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2021010458.doc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52737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7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案打包8套新人教版,文本
- 内容简介:
-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难点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去寻找答案吧!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蒙古族的兴起教师:蒙古部的祖先是中国境内室韦的一支,在唐代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从事畜牧业。辽代,鞑靼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此时的蒙古只是鞑靼的一部。草原上的部落集团,处于频繁的混战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蒙古族的兴起。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7页内容,并结合图片和材料,找出下列问题:材料一观察图片。草原、蒙古包、羊群材料二蒙古秘史中这样写道:“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1)蒙古族的活动范围在哪里?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2)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可以看出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当时牧民们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1)活动范围: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生活: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2)状况: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心愿: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2蒙古的统一教师:谁改变了这一混战的局面?他的贡献有哪些?学生:(归纳)铁木真改变了这一混战的局面,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贡献: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从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教师指出:这是铁木真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统治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教师:(总结)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完成了人民的愿望,因而蒙古人民称其为成吉思汗。教师:结合这一目的内容,讨论一下铁木真为什么能统一蒙古?学生:(讨论)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和平安宁。他经历了许多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机敏的品质。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讨,最终统一。教师:(讲解)正是由于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的性格,才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称其为“一代天骄”。二、蒙古灭西夏与金教师:(提问)(1)阅读教材第二目,归纳蒙古统一后的对外扩张情况。(2)结合这一部分的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如何评价铁木真?学生:(回答)(1)扩张: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遭到金的拒绝,1227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蒙古和南宋结盟。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2)评价: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从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这是最突出的历史功绩。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是不正义的,但也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联系。他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教师:(总结)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最后这位一代天骄在对英雄的追问中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他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梦想却没有随之消逝。后来,他的孙子成就了一番帝国伟业。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元朝的建立教师:(提问)忽必烈为什么能建立元朝?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是什么?学生:(归纳)原因: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他即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元朝建立的时间:1271年。建立者:忽必烈。都城:大都。2元朝的统一教师:元军于何时灭亡南宋?何时实现全国的统一?学生: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全国。教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教师:(出示材料)从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能看到文天祥什么样的精神?你知道有关他的事迹吗?材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忠贞不屈、爱国的精神。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慷慨就义,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教师: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3统一的意义教师: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些史实充分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教师: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展示合作探究问题)有人说:“既然要肯定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的精神,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建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蒙古贵族发动的战争主观动机是掠夺人口、土地,文天祥抗元斗争正是对虐杀政策的反抗,他是为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是正义的。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既肯定文天祥抗元,又要肯定元统一的进步性,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铁木真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蒙古灭西夏和金,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灭掉了南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4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知识与能力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知道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学会联系地理信息掌握元朝统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在西藏、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实行有效管辖,再次表明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点行省制度和元朝对今西藏和台湾的管辖。难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作蒙古族。13世纪初,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政权,以漠北草原为统治重心,对被征服地区实施重在征敛财富的间接统治,中原汉地长期处于动荡、混乱之中。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把统治重心移往中原汉地,接受中原王朝的制度进行统治,为中国创造了秦汉、隋唐之后的再一次辉煌。元朝是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再创辉煌的?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1疆域辽阔与拓展教师:(多媒体展示汉、唐、元、清的疆域面积)同学们观察这几幅疆域图,具体感受一下元朝疆域的面积。教师:(出示材料)材料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1 200多万平方千米,元朝2 100多万平方千米,清朝1 200多万平方千米。问题:从上述图片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对比可得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超越了汉、唐、清各朝。教师: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学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教师:与汉、唐、清面积相比,元朝疆域面积有什么特点?学生: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教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超越了汉朝和唐朝。迄今为止,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制作元朝的疆域简易示意图。学生:2民族融合教师:大家跟我一起回忆元朝之前各个朝代的民族发展情况。(多媒体展示材料:秦与匈奴、南越的关系;两汉同匈奴和亲:三国同山越杂居;西晋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迁;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同周边少数民族往来;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并思考: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归纳)(1)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2)回族形成。