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1页
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2页
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3页
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4页
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地方高校转型期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罗俊摘 要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正处在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面临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人才需求依然紧缺,企业对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明显。根据当前物流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新时期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着手,提出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指出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物流 g64 a 2095-3437(2017)12-0133-03按照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相关部委明确了引导部分地方

2、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正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相对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生源、资源、规模等方面普遍处于劣势。如何根据自身发展的发展,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物流业发展趋势及物流人才需求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物流业一直被视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引领度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改革开放攻坚

3、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日益提升。物流业的平稳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物流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是明显的。然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发展起来的研究物体空間和时间状态规律性及物流管理方法的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形势决定了物流专业需要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应用实践能力。应用实践性是物流的突出特点。它应用现代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实现物

4、流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揭示了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及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客户管理等物流各要素在各种物流活动中的内在联系。因而,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掌握经济、管理、数学、信息、机械等多种专业知识,而且动手能力强。多年的实践证明,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也容易受到物流企业的青睐。二是创新创造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1自20世纪末的“物流热”至今,物流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正步入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稳步发展的转型升级新阶段。随着资源要素成本持续走高,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物流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5、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原则。面对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物流业势必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才能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因而,物流专业人才应能适当新常态的发展,具备相应的创新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转型的地方高校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实践中创新运用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

6、标。2 3二、地方高校转型过渡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转型期地方高校本科物流专业教育由于学校资源、专业特点、生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需求结构与培养教育不对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科研活动缺乏等。另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尚不完善和物流专业学科交叉性和专业实践性的特征,地方高校转型期间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要求下有一些问题更加突出。(一)课程体系侧重理论基础实践不足地方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参照学术型高校课程设置的模式,依托学科,同时考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践条件等因素来设置。因而,其重教轻

7、术、重学轻用的特征较明显。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十分明确,因此,课程体系与培养教育不匹配的问题就出来了。高校应如何转变以往“轻术”和“轻用”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管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学分比例约占专业课程总学分的40%。而且课程设置了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总体而言,上述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分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存。但是其教学过程仍以教材为主,学生在完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依葫画瓢地完成实验环节,即可完成课程学习的取得相应学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

8、培养不足,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对情景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单位的期望产生了一定差距,达不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二)教学资源条件欠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建设目标定位和自身条件制约,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一直以来,地方本科高校按照学术研究型的要求建设师资队伍,因而引进人才时重点考虑应聘者的本科毕业学校、最高学历和职称等,形成了以高学历、高职称为门槛的人才招聘“体系”。然而,理论能力较强,擅长写论文、做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不一定占优。于是,面对学校向应用转型后人才培养目标

9、的转变,师资队伍是否能够满足转型后的需要便成为地方高校转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次就是教学实践的硬件资源方面。多年的专业建设积累的经验表明,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学校本身的资源限制和转型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硬件资源的建设短时间未能达到应用实践的要求,更达不到转型后的创新应用的要求。此外,多年来教学计划若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等已经跟不上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变化,更不用说适应转型后创新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了。endprint(三)过渡期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一方面,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将时间

10、和精力更多地花在公务员考试和著名企业应聘上。而且地方高校生源的学习能力相对其他学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主观意识和学习能力两方面与学生自主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转型的培养体系难以马上生效。在转型过渡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调整、实践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学习模式和培养计划,难以马上适应新的培养体系的改变。因此,应该注意过渡期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应用不成、学术不就的“四不像”现象。上述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创新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而,在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地方高校转型过渡期,物流人才

11、的培养应当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国家政策的导向,满足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最终达到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物流专业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考虑到物流专业人才的特点和地方高校的实际,按照夯实专业应用基础,加强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的培养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专业应用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通过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物流专业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组成如下:(一)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具体包括自然科

12、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等。(二)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能力等。(三)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具体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等。物流专业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路径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三个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方案设计等方式来实现。四、物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资源问题,

13、更多的是培养机制能否与转型后人才培养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后,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促进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率。(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往依托学科和通过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专业建设模式,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点。人才培养的质量应从学生的整体进行考虑,个别优秀的学生不能代表学生的全体,反映不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3因而,有必要在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引入工程教育的理念,创新物

14、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物流专业特色相结合,引入校政行企参与。通过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发现的问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螺旋式发展,4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二)强化引导和组织为了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创新应用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物流方案設计大赛、供应链管理方案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深入剖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可以转变学生

15、学习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平台推行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跨专业和不同年级结构团队的组织引导。物流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门类较多,因而应考虑专业的交叉性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适应物流方案设计综合交叉性的特点。学生团队组建时采取高低年级结合、注重梯队的原则,既满足专业知识需求的覆盖,又可以保证实践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二是项目实践活动的组织。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组织机构、活动制度、评价标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我校为例,活动大多以学院组织为主,以院长、系负责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委员会,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明确奖励办法,并

16、由学生成立协会负责大赛的报名、宣传、主持等工作,有效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注重协同培养物流专业的综合交叉性决定了人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协同培养。除了创新实践平台对跨专业学生协同的引导和组织,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也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协同培养。如师资力量、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资源各自具有专业优势和资源积累,协同培养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而且能有效提高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效率。教师的协同指导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快速提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灵活教师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专业课程的协同,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17、还可以充实专业课程的内容,为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不可多得的素材和案例。实践环节和协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四)完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集中式笔试的课程考核方式,注意考核方式的灵活,能够有效评价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考核重点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加强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多手段、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如方案作品、汇报交流、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

18、力,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五、总结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的内在要求,向应用型转型是大势所趋。在转型期由于自身及物流专业的特点地方高校依然面对诸多问题,明确创新应用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人才培养的正确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本文对物流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看法和思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大家的注意,为物流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 中国流通经济,2014(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