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第六章消化与吸收l 消化的概念: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消化的概念: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子物质的过程。 例如:蛋白质例如: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氨基酸和多肽 多糖多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脂肪脂肪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肪酸l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以直接被吸收利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以直接被吸收利用。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消化的方式一、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和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物磨碎,并和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
2、程。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分解,将食物中各种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分解,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兴奋性低、舒缩缓慢兴奋性低、舒缩缓慢 缓慢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肌源性缓慢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肌源性 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缩状态。
3、 伸展性大:胃伸展性大:胃 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不敏感电位绝对值较低。电位绝对值较低。产生机制:产生机制:K K向膜外扩散,生电性钠泵。向膜外扩散,生电性钠泵。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并不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并不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它能够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形成缓慢水平上,它能够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形成缓慢的波,称为慢波电位。由于的波,称为慢波电位。由于它决定消化道平滑肌它
4、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的收缩节律,故又称为基本电节律。,故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频率:各部位不同频率:各部位不同 人胃人胃3 3次次/ /分,分, 十二指肠为十二指肠为11111212次次/ /分,分, 回肠末端回肠末端8 89 9次次/ /分分 波幅:波幅:101015mV15mV, 持续时程: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程:几秒到十几秒。2 2. .慢波电位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的机制基本电节律的机制l起源:目前认为,存在于环形肌和纵行肌交界处间起源:目前认为,存在于环形肌和纵行肌交界处间质中的质中的CajalCajal细胞(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nterstitia
5、l Cajal cell, ICCICC)是平滑肌节律性慢波的起步点()是平滑肌节律性慢波的起步点(pacemakerpacemaker),),它能够启动节律性电活动。其产生不依赖于神经,它能够启动节律性电活动。其产生不依赖于神经,是肌源性的。是肌源性的。l机制:目前认为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具有机制:目前认为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具有波动性有关。用抑制钠泵活动的药物哇巴因后,胃波动性有关。用抑制钠泵活动的药物哇巴因后,胃肠平滑肌的慢波电位便消失。肠平滑肌的慢波电位便消失。特点:锋电位上升慢、时程较长(特点:锋电位上升慢、时程较长(101020ms20ms)、幅)、幅值较低(值较低(6
6、06070mV70mV)。)。产生机制:去极化产生机制:去极化-CaCa2+2+内流内流( (少量少量NaNa+ +内流内流) )。 复极化复极化-K K外流。外流。3.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主要的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胰、肠腺。主要的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胰、肠腺。消化液总量:消化液总量:6 68L8Ld d消化液的组成:消化酶、黏液蛋白、电解质、水。消化液的组成:消化酶、黏液蛋白、电解质、水。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稀释食物,有利于吸收;稀释食物,有利于吸收; 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pH环境;环境; 分解食物成分;分解食物成分; 保护消化道黏膜。保
7、护消化道黏膜。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在神经:分布在食管中段到直肠的绝大内在神经:分布在食管中段到直肠的绝大部分消化道壁内,组成壁内神经丛。部分消化道壁内,组成壁内神经丛。(一)外来神经系统(一)外来神经系统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端肌肉及肛门外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端肌肉及肛门外括约肌由躯体神经支配外,其余部分的平滑括约肌由躯体神经支配外,其余部分的平滑肌以及消化腺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肌以及消化腺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双重支配。1
8、1)起源起源:脊髓胸:脊髓胸5 5腰腰2 22 2)支配:内在神经元、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管平滑肌3 3)末梢释放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素4 4)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腺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使血流量减少。体分泌,使血流量减少。1 1)分布:横结肠及以上由)分布:横结肠及以上由迷走迷走N N支配,降结肠及以下支配,降结肠及以下由盆由盆N N支配支配2 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乙酰胆碱(胆碱(AChACh)3 3)极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极少数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上
