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试行)(1988年11月10日 机械电子工业部颁发)第一章总 则第1. 0.工程设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并应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为此,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机械工业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特种生产(如火化工等)应按现行有关的专业标准或规范执行。现有企业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有害因素,亦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最后达到本规定要求。本规定只包括工程设计中涉及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内容与要求,与设计无直接关系的一般个人防护用品等内容
2、不纳入本规定,也不包括设备自身应成套的安全装置。应将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贯彻在各项专业设计中,做到安全可靠、 保障健康、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工程设计的各项设施应符合国家专业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 标准规范。, 主 要 内容为:设计依据、工程概述、建筑及场地布置与职业安全卫生现状;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设施;主要有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辅助卫生设施(如妇女卫生室、更衣室、休息室、厕所、浴室等);职业安全卫生机构的设置(如急救站、监测站等)及其人员编制;采取措施以后的预期效果;职业安全卫生工程概算。第1. 0.设计单位应有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责任制度,技术总负责人应对工程设计中安全卫生篇章进行审查,并应有
3、专人主管。第2. 0.设计中应采用无毒、 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料及不产生或少产生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对危险和有害因素严重而难以治理的工程项目,如铸造、锻造、热 处理、电镀等,宜进行专业化协作,以便于集中治理。术,车间有害物质浓度和辐射强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二章般规定和GB 4 0 6 4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的要求。提出的设备技术条件,生的具体要求。设计中拟利用的积压设备应由原使用单位进行安全技术鉴定。0 .对拟利用的旧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应加以安全复核,别采取补强、加固、修复措施后才能使用。对危险区应设置报警、信号和防护设施。尘毒和热污染的治
4、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回收、应有职业安全卫如有问题必须分净化和综合利用技0 .大型和有害因素严重的企业应设职业安全卫生专职机构。其监测站应统一负责企业内部的监测工作,中小企业可委托当地有关机构办理。第三章 安 全第一节一般规定防机械伤害、电气安全等,应按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烘烤部位应有隔热、防热措施;易受腐蚀部位应有防腐措施;油浸蚀处宜有防油措施;可能 产生热胀冷缩处应设伸缩缝。轴的突出部分等,应安装防护装置。车间通道尺寸可参照表3. 1. 4。第3.1. 5条 设备布置必须考虑安全,尺寸可参照表3 . 1 . 5 o走台、坑池边和升降口有跌落危险处,必须设栏杆或盖板。 须登高检查和维修设备处宜设
5、钢斜梯,不宜用钢直梯;如用钢直梯时,应加防护设施。第3 . 1 .铁路钢轨外沿与设备的距离不得少于1 .5m,车间机动车通道外缘与大门、设备和其他构筑物的间距不得少于1 mo并应设置信号装置和栏杆,道路转弯处应按有标准有足够宽广的视野。第3 . 1 .必须配备各种信号、表3 . 1 . 4有同压、同溢、同速、电压与沫冷等试验口和装置的各类试验站, 报警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冷热加工车间通道尺寸-r运输方式通1_n道宽度(m)111铸造11锻造1热处理11焊接1人工运输111111 . 5111| 2 3| 1.5 2. 5 |1I231电瓶车单向行驶11 . 8112111111电瓶车对开131
