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测绘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物、地貌及地形?地物:地面上固定性的物体;地貌:地面上的高低起伏;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和叫地形。2、什么是水平面、水准面及大地水准面?水平面: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水准面:静止的海水面;大地水准面:平均静止的海水面(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3、什么是铅垂线?其在测量中起何作用?铅垂线:重力方向线;铅垂线是测量的基准面。4、测量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有何不同?(1)坐标系X、Y轴选取不同;(2)表示直线方位角定义不同;(3)象限排列顺序不同;(4)坐标原点取值不同。5、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绝对高程
2、;相对高程:地面点到任一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相对高程。6、我国曾使用何种统一的高程系统?现在使用何种统一的高程系统?答:我国曾经使用的统一高程系统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现在使用的统一高程系统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7、已知地面上某两点A、B的高程分别为HA=42.365m和HB=39.839m,试求:两点之间的高差hAB和hBA?hAB= 2.526mhBA= 2.526m8、1500、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其比例尺精度为多少? 1500: 0.05m 11000: 0.10m9、测绘15000比例尺地形图时,根据比例尺精度可知,测量地物时的准确程度为多少? 0.1mm×
3、;5000=500mm=0.5m10、在测绘地形图时,若要求地形图上能表示实地地物最小长度为0.2m,则宜选择的测图比例尺为多少?11、已知地面上两点AB的水平距离为255.768m,试求:其在1500、11000及12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图上长度分别是多少?1500: 511.5mm11000: 255.8mm12000: 127.9mm12、在11000、12000及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量得两点AB的图上长度为75mm,试求其在地面上的长度分别为多少?11000: 75m12000: 150m15000: 375m13、已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18km,测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试求
4、:此时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所产生的水平距离误差D及相对误差、球面角超和高程误差h各为多少? D=0.00005km=0.048m = = h=25.4m14、试计算1弧度所对应的度、分、秒分别为多少? 15、已知某测区约为一2000米长、1000米宽的矩形区域,试计算其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多少平方公里?多少公顷? S=2000×1000=2000000平方米 =2平方公里 =200公顷(hm2)16、某点大地经度为105°1700,试计算此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带; 带 取整 L0=6×183=10517、何为高斯投影?高斯投影为什
5、么要进行分带?高斯投影是横椭圆柱正影投影;高斯投影分带的目的:限制长度变形。18、已知某点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X=3439000m,Y=21483000m。试问该点在哪一带?在该带直角坐标系中什么位置?第21带 中央子午线以西 (第象限)第二章水准仪及水准测量1、何谓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有哪些方法?答: 测定地面点高程而进行的测量工作叫高程测量。高程测量的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物理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2、水准测量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写出每种方法的计算公式。答:水准测量有高差法和视线高法。高差法: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需要测量一个待定点的高程时。公式为:h=a-b, HB=
6、HA+h视线高法: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需要测量若干个待定点的高程时。公式为:Hi=HA+a, HB=Hi-b3、已知HA=23.456m,在A点水准尺的读数为1.346m,在B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224m,则A、B两点间高差hAB是多少?试分别按高差法和视线高法计算B点高程。A、B两点哪点高?试绘图说明。 hAB=a-b= -0.878m高差法:HB= HA+ hAB=23.456+(-0.878)=22.578m视线高法:Hi=HA+a=24.802m HB=Hi-b=22.578m 4、已知某水准管的半径为41米,试求其水准管分划值为多少? 5、已知DS3型水准仪的圆水准器的分划值为8,试求
