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2第10课“冷战”与“热战”3课标要求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4一、“铁幕”降临 美国 社会主义 苏联 美国 苏联 共产主义 丘吉尔 1947 杜鲁门主义 全球扩张 欧洲复兴计划 5二、“两极”对峙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年,以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建立了(简称“北约”),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年,以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正式成立。 2.标志:组织和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结束:和,两极对峙局面瓦解,“”结束。 三、局部“热战”“冷战”期间,虽然没有全球性的大
2、战争爆发,但局部战争层出不穷,如美国侵略和的战争,入侵阿富汗等。 1949 美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 苏联 华约 北约 华约 美苏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冷战 朝鲜 越南 苏联 67问题1问题2【问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探究(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8问题1问题2【问题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及影响是什么?探究标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建立。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9123456 答案 答案关闭B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是 ()。A.日本 B.美国C.苏联D.德国101234562.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这个演说标志着 ()。A.“冷战”拉开序幕B.“冷战”正式开始C.“冷战”达到高潮D.“冷战”正式结束 答案 答案关闭A11123456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的美国领导人是()。A.马歇尔B.尼克松C.杜鲁门D.罗斯福 答案 答案关闭C121234564.北约建立的时间是()。A.1945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 答案 答案关闭D131234565.20世纪50年代,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发动了()。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西班牙战争 D.阿富汗战争 答案 答案关闭A14123456 答案 答案关闭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华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产合伙人合同协议书模板
- 费用分摊合同补充协议
- 说媒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诊所证件租赁合同协议
- 设备意向订单合同协议
- 贷款车辆交易合同协议
- 贴片加工转让合同协议
- 设备租用合同三方协议
- 请人带孩子合同协议
- 起重机租赁合同协议范本
- 农艺师常规知识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第8课 良师相伴 亦师亦友(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国际物流中的风险管理与决策优化探讨
- 2025年中铁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脊柱侧弯的康复》课件
- 污染源识别与溯源技术-洞察分析
- DB32-T 4608.1-2023 公共数据管理规范 第1部分:数据分类分级
- 《子宫肌瘤的护理》课件
- 液化气经营权转让协议
- 《高温合金钻削加工特性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