6、1111|2 5 | 2 . 4 4 | 31I51叉车或汽车行驶13.5113 . 5111111手工造型人行道110. 81 . 511机器造型人行道 | 1 . 52 |- - -表3.1.5设备布置的安全距离- - -间距(m)小型设备| 中型设备|大型设备- 1-1- 1-加工设备间| 0 . 71 2- 1-1- 1-设备与墙、柱间| 0 . 70.80.9- - -注:设备按活动机件达到的最大范围计算。第3.1. 10条选用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应选择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制造厂,并应检查设备是否带有安全装置。第二节热加工安全第3.2. 1条 各种冶炼炉前不宜设坑、沟、若有炉前坑、浇注
7、坑等储运铁水、熔渣 的地方,必须设防水措施。冲天炉出铁槽、排渣槽、窥视孔过高时应设平台,台面应防滑。金 属液出炉时,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式堵眼机构。冲天炉启闭炉底,可采用气、液压或机 械装置操纵。第3.2.倾炉蜗杆传动机构必须能自动刹车,炉体及传动设备应保证停电时的自动锁定和手动锁定。高压电气部分应单独设在与车间隔开的操作室里。第3. 2.在输送线上浇注铸型时, 冲天炉前行进路线应呈环形。浇注方法宜采用遥控或自动浇注。铁水运输过跨,宜采用有牢固路基的双轨低压电动平车。第3 .2 .5条水爆清砂吊车钩上必须设减振装置,水爆池必须有缓冲弹簧。第3 .2 .6条水压机或水力清砂作业点应与高压泵站用
8、声光信号联系。水力清砂室必须安全封闭。第3 .2 .7条室式抛丸室抛头电动机应与大门启闭机构联锁,大门关严后,电动机方能启动。感应炉、水冷电弧炉、水冷冲夭炉应有断电、防漏及停水报警器,正常运转突然停电时不能停水;停炉后炉温降到室温时才能停水。工频感应炉应有塔蜗故障土旧谶哭jKwe帝。第3.2. 9条压铸机应有防止金属液喷溅装置。铸造车间人行通道不得与浇注场地、铁水运行路线重叠交叉。第3 . 2 .破碎铁料宜采用偏心式碎铁机;如必须采用落锤式破碎机,应设防护围板,设备本身应有落锤支承板。操作人员应有安全可靠的隐蔽室。第3. 2. 12条 热坯料或热锻坯的传递, 宜采取机械化运输方式,并应避开人行
9、通道。第3. 2.锻锤宜采用操作机或机械手操纵,锤周围除操作面外应设置固定或半固定的防护挡板。高速锤应采用闭式横锻,并应设置与设备控制系统联锁的自升挡板。加热设备应进行隔热,人可能触及的炉面温度不得超过5 0C。 特殊情况下,炉外应另加隔热保护装置。第3. 2. 15条 使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炉窑或场所及其氧、 乙焕、煤气、燃油管路, 根据不同情况应设有减压阀、 安全阀、吹扫口、取样口、报警显示和自动切断装置, 及防火、 防爆、防毒设施。第3. 2. 1 6条 热处理车间重油加热炉或可控气氛炉,其重油或液化石滑气储存罐应放户外,并应有防火、防爆措施,大型淬火油槽应设冷却灭火装置。第3. 2. 1
10、 7条 电焊作业点宜加隔离,小件宜设置固定作业点,无条件时也宜设置 屏障,其高度不得小于2 m,且与地面有5 0-100 mm间隙。第3. 2. 18条 气割、气焊应采用瓶装溶解乙焕或管道乙焕。 无条件时可采用乙焕 发生器,必须带回火防止器和防爆装置。 移动式乙焕发生器宜安置在户外, 或安置在通风良 好场所,禁止安置在明火车间内。第3. 2. 1 9条 在被导体包围的狭小场合 (如容器)或在高2 m以上可能有坠落危 险处焊接时,必须在焊机上附加自动防止触电装置。第三节冷加工安全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生产工艺宜机械化、采用自动线、自动半自动 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重件机械化翻转装置和切屑清理机械
11、化装置。第3. 3.布置机床应不使零件或切屑等甩出伤人,必要时设置挡板:机床朝向应有利于采光,操作人员不应受日光直射。为防止磨屑、切屑和冷却液飞溅,应设防护挡板。不能在地面上操 作的重型机床,操纵台周围应设防护栏杆,栏杆不低于1.05m。木工机械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应有送料夹具或推板。各种辗压机械的施压部分应安装可靠的安全装置。压力机宜用进、出机构代替手工操作,当只能手工操作时,必须采 用安全装置。第3 . 3 .涂装车间的安全生产应按(GB65 14、GB65 1 5及G B 7691GB76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执行。第四节 起重运输安全第3.4. 1条选择起重机工作级别应按GB 381