9、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引起胃的舒张反应。物质。引起胃的舒张反应。4 4)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腺体分泌增加。消化道内的各种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向消化道内的各种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以引起饥、渴、饱、胀、便意、中枢,以引起饥、渴、饱、胀、便意、恶心和疼痛等感觉,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恶心和疼痛等感觉,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消化活动的改变。消化活动的改变。3.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的传入纤维肌间肌间神经神经丛丛黏膜下黏膜下神经丛神经丛交 感 神交 感 神经经副 交 感 神副 交 感
10、神经经1 1. .分类分类1 1)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主要参与对消化道运动的控消化道运动的控制。制。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肌间肌间神经神经丛丛黏膜下黏膜下神经丛神经丛交 感 神交 感 神经经副 交 感 神副 交 感 神经经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2 2)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位于黏膜层和环(位于黏膜层和环行肌之间)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主要参与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以及对局质的吸收以及对局部血流的控制。部血流的控制。 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运动
11、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肠肠神神经经系系统统消化道不仅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消化道不仅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胃肠激素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消化道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质。化学结构化学结构-肽类肽类分子量分子量-2000200050005000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五、胃肠激素五、胃肠激素主
12、要的胃肠激素主要的胃肠激素激素激素分泌分泌刺激物刺激物功能功能促胃液素促胃液素G G cellscells迷走迷走N(GRP) N(GRP) 蛋白质消化产蛋白质消化产物物胃扩张胃扩张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小肠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液的分泌促进消化道的黏膜生长。促进消化道的黏膜生长。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 S cellscells盐酸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蛋白质分解产物物脂肪酸脂肪酸抑制胃肠运动和胃酸的分泌抑制胃肠运动和胃酸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CCK)I I cellscells脂肪、脂肪酸脂肪、脂肪酸促
13、进胰酶的分泌促进胰酶的分泌刺激胆囊收缩刺激胆囊收缩抑制胃排空抑制胃排空抑胃肽抑胃肽 K K cells cells 葡萄糖葡萄糖脂肪酸脂肪酸氨基酸氨基酸 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1.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2.促进消化道组织的生长和代谢。促进消化道组织的生长和代谢。3.3.调节其它激素释放。调节其它激素释放。4.4.调节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功能。5.5.调节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调节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分
14、泌一、唾液及其分泌二、咀嚼二、咀嚼三、吞咽三、吞咽腮腺腮腺颌下腺导管颌下腺导管颌下腺颌下腺咀嚼肌咀嚼肌舌下腺舌下腺腮腺导管腮腺导管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及其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黏蛋白、唾液淀粉酶、黏蛋白、唾液淀粉酶、舌脂酶、溶菌酶、免疫舌脂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球蛋白、 血型物质血型物质唾液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分泌唾液无色、无味、中性液无色、无味、中性液H H2 2O: O: 占占99%99%无机物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二)唾液的作用(二)唾液的作用湿润口腔黏膜和食物。湿润口腔黏膜和食物。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抗菌作用。抗菌作用。消化作用。消化作用。排泄功能
15、。排泄功能。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中中枢(延髓、下丘脑、皮层)枢(延髓、下丘脑、皮层)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阿托品)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阿托品) 腺体腺体 条件反射: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条件反射: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泌。(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咀嚼二、咀嚼l
16、咀嚼是通过咀嚼肌、颊肌和舌肌等互相配合而实现的咀嚼是通过咀嚼肌、颊肌和舌肌等互相配合而实现的协调动作,是口腔对食物的一种机械性消化。协调动作,是口腔对食物的一种机械性消化。l咀嚼的作用是:咀嚼的作用是: 将食物切碎便于吞咽;减少胃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将食物切碎便于吞咽;减少胃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生化学性消化作用。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生化学性消化作用。 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的活动,有利于后继的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的活动,有利于后继的消化过程的进行。消化过程的进行。三、吞咽三、吞咽吞咽分期吞咽分期1.1.口腔口腔咽:随意运动咽:随意运动2.2.咽
