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_集合韦恩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21.doc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素材打包63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素材打包63套新人教版.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_集合韦恩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21.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_集合教学反思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22.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马问题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0.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由来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1.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3.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分数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4.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0.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拼图形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4.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小故事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3.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每天都吃“正方形”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2.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完美正方形与完美长方形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1.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聪明的小男孩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7.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智解101×5的积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2.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8.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华罗庚的故事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9.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九的乘法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0.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乘号的由来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6.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1.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数字对联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8.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2.doc---(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事半功倍的故事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0.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0的位置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4.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镜子数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9.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解决问题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8.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磁铁数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7.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趣味小故事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6.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米厘米毫米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5.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吨的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英文简称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2.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来历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3.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千米的认识南京港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9.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加减号的由来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4.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从一列数中获得的天文发现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3.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1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由来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1.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1时分秒时间的计算时分秒赛跑拓展资料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2.docx---(点击预览)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4.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吨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1.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吨的认识解决问题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0.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7.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68.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5.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76.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5.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3.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5倍的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81.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9.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6.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5.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3.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7.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194.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9.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边形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6.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图形的周长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5.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7.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08.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20.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5.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9.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应用1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8.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1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6.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2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7.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12.zip
三年级数学上册9数学广角_集合教学图片素材新人教版202009021223.zip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编号:15761385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0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一册 素材 打包 63 新人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素材打包63套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册,素材,打包,63,新人
内容简介:
时分秒赛跑一年一度的跑步比赛到了!时、分、秒这三个小伙伴都很兴奋,他们个个都相信自己能第一个跑完60米。于是,他们便刻苦地训练起来。时,一开始很用心。每天早晨在体育场跑5圈。晚上,又小跑着来到体育场,哎哟哎哟地跑了10圈。10+5=15圈,时一天要跑15圈哩!可是,他还没坚持3天,就待在家,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他想:反正还有这么多天,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后再去跑,也不迟啊!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时越来越胖,就跑一圈也能把他累死,可他丝毫没有一点担心。分,还算用心。他总是每隔3.4天,去体育场跑上30分钟,比时勤劳多了。秒,练得最刻苦。清晨,他围着体育场5.6圈,傍晚又去体育场跑上5圈。就连走路的时间也不放过,秒一直坚持到了比赛的前一天。终于,比赛在11月21日开始了。时、分、秒三个选手都信心十足地来到了起跑线上,期待着一声响亮的枪声响起。“砰!”三个选手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很快,他们就拉开了距离。秒,遥遥领先,分排名第二,最后时才慢慢地跟上来。秒:1秒就能跑完1米,跑完1圈共60米只用了60秒=1分钟。分:1分钟跑完1米,跑一圈花了60分钟=1小时。时:1小时才跑完5米,跑完60米居然花了12个小时,从早上跑到了晚上。所以,秒第一个冲过终点,得了第1名,分得了第2名,时已经不能再得第3名了,第100名也有了,他实在是跑得太慢了,你看,天都黑下来了,看的人和裁判们都回家去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台上的表现都来自于台下,我们可不能学习时哦!要像秒一样勤劳刻苦。1时间的由来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存在的物质都会持续一定的过程。例如,从种子发芽到长叶、开花、结果,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就是物质的时间属性。因此,同长度等一样,时间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量。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例如,我国在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根据杆影的方位变化,确定不同的时间。日晷(读作gu)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古代人还利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计时,如利用水从带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壶中流出的量来计量时间。我国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制的刻箭上,按其一昼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长度分刻成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即为一刻,故有“百刻”之称。自西汉起用12个时辰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每一时辰合今天的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到一时为子时,夜一时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古埃及人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是把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单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统一计量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1960年,经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正式把“秒”作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也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并选定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1从一列数中获得的天文发现据说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德发现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距离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他算出了当时已发现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单位略),分别为:星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47101652100天文学家们为了发现更多的行星,仔细研究上表中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他们将上表中各数分别减4得到一列数:0、3、6、12、48、96。这些数之间竟有一个奇妙的规律:如果在12和48之间再添上24的话,那么除第一个数以外,每个数都是前面一个数的2倍。到了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科学家们算得它与太阳的距离是192。真巧,这个数不用减4,就是数列中96的2倍。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为了在数列中的12和48之间插进24,科学家们猜测:在与太阳距离28(24+4)的地方应该有一颗行星。1801年12月7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这颗行星谷神星,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28。1加减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减号“”,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减数上画一点表示。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1南京港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接点、沿长江和东部沿海“t”形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具有承启东西、呼应南北的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南京港辖区范围208千米,其中北岸线长110千米,南岸线长98千米。目前,南京港共拥有生产型泊位257个,其中万吨级泊位44个,总通过能力1.6亿吨。南京港地理位置优越,集疏运条件齐备,港口资源良好,经济腹地广阔,既是南京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又是长三角地区能源、原材料等战略物资海进江中转体系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海物资转运体系的重要节点。1质量单位千克的来历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一千克,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除了千克以外质量单位还有克、吨,一千克等于1000克,一吨等于1000千克。1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英文简称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长度单位的英文简称,毫米简称mm,厘米简称cm,分米简称dm,米简称m,千米简称km。许多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这些长度单位会有这些英文简称呢?”老师真为你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感到自豪。在你们的启发下,老师查找了资料,终于弄明白了这些长度单位英语简称的由来。“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当然这些长度单位都是用英文来命名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都是我们翻译过来的汉语名字。毫米的英文名字是millimeter,从毫米的英文名字来猜一猜毫米为什么简称mm?是不是从它的英文全称中取了两个字母啊?厘米的英文名字是centimeter,简称cm,分米的英文全称是 decimeter,简称dm,米的英文全称是meter,简称m,千米kilometer简称km。克的英文全称是 gram, 简称g,千克的英文全称是kilogram,简称kg,吨的英文全称是tons,简称就是t。1米、厘米、毫米由1983年开始,“1米”被定义为平面电磁波(光)在1/299792458秒的持续时间内在真空中传播行程的长度。而在1960年所订定的标准,即氪的橙红射线的波长则作为参考标准。“1米”最初的标准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二千万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极或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但由于后来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所以“1米”的定义改为某一合金制的金属尺的标准长度。后来激光普及,“米”的定义改为以光波的波长倍数作标准。但由于测不准定理的缘故,我们没有可能同时得出长度和时间的精确量度。所以,在1983年,国际度量衡组织改以光速为长度标准的定义,将光速定为299792458米/秒(准确)。厘米,又作釐米,俗称公分,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1厘米(公分)等于:1米的百分之一(此即为“厘”的字义);1分米的十分之一;10毫米。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1趣味小故事一天,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正在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米说:“我比你们都长,你们加起来也比我短,小主人肯定最喜欢我。”分米不服气地说:“谁讲的!十个我就和你一样长,你神气什么呀!”米说:“虽然十个你加起来和我一样长,但是,十个我加起来不知是你的多少倍呢?”厘米听了很生气,说:“虽然你比我们都长,但是不主人不一定最喜欢你呀!米说:“不可能.”还没等米说完,毫米打断米的话,抢着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你用得上的地方,我们不一定用得上,我们用得上的地方,你不一定用得上!”这时,小主人回来了,他放下书包,准备做作业,巧的是今天的作业刚好是量铅笔盒的长,一分硬币的厚,数学书封面的宽,衣橱的高。小主人把分米、厘米和毫米都用上了:铅笔盒长2分米,数学书封面宽21厘米,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小主人要量衣橱的高时,米想:“前面我都没用上,这次肯定也用不上。米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居然被用上了,衣橱高约2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对米说:“你真厉害,现在居然被用上了。”听罢,米一下子脸红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吵了。1磁铁数人们说495是三位数中一个怪数,认为它像磁铁:任意一个各位数字不全相同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规则减来减去,最多不超过6次运算,都会被它“吸引”过去变成495。信不信由你,它真的这么怪。任意给定一个三位数,如784,把这个数中的各位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得到874,显然,它是用7、8、4组成的所有三位数中最大的数,同样,可以排成最小的数478。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减,有874-478=396;继续对差数396作同样的运算,又有963-369=594;再对所得的结果作同样的运算,有954-459=495。至此,如果按照上面的规则继续算下去,结果总是495,即出现了一个不变的数495。这是自然数王国的一件怪事!495好像一块磁铁一样,因此人们将495称为“磁铁数”,把这个事实称为“磁铁数定理”。如果你对此有怀疑,可以多找几个三位数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这样。那么,其他多位数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怪数呢?告诉你:除了495外,四位数中也有类似的怪数6174.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1解决问题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交流时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结果。由于一年级时学过竖式计算, “个位相加满10需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所以让学生尝试计算第一个算式。在第一个算式中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时,我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小结。而在解决第三个算式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通过互相说一说,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以及哪一位上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加法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2镜子数有一种数很奇怪,不管你是顺着写还是倒着写,写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数,如151,6226,1234321等,这种数就是“镜子数”。