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发现与探索五年级教案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 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
2、的能力3 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4 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 教材总目标: 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原>> 1 轮子的作用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 “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
3、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
4、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圆杆形铅笔2支、捆书用绳子1根、硬皮书一本、硬板纸一块、胶水、学生用剪刀等。 关于“轮子的作用”的各项实验,教师要动手试一试,以便取得经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尽可能制作实验二、实验三的教具和演示课件。 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有条件可在课前将学生描画的图形印制好,这样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和研究轮子的作用。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5、。 首先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的结论,轮子可以省力:第三段内容是第二个实验的结论,用组合后的轮子可以改变从动轮的转速;第四段内容是第三个实
6、验的结论,用组合后的轮子可以改变从动轮的转动方向。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
7、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资料 轮子的重要作用可以使我们移动物体时更省力。轮子可以安装到任何要移动的物体上。 轮子大约是在六千年前被发明的,制作轮子的材料有很多种,像木材、塑料、金属或橡胶都是制作轮子的材料。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 钢珠“变”乒乓球 一、目的要求 1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
8、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2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 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三、指导策略 1前言中的魔术,读者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
9、,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 2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参考资料 1这个科学游戏,是密度与浮力的实验。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敲打盆边,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由于钢珠的密度大于沙子,沙子的密度又大于乒乓球,因此密度高的钢珠会沉入沙子中,密度小的乒乓球会浮上来。 2
10、流沙形成的原理 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3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
11、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参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3保护鸡蛋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12、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 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 动手实践 成果检验 交流学习2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三、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11页中的1. 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实验要求: 试验计划内容 设计实验: 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 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 ,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细节。 2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上身不准探出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以保证安全! 3“探索延伸”栏目组,“摔不破的鸡蛋” “摔不破的
13、鸡蛋”活动,可在院子里进行,因此,组织工作非常重要。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 四、参考资料 “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建议:该答案不向学生解释,待通过将来“力学”的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解释。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4 金鱼“游”进鱼缸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金鱼游进鱼缸”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
14、索兴趣。 2.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 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是实验学具的制作。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 还可以提出(或者展示实物、图片)一些有关事例,如: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电影是怎么回事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
15、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好活动器材。 两段粗铁丝,每段长25-30厘米,并弯好钩(如图5),教师准备时要注意安全。 2张10×20厘米白卡纸,彩色笔、直尺、铅笔、双面胶带等学用品。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示范教具。 有条件的可以将图样复印好,使教学活动即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活动质量。(复印时可以再放大一些) 要认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进而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 器材制
16、作 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教师要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 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每组只制作2个学具,所以教师要指导小组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安排。 实验 是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 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 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 (4)探索发现 共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第二段内容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
17、限制的,让学生从自己实验中去体会和理解,是可以达到好的效果的。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两个事例。建议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可能的话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组织好制作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对于实验,教师课前要反复演练,以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 (3)要注意安全教育。 四、背景资料 (1)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
