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取样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材料取样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材料取样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材料取样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材料取样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怀邵衡铁路项目经理部中心试验室第一章 水泥及矿物外加剂水泥取样方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出厂水泥取样工具、取样部位、取样步骤、取样量和样品制备。2 取样工具2.1 手工取样器 2.2 自动取样器3 取样部位取样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并且不应再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取样。一般在以下部位取样:a) 水泥输送管路中;b) 袋装水泥堆场;c) 散装水泥卸料处或水泥运输机具上。4 取样步骤4.1 手工取样4.1.1 散装水泥当所取水泥深度不超过2m时,每一个编号内采用散装水泥取样器随机取样。在适当位置插入水泥一定深度,关闭后小心抽出,将所取样品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

2、闭、不易破损并且不影响水泥性能。4.1.2 袋装水泥每一个编号内随机抽取不少于20袋水泥,采用袋装水泥取样器取样,将取样器沿对角线方向插入水泥包装袋中,用大拇指按住气孔,小心抽出取样管,将样品放在容器中,仪器同4.1.1。每次抽取的单样量应尽量一致。4.2 自动取样采用自动取样器取样。该装置一般安装在尽量接近于水泥包装机或散装容器的管路中,从流动的水泥流中取出样品,将样品放在容器中,仪器同4.1.1。5 取样量5.1 混合样的取样量应符合相关水泥标准要求。5.2 分割样的取样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袋装水泥:每1/10编号从一袋中取至少6.b) 散装水泥:每1/10编号在5min内取至少6.6

3、 样品制备6.1 混合样每一编号所取水泥单样通过0.9mm方孔筛后充分混匀,一次或多次将样品缩分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定量,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样品不得混入杂物和结块。6.2 分割样 每一编号所取10个分割样应分别通过0.9mm方孔筛,样品不得混入杂物和结块。粉煤灰取样方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编号、取样方法等。2 编号以连续供应的200t相同等级、相同种类的粉煤灰为一编号。不足200t按一个编号论,粉煤灰质量按干灰(含水量小于1%)的质量计算。3 取样3.1 每一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当散装粉煤灰运输工具的容量超过该厂规定出厂编号吨数时,允许该编号的数量超过取样规定吨数。3.

4、2 取样方法同水泥取样方法。取样应有代表性,可连续取,也可从10个以上不同部位等量样品,总量至少3。粒化高炉矿渣粉取样方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编号、取样方法等。2 编号以连续供应的200t相同等级、相同种类的粉煤灰为一编号。不足200t按一个编号论。3 取样3.1 每一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当散装粉煤灰运输工具的容量超过该厂规定出厂编号吨数时,允许该编号的数量超过取样规定吨数。3.2 取样方法同水泥取样方法。取样应有代表性,可连续取,也可从20个以上部位取等量样品,总量至少20。试样应混合均匀,按四分法缩取比试验所需量大一倍的试样。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

5、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2011)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测试方法。1.2 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品种水泥。2 仪器设备水泥净浆搅拌机、标准法维卡仪、雷氏夹、沸煮箱、雷氏夹膨胀测定仪、量筒或滴定管、天平、湿气养护箱、秒表。3 试验条件3.1 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3.2 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4 试样及用水4.1 水泥试样应

6、充分拌匀,通过0.9mm方孔筛并记录筛余物质量,但要防止过筛时混入其它水泥;4.2 试验用水应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5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5.1 准备工作5.1.1维卡仪的滑动杆能自由滑动。试模和玻璃底板用湿布擦试,将试模放在底板上;5.1.2 调整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5.1.3 搅拌机运行正常。5.2 水泥净浆的拌制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三,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

7、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5.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拌和结束后,立即取适量水泥净浆一次性其装入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浆体超过试模上端,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轻轻拍打超出试模部分的浆体5次以排出浆体中的孔隙,然后在试模上表面约1/3处,略倾斜于试模分别向外轻轻锯掉多余净浆,再从试模边沿轻抹顶部一次,使净浆表面光滑。在锯掉多余净浆和抹平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不要压实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