12、1起重机设计规范执行。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起重运输设备。第3 . 4 . 2条 起重机应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应按GB 6 0 6 7起重机械安全规 程执行。第3.4. 3条有轨道的户外重型和中型起重机必须装有夹轨钳和锚定装置。第3 . 4 .驶室不应设在大车供电油线同侧,特殊情况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起重机靠近滑线一边应设置防护板。桥式起重机作多层布置时,下层起重机的滑线应沿全长设置防护板。第3. 4.水爆清砂用起重机驾驶室应设置金属网和有机玻璃防护板,或采用有线或无线遥控。水爆作业区应设安全监护人员。第3. 4.不应采用单梁起重机吊运高温铁水。运送铁水的起重机应设有超载限制器和两级过极限位
13、置限制器。第3. 4.作业区和在上下坡地段,输送链下必须装金属网架,设置上下坡捕捉器。第3.4. 8条 在连续输送的流水线上:一、各台设备应电气联锁, 按逆工艺流程启动,顺工艺流程停车,并应能临时解除联锁;二、每隔3 0 m左右应装有紧急停车按钮;三、必须装设音响、声光等报警信号。第3.4. 9条 移动式起重机在带电区域附近作业时,应有专人监护,并应保持表3.4. 9规定的安全距离。表3.4. 9起重机突出部位与输电线的最小安全距离V 11kv_i10-20 kv 351i1 1 0 kv12 2 01kv1i3 3 0 kv15 0 0kv1 . 51mi13 mi13 . 6 mi4 .1
14、7 mi15 . 8 mi7 .5 m第3.4. 1 0条 不得采用以卷扬机或电动葫芦作为电引驱动装置的简易载货电梯。 简易电梯运行时严禁乘人,操作人员必须在桥厢外操作。第3.4. 1 1条 对个别繁重费力或危险的起重、搬运工作宜采取辅助机械化设施。第四章防尘防毒第一节一般规定机械行业防尘防毒工作主要针对:铸造、焊接、热处理、电镀、涂装、木工等作业,磨料磨具、电碳、电瓷、铅蓄电池、含汞仪表、电磁线、绝缘材料、塑料品、电焊条的生产,电火花加工以及发动机试车等。这类车间应有防尘防毒综合措施。应采用少产生和不产生尘、毒的工艺和设备。产生尘、毒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宜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减少操作人
15、员直接接触尘、毒源。第4. 1 .作业区的尘、毒浓度在技术上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时,宜为操作人员设置每人每小时新鲜空气供应量不少于3 Om3的密闭操作室。也可采用送风面具或局部送风。其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割盐炉或割化镀槽与酸槽、硝石槽与水槽、砂轮机与抛光机,其排风系统均不得合用。 喷砂室、砂轮机等产尘设备不得与产生水汽、酸碱蒸汽、油雾等设备合用排风系统。产生剧毒物质房间不得与一般房间合用排风系统。淬火油槽、汽油脱脂槽、四氯化碳脱脂槽、喷漆室等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不得用压缩空气吹扫车间地面、设备、建筑构件、起重机等表面积尘。宜采用真空吸尘装置。产生尘、毒的车间(工段)应与其他车间隔开,并应布置
16、在厂区污染系数最小方位的上风侧。第二节尘毒控制产生尘、毒的设备,应根据其特点和操作、维修要求,采取整体密 闭、局部密闭或密闭小室。密闭后应排风,不能密闭时,应设置排风罩。应减小散粒材料、粉料转动点的落差高度。落料点除应密闭外,还 应采取消除或降低正压的措施。第4.2. 3条在符合工艺流程的情况下,应减少散粒材料、粉料的中转环节,缩短运输距离。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散发粉尘的作业宜采用湿法。粉料输送应采用气力输送、斗式提升机、螺旋送机、埋刮板、溜槽等密闭性较好的设备。当采用带式输送时,宜密闭和排风,并应设回路粘料清除装置。第4.2.铸造干砂型和磨具、 电瓷、电碳等产品的表面清灰宜采用真空吸尘
17、。如用压缩空气吹扫,应在有排风的小室或工作棚内进行。第4. 2.蓄电池的铅粉作业区应有给排水设施,使地面经常保持湿润,并能用水冲洗。其他粉尘作业区,在生产许可的条件下,地面也宜保持湿润和用水冲洗。第4. 2.不得用抓斗、翻斗车、卡车在车间内装卸散装的干砂、焦炭、煤粉、粘土等散粒材料和粉料。第4. 2.干式除尘器应配备密封良好的卸灰阀和卸灰容器。粉料输送和搬运应避免散落,造成二次扬尘。挥发性有毒溶剂宜用管道输送。第三节尘毒排除凡炉门口有烟尘逸出的工业炉窑,应设炉门排烟罩。冲天炉排风应使加料口保持不低于1 . 2 m/s的入口风速。炼钢电弧炉排烟应根据炉子大小、冶炼钢种,采取炉外排烟、炉内 排烟或