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教师: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元朝的统一、疆域的辽阔以及民族的众多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二、行省制度1措施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行省制度”这一目,回答下列问题:元朝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在中央,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2内容 教师:中央确立的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教师: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学生:行省制度的内容是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教师:(补充)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3影响教师:地方实施的行政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并为明清承袭,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教师:(展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示意图进行学法示范)请同学们制作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对台湾的管辖教师: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请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今台湾地区的?这一措施有何意义?学生: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教师:(总结)元朝的史实再次有力地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反对。任何“台独”分裂行为都不会得逞。2对西域的管辖教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西域是什么时候归属中央政权的?学生: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政权归属中央政权。教师:唐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学生: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教师: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学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3对西藏的管辖教师:蒙古政权是如何管理西藏地区的?有何历史意义?学生:(1)管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2)意义: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奠定了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加强了对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11课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1疆域空前辽阔,版图历史上最大2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二、行省制度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2地方:行省制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2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3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5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重点宋元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宋词元曲。难点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漕运和都市街景的图片)教师: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一、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师: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1繁华的大都市教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材料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110万。学生: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以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为例,来了解一下宋代都市的繁华。2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的繁华 教师:(出示北宋的大相国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归纳)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3娱乐商业尽在瓦子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南宋梦粱录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所谓勾栏,意思是在瓦舍中由不同的专业艺人用栏杆等物组成的带棚的一种演出场所。材料二元初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有瓦舍23处,仅北瓦内勾栏就有23座。问题:(1)宋代最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什么地方?它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什么?(2)瓦子里都有哪些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1)瓦子,勾栏。(2)娱乐活动有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商业活动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材料二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材料三如下表。北宋时期伦敦、巴黎、开封人口比较表城市名称伦敦巴黎开封人口数量不足5万不足10万100多万问题:(1)结合材料,联系前几课所学知识,请你说一说瓦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的表现有哪些?(3)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1)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重视并鼓励商业的发展,取消了影响商业发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从而使宋代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2)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3)市民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丰富。教师:(总结)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4杂剧教师:(展示图片)元杂剧陶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杂剧包含的内容有哪些?(3)杂剧演出的场所有哪些?(4)杂剧形成于什么时期?兴盛于哪一区域?其发展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杂剧。(2)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3)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4)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5宋代的节日教师:宋代有哪些节日,这些节日今天还有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1)哪些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2)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有哪些?(3)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1)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2)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3)略。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词教师: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请阅读课本,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找出下列问题:(1)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2)词有怎样的发展演变?很多宋词都体现了怎样的主题?学生:(回答)(1)唐中期以来,随着音乐的发达,原来盛行的五言诗或七言诗,要谱入乐曲,为了便于歌唱,人们就按乐曲的节拍来填写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词。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词源于诗,具有诗的一般特点,但又有别于诗,有它自身的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常用的词牌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诗的创作可以说成写诗、作诗,而词的创作称为填词,必须依词谱的相关规定(句式、字数、押韵的位置、对仗位置、平仄规定等)去“填”上适当的字,而不是随意地去写。(2)兴起于唐代,繁盛于宋代,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很多宋词中都体现了关心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的主题。(2)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师:宋代三大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一个怅然贬谪之痛,一个醉心金石之娱,一个常怀家国之恨,文品、才情之高下优劣难断一二、莫分伯仲,但无一例外都寄情于文、钟爱于景,从而神态各异、情趣各异。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请同学们阅读这些词,体会并说说他们各自的词风。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材料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学生1:苏轼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学生2: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游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3: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三人的风格有所不同?学生: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及经历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辛弃疾生活时代的社会形势,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联系李清照的早年经历和中年以后的流亡经历,放到当时政治形势大背景下,探讨词人词风变化与政治形势的关系。)教师:(出示表格总结)词人生活时代风格情怀苏轼北宋词风豪迈而飘逸;报国情怀李清照两宋之交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忧患情怀辛弃疾南宋豪放词风、词境雄奇阔大;报国情怀教师:(过渡)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唐诗宋词并称双绝,成为一代文学之胜,那元朝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一目内容。2元曲教师:(展示元杂剧图片)教师: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师: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教师: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呢?