7、其水准管半径为多少? R=859.4mm=0.859m6、水准仪有哪几条轴线?各轴线间应满足哪些几何条件?答:水准仪有4个轴:视准轴(CC)、水准管轴(LL)、圆水准器轴()及竖轴(VV) 各轴应满足的条件是:CC/LL VV/7、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视差?答:视差:P54页产生视差的原因:像平面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消除的方法:P55页 反复调焦。8、整理图根水准测量簿点号标 尺 高水 准 差高 程备 注后视前视加减计算值改正值mmmmmmmmmmBM112.255 12.255 fh允= =18351258577112.83212.8311680442726213.558
8、13.5606961226530313.02813.03198107741207BM214.235568037002510530 1980 19809、对表中附合水准观测结果进行计算,作成果校核,若成果合格,调整闭合差,求出A、B两点高程,并作计算校核。点名站数高差(h)高程(H)备注观测值改正值调整值BM448.724已知高程41.00621.008A49.73261.5473-1.544B48.18820.13410.135BM548.323已知高程12-0.4076-0.401和校核实测高差-0.407已知高差-0.401实测闭合差-6允许闭合差±6mm每站改正数+0.5mm1
9、0、对表中闭合水准观测进行计算,调整闭合差,求1,2,3点的高程。点 名距 离(公里)高 差(米)改正数(米)调整值(米)高 程(米)BMA37.11032.465-52.460139.5704-0.456-7-0.463239.1078-1.236-13-1.249337.8585-0.740-8-0.748BMA37.110 20 0.033 -0.033 0实测高差0.033已知高差0实测闭合差0.033允许闭合差±20mm=每公里改正数-1.65mm11、支水准路线AP。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HA=25.342米,h往=-1.436米,h返=+1.424米,f允=±6
10、mm,n=10站,试求:P点高程HP?f测=h往+h返= -0.012 f允=±6mm =合格 HP=HA+=23.912m12、安置水准仪于距A、B两点相等距离处,A、B两点间的距离为80m。测得A尺读数1.858m,B尺读数1.551m;然后移水准仪于距A点约2m处,此时,A尺读数为1.332m,B尺读数为1.013m。试问:1)该水准仪是否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条件?为什么?2)该水准仪视线是否倾斜?若倾斜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i角为多少?3)如何进行校正?zai解1)-1.858-1.551=0.307m, ,CCLL 2),,视线下倾。3)转动微倾螺旋使中丝对准B尺正
11、确读数,此时视线水平。用拨针校正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水准管气泡居中,此时水准管轴水平则CC/LL。13、设A、B两点相距80m,水准仪安置在中点,测得A尺上读数为a1=1.321m,B尺上的读数为b1=1.117m;仪器搬至B点附近,又测得A尺上读数为a2=1.695m,B尺上的读数为b2=1.466m。试问:1)该水准仪是否满足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条件?为什么?2)该水准仪视线是否倾斜?若倾斜是向上倾斜还是向下倾斜?i角为多少?3)如何进行校正?1), 2) 206265= , 3)1、转动微倾螺旋使中丝对准A尺正确读数,此时视线水平;用拨针校正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水准管气泡居中,此时水准管轴水平
12、则CC/LL。14、在水准测量时,使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什么误差的影响?答:在水准测量时,使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或减弱i角误差,大气折射误差和地球曲率差的影响。15、整理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测站编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水准尺读数K+黑-红(mm)平均高差(m)备注上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黑面红面视距差d累积差d(1)(2)(9)(11)(4)(5)(10)(12)后前后-前(3)(6)(15)(8)(7)(16)(14)(13)(17)(18)K为水准尺常数,表中K106=4.787K107=4.687已知BM1的高程为H1=56.345m11.4260.995 43.1 +0.10.
13、8010.37143+0.1后106前107后-前1.2110.586+0.6255.9985.2730.725000+0.62521.8121.29651.6-0.20.5700.05251.8-0.1后107前106后-前1.5540.3111.2436.2415.0971.14401-1+1.243530.8890.50738.2+0.21.7131.33338.0+0.1后106前107后-前0.6981.523-0.8255.4866.210-0.724-10-1-0.824541.8911.52536.6-0.20.7580.39036.8-0.1后107前106后-前1.7080