8、177;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6 凝结时间的测定6.1 测定前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6.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制成标准稠度净浆,按5.3装模和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6.3 初凝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临近初

9、凝时间时每隔5min(或更短时间)测定一次,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6.4 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或更短时间)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

10、用“min”表示。6.5 测定注意事项: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杆,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或更短时间)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或更短时间)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确定为到达初凝状态。到达终凝时,需要在试体另外两个不同点测试,确认结论相同才能确定到达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7 安定性的测定7.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

11、氏夹需配备两个边长或直径约80mm、厚度4 mm5 mm的玻璃板,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有些油会影响凝结时间,矿物油比较合适)。7.2 雷氏夹试件的成型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25mm的直边刀在浆体表面轻轻插捣3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h±2h。7.3 沸煮7.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7

12、.3.2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5min。7.3.3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大于5.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以复检结果为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1999)

13、1 目的与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规定了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验方法。1.2 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胶砂强度检验。2 仪器设备水泥胶砂搅拌机、水泥试模(40mm×40mm×160mm)、振实台、抗折强度试验机、抗压强度试验机、抗压强度试验机用夹具、天平3 试验条件3.1 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3.2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3.3 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一次。3.4 养护箱或雾室

14、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至少每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记录次数可以酌减至每一天记录二次。控制温度为给定范围的中值。4 试样及用水4.1 水泥试样从取样至试验要保持24h以上,贮存在装满和气密的容器里;4.2 试验用水应是洁净的饮用水,仲裁或其他重要试验用蒸馏水。5 胶砂的制备 5.1 准备工作:成型前将试模擦净,四周的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干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5.2 配合比:胶砂的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三份标准砂和半份水(水灰比为0.5)。一锅胶砂成三条试体,每锅材料需要量如下表。每锅胶砂的材料数量水 泥 品 种水 泥标 准 砂水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

15、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450±21350±5225±15.3 配料:水泥、砂、水和试验用具的温度与试验室相同,称量用的天平精度为±1g。当用自动滴管加225ml水时,滴管精度应达到±1ml。 5.4 搅拌: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5.4.1 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5.4.2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

16、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5.4.3 停拌90s,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以内。6 试件的制备与养护6.1 尺寸应是40mm×40mm×160mm的棱柱体。6.2 成型:用振实台成型。6.2.1 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

17、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6.2.2 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7 试件的养护7.1 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子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做其他标记。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龄

18、期内。7.2 脱模:脱模应非常小心。对于24h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对于24h以上龄期的,应在成型后2024h之间脱模;已确定作为24h龄期试验(或其他不下水直接做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7.3 水中养护7.3.1 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7.3.2 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篦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的六个面接触。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7.3.3 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7.3.4 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或容器),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

19、定水位,不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7.3.5 除24h龄期或延迟至48h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15min从水中取出。揩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7.4 强度试验试体的龄期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应在下表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水泥强度试验时间范围龄 期时 间24 h24 h±15min48 h48 h±30min72 h72 h±45min7 d7d±2h28d>28d±8h8 抗折强度测定8.1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

20、50±10 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8.2 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8.3 抗折强度Rf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表示,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Ff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N; 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mm; 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8.4 试验结果的确定: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0.1MPa,计算结果精确到0.1MPa。9 抗压强度测定9.1 抗压强度试验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机和夹具,在

21、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进行;9.2 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0.5mm内,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10mm;9.3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2400±200N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9.4 抗压强度Rc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Fc 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A 受压部分面积,mm 2(40mm×40mm=1600mm2)。9.5 试验结果确定: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时,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果

22、五个测定值再有超过它们平均值±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各个半棱柱体得到的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至0.1MPa.按规定计算平均值,结果精确至0.1MPa。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GB/T 1345-2005)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45m方孔标准筛和80m方孔标准筛的水泥细度筛析试验方法。1.2 本方法适用于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细度的测试。2 仪器设备负压筛析仪、天平(0.01g)3 样品要求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通过0.9mm方孔筛并记录筛余物质量,但要防止过筛时混入其它水泥。4 负压筛法4.1 试验准备:试验前所用试验筛