学生: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教师: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教师:(展示漫画司马光砸缸),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师:(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并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 资治通鉴教师: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教师:(介绍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态度非常严谨的事例,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教师:司马光编撰的这本书为什么取名资治通鉴呢?你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事吗?资治通鉴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呢?学生:(讨论)北宋王朝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四、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展示材料一引导学生分析并感悟宋朝经济的繁荣程度)材料一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你看不到唐时长安那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力夫之竞竞营营,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仕女之丰采都丽,文士之风流神韵,建筑之鳞次栉比,街衢之热闹非凡,绝对是唐朝的长安、洛阳见不到的繁荣发达景象。教师:(展示材料二,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宽松的政治形势推动了诗词文化的发展)材料二宋太祖曾立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因此,宋代文人敢于议政,也敢于犯颜直谏。即使触怒皇帝,也没有杀头灭九族的危险,更没有当众廷杖的肉体折磨和人格侮辱,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为了吸引和笼络人才,宋朝向文人学子敞开了科举这条阳光大道,录取的名额不仅多,而且不重谱牒、不重乡贯、门第,甚至有意创造条件,让孤寒之家的子弟脱颖而出。通过读书、科举获取地位、声望、财产,成为一条捷径和正途。教师:(展示材料三,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以生活为素材,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材料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师: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一是起点高,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继续发展。二是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结束了晚唐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著提高,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本课向我们展示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面貌,介绍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阐释了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7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识与能力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过程与方法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传播。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学们都看到了,屏幕上的是美丽的烟花。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是什么?何时发明的?其发明有何意义?(2)它什么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它是隋唐时期发明的。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辽、宋、西夏、金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是刻书很盛行。教师:(出示图片)哪位同学介绍一下图示中的作品?学生:上图作品是金刚经。它是唐朝时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种印刷术比手抄笔录更省时,更省力。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陷?材料一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出来以后,当时的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书印好后,雕版也就被废弃了,既浪费材料,也浪费人力,浪费时间。材料二宋太祖时期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雕版堆积如山。学生:(讨论)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不能修改,浪费大量的木版。教师:印刷术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2)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具体描述工序)第一步:用胶泥刻字,再放到火里烧硬。第二步:排版。把活字排在撒有松脂、石蜡和纸灰等的铁板上,加热固定后冷却。第三步:上墨印刷。第四步:拆版。铁板再加热,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3)优点教师:(出示材料)(毕昇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学生:由材料得出,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错字易更改、效率高。(4)新的变化教师: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你认为有哪些变化?学生:(讨论)突出两个“变”字:死字变活字,死版变活版。(5)改进教师: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展示图片)王祯的转轮排字架图片活字放在轮盘内,排版时,人可坐在轮盘旁边,随意转动轮盘拣字,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教师: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6)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7)影响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教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对我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8)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汉字的计算机处理成为现实,印刷出版业开始了“告别纸与笔,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时代。由键盘输入汉字,经电脑排版后,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可黑白印刷,也可彩印。另外,扫描仪、数码相机也可与电脑相连,实现方便快捷的图文印刷。(9)近年来,印刷术的新发展“当代毕昇”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的应用(1)指南针的发明教师: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应装备什么?学生:指南针。教师:指南针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学生: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的。教师:(出示图片)司南教师:(讲解)司南由一个用天然磁石琢磨成的磁勺和一个刻有方位的铜盘构成。磁勺底部呈球状,可在平滑的铜盘上轻轻转动。由于地磁原理,勺子静止后,勺柄便指向南方。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教师:罗盘针是何时发明的?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学生:北宋时发明的。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罗盘针是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便于携带,准确性高。(2)指南针的应用教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除此之外,它还用于占卜、军事、探险、航空、野外勘测、旅游(出示材料)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萍州可谈材料二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诸藩志教师:上述两段材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教师:到北宋时,由于西夏、辽等国控制了北方的交通,造成宋朝与中亚的陆路联系中断,宋朝就重视航海业,发展海上对外贸易。因此,指南针的发明是航海业发展的需要。(3)指南针的传播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4)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与影响材料一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材料二英国的李约瑟说道:“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教师: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学生: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2火药的应用(1)火药的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药的发明)教师: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硫黄、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发明了火药。(2)火药的应用教师: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和元代的火铳等。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也大量使用了火器。火药除了制造武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学生:制造鞭炮、开山、开矿等。教师:古代和现代的“火箭”是怎样发射的呢?学生:古代其引燃剂为黑火药,但仍借助于弓弩等机械力发射,功能在于纵火或燃烧。教师: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是在古代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飞行器。(3)火药的传播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4)火药的影响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恩格斯材料二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德克海德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学生: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教师:(出示材料)(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恩格斯教师:想一想,火药的发明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从这句话我们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