14、.5741.1346.3955.3611.034000+1.134016、精密水准测量手簿测点编号后尺下丝(1)前尺下丝(4)方及 尺向号标尺读数K+基减辅(14)(13)(17)高差中数上丝(2)上丝(5)基本(3)(6)(15)辅助(8)(7)(16)后 距(9)前 距(10)视距差d(11)d(12)12.4061.809后219.83521.3801.9861.391前160.06461.63-242041.8后前59.7759.752+0.2+0.2+59.7621.8001.639后157.40458.9501.3511.189前141.40442.92+344.945.0后前16
15、.0016.03-3-0.1+0.1+16.01531.8251.962后160.32461.88-11.3831.523前174.27475.82044.243.9后前-13.95-13.94-10.30.413.94541.7281.884后150.81452.3601.2851.439前166.19467.74044.344.5后前-15.38-15.380-0.2+0.2-15.3853.1563.528后350.88652.45-22.3532.723前309.60611.14180.380.5后前41.2841.31-3-0.20+41.29563.9123.499后275.495
16、77.05-13.1062.693前312.55614.09180.680.7后前-37.06-37.04-2-0.1-0.1-37.050第三章经纬仪及角度测量1、何谓水平角?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其水平度盘读数是否相同?为什么?水平角 P87页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其水平度盘读数相同。因为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在水平面的投影相同。2、何谓竖直角?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其竖直度盘读数是否相同?为什么?竖直角:同一竖直面内,某一方向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其竖直度盘读数不同。因为不同高度的点与水平线的夹角不同3、水平角测量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的
17、适用情况?水平角测量有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其中:测回法适用于测量两个方向之间的单角;方向观测法适用于测量方向数多于两个时的水平角测量4、整理下表中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测站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 数水 平 角备 注半测回值测 回 值O左A0 02 1848 33 0648 33 1548 33 03B48 35 24右A180 02 3048 33 24B228 35 54O左A90 05 0648 32 4848 32 51B138 37 54右A270 05 2448 32 54B318 38 185、整理下表中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测站测回数目标读 数2C()平均读数(°
18、)归 零方向值(°)各测回归零方向值之平均值(°)盘 左(°)盘 右(°)123456789O1ABCDA0 02 3670 23 36228 19 24254 17 540 02 30180 02 36250 23 4248 19 3074 17 54180 02 360-6-60-60 02 3670 23 39228 19 27254 17 540 02 33(0 02 34)0 00 0070 21 05228 16 53254 15 200 00 0070 20 56228 16 48254 15 162ABCDA90 03 12160 24
19、06318 20 00344 18 3090 03 18270 03 12340 23 54138 19 54164 18 24270 03 1201266690 03 12160 24 00318 19 57 344 18 2790 03 15(90 03 14)0 00 0070 20 46228 16 43254 15 136、整理下表中用两种不同刻划的度盘观测竖直角的记录。测站目标盘位竖盘读数半测回值X测回值备 注OM左98°41188°411838°4115右261°18488°4112N左86°1618-3°43
20、429-3°4351右273°4400-3°4400PA左72°1818-17 41 4212-17 41 54右287°4206-17 42 06B左96°32426 32 4266 32 36右263°27306 32 30RM左58°193531°40251031°4035右301°404531°4045N左105°1145-15°114512-15°1132右254°4840-15°1120SA左101°15
21、30-11 15 30-3-11 15 33右258°4424-11 15 36B左80°16129 43 48-69 43 42右279°43369 43 367、经纬仪有哪些轴线?轴线间应满足哪些几何条件?答:经纬仪有视准轴(CC)、水准管轴(LL)、横轴(HH)及竖轴(VV) 他们之间应该满足的条件是:CC8、角度测量为什么要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方法?答:因为在角度测量时若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或减弱视准轴误差、 横轴误差、度盘偏心差、仪器偏心差及竖盘指标差的影响。9、由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引起的水平角观测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答:
22、1、由仪器对中误差所引起的角度观测误差与边长S和偏心误差e以及e与S的方向有关;当观测接近的水平角或边长过短时,应特别注意对中; 2、由目标偏心误差所引起的角度观测误差与边长S和偏心误差e以及偏心方向有关 ; 观测边越短,偏心方向与测站的夹角成时,越要注意将目标竖直在点位中心,标杆要细一些,观测时尽量照准目标底部。第四章距离测量1、何谓直线定线?直线定线有哪些方法?直线定线:将所量尺段标定在待测两点间的一条直线上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方法:目估定线和经纬仪定线。2、将一根20m的钢尺与标准钢尺比较,发现此钢尺比标准钢尺长14mm。已知标准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钢尺比较时的温度为15,求此钢尺的尺长
23、方程式(标准温度取20)。 =20m+0.0172+1.2520: 3、已知A、B两点间的标准长度为150.150m,在温度为20°时,用1号钢尺(尺长30米)量得AB间水平距离为150.130m,丈量时的温度为20。求: (1)1号钢尺每百米的尺长改正数;(2)1号钢尺比标准尺是长了还是短了;(3)写出1号尺的尺长方程式。解:(1) (2) (3) 每30m的改正数为: 尺长方程式为:4、普通量距。D往=247.851米,D返=247.791米,试求:较差d,平均值,精度K?=0.060mK=5、用钢尺进行精密量距。设钢尺尺方程式米。把AB分成五段丈量。每段钢尺量得长度、温度、高差
24、均记入表中,试计算(1)往测AB所得水平距离。 (2)若返测AB长度D返=126.819米,计算d,相对精度K。计算在下表进行。线段尺段距离(米)D温度高差(米)尺长改正D1(米)温度改正Dt(米)倾斜改正Dh(米)水平距离DI(米)ABA129.3910100.86+0.0049-0.0035-0.012629.37981223.3900111.23+0.0039-0.0025-0.032323.35912327.682011-0.14+0.0046-0.0030-0.000427.68323428.538012-1.03+0.0048-0.0027-0.018628.52154B17.89
25、9013-0.94+0.0030-0.0015-0.024717.8758D往=126.8194 K=6、今欲校测水平距AB,场地为一均匀坡地。现用名义长度为50米,实长49.9949米。以标准拉力测得斜距米,丈量时t=24.4,hAB=3.724米,试求:AB水平距DAB?D=186.8377m7、在下表中进行视距测量计算。 测站A 仪器高i=1.48m 测站高程目标尺 读 数竖备用读数L竖角水平距离D高差h高程H尺间隔l中丝v11.5641.48097°1240-7 12 40153.936-19.477142.90821.0431.48083°50246 09 361
26、03.09911127173.51231.0931.800105°4436-15 44 36101.253-28.864133.52141.6011.40085°37124 22 48159.16612.271174.6568、用RED MINI测距仪测得AB的斜距S=1231.783米,仪器乘常数R=+5.7毫米/公里,加常数毫米。仪器气象改正参数毫米/公里,测距时P=100.35千帕,t=30,观测竖直角,试求:(1)改正后的斜距S。(2)测距仪和棱镜两点水平距D。D=9、试述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答:测定电磁波在测线上往返传播的时间,利用已知光速C,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27、D=10、何谓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称为直线定向。11、如图4-1所示,已知三角形ABC中各内角为试计算AC、CB、BA边的坐标方位角。 图4-112、如图4-2所示,已知三角形ABC中各内角为试计算其他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图4-2第五章平面控制测量1、地形测量和各种工程测量为什么先要进行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分为哪几种?答:1)因为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在整个测区建立控制网,然后以测定的控制网点为基础,才能进行地形测量和各种工程测量。 2)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2、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答:1)建
28、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导线测量GPS卫星定位和交会测量; 其中:三角测量不用测距只需测量各三角形的内角,但内业计算工作量较大;导线测量具有选点灵活、内业计算量小等优点;GPS卫星定位不受点位之间是否通视的限制;交会测量只适用于插入个别点时采用。 2)建立高程控制网的方法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其中水准测量方法简单、精度高,但仅适用于平地,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山区测量。3、何为导线?导线的布设形式有几种?答:1)由控制点组成的连续折线或闭合多边形称为导线。 2)导线的布设形式有: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和导线网。4、何谓坐标正算?何谓坐标反算?答:1)由一个点的坐标及该
29、点至未知点的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的方法,称为坐标正算; 2)已知两个点的坐标,求该两已知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的计算,称为坐标反算。5、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有哪些不同?答: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中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不同。6、某闭合导线如下图所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入图中。试用表格计算导线点B、C、D点的坐标。 标答见P627、某附合导线如下图所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入图中。试用表格计算导线点1、2、3、4的坐标。XB=2507.69m、YB=1215.63m、XC=2166.74m、YC=1757.27m标答见P638、某闭合导线如下图所