17、咽食管上段:反射食管上段:反射3.3.食管上段食管上段胃:食管蠕动胃:食管蠕动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l胃是消化道中最膨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人的大的部分。成人的容量约为容量约为1-2L1-2L,具,具有暂时贮存食物的有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功能。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液及其分泌泌酸腺泌酸腺幽门腺幽门腺贲门腺贲门腺外分外分泌腺泌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 G G细胞细胞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颈黏液细胞:颈黏液细胞:黏液黏液壁细胞:壁细胞:胃酸、内因子胃酸、内因子主细胞: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酸性胃液:无色、酸性(pH 0.9-1.5)(pH 0.9-1.5)分泌分泌黏液黏液
18、分泌碱性分泌碱性黏液黏液(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泌量:分泌量:1.5-2.5L/1.5-2.5L/日日性质:无色、酸性(性质:无色、酸性(PHPH0 0.9-1.5.9-1.5)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HCOHCO3 3、内因子内因子1 1. .盐酸盐酸 也称胃酸,由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壁细胞分泌。分泌。基础排酸量:基础排酸量:0-5mmol/h0-5mmol/h。最大排出量:最大排出量:20-25mmol/h20-25mmol/h。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1 1)盐酸的作
19、用)盐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可促进胰液、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与与CaCa2+2+和和FeFe2+2+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的吸收 。 盐酸缺乏,胃内细菌容易生长,引起腹胀、盐酸缺乏,胃内细菌容易生长,引起腹胀、腹泻、呕吐。腹泻、呕吐。胃酸缺乏时,通常需定期补充维生素胃酸缺乏时,通常
20、需定期补充维生素B B1212。盐酸过多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盐酸过多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 性溃疡的病因之一。性溃疡的病因之一。(2 2)盐酸分泌机制)盐酸分泌机制需要消耗能量需要消耗能量由壁细胞小管由壁细胞小管膜 上 的 氢 泵膜 上 的 氢 泵(质子泵质子泵,即,即H H+ +-K-K+ +-ATP-ATP酶酶 )和氯通道分泌。和氯通道分泌。 主要由主要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分泌。H H+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质蛋白质月示月示、胨,少、胨,少量多肽和氨量多肽和氨基酸基酸最适最适pHpH为为2 2- -3.53.5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自我激活自我激活2
21、 2.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epsinogen)3.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和碳酸氢盐 由胃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中的颈黏液细胞,由胃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中的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共同分泌。贲门腺,幽门腺共同分泌。主要成分:糖蛋白(有较高的黏滞性,可形成主要成分:糖蛋白(有较高的黏滞性,可形成凝胶)凝胶)黏液黏液- -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l 概念:黏液与碳酸氢概念:黏液与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抵抗胃黏盐共同形成的抵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膜损伤的屏障。l 作用:作用: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损伤。的机械损伤。黏滞性高,减慢黏滞性高,减慢H H+ +的扩
22、的扩散,保护胃黏膜减弱散,保护胃黏膜减弱H H+ +的的侵蚀。侵蚀。黏液深层的中性黏液深层的中性pHpH环环境,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境,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由由壁细胞壁细胞分泌分泌保护保护VitBVitB1212不被小肠内的消化酶破坏。不被小肠内的消化酶破坏。促进促进VitBVitB1212在回肠吸收。在回肠吸收。缺乏内因子时,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内因子时,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 4. .内因子内因子(二)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促胃液素、组胺。 剌激胃酸分泌的其他因素:咖啡剌激胃酸分泌的其他因素:咖啡、酒精、酒
23、精、CaCa2+2+等等。 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生长抑素、前列腺、前列腺素(素(PGPG)、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等。等。1.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AChACh壁细胞壁细胞副交感神经末梢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作用于作用于M M受体受体阻断剂:阿托阻断剂:阿托品品肠嗜铬样细胞肠嗜铬样细胞 组胺组胺G G细胞细胞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壁细胞壁细胞H2-H2-受体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阻断剂:西咪替丁2.2.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1 1)头期(神经体液调节)头期(神经体液调节)食物刺激
