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200825487.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打包5套新版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56492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8.06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年级 生物 上册 第一 单元 生物圈 教案 打包 新版 新人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打包5套新版新人教版,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圈,教案,打包,新版,新人
内容简介: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课题: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这一课作为初中生物学的开始,首先是明确了生物的概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另外,作为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不同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联想 思考引入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利用图片和实物,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课本或多媒体的图画,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学生拿出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什么是生物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样本,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结合自身,分析表述。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生物的特征小结通过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作业一课三练及小练习册相关练习题板书设计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二、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的产生各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反应比较明显的。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七、生物的其他特征。教学反思3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设计者:)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你想过没有,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对它们熟悉吗?想一想,议一议: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环境。(ppt23)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911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调查,科学分类。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 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 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你该怎么做呢?调查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问题(2)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生物归类有哪些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抽样调查。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处理。(2)对生物分类,可以较好的研究生物。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a: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ppt4)实地调查要明确目的要求,准备材料用具,依据一定的方法与步骤。(ppt58)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实地分组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完成生物调查表。问题:请将所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你还想到了什么?教师点拨、讲解问题b: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科学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生物进行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还可以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等。(ppt910)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调查的一般过程有哪些?(2)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哪些?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ppt11)1巩固训练一。(ppt1219)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三、情感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实验完毕后放归自然。2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二、教学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2控制变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从个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进行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2已有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的观察以及调查的方法与技能,为第一个探究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三、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内容不难,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等方式,对自然界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组织好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寻找实验材料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作出假设,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手段,配合图片、文字资料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金鱼若干条、秒表、计时器、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2教学图片(1)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熊猫吃竹子及鱼缸内的金鱼图片;(2)阔叶林与针叶林、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图片;(3)牛吃草、蛇捕食青蛙、黄顶菊、袋鼠竞争、白蚁合作、小丑鱼和海葵、菟丝子与玉米的图片;(4)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鸟类迁徙、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5)蚯蚓、过度放牧、沙地上种植植物、森林、地衣、鬼针草、蜣螂、北极熊站在冰块上的图片。3文字资料:黄顶菊入侵、白蚁的分工、蜣螂拯救澳大利亚草原。二、学生准备课前观察金鱼的生活环境,记录捞金鱼的环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展示】 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将了解生物圈。观看照片,回忆外出调查时的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的照片调动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新知一:什么是环境【提问】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该地区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展示】鱼缸内的金鱼图片【提问】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方吗?什么是环境?新知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指导学生观察书p13 图1-12【提问】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请将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介绍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新知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何影响?【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受到这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吗?【提问】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例子吗?展示图片补充介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活、分布,以及对动物的影响。【出示图片】阔叶林与针叶林的图片,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的图片,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的图片。【提问】在河流中生长的鱼能否在海洋中生活呢?【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具有影响。新知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问】图中影响小麦生长的还有老鼠、蚯蚓等生物因素,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呢?教师对学生分析出的关系给出生物学名词。【提问】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你能举例说明吗?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回答加以补充。引导学生梳理生物之间的关系。【观察图片】及【资料分析】牛吃草、蛇捕食青蛙生物入侵:黄顶菊袋鼠竞争白蚁分工合作小丑鱼和海葵菟丝子与玉米【提问】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最常见的是哪种关系?【小结】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也有影响。新知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书p17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提问】你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展示图片】对学生介绍的事例进行补充。介绍生物在不同方面对环境的适应。1生理适应出示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的图片。2行为适应:出示鸟类迁徙图。3形态适应:出示拟态、警戒色、保护色的图片(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提问】生物能完全适应它生活的环境吗?【展示】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介绍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小结】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新知六: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问】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展示】蚯蚓的图片,请学生分析蚯蚓是如何给环境带来影响的。