18、炉内外结合、大密闭罩等排烟方式。刚玉冶炼炉宜在炉子上部设密闭罩排烟。第4. 3.碳化硅冶炼炉宜设在敞开或半敞开建筑内,利用自然通风排除有害气体。扒炉宜湿法作业。破碎设备应按其类型和进、卸料情况设排风罩。一、颗式破碎机的上部进料口应设密闭排风罩,当物料落差小于1 m时, 可只设密闭罩,不排风;下部卸料口,当落差小于1 m且上部有排风时,可只设密闭罩,不排风。否则应排风。二、双辗破碎机的进、卸料口均应密闭并排风。进料落差小于Im、密闭较好的小型设 备,可只在下部排风。三、 不可逆锤式破碎机的进料口应密闭,并设锁气阀。卸料口应设密闭排风罩。在上部 进料口和下部卸料口之间,应设循环风管。四、球磨机的旋
19、转滚筒应设在全密闭罩内并排风。用带式输送机向球磨机给料时,进料口及球磨机本体密闭罩均应排风。五、轮辗机应设密闭围罩并排风。第4. 3.筛选设备的卸料点和选上物落料处,应根据具体情况设排风罩。其本体部分应按设备类型设罩并排风。一、振动筛宜在筛子上设密闭排风罩。二、滚筒筛应设整体密闭罩并排风。三、五段筛宜在筛箱侧面设窄缝侧吸罩。罩口风速控制在5 m/s以内。筛箱顶部应设可开启盖板。混砂机应采用密闭围罩并排风。第4. 3.树脂砂混砂机、壳芯机、热芯盒射芯机、挤芯机、冷芯盒制芯过程,均应设排风罩。斗式提升机输送低于5 0 C的冷物料时,当提升高度小于10m,可只在下部排风。提升高度大于1 0 m或温度
20、在5 0-150 C或综合工作制时,则上下部均需排风。输送1 5 0C以上高温物料时,可只在上部排风。第4.3.1。条袋装粉料的拆包、倒包应在有排风的专门装置中进行。第4. 3.压送系统储运粉料的密闭料仓, 应在顶部设泄压除尘滤袋或将袋式除尘机组直接尘落在落仓顶盖上。第4. 3.单体生产的落砂机宜采用半封闭罩。 造型浇注线上的落砂机宜采用上吸罩、侧吸罩或通过式隔声密闭罩。落砂时间较长的大型铸件落砂机,宜采用移动式密闭罩。罩子应与落砂机联锁,并应设延时装置。喷、抛丸室,喷砂室,清理滚筒等清理设备均应排风。第4. 3.铸型造型线上的浇注带应设均流侧吸罩。就地浇注区应设屋顶排风器或排风天窗。其换气次
21、数应根据造型材料和浇注量确定。热处理盐浴炉和淬火油槽应设围罩或侧吸罩。第4. 3.电镀槽、酸洗槽、除油槽、腐蚀槽等应设槽边侧吸罩或吹吸式罩。蓄电池极板化成槽应设上部排风罩或侧吸罩。第4. 3.批量生产的喷漆作业应在有排风的喷漆室内或喷漆台上进行。单体生产的就地喷漆作业区应单独封隔,并应有良好通风。不宜在喷漆室中或喷漆台上打磨滑漆腻子。第4. 3.焊接、电弧刨和等离子切割的固定作业点应设排风罩。密闭容器内进行焊接操作必须设排风装置。作业点不能固定时,宜在焊接区上方设再循环焊烟净化机 或排风。第4. 3.产生大量油雾的螺纹磨床、齿轮磨床、冷敏机等应设排油雾装置。刃具、铸铁件、木材、电碳、绝缘材料的
22、磨切削、砂轮加工、油 漆腻子干磨,铸件和泥芯的清整打磨,金属表面除锈,抛光以及铅蓄电池生产中的合膏、管 式极板灌粉、涂填与化成、极板干燥窑尾端收片、极板分板、刷耳、断耳等铅尘作业,均应 根据操作和设备特点设置排风罩。绝缘材料卷管机上方应设局部排风罩。电碳备料过程中的沥青熬煮锅应设置半封闭罩。试验室中产生有害气体的作业点,应设置通风柜。3.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的作业区,应设事故排风装置。第五章防暑降温第一节一般规定机械工业的防暑降温主要针对铸造、锻造、热处理、电碳和电瓷焙烧,金属、碳化硅、刚玉冶炼和锅炉房等高温车间。该类车间必须从工艺、总图、建筑和通 风等方面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理。
23、为了减少车间内的热量,热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热工作宜放在车间外面;二、热源上方宜配置天窗或偏气楼;三、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宜布置在夏季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四、便于对热源采取各种有效隔热措施;五、便于对作业点降温。第5. 1.采用自然通风为主的车间方位应按夏季有利的方位布置。主要进风侧不得加建辅助建筑物。第5. 1.热车间宜采用避风天窗, 端部应予封闭。天窗与侧窗应便于开关和清扫。夏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沿距地面不应高于1 . 2m;冬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沿一般不低于4mo自然通风窗应有足够的开启面积。第5 . 1 .高温车间的屋架下弦高度, 在有桥式起重机情况下, 应不低于
24、8 m ,在无桥式起重机情况下应不低于6 m。第5 . 1 .车间内作业点和作业区的夏季空气温度应符合TJ 3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第二节防暑降温第5. 2.操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辐射热影响的作业点,其辐射照度在3 5 OW/m 2以上时,应采取隔热措施;车间内的作业室受辐射热影响较大时也应采取隔热措施。第5 . 2 .锻造车间内2 9 4 0 0 N以下锻锤的中小型加热炉, 宜设计为双层烟道炉口,并可在炉口加设喷雾水幕。2.为避免锻造车间水压机司锤工受到辐射热的影响,应在操作台及司锤工前面设置不妨碍操作的隔热屏。在操作人员与热工件堆放区以及炉子之间宜采用隔热屏。锻造、铸造浇注、