23、应保持清洁,负压筛应保持干燥。试验时,80m 筛析试验称取试样25g,45m筛析试验称取试样10g。4.2 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4.3 称取试样25g,精确至0.01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上,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4.4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的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5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5.1 计算: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 F =Rt/W×100 式中: F 水泥试

24、样的筛余百分数,%; Rt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 W水泥试样的质量,g。 结果计算至0.1%。5.2 筛余结果的修正:试验筛的筛网在试验中磨损,应采取试验筛修正系数修正公式(3)的计算结果,并按下列公式计算 Fc=C×F 式中:Fc水泥试样修正后的筛余百分数,%;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水泥试样修正前的筛余百分数,%。结果计算至0.1%。5.3 修正系数的测定方法为:5.3.1 将标准样装入干燥洁净的密闭广口瓶中,盖上盖子揺动2分钟,消除结块。静置2分钟后,用一根干燥洁净的搅拌棒搅匀样品。按4.1称量标准样品精确至0.01g,将标准样品倒进被标定试验筛,中途不得有任何损失。接着按4.

25、2和4.3条进行筛析试验操作。每个试验筛的标定应秤取二个标准样品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插做其他样品试验。5.3.2 二个样品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值,但当二个样品筛余结果相差大于0.3%时应称第三个样品进行试验,并取接近的两个结果进行平均作为最终结果。5.3.3 修正系数的计算 C=Fs/Ft 式中:C试验筛修正系数; Fs标准样品的筛余标准值,%; Ft标准样在试验筛上的筛余值,%。 结果计算至0.01。5.3.4 合格判定:当C值在0.801.20范围时,试验筛可继续使用,C可作为结果修正系数。当C值超出0.801.20范围时,试验筛应予以淘汰。水泥密度测试方法(GB/T208-1994)1

26、目的与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规定了水泥密度测试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计算。1.2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水硬性水泥的密度,也适用于测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粉状物料的密度。2 仪器设备李氏瓶(瓶颈刻度由0至24mL,且01mL和1824 mL应以0.1 mL刻度)、无水煤油、恒温水槽3 测定步聚3.1 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01mL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温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的温度),恒温30min,记一初始(第一次)读数。3.2 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干净。3.3 水泥试样应预先通过0.9mm方孔筛,在110

27、±5温度下干燥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水泥0.6g,称准至0.01g。3.4 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3.1条的李氏瓶中,反复揺动(亦可用超声波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再次装李氏瓶静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3.5 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度差不大于0.2。4 结果计算4.1 水泥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初始(第一次)读数,即水泥所排开的无水煤油的体积(mL)。4.2 水泥密度(g/cm3)按下式计算: 水泥密度=水泥质量(g)/排开水的体积(cm3)4.3 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0.01 g/cm3,试验结果取两次的算术平均

28、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 g/cm3。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T 8074-2008)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用勃氏透气仪来测定水泥细度的试验方法。1.2 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及适合采用本标准方法的、比表面积在2000cm2/g至6000cm2/g范围的其他各种粉状物料,不适用于测定多孔材料及超细粉状物料。2 仪器设备透气仪、烘干箱(±1)、分析天平(0.001g)、秒表(0.5s)、压力计液体(蒸馏水)、滤纸(中速定量)、汞(分析纯汞)3 试验室条件相对湿度不大于50%。4 样品要求 水泥样品应先通过0.9mm方孔筛,再在

29、110±5下烘干1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温室。5 操作步聚5.1 测定水泥密度,详见水泥密度测试方法。5.2 漏气检查将透气圆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紧,接到压力计上。用抽气装置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部分气体,然后关闭阀门,观察是否漏气。如发现漏气,可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5.3 空隙率()的确定5.3.1 P、P型水泥的空隙率采用0.500±0.005,其他水泥或粉料的空隙率选用0.530±0.005。5.3.2 当按上述空隙率不能将试样压至4.5条规定的位置时,则充许改变空隙率。5.3.3 空隙率的调整到2000g砝码(5等砝码)将试样压实至4.5规定的位置为准。5.4 确