24、头部感受器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引起的胃液分泌。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30%胃腺分泌胃腺分泌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反射是反射调节调节过程过程头部感受器头部感受器兴奋兴奋( (嗅嗅).().(视视).().(前前庭蜗神经庭蜗神经) ) ( ( 三 叉三 叉 ) ) 、 ( ( 面面 ) ) 、 ( ( 舌 咽舌 咽 ) ) 、(迷走迷走) )中中枢枢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乙酰乙酰胆碱胆碱 促胃液素释放肽促胃液素释放肽 (2 2)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胃期(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机制:作用机制:胃液特点:胃液酸
25、度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比头胃液特点: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比头期少,胃期分泌量占总量期少,胃期分泌量占总量60%60%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底胃体机械刺激 中枢中枢胃幽门部机械刺激胃幽门部机械刺激 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胃腺分泌胃液胃腺分泌胃液 胃幽门部肽和氨基酸胃幽门部肽和氨基酸 幽门部幽门部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食物对食物对X(X(迷走迷走) )X(X(迷走迷走) )(3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1/10胃腺分泌胃液胃腺分泌胃液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小肠受到小肠受到食物的机食物的机械、化学械、化学刺激刺激3
26、 3. .消化期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1 1)盐酸(属于负反馈调节)盐酸(属于负反馈调节)胃窦:胃窦:pHpH降到降到1.2-1.5 1.2-1.5 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十二指肠:十二指肠:pH2.5 pH 十二指肠内压十二指肠内压食物进入十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二指肠1.1.胃内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内影响胃排空的因素食物机械刺激胃食物机械刺激胃胃运动加强,胃运动加强,胃排空加快胃排空加快食物对胃的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扩张刺激,食物化学刺食物化学刺激胃激胃迷走迷走- -迷走反射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G G细胞分细胞分泌促胃泌促胃液素液素促进胃体和胃促进胃体和胃窦
27、的收缩窦的收缩增强幽门括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约肌的收缩综合效综合效应是延应是延缓胃排缓胃排空空2.2.十二指肠内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十二指肠内影响胃排空的因素食物食物十二指肠壁十二指肠壁感受器感受器胃运动减弱胃运动减弱肠肠- -胃反射胃反射十二指肠黏十二指肠黏膜内分泌细膜内分泌细胞胞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缩胆囊素抑胃肽抑胃肽胃排空减慢胃排空减慢随着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被中和,食物的消随着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被中和,食物的消化产物被吸收,它们对胃运动的抑制消失,化产物被吸收,它们对胃运动的抑制消失,胃的运动又加强起来,又推送一部分食糜进胃的运动又加强起来,又推送一部分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直至食糜从胃全部
28、排入十二指入十二指肠,直至食糜从胃全部排入十二指肠为止。由此可见,胃排空是间断性的,是肠为止。由此可见,胃排空是间断性的,是与十二指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与十二指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刺激刺激感受器感受器( (舌根、咽部、舌根、咽部、胃、肠、胆胃、肠、胆总管、泌尿总管、泌尿生殖器官等生殖器官等) )延髓呕吐中枢延髓呕吐中枢胃和食管下端舒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腹壁张,膈肌、腹壁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三)呕吐(三)呕吐一、胰液一、胰液二、胆汁二、胆汁三、小肠液三、小肠液四、小肠的运动四、小肠的运动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
29、化小肠内的消化胰腺胰腺组成胰组成胰液液腺泡细胞:各种胰酶腺泡细胞:各种胰酶小导管管壁细胞小导管管壁细胞: H: H2 2O O、HCOHCO3 31-2L/1-2L/日,无色、日,无色、无味、碱性,无味、碱性,PH7.8-8.4PH7.8-8.4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胰岛胰岛素素一、胰液一、胰液胰高血糖胰高血糖素素(一)胰液的性质、成(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分和作用1.1.胰液的无机成分及其作用胰液的无机成分及其作用最多的是水。最多的是水。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HCOHCO3 3- -,是由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是由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的。泌的。作用:作用: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
30、,使胃蛋白酶活性消失,保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使胃蛋白酶活性消失,保护肠黏膜免遭侵蚀。护肠黏膜免遭侵蚀。并且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并且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pH环境。环境。2.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是一种胰淀粉酶是一种-淀粉酶,它不需要激淀粉酶,它不需要激活就具有活性,其最适活就具有活性,其最适pHpH值为值为6.76.77.07.0。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糊精和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糊精和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其特点是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其特点是对生、熟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对生、熟淀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 (1