提示学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展示】过度放牧的图片【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请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是如何给环境带来影响的。【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介绍。【出示图片】及【资料分析】出示地衣的图片,介绍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的。出示鬼针草粘在人衣服上的图片。出示资料:蜣螂拯救澳大利亚草原【小结】生物的生活能对环境产生影响。通过观察大熊猫、鱼生活的图片回答问题。分析归纳出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等。通过讨论、合作,将上述因素分为两类。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回答:有阳光小麦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小麦的生长需要水、土壤中所含有的小麦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等。回答:会。比如家庭种植的一些观赏植物也需要阳光、温度、水、土壤等。学生自由发言,介绍生活中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实例。观看图片、倾听、分析。温度因素影响了植物的分布。阳光、水、肥料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方向。温度和光照影响了猫头鹰的生活。一般不能,盐度也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观察图片,分析图中出现的各种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回答:蚜虫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吸收、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学生思考生活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例子,举例说出生物之间的关系。归纳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动物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思考并回答:捕食关系。思考并回答: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骆驼通过减少排尿和排汗适应缺水环境,骆驼刺发达的根系深入地下吸收水分。海豹厚厚的皮下脂肪能够抵御严寒。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莲适应水中生活、松树适应干旱贫瘠的岩石、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家鸽适于飞行、丹顶鹤适于沼泽、虎、鹰适于捕食的生理特征。分析出鸟类能通过迁徙适应环境。区分保护色和拟态。说出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作用。思考、回答:不能。观看图片、倾听,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思考、判断。通过讨论,分析出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等。过度放牧使得土地沙化。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影响大气成分,促进了水循环等。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知道的生活影响环境的事例。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微生物能影响藻类生长。人类活动能影响植物分布。蜣螂能处理粪便,拯救了澳大利亚的环境通过贴近生活的简单事例明确环境的概念。锻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第一章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通过设置具有难度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第一个问题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即可解答,接着将问题从小麦扩大到植物的范畴,再扩大到生物的范畴,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理解。利用生活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及教师出示的图片理清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构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具有影响”这一概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加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思想。锻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理解。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对生物需要适应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教师从三个角度有条理地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物对不同环境的多样的适应方式。通过雷鸟和竹节虫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提示学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通过分析得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能对环境产生影响。课堂小结【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人类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归纳总结得出: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上p18练习13。通过设置了难度梯度的习题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布置作业思考如何进行“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板书设计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阳光、温度、水等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理适应2行为适应3形态适应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1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2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能力目标:1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思维能力。情感目标: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关注生物圈。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设计者:)20世纪5070年代,在许多国家,人们经常施用一种叫做ddt的农药杀灭农林害虫,但在荒无人烟的南极从未施用过dd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发现,在南极海洋中的鱼、鳞虾和企鹅等动物体内竟然也含有ddt。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ppt2)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6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63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自学。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 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生物圈中有哪些种类生态系统?问题(2)从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来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密切关联的表现。为什么生物圈可以看作最大的生态系统?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初步认识得到:(1)生物圈的大致范围。(2) 生物圈中多样的生态系统。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1)生物圈的范围。厚度约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ppt35)(2)各种生态系统。(ppt613)引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师以汉江为例点拨、讲解问题:讲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pt1420)4教学评价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5技能训练 “作出假设”(ppt25)6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生物圈二号,渗透环保意识。(ppt2627)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你知道了什么?会解决什么问题?还想了解什么?2学生回答:(1)生物圈的范围有哪些? (2)说出你知道的生态系统?3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板书: (ppt2122)1巩固训练一。(ppt2324)2巩固训练二: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3巩固练习三: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完成本节学习情况记载与教学评价。自我评价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再优化优化问题优化方法12教学反思2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3知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通过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关注生态系统。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3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设计者:)园艺人员在城市的一角种了一块草地,为防止鸟吃草籽,人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ppt2)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922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232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分析。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1. 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扮演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角色,回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第22页“观察与思考”讨论:a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关联的吗?b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问题(2)分析课本第23页的资料,讨论思考: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创设情景: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案打包5套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56492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