30、定试样量试样量按下列公式(6)计算: m=×V(1-) 式中,m需要的试样量,单位为克g; 试样密度,单位g/cm3; V试料层体积,单位cm3; 试料层空隙率。5.5 试料层制备5.5.1 将穿孔板放入透气筒的突缘上,用捣棒把一片滤纸放到穿孔板上,边缘放平并压紧。称取按4.4条确定的试要量,精确到0.001g,倒入圆筒。轻敲圆筒的边,使水泥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到捣器的支持环与圆筒顶边接触,并旋转12圈,慢慢取出捣器。5.5.2 穿孔板上的滤纸为12.7mm边缘光滑的圆形滤纸片。每次测定需用新的滤纸片。5.6 透气试验5.6.1 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下锥

31、涂上薄层活塞油脂,然后把它插入压力计顶端锥型磨口处,旋转12圈。要保证紧密连接不致漏气,并不振动所制备的试料层。5.6.2 打开微型电磁泵慢慢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压力计内液面上升到扩大部下端时关闭阀门。当压力计内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一条刻度线时开始计时,当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二条刻度线时停止计时,记录液面从第一条刻度线到第二条刻度线所需的时间。以秒记录,并记录下试验时的温度()。每次透气试验,应生新制备试料层。6 计算6.1 当被测试样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样品相同,试验时的温度与校准温度这差3时,可按下式计算。 S= 6.2 如试验时的温度与校准温度之差3时,则按下式计算。 S

32、= 式中:S被测试样的比表面积,单位(g/cm3);Ss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单位(g/cm3);T被测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单位(s); Ts标准样品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单位(s); 被测试样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单位(Pa·s); s标准样品试样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单位(Pa·s);6.3 结果处理6.3.1 水泥比表面积就由二次透气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如二次试验结果相差2%以上时,应重新试验。计算结果保留至10 g/cm3。6.3.2 当同一水泥用手动勃氏透气仪测定的结果与自动勃氏透气仪测定的结果有争议时,以手动勃氏透气仪测定结果为

33、准。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筛析法(GB/T 1596-2005)1 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粉煤灰细度试验用负压筛析仪的结构和组成,适用于粉煤灰细度的检验。2 仪器设备负压筛析仪、天平(0.01g)。3 试验步骤3.1 将测试用粉煤灰样品置于温度为105110烘干箱内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3.2称取试样约10g,精确至0.01g,倒入45m方孔筛筛网上,将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筛盖。3.3接通电源,将定时开关固定在3min,开始筛析。3.4开始工作后,观察负压表,调节负压至4000 Pa6000Pa。若负压小于4000 Pa,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中的积灰后再进行筛析。3.5在筛析

34、过程中,可用轻质木棒轻轻敲打筛盖,以防吸附。 3.63min后筛析自动停止,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黏筛或有细颗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筛析1min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准确至0.01g。4 试验结果计算 45m 方孔筛筛余按下式计算: 式中:45m 方孔筛筛余,%; 筛余物的质量,g; 称取试样的质量,g。 结果计算至0.1%。注1:筛网校正系数范围为0.8-1.2。注2:筛析150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粉煤灰需水量比试验方法 (GB/T 1596-2005)1 范围1.1 本方法规定了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35、试验方法,适用于粉煤灰的需水量比测定。2 材料2.1水泥:水泥标准样品(基准水泥)。2.2标准砂:符合GB/T17671-1999规定的0.5mm1.0mm的中级砂。2.3洁净的饮用水。3 仪器设备天平(1g)、水泥胶砂搅拌机、流动度跳桌4 试验步骤4.1 胶砂配比按下表。胶砂种类水泥/g粉煤灰/g标准砂/g加水量/mL对比胶砂250750125试验胶砂17575750按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调整 4.2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

36、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停拌90s,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以内。4.3在制备胶砂的同时,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置试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试模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

37、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似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刻开动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4.4当流动度在130mm140mm范围内,记录此时的加水量;当流动度小于130mm或大于140mm时,重新调整加水量,直至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为止。4.5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4.6 3min后筛析自动停止,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