31、1) )胰淀粉酶胰淀粉酶(2 2)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肠激酶、组肠激酶、组织液织液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和羧基肽酶原和羧基肽酶原糜蛋白酶,弹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基肽酶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甘油一酯甘油一酯+ +脂肪酸脂肪酸(3 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的最适胰脂肪酶的最适pHpH值为值为7.57.58.58.5。胆盐可以乳化脂肪,但胆盐又具有一般去垢剂胆盐可以乳化脂肪,但胆盐又具有一般去垢剂的特性,阻止酶与底物接近。的特性,阻止酶与底物接近。胰腺还分泌一种辅脂酶,能防止胆盐
32、把脂肪酶胰腺还分泌一种辅脂酶,能防止胆盐把脂肪酶从脂肪表面清除下去。从脂肪表面清除下去。由于胰液中含有消化由于胰液中含有消化3 3种主要营养物质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因而消化酶,因而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一种。注意:暴饮暴食会诱发急性胰腺炎!注意:暴饮暴食会诱发急性胰腺炎!Why?(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进食引起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进食引起的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的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但以体液调节为主。1 1神经
33、调节神经调节 反射的传出神经反射的传出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一方面通过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迷走神经一方面通过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直接作用于胰腺; 另一方面,通过促胃液素间接引起胰液分另一方面,通过促胃液素间接引起胰液分泌。泌。( (作用较小作用较小) ) 分泌的特点:分泌的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酶的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酶的含量很丰富。含量很丰富。2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最强刺激因素最强刺激因素-盐酸盐酸 主要作用是刺激胰腺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主要作用是刺激胰腺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可以中和盐酸,可以中和盐酸,保护小肠
34、黏膜不被盐酸侵蚀。,保护小肠黏膜不被盐酸侵蚀。(1 1)促胰液素)促胰液素 刺激因素刺激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H H+ + 作用于腺泡细胞,可作用于腺泡细胞,可促进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酶的分泌,而对水和碳酸氢盐的排出影响较弱。对水和碳酸氢盐的排出影响较弱。(2 2)缩胆囊素)缩胆囊素 促进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较弱,促进胰液中水和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较弱,而而促进酶分泌的作用较强。促进酶分泌的作用较强。 促胃液素和缩胆囊素在结构上有相同的活性促胃液素和缩胆囊素在结构上有相同的活性部位,因此生理作用上也有相同之处。部位,因此生理作用上也有相同之处。(3 3)促
35、胃液素)促胃液素肝细胞肝细胞胆囊胆囊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肝胆肝胆汁汁胆囊胆胆囊胆汁汁消化期消化期非消化期非消化期暗褐色或棕暗褐色或棕绿色绿色 ,弱弱酸性酸性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一)胆汁的性质、成分二、胆汁二、胆汁金黄色,弱金黄色,弱碱性碱性l胆汁的成分胆汁的成分1 1H H2 2O O:占:占97%97%2 2无机盐:无机盐:NaNa、K K、HCOHCO3 3及及ClCl等等 3 3有机物: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有机物: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4. 4.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中没有消化酶1 1胆盐胆盐胆盐(胆盐(bile saltbile salt)是由胆汁酸与甘氨酸是由胆汁酸与甘氨
36、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钠盐或钾盐。胆盐的肠胆盐的肠- -肝循环肝循环- -胆盐随肝胆汁排至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小肠后,约有95%95%在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肠内。 乳化作用乳化作用-在在十二指肠,胆盐十二指肠,胆盐围绕脂肪微粒呈围绕脂肪微粒呈单层排列,使之单层排列,使之分散于水溶液中分散于水溶液中,形成混悬液。,形成混悬液。有利于脂肪消化有利于脂肪消化分解。分解。形成混合微胶粒形成混合微胶粒2 2. .磷脂磷脂 主要是卵磷脂,也是双嗜性分子,也有乳化脂主要是卵磷脂
37、,也是双嗜性分子,也有乳化脂肪的作用,参与混合微胶粒的形成。肪的作用,参与混合微胶粒的形成。3 3. .胆固醇胆固醇 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之一。它溶于微胶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之一。它溶于微胶粒内部,如果胆固醇含量超过微胶粒的溶解能力粒内部,如果胆固醇含量超过微胶粒的溶解能力,容易形成结石。,容易形成结石。4 4. .胆色素胆色素 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主要的胆色素是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主要的胆色素是 胆红素,胆红素呈金黄色。胆红素,胆红素呈金黄色。(二)胆汁的作用(二)胆汁的作用 1.1.乳化脂肪乳化脂肪2.2.促进脂肪的吸收促进脂肪的吸收由于胆汁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
38、吸收,所以对由于胆汁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所以对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 A、D D、E E、K 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3.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中和一部分胃酸,减少胃酸对十二指肠的损伤中和一部分胃酸,减少胃酸对十二指肠的损伤。胆盐经肠。胆盐经肠- -肝循环进入肝脏后,可刺激肝分泌肝循环进入肝脏后,可刺激肝分泌肝胆汁。肝胆汁。4. 4. 其他作用其他作用(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进食或食物在消化道内是引起胆汁分泌进食或食物在消化道内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自然刺激因素。和排放的自然刺激因素。 高蛋白食物(蛋黄、肉
