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多汗证解析_第1页
临床多汗证解析_第2页
临床多汗证解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床多汗证解析 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谓之汗。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出汗异常,正如临床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因此,对以下几种异常出汗做一解析。 1 多汗证解析 1.1 自汗 证名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汗者名曰自汗。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此外,伤风、中暑、伤寒、瘟疫、霍乱等等,在疫病的转归时期都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 1.2 盗汗 证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症,尤以阴虚者多见,在临床

2、上可分为虚劳盗汗和阴虚盗汗,治宜养阴清热。 1.3 黄汗 证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多因出汗如水,湿热内盛,风水、湿热交蒸溢渗所致。症见头面、四肢肿、身热不恶风、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腰胯弛痛,两胫冷,身重痛,小便不利,脉沉迟等,治宜调和营卫,祛湿。 1.4 血汗 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又名红汗,指汗出色淡如血、因气血虚、血随气散,宜补益气血。 1.5 脱汗 证名出自内经·经终论等篇,指系病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又称绝汗。凡大吐、大泻、失血、误汗或大病后汗出如雨、额汗如雨、如球之凝、如胶之粘、甚则汗漏淋漓、擦拭不尽,或喘促肢冷,脉沉细欲绝,治宜回阳救脱,用参附龙牡之类。

3、 1.6 冷汗 证名见医碥,指汗出而冷者,多因阳虚而不敛所致,治宜温补。 1.7 阴汗 证名见兰室秘藏·阳瘘阴汗门,指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局部多汗;也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有因肾虚阳痿者,多见阴囊多汗,治宜温补。 还有许多局部出汗、手脚出汗,臭汗等等,虽然都有一个汗字,但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同。 2 讨论 以上列举了7种汗证,但根据多汗证临床表现,多汗证可分为全身性及局部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酰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总之,汗乃心之液,由精气化生,不可过泄。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区分阳虚和阴虚之汗,及各种汗对五脏六腑的影响,以辨证论治来掌握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西医主要是采取病因治疗、抗胆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