18、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2)电影的发明: 根据人的眼晴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特点,经过很多人的不断探索实验,终于发明了电影。1894年,美国发明家汤姆斯·爱迪生把他的“活动视镜”公诸于世,这种“电影视镜”形状像一只大钱柜,上面装有放大镜,一次只能一人观看。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尔埃尔又对“电影视镜”进行了改造,于1895年制成“活动电影镜”,并于当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公开放映了投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这一天就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这前后用时六十余年。 (3)小电影:射门(图纸可放大),给学生演示会收到好的效果。 制作:将图纸描画下来,然后剪下
19、图纸并按实线将一幅幅画剪下。按1、2、38的顺序粘成一小本画册,粘时注意先要整理齐。 实验操作: 左手拿小画册,用拇指让这本书一页页的迅速翻开,注意从后往前翻。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探索延伸部分的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5 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
20、图像。 二、重点和难点 1本课内容的重点是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两个对比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水滴的放大作用。 2在实验探索活动中也许有些学生会对水滴放大镜的原理发生兴趣,教师在课上适时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便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规律。 3只做好实验器材对于个别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的兴趣,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一定按照各栏目的步骤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悟出规律
21、后再进行总结,以此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规律的兴趣,从而拉近生活与科技的距离。 2“探索活动”为本课书的主题,也是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主要过程。它有活动准备、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三部分。活动准备,建议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学生通过用打有小孔的卡片纸和水滴制成的水滴放大镜来研究它的放大作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 (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3教学时,
22、建议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 实验一:通过实验,观察到了(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 实验二:透过水平面观察文字,看到图书上的文字大小没有变化。 5教材中的“探索延伸”是举一反三的内容,本课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活动,思考: (1)“如果将两个同样的物体(如橡皮)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方杯和圆杯中,从侧面观察两个杯中的物
23、体,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解释原因吗?”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的大小,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解释原因吗?” 探索这两个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最好用刚学的规律进行实验加以验证,验证的结果是:(1)物体在方杯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在圆杯时看起来比实际要大一些,原因是装有水的圆杯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汇聚能够放大图像。(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比原来的鱼变大了,原因是圆形鱼缸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所以看起来比原来大了。 四、背景资料 1水滴放大镜的原理: 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它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水珠是圆的,在小洞上变成了一个简
24、单的凸透镜,所以放大了书上的图像。 2小知识: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某些光学装置能够“放大”物体。凸透镜有的时候人们把它称谓“放大镜”能够聚焦太阳光,也能让你看到放大后的物体,这是因为凸透镜能够把光线偏折。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其实是一种虚像。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仍然是沿笔直的路线传播。结果,物体看上去比原来的大。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6 潜艇的沉与浮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模拟潜艇上浮和下沉原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验,激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形
25、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浮力应用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围绕“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潜艇上浮与下沉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推导出其它物体上浮下沉的道理”这一主题开展的,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要素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浮力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第二个实验上略有难度,教师要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本课设计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潜艇能够上浮和下
26、沉的道理。 第二个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浮力大小是可变的。 第二个实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要进行安全教育。 四、背景资料 潜艇的体积不变,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定的。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潜艇是利用置换的原理在水里沉浮。在水面上时,潜艇和普通轮船的航行方式一样。不过,潜艇的船身内有特制的水舱,能够装水或空气来改变潜艇的重量。如果你拿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放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逐渐让水进入瓶子里,就会明白潜艇是怎么运作的。 水潜艇准备潜水时,水舱会流进大量海水,使潜艇的
27、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重,所以潜艇能够潜入水里。当潜艇要回到水面上时,压缩的空气会被送入水舱,同时把海水挤出去,这时候,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轻,所以潜艇又会浮到水面上。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要把握好主题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浮力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7 平面图形的拼接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平面图形的拼接的一些知识和科学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