39、类)引起高蛋白食物(蛋黄、肉类)引起胆汁的胆汁的排放最多,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次之,排放最多,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最小。糖类食物作用最小。1.1.神经调节(作用较弱)神经调节(作用较弱)迷走神经兴奋时,通过乙酰胆碱直接促进肝迷走神经兴奋时,通过乙酰胆碱直接促进肝胆汁的分泌;胆汁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刺激促胃液素释放,间接引起迷走神经还可刺激促胃液素释放,间接引起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2 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1 1)缩胆囊素:收缩胆囊平滑肌、降低)缩胆囊素:收缩胆囊平滑肌、降低OddiOddi括约括约肌的紧张性,促进胆囊胆汁的排放。肌的紧张性,促进胆囊胆汁
40、的排放。(2 2)促胃液素: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胆汁)促胃液素: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胆汁分泌。分泌。(3 3)促胰液素:胆管系统分泌胆汁有一定刺激作)促胰液素:胆管系统分泌胆汁有一定刺激作用,主要分泌水和用,主要分泌水和HCOHCO3 3。(4 4)胆盐:通过肠肝循环刺激肝细胞产生胆汁。)胆盐:通过肠肝循环刺激肝细胞产生胆汁。(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三、小肠液三、小肠液l 主要是由小肠腺和十二指肠腺分泌,呈弱碱主要是由小肠腺和十二指肠腺分泌,呈弱碱性,性,pHpH值约为值约为7.6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渗透压与血浆相等。l 小肠液中,除大量水分
41、和一些无机离子外,小肠液中,除大量水分和一些无机离子外,还含有多种酶,还含有多种酶,但只有肠激酶真正是由小肠但只有肠激酶真正是由小肠腺分泌的。腺分泌的。l小肠液的作用小肠液的作用 1 1稀释作用:有利于小肠内的水分及营养物稀释作用:有利于小肠内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质的吸收。2 2保护作用: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保保护作用: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保护十二指肠黏膜不受胃酸侵蚀。护十二指肠黏膜不受胃酸侵蚀。3 3消化作用:肠激酶。消化作用:肠激酶。(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1.局部因素:食物的局部刺激,通过小肠壁内神局部因素:食物的局部刺激,通过小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
42、,引起小肠液的分泌。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小肠液的分泌。2.2.神经因素:神经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十二指肠腺的分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十二指肠腺的分泌。泌。3.3.体液因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体液因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血管活性肠肽都可刺激小肠液分泌。血管活性肠肽都可刺激小肠液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可使肠道保持一定的形状,并使肠紧张性收缩可使肠道保持一定的形状,并使肠腔维持一定的腔内压。小肠的紧张性收缩也是腔维持一定的腔内压。小肠的紧张性收缩也是小肠能有效进行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小肠能有效进行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43、。1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是一种以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2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小肠上部分节运动频率较高,下部较低小肠上部分节运动频率较高,下部较低。这种活动这种活动梯度有助于食糜向下推进。梯度有助于食糜向下推进。分节运动的作用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的进行; 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吸收;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挤压肠壁,有
44、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3 3蠕动蠕动 蠕动的作用:使经过分节蠕动的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动。小肠蠕动速度慢,每个蠕小肠蠕动速度慢,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数厘米动波只把食糜推进数厘米后即消失。后即消失。蠕动冲:小肠中一种行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蠕动冲:小肠中一种行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将食糜从小肠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推送到末端或直达大肠。的始端推送到末端或直达大肠。逆蠕动:在回肠末段可出现逆蠕动,食糜可逆蠕动:在回肠末段可出现逆蠕动,食糜可在肠管内来回运动,其作用
45、是防止食糜过早在肠管内来回运动,其作用是防止食糜过早地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有利于食物的充分地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入大肠。 具有活瓣样作用,阻止大具有活瓣样作用,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反流。肠内容物向回肠反流。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作用:作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1 1. .内在神经丛的作用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局部反射)(局部反射) 2 2. .外来神经的
46、作用外来神经的作用平滑肌平滑肌蠕动加强蠕动加强食物食物 肠壁感受器肠壁感受器肠壁神经丛肠壁神经丛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肠运动加强肠运动加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兴奋肠运动减弱肠运动减弱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胰岛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胰岛素、5-5-羟色胺能羟色胺能增强小肠运动。增强小肠运动。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可抑制小肠运动。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可抑制小肠运动。3 3. .体液因素体液因素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平衡的调节。 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 B
