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202010194115.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课件+教案+素材打包5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76446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4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文本
- 资源描述: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课件+教案+素材打包5套新人教版,文本
- 内容简介:
-
19* 谈创造性思维课题谈创造性思维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重点)2.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难点)3.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尼亚创意思考顾问公司,曾发表过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根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读准字音汲取(j) 模式(m) 压榨(zh) 对称(chn)持之以恒(hn)根深蒂固(d)锲而不舍(qi)不言而喻(y)孜孜不倦(z)辨清字形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就把东西举上去了。形容事情很容易做。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新课导入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过渡段一,第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渡段二,第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部分():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第二部分():分析问题,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论证了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第三部分():得出结论,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号召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品味亮点词语】第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怎样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所以“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感悟精彩句子】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设问。文中的设问句还有:(1)第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第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段和第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2.第、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这样写的好处。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这两个事例不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作者的主张。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把握文章主旨】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你对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生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史铁生都是瘫痪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生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生丙:我觉得“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是能否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知识丰富的人,他们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因为非凡的灵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但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就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到启示的。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阐述道理,先具体论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即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再进一步论述其实所有的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这样层层递进,把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2.语言准确、严密。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思维方式可以多样,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3.层层设问,过渡自然。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如课文第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然后作者对此做了回答。再如第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思考,突出文中某些内容,使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清晰。【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150字左右)志,是成功的先行官。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其校长问同学:“为何而读书?”大家各抒己见,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以此话为志,和许多志士仁人一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有了志,他才能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章的主旨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好的教学一定会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议论文的文字具有简洁、严密的特征,内容不及记叙文、小说等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很重要。在讲解论证方法时,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口头表达,重点练习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不难,但要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好奇心、创造力却不容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文本内容切实提升至影响学生思想的高度,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方法指导: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技巧点拨1.判断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2.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3.答题模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增强、突出)(好处),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