28、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最好出示范图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各种颜色的硬卡纸、白薄纸、剪刀等学用品。 认识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四种图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制作实验器材并进行拼接实验研究平面图形的拼接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拼接的两
29、点要求,要让学生认真理解,为下面实验打下基础。活动过程: 制作实验器材。 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组内共有图形卡,进行共同实验。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拼接正四边形,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教师要把握住两点: 学习好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就是:实验、观察、结论三步法。 熟悉并掌握拼接要求: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实验二 拼接正三边形,学生可以自主去完成。教师要把握住“实验一”形成的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结论的三步法。指导学生有序完成。 这一段教材还有承上启下作用。“思考问题”提出一个猜想: “是不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都能按要求拼接?”以此引动学生新一轮的实验研究。 实验
30、三 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序完成。 本段教材又为“探索发现”段的学习设下伏笔。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引出公式,回答了“实验三”的问题。对这个公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第三段是使用公式的验证活动,让学生亲自对各种正多边形的拼接进行验证。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研究拼接实用事例,也是问题研究的提升,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背景资料 1
3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喜欢用装饰用的花砖来铺设地面,这在数学里是一门学问,叫做平面花砖铺设问题,也叫做镶嵌图案问题,即采用单一闭合图形拼合在一起来覆盖一个平面。 8 会唱歌的玻璃杯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和简单地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调整杯中水量,用筷子敲击玻璃杯,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若把被中的水换成米或砂子结果是否一样?) 2通过亲自实践:让玻
32、璃杯发出的声音是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应是怎样的?并学会用“图示法”画出实验结果。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试验三,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演奏一支简单的乐曲。请老师课前练习一支乐曲,以达到本课的课题“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命名要求。 2实验二,答案如下:玻璃杯发生的声音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图。 3.“探索延伸”栏目中的参考答案: 好瓷碗敲击后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坏瓷碗有裂纹,敲击后能发出嘶哑的嗡嗡声。 瓷碗里倒入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瓶中装有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瓶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各瓶中还有不同量的空气,水的多少,决定吹出声音的高低,调整高水的多少,可以吹
33、出1、2、3、5、7、的声音,勤学苦练就能吹出一首好听的歌。 四、参考资料 1不同的物体,被敲击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听听它被敲击后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物体内部的一些情况。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用“敲击探听”的办法探测物体的内部情况。 2铁路工人,用小铁鎚敲打列车的车轮,听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裂纹,这就是简单的“敲击探伤”。 3种瓜的老农要知道瓜的生熟程度,常常拿起瓜用手弹几下,或拍几下,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生熟程度。生西瓜因瓜瓢里组织紧密,发出的声音清脆;熟西瓜因里面组织软化,变松了,发出的声音发闷;烂西瓜里面是一包水,它发出的声音是噗噗的。 4医生用“叩诊法”,得到病人的“叩诊音”,能初步探知
34、肺部、腹部的病情。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师课前练习一支乐曲,以达到本课的课题“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命名要求。 9 人体上的尺寸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人体上的尺寸的学习与实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 “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测量身高与脚长,分析出两者的关系。 2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 1测量脚长,身高数据的组织工作相当
35、重要。做到有序不乱,数据准确。 2让学生知道:搜集数据、统计、计算、分析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3采集真实可靠的数据是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通过研究数据发现问题找出规律。 4帮助侦察员计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 脚印长26厘米,根据成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计算结果身高是:26×7=182(厘米) 5让学生了解“人体尺寸略算值”9个数据,进行“实验二”中的测自己的“眼高”、“两臂平举长”、“上肢上举高”,和“人体尺寸略算值”的数据相比,找出与略算值的差别。发现自己身体各部位尺寸之间的关系。 四、参考资料 1通过测量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奥秘。本课活动就是根据人体测量学
36、的原理对人体有关尺寸进行测量的探究活动。 根据人体测量学略算值计算:(摘录) 人的身高如果是H,人的眼高(眼至脚的高度)就是0.9H,人的肩峰高(肩至脚的高度)就是0.8H,人的两臂平举的宽就是H,人的坐高就是0.55H,7个脚长则是人的高度,拳头的周长和脚长非常接近。 人的身高对于门框的设计、公共汽车高度的设计、床的设计等等都是重要依据。 眼高决定人的视线高低,所以在广告设计和展品设计方面应参考人的眼高进行设计。 在桌子、椅子的设计中都要参考不同年龄的坐高。 只有依据人体的各种尺度才能设计出舒适的衣服、鞋帽、居室、家具、卧具、交通工具以及各种用具,因此,人体测量学是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37、2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年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最为密切。按照国际标准规定,人体的标准体重公式是: (1)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2)人的体重波动在标准体重的10%左右范围内,均属正常。超过10%不到20%的,称为“过重”或“超重”,但还不算肥胖。 (摘自“人体测量学”) 3全国统一鞋号(新鞋号)是以脚长为基础,以10毫米(1厘米)为一个号,5毫米谓半号,换算的方法是:(旧鞋号+10)÷2。 如旧鞋是38号,换算(38+10)÷2=24,24号就是全国统一的新鞋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测量脚长,身高数据的组织工作相当重要。如何做到有序不乱,数据准