38、、黏筛或有细颗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再筛析1min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准确至0.01g。4 试验结果计算 需水量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需水量比,%; 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时的加水量,mL; 125对比胶砂的加水量,mL。 结果计算至1%。 粉煤灰烧失量的测定方法(灼烧差减法)(GB/T 176-2008)1 方法提要试样在(950±25)的高温炉中灼烧,驱除二氧化碳和水分,同时将存在的宜氧化的元素氧化。2 仪器设备高温炉、分析天平、干燥器3 分析步聚3.1 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0

39、01g,放入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放在高温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25)下灼烧15min2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反复灼烧,直至恒量。4 结果的计算与表示4.1 烧失量的计算烧失量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式中:烧失量的质量分数,%;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灼烧后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粒化高炉矿渣粉烧失量的测定方法(灼烧差减法)(GB/T 176-2008)1 方法提要试样在(950±25)的高温炉中灼烧,驱除二氧化碳和水分,同时将存在的宜氧化的元素氧化。2 仪器设备高温炉、分析天平、干燥器。3 分析步聚3

40、.1 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001g,放入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放在高温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25)下灼烧15min2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反复灼烧,直至恒量。4 结果的计算与表示4.1 烧失量的计算矿渣粉在灼烧过程汇总由于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的误差,可通过式(1)、式(2)进行校正: 式中:矿渣粉灼烧过程中吸收空气中氧的质量分数,%;矿渣灼后测得的SO3质量分数,%;矿渣未经灼烧时测得的SO3质量分数,%。式中:矿渣粉校正后的烧失量(质量分数),%;矿渣粉试验测得的烧失量(质量分数),%。 三氧化硫的测定方法硫酸钡重

41、量法(基准法)(GB/T 176-2008)1 方法提要在酸性溶液中,用氯化钡溶液沉淀硫酸盐,经过滤灼烧过,以硫酸钡形式称量。测定结果以三氧化硫计。2 仪器设备高温炉、分析天平、干燥器、电炉、中速滤纸、慢速定量滤纸、瓷坩埚、烧杯、漏斗。3 化学试剂盐酸(1+1)、氯化钡、硝酸银溶液(5g/L)。4 分析步聚称取约0.5g试样(m1),精确至0.0001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约40mL水,搅拌使试样完全分散,在搅拌下加入10mL盐酸(1+1),用平头玻璃棒压碎块状物,加热煮沸并保持微沸(5±0.5)min。用中速滤纸过滤,用热水洗涤1012次,滤液及洗液收集于400mL烧杯中。

42、加水稀释至约250mL,玻璃棒底部压一小片定量滤纸,盖上表面皿,加热煮沸,在微沸下从杯口缓慢逐滴加入10mL热的氯化钡溶液(100g/L),继续微沸3min以上使沉淀良好地形成,然后在常温下静置12h24h或温热处静置至少4h,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约200mL。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以温水洗涤,直至检验无氯离子为止。将沉淀及滤纸一并移入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灰化完全后,放入800950的高温炉内灼烧3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m2)。反复灼烧,直至恒量。5 结果的计算与表示三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式中:三氧化硫的质量分数,%;灼烧后沉淀的质量,g;试料的质量,g。0

43、.343硫酸钡对三氧化硫的换算系数。 第二章 细集料细集料取样及样品制备(GB/T 14684-2011)1 取样方法1.1 取要要求:细骨料检验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期进厂(场)、每400m3或600吨为验收批;不足400m3或600吨时亦按一验收批计。每一验收批取试样一组。1.2 取样方法1.2.1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试样共8份,组成一组试样。1.2.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试样,并由4份试样组成一组试样。1.2.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

44、等的8份,组成一组样品。1.2.4 取样数量每组试样取样数量,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少于下表所规定的最少取样质量。 样品取样数量表试 验 项 目最少取样质量()颗粒级配4.4含泥量4.4石粉含量6.0泥块含量20.0云母含量0.6轻物质含量3.2有机物含量2.0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0.6氯化物含量4.4坚固性8.0表观密度2.6堆积密度与空隙率5.0碱集料反应20.0须做几项试验时,如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组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2 试样处理2.1 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接料斗中的其中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