25、井式热处理炉淬火的起重机驾驶室应密封隔热, 并应设置小型冷风机组。高温车间的仪表应隔热,并应设置降温装置。第5. 2.较长时间操作的作业点,当其温度达不到卫生标准要求,或辐射照度大于3 5 0 W/m 2时,应设置局部送风。在下述作业点宜设置局部送风:一、平炉、电弧炉加料口处;二、铸造车间浇注平台、注锭坑和落砂机旁;三、热处理车间的热处理炉门口(当操作人员可能在该处长期逗留或有强辐射照度时):四、大型锻造车间锻造作业点。热处理井式炉坑内的通风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一、电炉坑宜采用机械送风,新鲜空气以局部送风方式送至经常有人的作业点,由各层活动格子自然排出;二、 油炉坑宜采用机械送风,新鲜空气以局
26、部送风方式送至经常有人的作业点,坑 深 超过2 0 m时,应增加机械排风;三、煤气炉坑和各类炉混用坑应采用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降温系统。其送风以空气淋浴方式送至经常有人的作业点。炎热地区的送风系统应采取喷雾风扇。四、当坑内仅有井式淬火油槽、水槽时,宜设计机械送风系统,排风以自然方式外排。第5.2. 9条 局部送风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作业点的空气温度和平均风速,应按T J 3 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二、不得将车间的有害物质吹向人体;三、 送风的气流方向,宜从人体的前侧上方倾斜吹到头、颈和胸部。送到人体的气流宽度,宜采用1 m;车间散热量小于2 3 W/m3的轻作业,可采用0 . 6m。第5
27、.2. 1 0条空气温度达不到卫生标准要求,辐射照度亦超过3 5 0 /m2的间歇作业点,宜复用风扇降温。这类作业点主要有:一、熔化炉和加热炉炉门附近;二、铸铁车间冲天炉加料平台;三、3 9 0 ON以下小锻锤作业点;四、锅炉房和煤气站作业点;五、电瓷、电碳和碳化硅焙烧窑进出口 ;六、中央试验室的热工间。炎热地区冷加工车间人员固定或密集的作业点,宜设置风扇。热处理高频间除局部排风外,应有全面换气。第5. 2.生化法处理污水的鼓风机房、表面处理车间的直流发电机房、大型电机试验间、发动机试验车间、煤气站鼓风机房、车间中部的变压器室和仪表控制室等, 应设计进、排风系统,新风应直接送至发热体旁。第六章
28、防 噪 音第一节一般规定机械工厂设计中,应主要对下列车间和站房进行噪声控制:一、热加工车间:铸造车间、锻造车间、水压机车间等;二、冷加工车间:冲压车间、金属结构车间、木工车间、钢球车间、冷敏车间等;三、站房及试验室:压缩空气站、锅炉房、煤气站、各类高噪声产品试验车间(室)等。第6.1.工程设计时生产车间、 站房及作业区的允许噪声级 (脉冲噪声除外),表6.1.2各类作业区噪声允许标准I序I作 业 区 名 称I噪声允许值号II d B (A)1生产车间和作业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2精密装配车间、精密加工车间、计算机房(正常工作状态)|7 0高噪 声车间、站房设置|无电话通讯要求|7 53的
29、值班室、控制室或休|-1-息室(室内背景噪声级)I有电话通讯要求I 7 01 .车间设计中应采用低噪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或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阻尼及综合控制措施,达到噪声标准。第6. 1.对某些高噪声的车间和作业区,当目前尚无有效的技术措施或采取噪声控制措施仍不能达到噪声标准时,则应采用个人防护用品。第二节车间工艺设计第6. 2.车间工艺设计时,高噪声工段与低噪声工段宜分开布置。高噪声设备宜集中布置。设计中宜采用低噪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宜以焊代钏、以液压代冲压、以液压代气动、或用工程塑料机件代金属机件,应选用机加工精度高的装配质量好的设备。工艺设计中的设备选用,
30、应包括噪声控制装置,并考虑其安装和维修所需要的空间。有强烈振动的高噪声设备,不宜布置在楼板上或钢制平台上。在物料输送中,宜采用噪声低的运输设施,并应减小物料落差,避第6. 2.动力站设计应避免直接向空中排放高压气体,必须排放时,应采取消声措施。第6. 2.对产生高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工艺设计宜采用操作机械化、运行自动化,以利于采取密闭隔声措施和遥控。管道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合理选择输送介质在管道内的流速,并减小流体压力突变;二、选用噪声较低的阀门;三、管道与强烈振动的设备连接时,应采用柔性连接。第三节噪声控制对能够限制在局部空间的噪声,应采取隔声措施。隔声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对分散布