47、、K K。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粪便,暂时贮存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粪便,暂时贮存在大肠内直至排出体外。在大肠内直至排出体外。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要功能是: 是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的。是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的。 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呈碱性,其中的黏液蛋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呈碱性,其中的黏液蛋白起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的作用。白起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大肠液性刺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经,可
48、使大肠液分泌增加,刺激交感神经则使其分泌减少。分泌增加,刺激交感神经则使其分泌减少。一、大肠液的分泌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1. 1. 袋状往返运动:它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前、袋状往返运动:它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移位,不向前推进,并促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移位,不向前推进,并促进水分的吸收。进水分的吸收。2. 2.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被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被推移到邻近肠段,不返回原处的推移运动,称推移到邻近肠段,不返回原处的推移运动,称为分节推进运动。在结肠壁上同时发生许多袋为分节推进运动。在结肠壁上同时发
49、生许多袋状收缩,使其内容物向下推移,称为多袋推进状收缩,使其内容物向下推移,称为多袋推进运动。运动。(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一)大肠的运动形式3. 3. 蠕动:大肠蠕动和小肠蠕动相似,但缓慢且蠕动:大肠蠕动和小肠蠕动相似,但缓慢且较弱。较弱。 4. 4. 集团蠕动:这是一种进行快而行程远的蠕动集团蠕动:这是一种进行快而行程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大,称为集团蠕动。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一部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和直肠。肠内一部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和直肠。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粪便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脊髓腰骶段、大脑皮脊髓腰骶段、大脑皮层层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排便中枢排便中
50、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盆神经、腹下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 盆神经盆神经(+) (+) 阴部神经阴部神经(-) (-) 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 ,肛,肛门内括约肌舒张门内括约肌舒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排便排便(二)排便(二)排便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细菌对糖和脂肪的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产生乳酸、醋酸、分解称为发酵,产生乳酸、醋酸、COCO2 2、甲烷、甲烷等;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产生氨、等;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有的成分吸收到肝进硫化氢、组胺、吲哚等,有的成分吸收到肝进行解毒。行解毒。 能合成维生素能合成维生素B B复合物和维生素复合物和维生素K K。第六节第六节 吸吸 收收吸收(吸收(absorptionabsorption)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各)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咖啡连锁品牌市场布局下的国际化发展策略报告
- 2025年法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布局规划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设备在智能制造中的渗透率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算法迭代与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缝纫机智能化改造需求测算与技术服务商评估报告
- 2025-2030工业级3D打印金属材料应用拓展及后处理技术与标准制定报告
- 2025-2030工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创新趋势与商业机会研究报告
- 林业机械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小麦主题餐厅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无公害蔬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全国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竞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2025年全国质量月主题宣讲课件
- 一次性餐具配送投标方案
- 《公共艺术设计》课件
- 2024年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综合评估课件
- 冬季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代写公司简介范本
- GB/T 25283-202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 译林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Task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