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流韵 2.5苏轼词两首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语言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故垒(Ie i)还酹(Iei)樯橹(qid n勺B. 萧瑟(se )料峭(qido)蓑衣(su o)C. 纶巾(Iu n)狼狈(bei)沧桑(c a n勺D.绚丽(xu d n)珠玑(j i ) 公瑾(j i n)解析:“纶”读gu a n。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俏丽讥诮积毁消骨料峭春风B.檣橹啬薇妃嫔媵嫱铜墙铁壁C.赤壁避难珠连壁合坚僻清野D.咨询谈资雄姿英发恣仃无忌解析:A.消一销;B.啬一蔷;C.珠连壁合一珠联璧合,僻一壁

2、。答案:D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羽扇纶巾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B. 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C. 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D. 檣橹灰飞烟灭 檣:一种摇船的桨。解析:檣:挂帆的桅杆。答案: D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回首向来萧瑟处B. 一蓑烟雨任平生.C. 一时多少豪杰D.惊涛拍岸解析: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答案:A5. “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咼。”这副对联的"三父子”, 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C.班彪班固班超B. 苏洵苏轼苏辙D.杜甫杜牧

3、杜荀鹤解析: 苏门三父子不仅文章写得好, 而且都有名诗名赋流传, 而且他们的出生地就在 四川眉山,由此我们可推知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答案: B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68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多情应笑我,早

4、生华发”两句是作者说应笑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C. “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和比喻修辞格。D. “羽扇” “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解析:D项,应为古代儒者的装束。答案: D7. 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 根据词的内容, 可以想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答案:写赤壁雄奇惊骇之景, 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8. 这首词里的写景, 用词洗练生动, 着墨不多, 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解析: 一般抓写景好的句子往往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句, 若选“

5、大江东去”或“江山如画”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答案: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其 中“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卷”字写出了浪花的汹涌。二、课外探究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 910题。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6、,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9.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案: “狂”字是总起,且贯串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 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 即“狂”)。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豪迈之 风。词开篇由“狂”写起,从举止神情 (上片 )到壮志豪情 (下片) ,皆由“狂”而来。1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态?答案: 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 国立功的心态。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112题。江城子 苏 轼大雪, 有怀朱康叔使君, 亦知使君之念我也, 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 欲平檐。 江阔天低, 无处认青帘 注 。孤坐冻吟谁伴我, 揩病目, 拈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 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牌。1 1 .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解析: 回答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 首先考虑回答句子在表达诗歌内容上的作用, 其次 考虑回答句子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回答在内容上的作用, 要先解释句意, 再结合上下文内 容进行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的前面

8、先写黄昏雨落,一个“犹”字写出了雨落时间之长, 人已寂寞;次写早晨开帘看见“欲平檐”的大雪,凄冷、孤独、寂寞之情使人动容。所考查 的句子的后面写“孤坐冻吟”无人伴,直接点出孤独寂寞之情。答案: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出作者的凄冷与孤独。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无助与寂寞。用 “雪”和“酒”引出下片对故人的思念与赏识。12.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解析: 赏析句子, 首先要点明句子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解释句子的意思,最 后要点出句子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答案: “雪”与“故人”互喻 (答“以雪喻人”

9、亦可 ),突出了故人品格的高洁, 体 现了作者对故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题。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析: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 或借助关键词 (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 )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 “忘却”的又是什么。 因为苏轼是大家熟知的诗人, 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

10、注解, 但在 回答作者心境时,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答案: 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 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 对世事纷扰的怀疑、 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14. 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 即情景相融 ) 。请作简要赏析。解析: 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 在答题时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 ( 先结合景物特征, 再现词句内容, 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 ),结合 词句具体内容作答。答案: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作者的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他情

11、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寄情自然, 实现精神解放 (心灵自由 )的遐想。 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 安谧、自由的理 想境界。 ( 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516题。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 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 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 ,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润州 ( 今江苏镇 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姮娥:即嫦娥。15. 结合全词, 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杨花”

12、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理由。答案: 不能对换。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 需要,不能调换。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 末。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未归丈夫的深深思念。16. 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 “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 从对方着笔, 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 上片以思妇之口, 诉说丈夫离家已久, 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

13、, 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 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表达交流17.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发思古之幽情 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分别吟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词句解析:要联系指代词“这”的指代内容。另外,注意人物和名句的对应。答案:18. 下列这段文字共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黄州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却以此养护自己纯真的精神。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本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 人们带入江山如画、 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答案:应该在“黄州”后加上“数年”或“几年”。“却”应改为“也”。“念奴娇赤壁怀古”前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