31、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罩。二、对集中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间。三、对难以采用隔声罩或隔声间的某些高噪声设备,宜在声源附近或受声处设置隔声屏第6 .2. 5条 免直接撞击。四、对不需要人员始终在设备旁操作的高噪声车间和站房,如炼钢车间、钢球车间、产 品试验室、空压站等设计隔声值班室或控制室。五、对传播噪声的管道应作阻尼、隔声处理,或设置在地下。混响声较强的车间、站房需要进行噪声控制时,当不宜采取隔声、 消声措施或采取措施仍不能达到标准时,可采取吸声降噪措施。降低室内混响声,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吸声设计:一、对声源较密、体形扁平的厂房宜作吸声顶棚或悬挂空间吸声体。二、对长、宽、高尺度相差不大
32、的房间宜对顶棚、墙面作吸声处理。三、对集中在厂房局部的声源, 可在声源所在区域的顶棚、墙面作吸声处理,或悬挂空间吸声体。第6. 3.当室内采用空间吸声板降噪措施时,吸声板的面积宜取房间顶棚面积的4 0%左右,对层高较高、墙面较大的房间宜取室内总面积的15%左右,空间吸声板宜接近声源布 置。降低风机、空气压缩机、发动机等设备传播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应 在进、排气管路上采取消声措施。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应按下列原则进行消声设计:一、 降低宽频带稳态气流噪声(如风机进、排气噪声),应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消声器。二、 降低中、低频为主的脉动气流噪声(如空气压缩机吸气噪声),应采用抗性或以抗 性为主的阻抗复
33、合消声器或消声坑。三、降低高温、高压、高速、潮湿条件下的气流噪声,或气流通道内不宜采用多孔吸声 材料时,宜采用微穿孔板消声器。四、降低高压、高速排气放空噪声,应采用小孔喷注消声器、节流降压消声器,或两者 复合的消声器。对某些车间、站房、产品试验室噪声,当采用单一隔声、吸声、消 声措施不能满足噪声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第六章防振动第一节一般规定机械工厂设计中主要应对下列设备和工具进行振动控制:一、锻锤、造型机、抛砂机、压力机等;二、风动工具、电动工具等。第7. 1.使用风动工具或电动工具的作业,应优先选用符合产品标准且振动小的工具,并应考虑减振措施或减少作业时间。锻锤、造型机、抛砂机、
34、压力机等设备,以及放在多层厂房楼板上 的动荷载较大的机器,应采取隔振、减振措施。第二节振源及振动容许标准第7.2. 1条 对人体影响的振动强度,可用加速度有效值表示,单位为m/s2第7.2.当车间内设置几台冲击振动的动力机器时,振动对操作人员的影响,可不考虑叠加。2 .机械工厂中各种振源对人的振动影响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在动力机器边的操作人员受全身振动影响,手持各种动力工具的操作人员受局部振动影响; 设计时应按两种标准分别控制。振动对人的影响,主要与振动强度、频率、方向和受振时间等四个 因素有关,人体受振时的控制指标可分为:一、不舒适界限;二、疲劳界限(工作能力下降界限)三、忍耐极限。振
35、动强度疲劳界限值见表7 . 2 . 4 1(垂直方向)及7 . 2 . 4 2(水平方向) 若要采用不舒适界限,若要采用忍耐极限, 应将表中数值乘以2 ;设计应采用疲劳界限值。垂直方向振动的疲劳界限值(加速度有效值m/s2)1/3倍频程中心频率H Z 1.0 00.6 31.0 61.4 02.36 |3456811100300 .2 .1223456605100350 .0 .0 .0 .50 .0 .0 .0 .0 .00.50.00.00.01.51.01.02.02.03.3333345680260551111003005000555550 .0 .0 .0 .0 .0 .0 .0 .
36、0 .0 .0 .1 .1 .1 .2 .2 .3 .4 .5 .6555568037163251.51.51.70.00.30.30.30.30.70.51.61.21.02.22.53.54.55.07.877779101111021 .1 .1 .1 .1 .1 .1 .311115922.81.81.81.81.02.02.088882800000404828556020343045607090111.307705563045557090101.5.5.6.1.01 .4 .5000020水平方向振动的疲劳界限值(加速度有效值m/ s2)1/31受1_,_振时间1口秘狂11111中心频