38、确需进一步考虑。10排列中的规律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排列中的规律”的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1找出3种图形的排列规律,再把图形变成不同的数字,依次固定不同数次的位置,按图形排列规律变换其它数字的位置,用数字表示出123、132、213、231、312、321。找出排列中的规律。 2在活动中让学体探究活动的过程: 提出问题 活动设计 分组实验 分析研究 找出规律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
39、小组实验:三人“站位”排列,以胸前黄、红、绿三色标帜,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找出几种“站位”排列,为找规律做铺垫。 2分析研究:图中“?”处应填什么图,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再次为找排列规律做好铺垫。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以打头的排列的图形有2种。 3种图形排列只有6种。 分析得出“?”处的图形应是:“”。 3找规律: 用数字1代表;用数字2代表;用数字3代表。 引导出:1打头有:123? 1322打头有:213? 2313打头有:312? 3211、2、3三个数字排列只有6种。 4教材中有、 打头,有1、2、3打头的提法,请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打头”的用意。 为
40、加深学生对“打头”二字用意,用“甲打头”、“乙打头”、“丙打头”,写出甲、乙、丙的排列。 5本课重点活动是帮助同学学会分析,建议老师做一个喜闻乐见的课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6“探索延伸”中,是4个数排列规律,其答案如下: 1 4 3 22 3 4 13 2 1 44 1 3 27课文前言中:按左图中图中前两排圆桌的排列规律,找出“?”处应填1、2、3哪个图形? 答案是: (选2)四、教参资料 本课“排列中的规律”,是数学课中的“排列组合”。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做一个喜闻乐见的课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11 感受大气压力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 “感受大气压力”的实验学习活动,引
41、起对有关大气压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瓶子吞蛋”,“瓶中气球”两个实验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压强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有两个。 1.教师演示实验:“瓶子吞蛋”, 2.学生个人实验:“瓶中气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力,了解有关大气压方面的知识。 三、指导策略 1.教师演示“瓶子吞蛋”的步骤,一定要在课前多做几次。为了便 于“吞蛋”,煮的蛋要软些(煮34分即可),剥出的鸡蛋要光滑,没有坑洼。瓶口与鸡蛋的大小要适当,瓶口适当涂抹一点水,
42、以利于鸡蛋滑入瓶中。 2.组织好探讨“吞蛋”的若干现象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 竞争意识。 3.几个问题的提示: (1)煮的时间短,蛋软一些(蛋黄还是糖心的)容易被“吞”入瓶 内。 (2)小头向下的道理:小头已进入瓶口的一部分,堵严瓶口,容易被拉入瓶中。 (3)蛋堵住瓶口后瓶中火苗熄灭,瓶内温度下降,气压变小,使瓶外气压与瓶内气压产生压强差,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内。 (4)拓展讨论从瓶子中“吐”出来的办法:瓶口抹些水或食用油,倒置瓶子使瓶口向下,蛋的小头堵在瓶口,然后在瓶子的底部用热水烧烫。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瓶内压力大于瓶外压力,蛋被挤出瓶外。 4“瓶中气球”动手做的难点是把气
43、球塞入瓶中后,气球的边缘套在瓶口上,必要时请老师师范套瓶口的动作。 5用剪刀在瓶底上扎一小孔,一定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6在“瓶中气球”活动中,多次改变小孔的“封堵”、“打开”与气球能否被吹打,是探究的要点,要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一些大气压的知识。通过互相交流,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7“探索延伸”:除书中暖瓶塞的实例外,老师可以选择地拓展以下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与探究,但要提醒注意用热水的安全,最好在家长监护下进行实验。 瓶子瘪了 把热水倒入矿泉水瓶子里,过一会把热水倒出来,迅速盖紧瓶盖,过一段时间瓶子慢慢瘪了。 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把气球吹好并绑牢,把热水倒入杯中,约半分钟后,倒出热水立即将
44、杯口紧紧地倒扣在吹大的气球上,轻轻把杯子提起,杯子抓住了气球。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只能加以补充和完善。12 转移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对小发明技法之一转移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通过学习与探讨活动,体验小发明技法转移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创新技能。 3.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发明技法之一转移法的操作规律。 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发明技法转移法进行小发明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45、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主要是通过图片与故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毕生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见背景资料)应由教师或者学生讲解而引入新课。讲故事要抓住毕昇的观察力、联想能力等要点上。而他的发明也体现了小发明技法转移法的特点。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转移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 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釆用转移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实践转移发明技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学习两条发明信息,了解转移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 教学中对这两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第一条信息讲的是釆用转移发明技法发明的一种工作方法。第二条信息讲的是釆用转移发明技法发明的一种物品,这都属于发明范围。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转移发明技法,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分析事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学科复习常见试题及答案
- 饭店火灾应急疏散预案(3篇)
- 2025年软考携手共进的试题及答案
- 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变革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模考准备的要点2024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学习中的常见挑战及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民法基本理论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B中的文件处理技术考察题及答案
-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故处理
- 螺杆泵工作原理课件
-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难点与优化课件
- 新建铝厂可行性方案
- 电梯修理(T)实操考试题目
- 中医临床医学针灸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
- 绍兴市星域电子游艺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全球职等系统GGS职位评估手册
- 头颈部鳞癌治疗现状及免疫治疗进展
- 律师评析:实际施工人诉讼案例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