得到镜子数的方法很简单,你可以任意选一个两位数,如78,加上它前后位置交换后的数(87),再用得到的和(165)加上这个和前后位置交换后的数(561),如此继续下去,最后一定会得出一个镜子数。如上面的例子,165+561=726,726+627=1353,1353+3531=4884。如果第一次挑选的两位数是79,得到的镜子数是多少呢?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吗?那就是44044!10的位置231邀请“0”到它们中间去,第一个“0”昂起头说:“答应我一个条件,让我站在最前面!”第二个“0”微笑着说:“我喜欢站在中间。”第三个“0”红着脸说:“我站在最后面吧!”结果0231,第一个0没有使231扩大;2031,2301,第二个0使231扩大了好几倍;2310,第三个0使231一下子扩大了整整10倍!1事半功倍的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的形式,让男生女生三人一组到前面站排,男生是女生的2倍。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到黑板前贴小猴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进一步体会感受“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练习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教学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不足:(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多注重让学生说说算理。(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言不严密,教师应及时纠正。(3)、学生动笔解决问题量还不够,课堂上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数字对联数字对联是对联的一种,它将数字巧嵌于对联中。数字与文字对联交相辉映,将数学演算引入对联之中,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智慧,激发读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那些构思奇巧的数字对联,令人叹为观止。如: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又如: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一考察团出国考察,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1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两个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一个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例如 1乘号的由来英国数学家威廉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后日渐流行,沿用至今。莱布尼茨于1698年7月29日给约翰伯努利的一封信内提出以圆点“”表示乘,以防“”号与字母“x”相混淆。1九的乘法先将两只手的手指伸开,再把十个手指从左到右编上1、2、3、4、5、6、7、8、9、10号。计算几乘九时,先看几乘以9,是几就折起第几个手指,再看折起的手指左右两边各有几个手指,左边有几个手指就是几十,右边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如79=63。1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华罗庚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1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在本册书中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它又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因为计算的教学一直都是学生觉得机械的重复计算内容。但它又是在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过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体现出计算的作用,所以在该册书中,更多的是结合了情景从而提出数学的问题,引发计算的必要。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富于活力呢?课前我也作了认真的考虑,同时考虑到笔算乘法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他们有了以前表内乘法和口算的基础,于是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来讲授本节内容:首先,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估算232引入新知,再设置矛盾冲突: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最后适时引导、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主要书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等多种形式有效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计算。其次,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注重知识间的层层递进,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像232、422 这类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笔算1232、3422、12342这类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去尝试找到一个总的计算方法,观察这些计算时共通的地方。使学生能形成一种习惯。当然,笔算教学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的计算,这就需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计算不枯燥,乏味。但是又必须得检查学生每一节课的过关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后面的计算教学。在处理该内容的时候,我考虑更多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就出现了对情景教学的不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文字的理解能力方面没有作出较好的培养。另外,计算教学中我还没能关注课堂时间的控制,所以学生的练习时间就相对的减少了。口诀的回顾可能还要更多的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强化。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怎样计算?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2智解1015的积一天,名侦探汤姆要到数学教授杰克家去做客,他在约定的时间到了杰克家的大门口,当他正准备按门铃时,他发现大门是半掩着的,便直接走了进去。进去之后,他并没有看见杰克本人。他喊了喊,也没有人应答。而在环顾了整个客厅之后,汤姆看见一台台式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的是计算状态,上面打着一个算式“1015”。汤姆觉得十分纳闷,杰克教授算这个还要用计算机吗?突然,汤姆从这个算是中察觉到了什么,立即拨响了报警电话。你知道汤姆察觉到了什么吗?答案:1015=505,在计算机上显示的是。由于与sos类似,而sos是国际求救信号,所以汤姆觉得杰克可能有危险。1聪明的小男孩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小男孩说:“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1完美正方形与完美长方形完美正方形是指由若干个边长不相等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小正方形都无法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则称为简单完美正方形,否则称为复合完美正方形。1939年斯普拉格造出第一个完美正方形,它由55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4205个单位。最小的简单完美正方形由21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112个单位,于1978年由荷兰数学加杜依维斯廷用计算机发现,这个完美正方形不仅阶数最低,同时数字也更简单(较小),且构造上有许多优美的特性,如右图(正方形内数字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最小的复合完美正方形则由24个小正方形组成,有威尔科克斯发现。完美长方形,是可以分割成几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的长方形。完美长方形是由完美正方形演变来的,因为完美正方形太难寻找了,所以有些人就放宽条件,转而研究完美长方形。1925年数学家莫伦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完美长方形,它恰能被分割成10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为33个单位,宽为32个单位。如右图。1我们每天都吃“正方形”我们吃的食盐,也就是氯化钠,如果把它放大几百万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它的空间形态是充满了无数正方形的正方体结构。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吃正方形喔!1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小故事传说古希腊的音乐天才俄尔浦斯为了复活死去的妻子,用竖琴曲打动了冥王和冥后,答应让他把妻子领回人间。但有一个要求:在走出地府之前,俄尔浦斯绝不许回头看他的妻子。哪知快到地府门口的时候,他却破了戒。俄尔浦斯的这把竖琴,就变成了天琴座挂在天上。银河西岸的平行四边形就是识别天琴座的标志。1正方形拼图形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图形,当拼成图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拼成的图形的周长越短。任意两个相同的正方形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的和小,少了两个正方形中各1条边的长度。1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2000多年前,有人用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1分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写下这个数字。”八戒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提笔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再写下这个数。”孙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二位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其实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1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方法一:看图比较:同样的两个物体或图形,都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得份数越多,这个分数越大。方法二:根据意义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大的分数表示取得份数多,对应的分数就大。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可以先找到一个中间量,将所给的分数分别与中间量比较,再根据题目要求按大小顺序排列。1分数的由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米。像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中等的不得超过,小的不得超过。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三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素材打包63套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61385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