37、率8 h4 h2 . 5 h1 h2 5 m i nHZ1111_ 11 . 0110 . 2 2 4 | 01.35510.5010.851.251.250 . 2 2 4 | 0.3550.500.851.251 . 60 . 2 2 4 | 0.3550.500.851.252 . 00 . 2 2 4 | 0.3550.500.851.252 . 50 . 2 8 0 | 0.4500.631.061 . 63.150 . 3 5 5 | 0.5 60 . 81.3 22 . 04 . 00.450.711 . 01.7 02 . 55 . 00.560.901.252.123.156
38、 . 31.121.62.6 54 . 08 . 00.901.402 . 03.3 55 . 010.01.121.802 . 54.2 56 . 312.51.402.243.155.3 08 . 016.01.802.804 . 06.7010.02 0.02.243.555 . 08.5012.52 5.02.804.506 . 310.616.03 1.53.555 . 68 . 01 3.22 0.04 0.04.507 . 110.017.025.05 0.05.609 . 012.52 1.231.56 3.07.1011.216.02 6.54 0.08 0.09.00111
39、 4 . 012 0.013 3.55 0.0第7 .2 . 5条表7. 2 . 5-1传给手振动的忍耐极限1/3倍频程每根轴的加速1 / 3倍频程的每根轴的加速的中心频率H Z |度有效值m/ s 2_L|中心频率H Z度有效值m/s26 .130 .1710104 . 48 . 00 . 712 55 . 61 0 .00 . 716 07 . 21 2 .50 . 720 08 . 81 6 .00 . 725 01 1 .22 0 .00 . 931 51 4 .42 5 .01. 140 01 7 .63 1 .51. 450 02 2 .44 0 .01. 863 02 8 .85
40、 0.02 . 28 0 03 5.26 3.08 0.01注:表中值适用于见币频谱。表7. 2 . 5-2传给手振动的忍耐极限11/3倍频程1每根轴的加速11 / 3倍频程的每根轴的加速的中心频率H Z |1度有效值m/s1|中心频率H Z |度有效值m/ s218.011 . 1112 58 . 816.01. 12 5 017.63 1.52 . 25 0 03 5.26 3.014 . 4110 0 017 0.4注:表中值适用于宽带频谱。第三节振动防治第7. 3.防治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应改革工艺和设备,减少振动源或降低振动强度,宜用无冲击工艺代替有冲击工艺, 用热压法代替冷作业,
41、 用平衡良好的机器代 替不平衡机器等。第7. 3.应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振动的影响;如果某振源对周围较多的受振对象产生有害影响时,则应对该振源采取积极隔振或控制基础的振幅。隔振装置及支承结构型式,应根据机器类型、振动强弱、扰力频率 等特点,以及建筑物和操作人员对振动容许标准等因素来确定。在强烈振动环境中,应对经常有操作人员的作业点采取减振措施。第八章电离辐射及射频辐射防护第一节电离辐射防护的一般规定第8. 1.机械行业中各类电离辐射防护设计,必须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制度。第8 . 1 .电离辐射室设计应按G B J 8放射防护规定和GB
42、 4 7 9 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执行。1 .电离辐射工作室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有关规范外,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必须经当地有关的主管部门审查,审批同意后方可建造。 工程建成后,必须经原审查单位参加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第8. 1.实施辐射防护,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对电离辐射源的使用给予必要的控制,防止非随机效应的发生,并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电离辐射防护设计的标准,应采用表8. 1 . 5个人年剂量当量的各类人员的年剂量当量限值年 剂量当量的限止 | 受 照 部位I-类II放射工作人员别I随 | 全 | 均匀照射| 5 0 m S v (5 rem) 5 m S v (
43、0. 5re m )机I I不均匀|HE= ZWT HT| 长期持续照射时效 | 身 | 照 射| 5 0mSv (5 rem) Vl mSv (0. Ire m )应I II非随 | 眼晶 体|150mS v (15re m)|15mS v (1.5re m )机效 | 其他单个器|500mS v (50re m )5 0 m S v (5re m )应|官或组织|注:年剂量当量的限值,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H E:有效剂量当量m S v(毫希沃特);H T:器官或组织(T)摄入的年剂量当量m S v ;WT:器官或组织(T)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第二节电离辐射作业区的选择和布置电离
