
-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三国鼎立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三国鼎立 一、基础巩固 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 200 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 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 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a 【解析】 a、b、c三项都是对三国鼎立的正确评价,但题干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正确答案是 a。 3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 222 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20 年, 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221 年, 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222 年, 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b。 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 ,判断图中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 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 年,孙权称王,229 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 b 符合题意;处是魏,故 ad 不符合题意;处是蜀,故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故选 b。 5三国时代,斑斓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 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三国时期开始于 220 年,魏国建立,结束于 280 年西晋灭吴,故 a 项符合题意;魏国由曹丕建立在公元 220 年,定洛阳为都城。 蜀国由刘备建立在公元 221 年,定都成都。 吴国由孙权建立在公元 229 年,定都建业。bcd 项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a。 6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岛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达到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夷洲”指的是今天的台湾,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 c。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 200 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有此诗作,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b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8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 b c d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表述正确;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表述正确。由此分析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魏国220 年曹操洛阳 魏国220 年曹丕洛阳 蜀汉221 年刘备成都 蜀汉221 年诸葛亮成都 吴国229 年孙策南京 吴国229 年孙权建业 a b c d 【答案】c 【解析】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29 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叙述正确,故答案选 c。 10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战国时代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军阀割据混战,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曹操的蒿里行描写的正是东汉末年的这种惨境,所以 c 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11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220 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主要统治区在北方黄河流域。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主要统治区在今四川、贵州、云南地区。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主要统治区在江南地区。故答案选 a。 12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少胜多”“长江流域”等可判断是赤壁之战。c 项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都发生在黄河流域,abd 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1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进攻路线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江水”指长江;“赤壁”,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曾经发生过赤壁之战,“华容”,确定是赤壁之战,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答案】a 【解析】 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曹操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再加上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合实力增加,联军用火攻办法,大败曹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骄傲轻敌,故选 a。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 1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 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前虽然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有篡汉。并且还为保全汉室,迎帝于许,讨伐称帝的袁术,统一了北方,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然而,在他死后,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是曹丕让曹操坐实了篡汉的罪名,使得人们相当然的认为曹操是为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才被认为是汉贼。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皇帝为魏文帝并拜曹操为魏武帝。这样不就先有了儿皇帝后有父皇了,这就是“儿子产生老子”的意思,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 二、拓展提升 16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众说纷纭) 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家评价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鲁迅评价曹操: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 ,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土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2)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故事链接) (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两个或两个以上) 【答案】 (1)曹操袁绍刘备孙权曹操 a:魏 b:蜀 c:吴 (2)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3)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与黄河以北的袁绍双方 200 年在官渡进行决战;官渡之战后曹操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爆发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刘备孙权)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赤壁之战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答案为曹操袁绍刘备孙权曹操。a:魏 b:蜀 c:吴。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应该生活在东汉末年。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基础巩固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 a。 2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 240 万减少到 50 万,扬州从 320 万增加到 433 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 万增加到 620 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国家统一 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故选 d 4读图说史: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解读正确的是 d;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 5“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6发生于 4 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 383 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 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abc 都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所以答案选 d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的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获得开发”“最主要原因”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 b 项说法正确,a 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 和 d 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 b 8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对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答案选择 c。 9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 但史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餐桌上也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c北方人南迁和民族交融 d南方统治着提倡 【答案】c 【解析】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北方人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 c。 10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懿和司马睿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史实,故选 c。 11 电视剧 闯关东 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 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 c。 1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 13一个生活在 318 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存在的时间是 316 年到 420 年,所以一个生活在 318 年的建康人应该受东晋政权的管辖。a 项存在的时间段是公元 25 年到 220 年;b 项存在的时间段是 229 年到 280 年;c 项存在的时间段是 265 年到 316 年。故选 d。 14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当时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5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战乱少相对安定 【答案】c 【解析】 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abd 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二、拓展提升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丁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 ,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闽西历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提供了什么启示?(两点即可) 【答案】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或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2)北人南迁。c。 (3)北方人口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 (4)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知识和题干内容可总结得出答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地图,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他们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有 c与史实描述相符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北方人南迁(材料二)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一)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同时为南方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依据以上材料可知,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东汉的兴衰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东汉的兴衰 一、基础巩固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答案】a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 a。 2“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结果是 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的黑暗统治表现在外企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但没有使东汉王朝短暂而亡,c 项符合题意,d 项说法错误;ab两项是政治黑暗的表现;故选 c。 3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 是正确的;公元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崩溃的境地,c 是正确的;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势力的膨胀,各方势力混战,b 是正确的;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d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不是东汉灭亡的原因。由以上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 d。 4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外族的入侵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农民起义的爆发少数民族的叛乱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故选 c。 5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机构改革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与光武帝无关。因此,c 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6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a汉高祖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社会出现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形成了“光武中兴”;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故选 c。 7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光武”是刘秀的谥号,符合题干;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休养生息是西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由此可知,acd 不符合题意,故 选 b。 8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到公元 220 年东汉灭亡,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短,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abd 对题干材料的解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 9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出现在东汉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公元 25 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 b 10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 184 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184 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分析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11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是 a因为起义 9 个月就失败了,所以影响不大 b使东汉统治者励精图治 c基本上摧垮了东汉政权 d消灭了东汉政权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84 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历时 9 个月就失败了,也没有消灭东汉政权,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所以 c 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12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可知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甚至豪强家族比郡守还可怕,这反映出当时豪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 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13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当时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太后重用外戚 宦官野心大,利用皇帝与外戚争权夺势 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 朝臣太没用,过于软弱 a b c d 【答案】c 【解析】 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重用外戚,长大后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导致东汉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因此选项符合题意;而选项朝臣太没用,过于软弱,不符合 史实,可排除;所以只有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c。 14 (结合下面的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211 年 b193 年 c210 年 d194 年 【答案】c 【解析】 西汉是前 202 年,公元 9 年被王莽的新朝取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所以答案选 c。 15 后汉书记载:公元 88 年汉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后 a外戚专权 b丞相权力膨胀 c宦官专权 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公元 88 年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选项 a 符合题意;选项 bcd 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 a。 二、拓展提升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材料二 跋扈将军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跋扈将军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了怎样的恶果? 【答案】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2)说明外戚专权严重。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可知,刘秀在位时期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光武中兴”。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跋扈将军说明了外戚专权严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基础巩固 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 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 药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变废为宝”“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保存但是与“变废为宝”不符,故 a 不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变废为宝”,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 b 符合题意。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事业,故 c 不符合题意。火药主要应用于军事,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第一次以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3000 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这部史学名著是 a 汉书 b 后汉书 c 三国志 d 史记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3000 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d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d。 32011 年 5 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首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编著伤寒杂病论 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排除,“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才是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排除,是华佗的贡献,答案选 b。 42015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使中医学再次引起世界关注。而早在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写出了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 a 伤寒杂病论 b 梦溪笔谈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写出了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被称为“医圣”,故 a 符合题意。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学著作,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故 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 a。 5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 项正确;ac 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所以答案选 b 6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 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7“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采取这种救治方法的名医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神农氏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可知,与上述救治措施相关的医生是华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 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选项 b 符合题意;而选项 acd 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 b。 8 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 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 b 项符合题意。acd 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 b。 9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朝时期 b魏晋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c。 10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爱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答案】b 【解析】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以选择 b 项,cda 错误。故选 b。 11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 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这充分表明 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 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 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可以判断反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的发明便利了世界文明的传播,由东汉便宜的纸原料取代西汉昂贵的纸原料,反映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选项符合题意;而选项不符合史实,因为纸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宦官蔡伦造纸是历史记载的;因此只有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