45、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2.2 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各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2.3 堆积密度、机制砂坚固性试验所用试验样可不经缩分,在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颗粒级配试验方法(GB/T 14684-2011 )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测定细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1.2 对水泥混凝土用细集料可采用干筛法,如果需要也可采用水洗法筛分;对沥青混合料及基层用细集料必须用水洗法筛分。2 仪器设备 2.1

46、 鼓风干燥箱(105±5);2.2 天平(1000g,感量1g);2.3 方孔筛:孔径为9.50mm、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0.15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2.4 摇筛机、浅盘、毛刷等。3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4 试样制备用于筛分的试验,其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9.5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直径10.0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5 试验步骤 5.1 干筛法试验步聚5.1.1 准确

47、称取烘干试样500g,精确至1g,置于按筛孔大小(大孔在上、小孔在下)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即4.75mm筛孔筛)上;5.1.2 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依次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5.1.3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到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关不得超过1%。5.2 水洗法试验步骤5.2.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约500g(m1),准确至0.5g。5.2.2

48、将试样置一洁净容器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洁净水,将集料全部盖没。5.2.3 用搅棒充分搅动集料,将集料表面洗涤干净,使细粉悬浮在水中,但不得有集料从水中溅出。5.2.4 用1.18mm筛及0.075mm筛组成套筛。仔细将容器中混有细粉的悬浮液徐徐倒出,经过套筛流入另一容器中,但不得将集料倒出。注:不可直接倒至0.075mm筛上,以免集料掉出损坏筛面。5.2.5 重复4.2.24.2.4步骤,直至倒出的水洁净且小于0.075的颗粒全部倒出。5.2.6 将容器中的集料倒入搪瓷盘中,用少量水冲洗,使容器上沾附的集料颗粒全部进入搪瓷盘中。将筛子反扣过来,用少量的水将筛上的集料冲洗入搪瓷盘中。操作过程中不得

49、有集料散失。5.2.7 将搪瓷盘连同集料一起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2),准确至0.1%。m1与m2之差即为通过0.075mm部分。5.2.8 将全部要求筛孔组成套筛(但不需0.075mm筛),将已经洗去小于0.075mm部分的干燥集料置于套筛上(一般为4.75mm筛),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钏的筛出量不超过筛上剩余量的0.1%时为止,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5.2.9 称量各筛筛

50、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5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质量与筛分前后试样总量m2的差值不得超过后者的1%。6 结果计算与评定6.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精确至0.1%);6.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加上该筛以上的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精确至0.1%);6.3 砂的细度模数按下式式计算,结果精确至0.01;M=(A2+A3+A4+A5+A6)-5A1 /(100A1) 式中:M细度模数; 1、2、3、4、5、6分别为4.75mm、2.36mm、1.18mm、0.63mm、0.30mm、0.15mm各筛上的累计余百分率。6.4 累

51、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6.5 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7 砂的细度模数7.1 砂的细度模数(M)分粗、中、细三级其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 粗砂 M=3.73.1; 中砂 M=3.02.3; 细砂 M=2.21.6。 细集料表观密度检测方法(GB/T 14684-2011)1 目的与适用范围用容量瓶测定细集料(天然砂、石屑、机制砂)的表观密度。2 仪器设备 2.1 鼓风干燥箱(105±5);2.2 天平

52、(1000g,感量1g);2.3 容量瓶(500mL);2.4 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3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4 试样制备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温,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5 试验步聚5.1 秤取烘干试样300g,精确至0.1g。5.2 装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500 mL的刻度线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 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5.3 倒出瓶内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水(应与5.2条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 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精确至1g。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验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6 结果计算与评定6.1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0 = G0/(G0+G2G1)-t×水式中:0表观密度,单位kg/m3;水1000,单位kg/m3;G0 烘干试的质量,单位g;G1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单位g;G2水及容量瓶总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