44、辐射工作室的设置, 必须充分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安全,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宜布置在厂区内人流稀少、位置较僻静的区域;二、应远离居民点、宿舍区等行人密集的滞留区;三、宜避开人流密集的车间主要出入口、主通道,也不宜在主厂房内电离辐射照射室,宜布置在车间主厂房外部,与车间毗连;若为多层厂房,则应布置在底层或地下室,如在与其他辅助室合用的建筑物内,宜布置在端部。电离辐射控制室等辅助用房应布置在照射室的非主照射方向外侧,并宜选择较好的朝向。第8. 2.废源的处理:对建设放射性核素工作室的单位,不宜自行设置永久性放射性废物库,而应按当地的环保或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统一处置。限值。公众中的个人第8 . 2 .的
45、防护监测区。高能X射线及高活度的放射性核素工作室之四周,宜设置适当范围第三节电离辐射屏蔽设计及安全设施第8. 3.电离辐射照射室的屏蔽设计,必须对现有的和预期的电离辐射源的各种照射同时考虑在内,控制总辐射剂量在规定的年剂量当量限值以下。第8. 3.对外照射的防护,应预先了解或计算出放射源周围的辐射场分布状O防护外照射,应采用控制受照时间、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设置屏 蔽体等三种防护方式或综合应用。辐射屏蔽的材料,应选择材质均匀、收缩小、取材和施工方便、经 济耐用的材料。辐射能量较高的照射室,不宜采用砖体。设计辐射防护屏蔽体时,安全系数必须不低于2倍。3 .电离辐射照射室,凡是一次射线能直接照射到的墙体,均应按主照射屏蔽体的要求进行设计,其他方向的墙体即为次照射屏蔽体,可按对散、漏辐射的防护要求考虑。第8. 3.电离辐射照射室的屋面, 必须设置辐射防护屏蔽层,严禁采用敞顶式。屏蔽层厚度应足以抵御射线的空间大气回照散射的影响。第8. 3.电离辐射工作室,其照射室应与控制室及其他辅助室分开设置。照射室与外界宜设置迷宫式人行通道和辐射防护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政府投资审计中心招聘见习生2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事业单位第一批公开选调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上半年四川绵阳市游仙区考核招聘教师3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商丘市民权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32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阜阳颍上县人民医院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轧钢导卫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广东中共中山市委政法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4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人才引进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乡村人才振兴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高中化学-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方案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共55张课件】
- 双碱法脱硫操作专项规程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 仿生机器鱼行业规模分析
- 胸闷病人的护理查房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版)
- 北京猿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 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课件-工程传热学1王晓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