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_第1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_第2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_第3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_第4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习题集1、下列三个实验均可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实验:用试管集满CO2,迅速加入NaOH溶液、塞紧橡皮塞,充分振荡,静置。(1)实验后打开橡皮塞时,听到响亮的“啵”声,其原因是实验后试管中的气压_(填“变大”或“变小”);(2)对静置后的溶液进行下列操作,由对应的现象可推知CO2与NaOH溶液一定反应的是_(填序号)。a. 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b. 滴加少量稀盐酸,不产生气泡c. 滴加少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实验:在8.0g NaOH固体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溶液,配制成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向该溶液中通入CO2,直至产生白色沉淀Na2CO3。

2、(1)某托盘天平标尺的最大刻度为1g,配备有1g、2g、5g和10g四种砝码若干个,用该天平称取8.0gNaOH固体时,所需砝码总数为_个;(2)实验利用的原理是:_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如图所示,将5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1g/mL)缓慢、全部注射入瓶中,观察到的酒精倒流入瓶中,最终瓶中剩余5mL气体。此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约可溶1体积CO2,CO2不溶于酒精,(CO2)2g/L。(1)实验时_(填“能”或“不能”)用水代替量筒中的酒精;(2)实验时将NaOH溶液缓慢注射入瓶中的原因是_;(3)根据上述实验可推知:与NaOH溶液反应的CO2约为_(取整数)mL。(4

3、)理论上,上述5 mL NaOH溶液与足量CO2反应都转化为Na2CO3时,参加反应的CO2的体积约为多少毫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取整数)(5)实际上,上述NaOH溶液吸收的CO2偏少,其原因可能是_(填序号)。a. CO2不纯 b. 装置漏气 c. NaOH与CO2化合生成了NaHCO3d. 倒流入瓶中的酒精干扰了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2(巴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整理药品时,发现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未塞瓶塞,且试剂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查阅资料】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小王、

4、小李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并加以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小王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小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A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1)小李同学认为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2)小李同学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A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张同学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只是部分变质为确定小张同学的猜想,应该对小李同学的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向试管中加入的氯化钙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检验该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4)小王同学在测定溶液pH实验中,由于紧张先将pH试纸润湿后再去测氢氧化钠溶液的pH,你认为他测出

5、该溶液的pH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反思】(5)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拓展应用】(6)要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还可使用与小李实验所加试剂不同类别的试剂是(填一种试剂即可,用化学式填写)(7)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填化学式)溶液而除去3、在化学实验室,小刚和小强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探究】为检验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6、小刚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小刚: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小强: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错误的是_,理由是_。请你设计另外一个方案,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并完成以下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交流反思】在实验室里氢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药品密封保存的原因很多,请你写出浓硫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_。4、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一起探究。小王认为烧

7、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 (写化学方程式),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 。(2)小王认为这瓶烧碱的可能组成有:A、全部是烧碱;B、全部是碳酸钠;小李认为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请你说出 。(3)对于第三种可能性,小李设计了一下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1、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 。有气泡冒出固体中含有 2、另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3、对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色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4)请你写出上面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 (5)你认为小李的第三步设计正确吗?说出理由 。(6)除上面用到的检验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8、的方法外,请你用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检验固体中含有碳酸钠,这种试剂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小赵认为检验固体中有氢氧化钠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往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呈碱性,说明固体中还有氢氧化钠。这种设计合理吗?说明理由 。5、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已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他首先的猜想是: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小明通过查资料知Na2CO3呈碱性。他根据首先的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是: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

9、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是NaOH。小明反思实验验证,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 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请你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试液真是没有NaOH了吗?他又作了探究:猜想: 实验验证:(要求写出操作、现象) ,试液中还有NaOH。通过上述探究,小明明白了: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 保存。6、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猜想与假设】猜想:全部是NaOH;猜想:全部是Na2CO

10、3;猜想:_。【实验与探究】(1)实验如下: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证明猜想_成立步骤二: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_ 证明猜想或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为了进一步地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成立。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

11、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_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_。(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试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或猜想成立。试验如下:准确称量m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热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克,若猜想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_;若猜想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_。【反思与交流】久置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7、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提出猜想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该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实验验证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变红 (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讨论小明同学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