30、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入图中。试用表格计算导线点B、C、D点的坐标。标答见P649、某附合导线如下图所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入图中。试用表格计算导线点1、2、3、4的坐标。标答见P6510、用前方交会法计算P点坐标。起算数据和观测数据列入表中。试求:用两种方法计算P点坐标。40起算数据x(米)y(米)A37 477.541163 07.242B37 327.20216 078.901C37 163.69116 046.652观测数据方法1:坐标正算:1) 2); ; 3) 计算校核: 方法2:用余切公式见P7011、用后方交会法计算P点坐标。起算数据列入表中,观测数据,试求:用第二种方法计
31、算P点坐标。起算数据 x(米)y(米)A2858.0606860.080 B4374.8706564.140C5144.9606083.07012、测边交会法计算P点坐标。起算数据列入表中,观测数据DAP=476.012米,DBP=495.638米。试求:用两种方法计算P点坐标。起算数据:x(米)y(米) A5522.0151527.297B5189.3521116.904 方法1:解: 由余弦定理得: 由余弦定理得:方法2答案见P7313、如图,按侧方交会法观测了角、及,试按两种方法计算P点坐标。方法1:1)2) 3) 4) 5)m6) 合格 (取M=1000)方法2答案见P71第六章测设的
32、基本工作1、拟测设距离D=49.550m,两点间坡度均匀,高差为1.686m,丈量时的温度为27,所用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则测设时在地面上应量的斜距是多少?2、已知A点地面高程为HA=12.543m,要测设出设计高程为12.888m作为室内的±0标高,试述用高差法进行高程测设的步骤并画示意图说明。答:在a线下0.345m处划一条线。3、已知A点地面高程为HA=28.176m,今要测设B桩使其高程为29.000m。为此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在A尺上的读数为a=1.428m,在B尺上的读数为b=0.923m,若用视线高法测设高程,试计算测设数据并说明测设步骤。解: 4、已知:XA=3
33、51.245m、YA=297.853m、X=340.807m、Y=291.170m、X=337.698m、Y=335.467m,试求:1、绘草图;2、计算用极坐标法由点测设A点所需的全部测设数据;3、说明测设步骤。 5、已知:控制点AB和建筑物四个角点1、2、3、4的坐标,试求:用极坐标法由A点测设建筑物各角点的测设数据。 点号 X (m) Y (m) A400.000800.000 B499.661797.397 1225.000640.000 2225.000820.000 3415.000820.000 4415.000640.000 解: 第七章施工测量1、在城市测量坐标系中,建筑物A
34、BCDE的坐标列入表中。A点在建筑坐标系中的坐标米,米,方位角 试求:BCDE在建筑坐标系中的坐标。城市测量坐标和建筑坐标的换算点点城市测量坐标系建筑场地坐标系YXYXDYXYXA3968.5654126.5412100.0001100.000B4195.0834135.362226.5188.821226.69087°461290°0000226.6900.0002326.6901100.000C3969.8124094.516-225.271-40.846228.944259 43 22261 57 10-226.690-32.0502100.0001067.950D3
35、912.3674131.693-57.44537.17768.426302 54 36305 08 24-55.95539.3842044.0451107.334E4189.8924140.163277.5258.470277.65488 15 0790 28 55277.644-2.3352321.6891104.999A3968.5654126.541-221.327-13.622221.746266 28 41268 42 29-221.690-5.0002099.9991099.999 2、在城市测量坐标系中,控制点ABCD坐标列入表中。A点在建筑坐标系中的坐标米,米,方位角 试求:B
36、CD在建筑坐标系中的坐标。城市测量坐标和建筑坐标的换算点点城市测量坐标系建筑场地坐标系YXYXDYXYXA470413.643356201.2082000.0001000.000B470613.454356209.903199.8118.695200.00087°303090°0000200.0000.0002200.0001000.000C470609.107356309.808-4.34799.905100.000357 30 310 00 010.000100.0002200.0001100.000D470409.296356301.113-199.811-8.695
37、200.000267 30 30270 00 00-200.0000.0002000.0001100.000A470413.643356201.2084.347-99.905100.000177 30 31180 00 010.000-100.0002000.0001000.000 3、如图所示:ABCD为施工现场红线桩,在表中计算红线各边长D及左角,并做计算较核。点名横坐标yy纵坐标xx边长D方位角左角A6198.8834610.285217.0485.441217.116B6415.9314615.726-5.434216.768216.836358 33 50C6410.4974832.
38、49489 59 23-220.930-5.578221.000268 33 13D6189.5674826.91688 59 029.316-216.631216.831177 32 15A6198.8834610.28591 01 3588 33 50B360 00 0000和校核yx4、上题坐标反算中,各项计算校核无误时能说明什么?不能说明什么?5、如图所示:ABC为建筑红线桩,其间有一建筑物影响通视,为校测BC间距并定出BC方向,现测得CAB44°5957、AC141.427m、AB99.999m,计算BC及BCA、ABC。BC100.0025364mBCAABC=6、如图所
39、示:ABC为红线桩,ABC120°,MNPQ为拟建筑物,定位条件为MNAB,N点正在BC线上,施工现场通视可量,根据以上条件叙述建筑物四角的定位步骤。7、如图所示:ABC为红线桩,MNPQ为拟建筑物,O为古树中心,定位条件为MNAB, N点在BC线上,施工现场通视可量,根据以上条件叙述建筑物四角的定位步骤。第八章测量误差基本理论1、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哪些?测量误差如何分类?答:测量误差的来源有: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 测量误差按照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2、系统误差有何特性?它对测量成果产生什么影响?在测量工作中如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答:系统误差具有
40、累积性和规律性。它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较大。在测量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1)对观测结果加入改正数;2)严格校正仪器;3)采取对称观测的方法。3、偶然误差有何特性?在测量工作中能否消除或减弱其影响?答:偶然误差具有以下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4)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大而趋近于零4、容许误差是如何定义的?它有何作用?答:测量工作中一般取2倍或3倍中误差为允许误差。它可以作为判断观测值是否合格的限值5、某角度的真值X=60°
41、;3030。用经纬仪对它观测十六测回,其观测值为: 60°3034,60°3046,60°3016,60°3040 60°3039,60°3032,60°3015,60°3038 60°3033,60°3008,60°3017,60°3034 60°3025,60°3054,60°3023,60°3026试求: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m? 6、某距离的真值X=29.995米,用钢尺丈量九次,其观测值为:29.990米 29.995米 29.9
42、91米29.998米 29.996米 29.994米 29.993米 29.995米 29.999米。试求:钢尺一次丈量的中误差m0及其相对中误差K。 详细计算过程见P767、用经纬仪观测某一角度六测回,其观测值为: 68°3248,68°3254,68°3230, 68°3300,68°3236,68°3242试求:(1)角度平均值;(2)角度一次观测的中误差;(3)角度平均值的中误差。 m= M=详细计算过程见P768、丈量一段距离6次,结果分别为365.030m,365.026m,365.028m,365.024m,365.02
43、5和365.023。试求:(1)观测值的平均值;(2)观测值的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X=365.026mm= M= 详细计算过程见P779、在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123.4mm,对应的中误差md=±0.2mm。试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D。D=500D=61.710、用DJ6型经纬仪观测水平角,要使角度平均值中误差不大于3,应观测几个测回?对于DJ有:一测回 设应测n测回,则有 n=11、一圆形建筑物半径为27.5m,若测量半径的误差为±1cm,试求圆面积S及其中误差ms。由 12、已知n边形
44、各内角观测值的中误差均为±6,试求内角和的中误差。由 得: 13、在ABC中,直接观测了A和B,其中误差分别为,试求C的中误差。由 得: 14、已知水准路线每公里中误差为±8mm,试求4km水准路线的中误差。由 得: 15、已知三角形各角的中误差均为±4,若三角形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为中误差的2倍,试求三角形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由 得: 16、如图,为了求得Q点的高程,从A、B、C三个水准点进行了同等级的水准测量,其结果见下表,试求Q点的高程及其中误差。水准点的高程(m)观测高差(m)水准路线长度(km)A:21.035B:23.332C:19.997+0.648-1.632+1.6832.54.02.0答案见P7717、在三角高程测量中,测得水平距离D=12.218±0.008m,竖直角为9°3234±4.0。试求高差h及其中误差mh。解: 由 得: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第九章三角高程测量1、已知A点高程为39.830m,现用三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结构调整建议3篇
- 农田耕作劳务承包合同3篇
- 人力入股合伙人协议模板3篇
- 库存控制策略劳动合同模板3篇
- 房产租赁逾期付款的纠纷解决3篇
- 女婿赡养岳父岳母协议书3篇
- 出庭授权委托书格式模板设计3篇
- 天津房屋买卖合同精要解读3篇
- 员工合规承诺保证书的创新特点3篇
- 保险业务系统开发贷款合同3篇
- 2025购销合同(电子产品)范文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 2025年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80题)
- 心力衰竭护理查房 课件
- 【课时练基础作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期中计算能力测试》(含答案)
- 树木修剪合同协议
- 2025年兰州市九年级诊断考试(一诊)物理试卷
- 2024年4月27日福建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
- 药物治疗管理MTM
- 初级培训机器人的机械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